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有关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

有关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广西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曲2023年央视春晚上,黄婉秋、张信哲、邓紫棋再次唱响此歌(歌名为《歌从漓江来》)一、《山歌好比春江水》创编、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1959年1月,柳州《刘三姐》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并以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调为基础编写了主题歌《序歌》,《序歌》的主旋律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谱的最初形态。
1959年5月,该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二方案,并写出了以下歌词:“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唱歌好似长江水,哪怕滩险湾又多”。
这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的最初形态。
1959年7月,该创编组写出了轰动全广西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
在第三方案中,上述歌词被改编为“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红河水,哪怕滩险湾又多”。
同时,将原《序歌》的曲谱改编成与《山歌好比春江水》现在的曲谱基本一样的.曲谱即全剧插曲中的“曲二”,并在第六场中与上述歌词进行搭配(“曲二”在剧中分别与多首歌词搭配)。
这首歌词虽然写的是“红河水”而不是“春江水”,然而可以确定,《山歌好比春江水》在1959年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中已基本成型。
二、《山歌好比春江水》改编、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196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刘三姐》会演大会,期间广西文化局抽调专家组成改编组,改编组将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成歌舞剧《刘三姐》。
在对彩调剧上述歌词改编过程中,改编组认为“红河”(即广西红水河)过于具体因而显得局限,而且演唱起来不够顺口,于是将“红河水”改为“春江水”,使歌词更富诗意;将“好似”改为“好比”,使发音更清晰;将“哪怕”改为“不怕”,使语气更坚定。
民族风情:壮族节日——牛魂节

⽜魂节
每年的四⽉初⼋是⽜魂节,⼜叫做脱轭节。
在壮⼈的意识⾥⽜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般牲⼝。
有⼀个故事说它四⽉初⼋诞⽣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王诞⽇,当初因为陆地岩⽯*露,黄⼟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类的⽣活,⽜王奉命从天上来到⼈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侵凌⽥⽲。
因此被罚留在⼈间吃草。
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初⼋,⽜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不瘟死因为是给⽜过节,这⼀天⼈和⽜都停⽌劳动。
主⼈⽤枫叶⽔泡糯⽶蒸饭,然后先捏⼀团给⽜吃。
⽜栏外安个⼩矮桌,摆上供品,点⾹烛,祭祀⽜魔王,⼈们还要唱⼭歌,唱彩调,欢庆⽜的⽣⽇。
彩调歌舞剧《幸福山歌》

刘三妹 (唱)绿水青山好地方, 秀甲天下好风光。 家乡旅游前景好, 不久将会胜天堂。
田 炄 我俩歌唱组合在校园里有名气,找上个 大公司签约将来做“凤凰传奇”。
刘三妹 你声乐专业尖子生,校园歌手大赛冠 军,相信你进军歌坛会扬名四方。
田 炄、刘三妹 (合)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刀切莲藕丝不断, 斧砍江水水不离。
第一场
[傍 晚 ,沉 寂 下 来 的 上 垌 村 ,刘 贵 家 中 。
. All Right整s洁R的e楼se房r,v明ed亮.的灯光。
刘 贵 (唱)外头世界好风光, 吃喝不愁住洋房。 辛苦送你上学堂, 出人头地爹指望。
田 炄 难道我们一定要分开吗?在一起比什么 都强。我们在城里一起打拼,一起创造 属于自己的未来。
刘三妹 (背过身去、抽泣)我不想离开你、不想 离开你!可是有一种力量拉着我、拖着 我,离开你,离开这个城市。你不知道我 挣扎得有多么苦。
田 炄 (哽咽)我不拦你,不拦着你回去,我在 城里等你,等着你回来。
财神儿子才高中毕业,在城里就混出了 模样,老财神在村里牛哄哄的。 刘三妹 不就是个小土豪吗,没什么了不起,村 里人也没沾上光。 刘 贵 明天你回城找工作去,让爹沾点光。 刘三妹 我想好了,就在村里创业。 刘 贵 闺女,你会后悔的,和你妈一样。 刘三妹 (唱)脱贫攻坚红似火,
回到家乡来创业。 旅游建设起高潮, 风流人物还看我。 刘 贵 (唱)日晒雨淋叹苦情, 做工不分雨和晴。 闺女年少不更事, 回城工作天地新。 刘三妹 不,我不回城去,我要在上垌村创出新 天地。 刘 贵 (饭碗摔在地上,一地碎碗片)不争气的 东西,气死我了。上垌村有什么好,世世 代代鬼受穷。 (刘三妹受惊吓,拿扫帚清扫) 陈大明 (敲门)刘贵叔,刘贵叔。 刘三妹 (开门)陈干部。 陈大明 (进 门)刘 贵 叔 、三 妹 都 在 家 ,在 吃 晚 饭啦? 陈大明 刚才听到屋里“啪”响了一声,怎么啦? 刘 贵 (脸色不好看)没事。三妹毛毛糙糙的, 碗掉地上了。 陈大明 没事就好、就好。知道刘贵叔你爱整两 口,给刘贵叔带了两瓶“老柳州”酒。
廉政山歌

