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野生菌中毒专题课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野生菌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一些野生菌种类中存在毒性,如果误食了这些有毒的野生菌,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帮助人们正确识别野生菌,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发生,制定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
2. 学习正确的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
3. 掌握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2. 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1)毒鹅膏菌:外观与可食用的鹅膏菌相似,但其有毒,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2)鳞伞菌:有些鳞伞菌种类有毒,如毒鳞伞菌、红鳞伞菌等,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3)鹿茸菌:鹿茸菌有毒,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4)鹿花菌:鹿花菌有毒,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3. 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方法(1)了解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学习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包括菌盖、菌褶、菌柄等,以便能够准确识别野生菌种类。
(2)寻找适宜的野生菌生长环境:野生菌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土壤或枯枝落叶上,学习寻找适宜的野生菌生长环境。
(3)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学习采摘野生菌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采摘已经腐烂的野生菌、不要采摘不确定的野生菌等。
(4)正确处理野生菌: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野生菌,包括清洗、烹饪等步骤,以确保食用的野生菌安全无毒。
4. 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菌。
(2)漱口:用大量清水漱口,以尽量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
(3)就医: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野生菌中毒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有毒野生菌种类、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方法以及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点。
2.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样本,让学生观察和辨认。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加深对野生菌中毒预防的认识。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教案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野生菌的基本概念,知道野生菌的种类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食用野生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定义和分类。
2. 我国常见的有毒野生菌。
3. 食用野生菌可能引发中毒的原因。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野生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毒野生菌引发的中毒案例。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案例资料。
第二章:有毒野生菌的特点与识别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毒野生菌的主要特点,能够识别常见有毒野生菌。
2. 培养学生正确辨别有毒野生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有毒野生菌的主要特点。
2. 我国常见有毒野生菌的识别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毒野生菌的特点。
2. 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学习识别有毒野生菌。
教学准备:1. 准备有毒野生菌的实物或图片。
第三章: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食用野生菌习惯。
教学内容:1. 预防食用有毒野生菌的措施。
2. 正确处理和烹饪野生菌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预防食用有毒野生菌的措施。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和烹饪野生菌。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四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症状与处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症状,知道如何进行紧急处理。
2. 培养学生应对食用野生菌中毒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症状。
2.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2. 情景模拟法:学生模拟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况,学习紧急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野生菌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有毒的品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类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
2.掌握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和识别常见有毒菌种。
3.掌握正确的采摘、烹饪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
4.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内容1.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呕吐、腹泻、头晕、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引起学生的重视。
2.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和识别常见有毒菌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有毒菌种,如毒鹅膏菌、鹅膏菌、鸡油菌等,并教授学生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如观察菌盖、菌褶、菌柄、菌肉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以及闻菌香、尝菌味的方法。
3.正确的采摘、烹饪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正确的采摘野生菌的方法,如选择成熟的、外形完整的菌类,避免采摘过多导致资源枯竭。
同时,教授学生野生菌的烹饪方法,如煮沸、炒熟等能有效破坏有毒物质。
最后,教师还应向学生强调食用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以减少中毒的风险。
4.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自我保护,如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避免接触有毒菌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野生菌中毒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原因。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讲解:教师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向学生介绍野生菌的鉴别方法和识别常见有毒菌种。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的野生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但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属性,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的食用安全意识,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制定了这份教案。
