红楼梦 英译本研究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2024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范文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语言艺术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为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詈骂语的翻译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典型的詈骂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料库中搜集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总结出其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三、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1. 译本一: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又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背景的注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译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导致译文略显生硬。

2. 译本二: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更倾向于意译。

通过运用英语中的习语、俚语等,尽量使译文贴近原文的情感色彩。

然而,有时过度意译可能导致原文的语义信息丢失,使读者难以理解。

3. 译本三:此译本在处理詈骂语时,采取了折中的策略。

在保持原文语义信息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或意译的詈骂语,译本三采用了省略或改写的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1. 直译加注的方式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背景,但需注意注解的准确性和适度性,避免过度解释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2. 意译的方式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情感色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意译导致原文语义信息的丢失。

同时,习语、俚语的使用需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选择,确保其可理解性。

3. 折中的策略在处理詈骂语翻译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信息,又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遇到难以直译或意译的情况时,采取省略或改写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

《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

《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红楼梦》六译本人名英译量化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底层阶级生活和精神世界。

由于该作品的语言复杂而丰富,不同的翻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和方法。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六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版本在人名翻译上的特点和取舍。

首先,我们梳理了纳兰性德、高鹗、王国维、杨宪益、程伟元和高希坚这六个英文译者在人名翻译上的选择。

我们发现,他们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直译法:纳兰性德采用的是直译法,即将人名直接翻译为音译的形式。

例如,贾宝玉(Jia Baoyu)、史湘云(Shi Xiangyun)、王熙凤(Wang Xifeng)等。

这种方法更能保留原作中的意味和韵味,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可能较难理解。

2. 音译法:高鹗则主要采用音译法,即根据人名的读音来翻译。

例如,贾宝玉(Chia Pao-yu)、史湘云(HsüehPao-chai)、王熙凤(Wang Hsi-feng)等。

这种方法更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但可能会失去原作中一些深刻的文化内涵。

3. 义译法:王国维采用的是义译法,即根据人名的意义来翻译。

例如,贾宝玉翻译为Precious Gem、史湘云翻译为Dai-yu、王熙凤翻译为Phoenix。

这种方法注重传递人物的特点和寓意,但可能与原作略有偏差。

4. 综合法:杨宪益和程伟元采用了综合法,即综合考虑音义译进行翻译。

例如,贾宝玉翻译为Jia Baoyu、史湘云翻译为Shi Xiangyun、王熙凤翻译为Wang Xifeng等。

这种方法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上做出了权衡,成为较为中庸的选择。

在对这六个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不同的翻译方法和选择会给人名的英译带来不同的特点。

直译法在保留原作文化特色上更胜一筹,但可能让读者不易理解;音译法较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可能失去一些文化内涵;义译法强调特点和寓意,但有可能与原作有些偏差;而综合法则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上做出了权衡。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作为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家族兴衰的史诗性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文化宝典。

隐喻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和解读《红楼梦》深层意义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通过对原著中隐喻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英译本的比较,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在呈现原著隐喻意义时的得失与优劣。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传递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持原著隐喻意义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

研究过程中,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成果和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英译本在隐喻翻译上的处理方式和效果,揭示其中的差异和原因。

通过实证研究法,结合读者反馈和评价,评估不同翻译策略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闻名于世,更因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概念隐喻的运用便是这部文学巨著的一大特色。

概念隐喻,即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含蓄、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使得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性格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例如,小说中的“金玉良缘”便是一个典型的概念隐喻,它用“金”和“玉”这两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物品来隐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

这种隐喻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学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2024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范文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丰富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詈骂语的翻译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译本在处理这类敏感文化内容时的策略和效果。

二、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具有代表性的詈骂语,通过语料库检索,收集了三个英译本的翻译结果。

这三个译本分别为:霍克思与米勒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以及大卫·霍克的译本(以下简称“大卫译本”)。

通过对这些译本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各译本在詈骂语翻译上的策略和特点。

三、詈骂语翻译的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的对比在詈骂语的翻译上,三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霍译本和大卫译本倾向于直接翻译原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义和语气;而杨译本则更多地采用了意译的方法,通过解释性翻译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文化特色较强的詈骂语时,三个译本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试图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照顾到英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2. 翻译效果的对比在翻译效果上,三个译本各有千秋。

霍译本和大卫译本在传达原文语义上较为准确,但有时可能过于直白,缺乏一定的文学性。

而杨译本则通过意译的方法,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然而,在处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詈骂语时,杨译本的解释性翻译可能会破坏原文的文化氛围。

四、讨论在詈骂语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在忠实传达原文语义和照顾英语读者接受程度之间寻找平衡。

直接翻译和意译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原文含义进行选择。

同时,译者还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差异,尽可能在传达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五、结论通过对三个《红楼梦》英译本中詈骂语翻译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在詈骂语的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原文含义和语境,灵活运用直接翻译和意译的策略,以实现最佳翻译效果。

《2024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范文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篇一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三个英译本詈骂语翻译对比研究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乏詈骂语的运用。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红楼梦》三个英译本中的詈骂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的方法,以《红楼梦》原文及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

通过收集整理詈骂语的实例,建立语料库,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三个英译本分别为:霍克思(David Hawkes)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Y.C. & G.E. Daileader)译本以及霍金斯(John Minford)译本。