廉政山歌
中央颁布新《纪要》,
反腐掀起新高潮。
共建惩防体系网,
我来邀你唱几条。
当官为民掌好权,
牢记宗旨在心间。
苍蝇不叮无缝蛋,
端正党风靠倡廉。
蜘蛛结网排对排,
贪官比它还要乖。
金钱织起பைடு நூலகம்系网。
又有靠山有后台。
阿哥阿妹手牢手,
反腐倡廉亮歌喉。
腐败贪污个个恨,
坏过人间强盗头。
清除腐败任务重,
党抓不懈莫放松。
党员要做“啄木鸟”,
抓尽党内的害虫。
一个苍蝇坏锅汤,
一只白蚁咬断梁。
腐败之类危害大,
加紧防治和预防。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一、历史起源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彩调

彩调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
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2、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表演艺术 彩调演
彩调员在表演彩调剧《四门摘花》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矮桩应用最广。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彩调演员在表演彩调剧《四门摘花》。
刘三姐背后的故事

《刘三姐》背后的故事电影《刘三姐》是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歌剧片,讲述了广西壮族地区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
传说在风景如画的桂林茶山上,漂亮的壮族姑娘刘三姐喜欢和姐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
财主莫怀仁霸占了茶山,禁止人们采茶。
刘三姐带领乡亲们拔掉了禁止采茶的牌子,她与莫怀仁打赌,如果在对歌中取胜,乡亲们就可以随意采茶。
莫怀仁不服气,请来了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
乡亲们纷纷前来观看。
刘三姐机敏过人,用自编自唱的山歌战胜了三个秀才。
莫怀仁气急败坏,狼狈逃走,可他不甘心失败,把刘三姐抢到家中,百般威胁。
一直喜欢刘三姐的船工阿牛闯进莫怀仁家,救出了刘三姐。
莫怀仁带领家丁乘船追赶,可是刘三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已经逃走了。
刘三姐和阿牛离开家乡来到了新的地方,两人彼此相爱,继续用歌声鼓舞人们与恶势力斗争。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每当听到这首悠扬婉转、旋律美妙的歌声,人们一定会想起美丽的刘三姐,而电影《刘三姐》中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歌曲,不仅在广西的壮乡瑶寨人人会唱,而且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也都能哼唱几句。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刘三姐》。
影片上映后,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影片《刘三姐》让美丽、善良、勇敢的刘三姐不仅在广西各族群众中间家喻户晓,而且也让其在全国各族群众中间也家喻户晓。
能让刘三姐如此出名的背后一些故事你可知晓呢?据《宜山县志》记载,刘三姐的故事在广西民间已口口相传上千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编成彩调剧本《刘三姐》的是广西宜山业余戏剧作者邓昌伶先生,可惜他这部写得颇有特色的剧本,由于诸种原因,当时没有受到社会的青睐;最早把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搜集、整理、创作成书发表的,是1955年在宜山中学当教师的肖甘牛老师,发表时,书名字叫做《刘三姐的传说》,发表在1956年《新观察》第九期上,1957年上海通俗读物出版社将这篇故事作为单行本出版发行。
刘三姐(彩调歌舞剧)