本教案旨在向大众普及野生菌的基本知识,教授正确的采摘和食用方法,以及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帮助大家安全地享受美味的野生菌。
二、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 介绍野生菌的种类和常见的食用菌类别。
- 解释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以及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别方法。
- 强调野生菌的食用风险和中毒的可能性。
2. 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教授采摘野生菌的适宜时间和地点选择。
- 告知采摘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子,避免触碰有毒植物等。
- 强调采摘时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不破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3. 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清洗野生菌,去除杂质和泥沙。
- 教授野生菌的简单烹饪方法,如炒、煮、炖等,以保留其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 提醒学生不要生食野生菌,以免引发食物中毒。
4.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强调野生菌的食用安全意识,建议购买有资质的商家销售的野生菌。
- 告知学生不要过量食用野生菌,以免引起不适或中毒。
- 提醒学生注意野生菌的保存方法,避免滋生细菌和霉菌。
5.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 教授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如及时洗胃、补充水分、就医等。
- 提醒学生遇到中毒症状时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就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达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和食用安全意识。
2.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野生菌的采摘、处理和烹饪方法,学生可以参与实践。
3.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野生菌的种类、形态特征和中毒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4.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野生菌的采摘和烹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评估方法1. 问答: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并解释相关知识点。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野生菌是大自然中一种珍贵的食材,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有毒的品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类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知和预防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和宣传,匡助人们正确辨认野生菌,避免中毒风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掌握野生菌的辨认方法和安全采摘技巧;3. 学会正确处理野生菌,避免误食有毒菌类。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1.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2 常见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腹痛、皮疹等。
2. 野生菌的辨认方法和安全采摘技巧2.1 辨认有毒菌类的特征:a) 颜色:有毒菌类往往具有明艳的颜色,如鲜红、鲜黄等;b) 形状:有毒菌类的形状可能与常见的食用菌有明显区别,如伞盖的形状、菌褶的罗列等;c) 气味:有毒菌类通常具有刺激性气味,如臭味等。
2.2 安全采摘技巧:a) 选择采摘区域: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无毒有益植被丰富的地区;b) 采摘工具准备:携带专用采摘工具,如小刀、篮子等;c) 采摘规则:- 仅采摘自己熟悉且确定为食用菌的品种;- 不要破坏菌类的生长环境,避免过度采摘。
3. 正确处理野生菌,避免误食有毒菌类3.1 野生菌的处理方法:a) 清洗:用清水轻轻冲洗野生菌,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b) 烹饪:野生菌必须充分煮熟,以破坏有毒物质;c) 尝试:初次食用野生菌时,应先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3.2 避免误食有毒菌类的注意事项:a) 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未知品种的野生菌;b) 不要轻信他人的野生菌辨认能力,要自己学会辨认;c) 不要采摘和食用有明显腐烂、变质的野生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常见症状以及野生菌的辨认方法和安全采摘技巧。
2. 示范法: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真正的野生菌样本,向学生展示如何辨认有毒菌类和安全采摘技巧。
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主题班会教案一、目标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食物选择和处理惯。
二、活动安排1. 介绍主题(5分钟)- 用生动的例子引入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 解释食用野生菌类的潜在危险和可能导致的中毒情况。
2. 了解野生菌类(10分钟)- 分享野生菌类的种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野生菌类。
- 强调不擅长辨别野生菌类的危险性。
3. 食用野生菌类的风险(10分钟)- 解释食用野生菌类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中毒情况。
- 强调野生菌类中毒的严重性和后果。
4. 预防野生菌类中毒的方法(15分钟)- 强调不随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类的重要性。
- 讲解正确的采摘和鉴别方法,如寻找专家指导、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等。
- 提醒学生始终要警惕野生菌类的风险。
5. 危险野生菌类的识别(10分钟)- 展示一些常见且危险的野生菌类样本,教导学生如何辨别并远离这些野生菌类。
6. 角色扮演(15分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野生菌类中毒事件,并让学生提出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方案。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到的知识和提醒学生重视食品安全。
- 学生就本次主题班会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资源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野生菌类样本3. 角色扮演道具4. 学生参考资料四、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测试,检测他们对预防食用野生菌类中毒的理解程度。
五、延伸活动1. 拓展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食品安全相关机构,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3.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积极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整个社区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注意事项1. 确保野生菌类样本的安全和正确处理。
2. 强调食用野生菌类的风险,防止学生模仿或尝试。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野生菌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材,但由于其生长环境复杂,其中可能含有毒性物质,因此食用野生菌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教案旨在提供详细的指导,帮助人们正确辨别野生菌的种类,了解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预防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健康。
二、教学目标1. 学习野生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能够正确辨别野生菌的种类。
