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

合集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知识梳理——以《祝福》为例-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知识梳理——以《祝福》为例-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必修下册)

3、人物角度: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发展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主题角度: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读者角度: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思考点:(三要素+主题)1、人物方面: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身份;对比、衬托、烘托其他人物,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使其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情节方面: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的陡转;3、主题方面: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设问方式:小说中某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肖像、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动作描写。2、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3、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设问方式:这篇文章情节曲折,饶有波澜,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就结尾看:①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②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④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导语:《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欢迎大家阅读!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

《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

《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从全文的整体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三层式”的构思手法,即引出故事——描叙故事——议论抒情。

文章用自然空行的方式进行间隔,极为清晰地显现出故事的篇章结构。

从这个情节结构表可以看出,《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

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

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祝福》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部分的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祝福》知识清单

《祝福》知识清单

《祝福》知识清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小说情节(一)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即:(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常见题型 ① 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 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 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事件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三)小说情节的作用 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据情节段落所处的位置,其作用可有三种情况:(1)处在开头位置 ①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议论性文字) ②交代时间、背景、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叙述描写性文字)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描写抒情性文字) 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倒叙性文字) ⑤照应、点明标题。

(2)处在文中位置 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丰富作品内容,陪衬主要人物(多为插叙)。

③照应上文,或点明标题。

④为下文....埋伏笔。

(3)处在文章结尾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②照应上文某处,照应标题,呼应开头。

2.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对突出主题的作用4.给读者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思考、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四)情节的叙述手法及其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1)

《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1)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 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 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 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 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
环境描写的方法
自然 景物 描写 的角 度与 方法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解题: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转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有限 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 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 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 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 带有偏见和主观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 闻所感。
小说的线索:
单线型 结构
只安排一条线索。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 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大 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 —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 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
起到什么作用?②某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效果作用
情节作用题分 析角度
对人物:是否表现 人物心理,展现人 物性格,丰富人物 形象,表明人物关 系,暗示人物命运。

《祝福》的情节结构特点

《祝福》的情节结构特点

《祝福》的情节结构特点
《祝福》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顾钧的生命历程的描述,深刻地描绘了繁华都市中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开头铺垫,烘托氛围
小说开篇即通过对顾钧的人生境遇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压抑、孤独的氛围。

这些铺垫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2.情节发展缓慢,细节描写丰富
《祝福》小说情节发展十分缓慢,但描写细节非常丰富,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刻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3.情节高潮渐起,使人感到烦躁
小说的情节高潮徐徐渐起,在主人公与女主角之间的交往中,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尴尬、犹豫等复杂情感的干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

4.情节又起又落,错综复杂
小说的情节失落之后又起落起伏,变幻无常。

主人公先是幸福美满地生活着,但随着女主角拜访的突然终止,顾钧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先前孤独、无助的状态,读者也跟着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情节高潮渐被制衡,结构清晰
在主人公和某位女友之间出现的争吵和误会后,小说的情节高潮逐渐被制衡,故事开始朝着完结的时点发展。

在文末,主人公对于自己的人生生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故事结构清晰简单,符合小说的奇妙构思。

《祝福》的情节与结构特征

《祝福》的情节与结构特征

《祝福》的情节与结构特征
祝福是安德烈·波拉尼奇导演的一部剧情片,于1996年上映。

影片由安吉洛·穆克塔、汤姆·费尔顿、比尔·奥斯蒙、玛莎·罗森、克里斯托弗·海廉·罗伯特和Keith Carradine出演。

影片讲述了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意大利裔移民家庭三兄弟斯蒂芬、格拉迪米和内森同母异父的美丽又动人的故事。

他们的父亲Carradine离家出走的时候把孩子们留下,留下的是一份最真挚的祝福,让他们找到简单的快乐,勇敢面对生活的艰辛,坚守自己的信念。

影片以家庭尘埃落定的开头,介绍了三兄弟在母亲(穆克塔饰演)引导和父亲(费尔顿饰演)离去之后的人生经历。

他们开始学会独立生活,一步步培养自己:斯蒂芬学会了勤奋细心,格拉迪米学会了坦诚直率,内森学会了认真负责。

三人经历了生死离别,抚养孩子,被孤立,经历痛苦的分离,但终于在父亲的离去前获得了和谐的重逢。

三兄弟及母亲在接受波拉尼要求的祝福,体验甚至乐于面对重大挑战时,这段旅程也增加了他们成长历程中相应的考验与蜕变。

所以本片并不是一场和谐温馨的家庭安排,而是一部充满懊悔和求索,家庭的深厚和爱的支撑的亲情故事。


事的情节紧凑,突出家庭的暖和与坚定;人物发展,把不同时空的成长经历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情感的波荡变化,展示出人间的善良与温暖。

《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

《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

《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祝福>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对《祝福》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祝福》采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设置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感染力。

小说开篇便将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的凄凉死去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关切,让读者不禁想要探究祥林嫂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在情节发展方面,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充满了苦难与折磨。

她初到鲁镇时,虽然是个寡妇,但手脚伶俐,勤劳能干,“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得到了雇主的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家强行绑走,改嫁到了山里。

这一情节的发展突显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无奈和不由自主,她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幸福,生下了儿子阿毛。

但命运再次捉弄了她,丈夫患病去世,儿子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遭受了重创。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已然变得木讷、呆滞,“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此时的祥林嫂不仅在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周围人的歧视和冷漠。

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也是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从最初的接纳到后来的嫌弃和厌恶,这种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冷酷和麻木。

祥林嫂反复讲述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开始时人们还有些许同情,“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但时间一长,人们便感到厌烦,“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这种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悲剧。

小说中“祝福”这一节日的反复出现,也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的情节结构线索
从全文的整体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三层式”的构思手法,即引出故事——描叙故事——议论抒情。

文章用自然空行的方式进行间隔,极为清晰地显现出故事的篇章结构。

从这个情节结构表可以看出,《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

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

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祝福》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部分的作用: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祝福》中的线索
结构线索“我”的活动(将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结成一体):“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情节线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新寡――第一次帮工――遭劫、嫁进深山――再寡被赶――第二次帮工――沦为乞丐――死
时间线索倒叙:年底――一年冬季――新年才过――第二年新正――两年后秋季――腊月――冬至――年底
细节线索写眼:顺着眼――眼角带泪――眼睛无神采――直着眼――两眼围着大黑圈――瞪着眼――眼光分外有神――眼睛窈陷下去――眼珠间或一轮
议论(抒情)线索“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也都还不错”――“她的做工……勤快”――“她未必知道……只值得厌恶与唾弃”――“我在蒙胧中……无限的幸福”
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

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