131Βιβλιοθήκη 歌海 2015 年第 2 期
兰 芬 姐妹们,我们采起茶来! 众姑娘 (唱) 姐妹生得灵巧手,
采茶好比绣金球; 上采好似蝶恋花, 下采好似金鱼游。 左采好似龙戏水, 右采好似凤点头; 采得春风笑开口, 采得青山笑点头。 老渔翁 (唱) 今年采茶手提篮, 明年采茶用肩担, 长街换得红绒线, 绣个金球和哥连。 众姑娘 (哄笑)老公公,你讲笑了! [韦 老 奶 手 捧 茶 罐 领 着 刘 三 姐 和 刘 二 上。 [李小牛身背弓箭,手提锦鸡从另一方 向暗上。 韦老奶 兰芬,姑娘们,你们看谁来了! 刘三姐 兰芬表妹!姐妹们!
全因我们把茶栽。 刘三姐 (接唱)一片茶叶一滴汗,
莫家强抢该不该? 众乡民 (合唱)不该不该大不该,
莫家强抢大不该! 莫进财 (本想发作,但转念一想,笑对三姐)这
位姑娘,想必你就是大名鼎鼎爱唱山歌 的刘三姐吧? 刘三姐 你就是莫府的大管家吧? 莫进财 正是在下。三姐回家乡是来赶歌节的 吧?欢迎欢迎呀!哎!乡亲们,今日茶山 之事可能有些误会,待我回府禀明莫大 老爷再和大家商议,三姐、歌圩上见,歌 圩上见! [莫进财将禁山牌子拔起率家丁下。 刘 二 唉!三妹,你又闯祸了! 李小牛 (羞涩地)三姐! 刘三姐 (羞涩地)阿牛哥!我们好久没见面了。 李小牛 是啊,是啊!(从腰间取下锦鸡)三姐,这 只锦鸡是我送给———送给外婆的。 采茶女 哎哟!小牛哥,送给三姐就讲送给三姐罗 嘛,又讲什么送给外婆的咧! 老渔翁 嗨!你硬是横扛竹竿进城门,脑筋不晓 得转弯哟! [众乡民哄笑。 韦老奶 (适时地对众乡民)走、走、走!乡亲们, 到我家打油茶去! 众乡民 走罗!走罗!喝油茶去罗! [众乡民高兴地随韦老奶下。场上只剩 下刘三姐和李小牛。 李小牛 三姐——— [李小牛在与刘三姐对视中脸儿胀得通 红,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 刘三姐 阿牛哥,你怎么出这么多汗啊? 李小牛(憨态可掬地)嘿嘿,嘿嘿!是呀,我、我、我 也 不 知 道 为 什 么 ,一 见 到 你 ,我 的 心 就 砰砰砰地跳得厉害…… [刘 三 姐“ 扑 哧 ”一 笑 ,拿 出 一 块 绣 有 壮 锦的手帕递给李小牛,李小牛忸怩地不 敢接,三姐帮阿牛擦额上的汗珠。二人 在低语中慢慢走近,造型。 [切光。 [幕后歌声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2010-05-13 15:09中国文化传媒网
新版歌舞剧《刘三姐》: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歌舞剧《刘三姐》剧照
歌舞剧《刘三姐》剧照
5年前,“年近半百”的“刘三姐”以北京为首站,开启了广西本土艺术作品商演的新局面。
如今,这个代表着广西最高艺术水准的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已成为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舞台上的新宠。
《刘三姐》一剧中的音乐是令人神往的,它渗透着广西音乐工作者对本土、本民族音乐的长期思考与实践。
从2 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来看,其唱段可分为彩调与山歌两类。
其中,大量的过场音乐以及带有“哪嗬咿嗬嗨”(彩调的传统衬词)一类的唱段,都是穿上了“新装”后的传统彩调音乐,如第二场中,刘三姐与莫怀仁以“花名”为考题,上演的一出互相刁难的“盘花”对唱;又如王媒婆出场时所唱的“化子腔”和“媱旦腔”等。
另一方面,全剧中经典的《刘三姐》山歌名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年年三月是歌节》和《了了罗》都是早已为观众所熟知的佳作。
彩调与山歌在《刘三姐》中的交融是该剧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柳州彩调剧《刘三姐》中,此二者便已初见端倪了。
而知道这一情况的人,如今却是寥寥无几。
为追溯《刘三姐》音乐创编理念之发轫,我们须将历史翻回至20世纪50年代末。
第一方案:《刘三姐》音乐的分水岭
作为前些年“《刘三姐》著作权纠纷”中的主角——彩调剧《刘三姐》,因这场经典的官司,如今已小有名气了。
但官司闹的是剧本,至于音乐,还得从这柳州的彩调剧《刘三姐》说起。
1958年冬至1959年初,柳州剧本创编者曾昭文(已故)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
该剧于1959年4月上演,是首个带有彩调和山歌两种音乐素材的《刘三姐》剧目。
“第一方案”以前虽编演过数个《刘三姐》类戏剧,但它们的音乐均不具备此二者。
在“第一方案”之前,广西的《刘三姐》戏剧编演已经处在一个活跃时期。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刘三姐》由于故事性和音乐性不强,还成不了当时台上的角。
在这些《刘三姐》中,有音乐方面记载的现今仅知道两个戏:一为广东省海陆丰县在20世纪初上演的正字戏《刘三妹割草》,二为1957年在宜山县(今宜州市)上演的桂剧《刘三姐》(又称搭桥戏《刘三姐》)。