三、詈骂语翻译的对比分析1. 翻译的准确性在詈骂语的翻译上,三个译本均表现出一定的准确性。

然而,在具体翻译中,各译本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詈骂语,霍克思译本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了原文的语义,而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则更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对一些较为生僻的词汇进行了省略或替换。

霍金斯译本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语义和语言流畅性。

2. 翻译的多样性在翻译策略上,三个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霍克思译本倾向于直译加注的方式,尽量保留原文的语义和语境;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则更倾向于意译,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再创作;霍金斯译本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又注重语言的流畅性。

这种多样性使得不同译者对詈骂语的翻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3. 文化因素的传达在文化因素的传达上,三个译本均表现出一定的努力。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詈骂语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完全传达其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詈骂语中蕴含的讽刺、挖苦等情感色彩在翻译过程中可能被削弱或丢失。

因此,在今后的翻译中,应更加注重文化因素的传达,尽量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境。

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

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

HB乔利《红楼梦》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8世纪。

其作者曹雪芹运用精巧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本小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20世纪,这本小说被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全译成英文,为推广《红楼梦》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回目的英译对比研究,探讨霍克思和杨宪益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原著中的回目设计。

这部小说共有120回,每一回的标题都是精心设计的。

这些回目不仅点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第二回的标题为“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既点明了贾母这个重要角色的去世,也透露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接下来,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在回目翻译上的对比。

霍克思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翻译风格以流畅、自然著称。

在他的英译本中,回目往往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意的神韵。

例如,他将第二回的标题译为“Jia Iron-非物质贵人去世”,准确地传达了原意,同时也保持了原标题的简洁。

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翻译风格以直译为主,力求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

他将第二回的标题译为“The DowagerHousehold of Jia-Feather-Rite: Its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虽然略显冗长,但是准确地传达了原标题的含义和意象。

通过对比霍克思和杨宪益的回目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霍克思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尽可能避免生硬和奇怪的表达方式。

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简洁明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而杨宪益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直译,尽可能忠实于原文。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的回目英译也展现了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位翻译大家的精湛技艺。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学者的回目翻译,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翻译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不同翻译方法的宝贵机会。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

《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共3篇《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1《红楼梦》邦索尔英译本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有很多的译本,邦索尔的英译本是其中之一,是西方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是一部极具权威性的翻译之一。

本文将对邦索尔的英译本进行研究。

首先,介绍邦索尔的译者背景。

邦索尔(David Hawkes)出生于英国,是牛津大学东亚研究的著名教授,精通汉语、文学、古典音乐、戏曲,曾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徽剧等。

他于1973年开始翻译《红楼梦》,他的翻译涉及三个版本,第一版是1973年的《红楼梦》,第二版是1980年的《红楼梦故事》,第三版是1985年的《红楼梦夜谭》。

其次,我们来看邦索尔翻译中的优缺点。

首先,邦索尔翻译的流畅性和精准度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小说中的大量对话和音乐、诗歌等文艺作品的翻译处理,具有较高的翻译质量。

其次,邦索尔翻译语言简练,英译版的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更适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邦索尔的翻译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翻译借用了一些西方文学中的词汇,在传译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与原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此外,在译文中,邦索尔也存在一些词语用词不当、表达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是很严重,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翻译来说,希望能够更为准确和严谨。

最后,我们来探究邦索尔译本的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

邦索尔翻译的英译本成为海外读者阅读《红楼梦》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邦索尔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于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入解析,在文化传递和文学交流上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在西方国家推广了中国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深邃,为西方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奠定了美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是一部极具权威性和深入解析的译本,是跨越两个文化的架桥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英译本简介
《红楼梦》不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也在世界文坛中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红楼梦》先后被译成了英、日、德、意、俄、蒙、朝以及越南等十几种文字,近20年来,各种译本仍有增加。

《红楼梦》最早的外文译本是英译本,由英国人John Davis于1830年翻译,题为Chinese Poetry,作者仅翻译了第三回片段。

在1830年至1892年间,《红楼梦》英文译本(节/选译本)陆续面世,包括1842年Karl Gutzlofe所写的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 (介绍《红楼梦》的摘译文章)、1846年Robert Tom翻译的Dream of Red Chamber (第6回片段)、1868—1869年E.C. Bowra所译的The Dreames of The Red Chamber(前8回)以及1892—1893年Bencraft Joly翻译的Dream of Red Chamber (前56回)。

进入20世纪后,《红楼梦》又陆续出现了3种英文译本,其中一个译本由《红楼梦》德文版转译。

直到1973年,世界首部《红楼梦》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终于面世,该译本由英国学者David Hawkes翻译,于1973年起陆续出版,最为西方读者所熟悉。

1978年,由我国学者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除霍克斯、杨宪益夫妇的英文全译本外,国外出版的《红楼梦》外译本共约22种。

其中英译本7种、德译本6种、匈译本3种、法译本2种、俄、意、荷、罗译本各1种。

《红楼梦》人物别号英文译名
怡红公子:Green Boy(字面含义即“绿公子”)
潇湘妃子:River Queen(字面含义即“江河女王”)
枕霞旧友:Cloud Maiden(字面含义即“云少女”)
蕉下客:Plantain Lover(字面含义即“爱蕉客”)
藕榭:Lotus Dweller(字面含义即“莲花居士”)
(摘自《莎士比亚眼中的林黛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