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51-10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51公冶长食言招祸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
一日,有鸱②来报,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青州府志》)【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传说他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
②鸱(chī):老鹰。
③邑宰:县官。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 B公冶长应.而往()C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D长复.往()E众遂.逮长见邑宰() F至,乃.一死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冶长应而.往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E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F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G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鸱是以怨之译文:②长无以对译文:③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译文:五、请用简要的话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答:六、请写出两条关于诚信的名言:【参考答案】一、A解:理解,听懂。
B应:回答。
C饲:喂,给……吃。
D复:又。
E 遂:于是,就。
F乃:竟然。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连词,表顺接,然后,就。
A和C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D连词,表并列,并且。
E连词,表修饰,地。
F 连词,表因果,因而。
G连词,表并列,并且。
三、众遂逮长见邑宰。
宰审问,长再三辩。
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56棘刺母猴燕王好微巧。
卫人曰:“请以棘刺①之端为母猴②。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④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⑤,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⑥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⑦棘刺之端。
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
”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
”因逃。
(《韩非子·外储说》)【注释】①棘刺:酸枣树上刺。
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②母猴:即沐猴,也称猕猴。
③五乘之奉:用五乘之地的赋税做俸禄。
乘,当时土地面积的计算单位。
《管子》:“方六里为一乘之地。
”奉,通“俸”,俸禄。
④晏阴:由阴转晴的的时候。
晏,晴朗无云。
⑤台下之冶者:台下的铁匠。
台下,地名。
⑥为削者:制造刻刀的人。
⑦治:通“制”,制作,此指雕刻。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燕王好.微巧(喜好) B燕王说.之(喜欢)C必半岁.不入宫(年) D不饮酒食.肉(食物)E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各,各种) F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才)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养之以.五乘之奉②何以.治之B①因.逃②燕王因.养卫人C①臣请之.舍取之②王试观客之.削D①客为.棘刺之母猴也②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②译文:四、燕王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五、“台下之冶者”已经断定燕王被骗,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他断定燕王被骗的根据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181.★★饶州神童【原文】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俚俗:民间。
③粗:大概。
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
⑤杪(miǎo):树梢。
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
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
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
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
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慕(2)绝(3)终(4)中 2.翻译(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参考答案】1.(1)爱慕、羡慕(2)断、切断、断绝(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 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
182.★★烛邹亡鸟【原文】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课外文言文200练(1-20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50)1.班昭续《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译文】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2.蔡文姬求情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51-100)51.海市蜃楼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
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
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
”余骇而出,会颖川主人③走使④邀余。
既至,相携登聚远⑤楼东望。
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⑥,列如崪岫⑦,隐见不常。
移时,城郭、台榭⑧,骤变欻⑨起,如众大之区⑩,数十万家,鱼鳞相比。
中有浮图⑩老子⑾之宫,三门⑿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⒁公输巧不能过。
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
曰近晡⒃,冉冉漫灭。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注释] ①海旁蜃气象楼台:即海市蜃楼。
②庚寅:指“庚寅”这一年。
③主人:此指友人。
④走使:派使者。
⑤远:高。
⑥叠巘(yǎn):重叠的山峦。
⑦崪(zú)岫(xiù):耸立的高峰。
⑧榭(xiè色):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⑨欻(xū):突然。
⑩众大之区:广大的地域。
⑾浮图:佛塔。
⑿老子:李耳,相传为道教之祖师。
⒀三门:庙门。
⒁极:达到。
⒂晡(bū):即晡时,相当于午后3时至5时。
[文言知识]说“第”。
一、指“次第”。
如第一、第二。
二、指“但”、“只”。
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意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
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
三、指“上等房屋”、“大宅子”。
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赐给他大的房屋。
四、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的“等第”。
如“及第”,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骇②会③移时④比⑤历历⑥或⑦向2.翻译:①初未之信②隐见不常③钟鼓楼翼其左右④冉冉漫灭52.陈亢问于伯鱼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②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③。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日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②诗:指《诗经》。
③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
[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
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几天;“旦日”是指第二天。
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对______②退______2.翻译:①无以立____________;②闻斯二者_____________;③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①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②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③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④你近来得到什么新的消息吗?4.理解:“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_______________53.郭琇面劾权臣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
瑞卿名琇。
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
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
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
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
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
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
”探袖出视,乃一弹章。
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
”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
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注释]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移时”及其他。
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柄_______②恣_______③邸_______④以_______⑤易_______⑥肃_______⑦见_______⑧探_______⑨旨_______2.翻译:①朝野多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旋复袖草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故频频作引袖状________54.晏殊诚实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⑾,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⒀,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⒁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 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què)下:此指朝廷。
阙,宫门处的望楼。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赋:此指诗词。
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
⑥燕:同“宴”。
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
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
⑨肆:店铺。
⑩除:授官。
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
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
⒀质野:朴实。
⒁须:会。
[文化常识]“东宫”及其他。
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
也叫“青宫”、“春宫”。
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
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
“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
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⑤杜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2.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_______(A)前往(B)马上(C)就要(D)一定。
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颢。
3.翻译:①执政莫知所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直以贫无可为之具__________________;③上益嘉其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两个方面: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55.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注释]①知:掌管。
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
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
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
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
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
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
明朝起,外墙砌砖。
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
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
池上有浮桥。
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⑦陈⑧乞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56.王恭从会稽还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领:量词,相当于“条”。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
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 古人的坐具。
“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
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
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
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
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
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卿②举③谓④对⑤悉2.①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 (B) (C) 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4.翻译:既无余席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57.韩云门娶盲女项城①韩云门,名堳(méi),聘②戚氏女。
未几,两目失明。
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③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
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
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
戚不得已,媵以美婢④。
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
”遂遣婢还。
后于壬子举⑤于乡,出为教谕⑥。
携妇偕行,伉俪无间。
豫⑦人称其笃行。
(选自清•钮琇《觚賸》)[注释]①项城:古县名,今河南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