据正字剧老艺人陈宝寿说,《刘三妹割草》是正字戏中唯一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的。
江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对彩调进行收集和整理的戏曲音乐工作者,他与笔者谈到桂剧《刘三姐》的音乐时说:“搭桥戏《刘三姐》唱的是桂剧,与彩调剧《刘三姐》的音乐不是一回事。
”
然而,当“第一方案”剧本(1959年4月14日发行的油印剧本)唱词出现之后,《刘三姐》一剧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根据曾昭文作为“第一方案”剧本编写唯一署名人这一情况推测,该剧中的大部分山歌歌词应由他进行收集、整理和编写。
今天,我们从“第一方案”中“对歌”一场双方所唱的24首山歌中,可以看到这50年前的地方小戏中活跃着的山歌元素。
在这山歌唱词与新式彩调故事结合之后,两个新的《刘三姐》音乐创编理念应运而生,《刘三姐》类戏剧作品也由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山歌与彩调同剧开演
1959年4月,柳州和南宁两地上演了“第一方案”。
当时,有人看了该剧演出后说:引起座上观众称赞不已的,有柳州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刘三姐》,这出戏……一方面它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矮步、扇花等)……另一方面又深入民间,吸取了来自群众中的山歌艺术的精华,最美好的山歌丰富和充实了彩调舞台艺术。
(《柳州日报》,195 9年5月22日)可想而知,这由山歌与彩调结合的新式《刘三姐》音乐,其创编理念和分工实践是在“第一方案”剧本的山歌唱段出现之后开始的。
笔者为了解此事,于去年采访了“第一方案”的音乐创编者李家辉。
据李家辉回忆,在接到曾昭文的“第一方案”剧本后,他与郭冠芳(已故)设计其中的山歌音乐,黄友琴(已故)设计其中的彩调音乐(由彩调团叶春旺提供彩调音乐材料),最后由他负责统筹安排全剧的音乐。
事实证明,该尝试在“第一方案”试演中收效显著。
而面对这个新式的《刘三姐》,当时人们所投入的热情并不逊于今天的新版歌舞剧。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刘三姐作为唱山歌的能手,这已是人所皆知的事。
但在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中,莫怀仁和王媒婆出场时唱的彩调音乐也留给了观众同样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该剧在各地的巡演,使广西的彩调唱腔也得以广传。
其实,这“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的音乐创编理念同样来自“第一方案”。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柳州音乐创编者中的李家辉编写剧
中“正面人物”如三姐、小牛等人的唱段;黄友琴编写剧中的“反面人物”如莫怀仁、莫进财等人的唱段;郭冠芳编写“中间人物”和群众场面如“对歌”等场面的音乐。
刘三姐唱山歌的歌仙形象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认可。
但是,以山歌和彩调来安排正、反面角色的音乐编排手法,却是之前各类《刘三姐》戏剧所不具备的。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的创编理念是对《刘三姐》中人物音乐形象的全新定位。
该理念的提出和运用虽较为笼统,它最终成为《刘三姐》类戏剧创作的一种模式,不失为该剧创编初期的又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刘三姐》一剧的音乐初创情况是有历史意义的,但这逝去的往事今天已不再为人们所纪念。
本文借近年来活跃在各地舞台上的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回顾了50年前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音乐创编情况。
当年,两个创编理念在“第一方案”中的确立,是对之前《刘三姐》音乐的重大突破。
今日,它们仍是新版歌舞剧《刘三姐》得胜的重要法宝。
如今,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在此音乐设计传统之上,加大了剧中山歌所占的比例,又在音效、配器等方面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今天,我们在《刘三姐》这一经典剧目艺术性日益完善的同时,追念50年前“第一方案”音乐的历史性开局,以此表达我们对该剧最初创编者们由衷的敬意。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