2.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和危害,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3. 掌握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安全地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野生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a. 介绍野生菌的分类:分为真菌和假菌两大类,真菌又可分为担子菌、子囊菌、伞菌和地衣菌等。
b. 讲解野生菌的特征:形态多样,包括菌盖、菌柄、菌肉、菌褶等,颜色、形状和气味各异。
c. 展示常见的野生菌样本,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辨别不同种类的野生菌。
2.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危害a. 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腹痛等。
b. 强调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c. 提醒学生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保持警惕,避免食用未经鉴定的野生菌。
3.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a. 强调野生菌采摘的重要性:只采摘外观正常、没有腐烂或虫蛀的野生菌。
b. 提醒学生在野生菌采摘过程中要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野生菌。
c. 强调烹饪野生菌的重要性:野生菌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以杀死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
d. 告知学生应及时就医,若发生野生菌中毒症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的分类、特征和中毒症状。
2. 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前往野外,观察和辨别不同种类的野生菌。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野生菌中毒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野生菌食用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五、教学评估1.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观察和辨别野生菌样本,完成野生菌分类任务。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美味佳肴,但不正确的采摘和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野生菌中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地预防野生菌中毒,制定了以下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一、了解野生菌的鉴别方法1.1 学习野生菌的外形特征: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有着不同的外形特征,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1.2 注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野生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生长在林地,有的生长在草地,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正确鉴别。
1.3 掌握野生菌的毒性特征:有些野生菌具有毒性,可能会导致中毒,学习如何分辨有毒野生菌是预防中毒的重要步骤。
二、正确采摘野生菌的方法2.1 穿着合适的服装和手套: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应穿着长袖衣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野生菌。
2.2 使用专业工具采摘:采摘野生菌时,应使用专业的野生菌刀或其他工具,避免损坏野生菌。
2.3 保持环境整洁:采摘完野生菌后,要及时清理现场,避免留下垃圾或破坏野生菌生长环境。
三、正确处理和烹饪野生菌3.1 仔细清洗野生菌:野生菌在采摘后应当进行仔细清洗,去除泥土和杂质。
3.2 适量烹饪野生菌:野生菌应当经过充分烹饪,确保煮熟煮透,避免生吃或半生食用。
3.3 注意搭配食材:在烹饪野生菌时,要注意搭配其他食材,避免与一些食物同时食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了解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4.1 认识野生菌中毒的症状:野生菌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4.2 及时就医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不要延误时间。
4.3 避免自行处理:在发现野生菌中毒症状时,不要自行处理,应当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五、定期参加野生菌中毒预防教育活动5.1 参加野生菌中毒预防讲座:定期参加由相关部门或专家组织的野生菌中毒预防讲座,增加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
5.2 参与野生菌中毒预防活动:积极参与野生菌中毒预防活动,学习更多关于野生菌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野生菌中毒专题课
仁和中学114班付承明
教学目标:
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2、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3、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4、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5、不要乱捡野生菌吃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2、不要乱捡野生菌吃
3、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各种美丽的野生菌图片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野生菌多种多样,非常漂亮,但是有些却又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预防野生局中毒。
二、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吃野生菌应当注意: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的菌。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会变成有毒的。
加工时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将毒性减低。
2.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的菌,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3.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是最好不要喝酒。
4.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出现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如果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
经过处理,立即送医院进行诊治。
5.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或鸡毛等东西刺激患者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防止窒息。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10余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
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加工可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如果菌子未熟透或者这些菌子粘到其它器皿上,一旦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四、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1、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
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
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
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
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五、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
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
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二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三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六、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