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诸子喻山水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二.古今异义: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拒绝,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璞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1.于仲尼亟称于水对何取于水也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故几于道与天下莫柔弱于水比2.而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3.之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4.为苟为无本是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5.善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6.动知者动活跃的思维动善时行动7.下以其善下之处……下游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8.厌明主不厌人同“餍”满足士不厌学厌倦9. 乐知者乐水爱好知者乐快乐10.舍以道为舍归宿不舍昼夜停留,止息四.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知者乐感到快乐2.仁者寿延年益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6. 君子之志于道也志—(n,志向)(v,有志)7.居善地安于卑下(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上不天则下不遍覆整个世界(四) 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故声闻过情名声3.动善时行动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利导(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3.日月有明光辉的形象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点7. 故能成其圣圣—(adj,神圣,圣明)(n,圣人的境界)8. 太山不立好恶五.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木兰诗文言现象整理

木兰诗文言现象整理一、原文:《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归,出郭相迎迓。
阿姊闻妹归,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归,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进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衍生注释:1. “唧唧”:这里是叹息声。
2. “当户”:对着门。
3. “军帖”:军中的文告。
4. “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5. “市”:买。
6.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7.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8. “溅溅”:水流声。
9. “啾啾”:马叫的声音。
10. “戎机”:军机、军事。
11. “朔气”:北方的寒气。
12. “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13. “策勋”:记功。
14. “强”:有余。
15. “郭”:外城。
16. “火伴”:同伍的士兵。
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火”同“伙”。
17. “扑朔”:动弹。
18. “迷离”:眯着眼。
三、赏析:1. 主题- 《木兰诗》的主题是讲述了一个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通过木兰的经历,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女子的尊重,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同“连横”,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策略。
2.合从缔交“合从”同“合纵”,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策略。
3.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同“呵”,呵斥盘问。
6.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有”同“又”,还有。
9.召滑“召”同“邵”,姓氏。
二.古今异义:1.以窥周室伺机夺取2、务耕织致力于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接4、因遗策沿袭5、因利乘便趁着6、因河为池依凭7、修守战之具兵器8、孝公既没已经9、西举巴、蜀攻占10、北收要害之郡占据,城邑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12、以致天下之士招纳13、合从缔交盟约14、相与为一援助15、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16、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一类人17、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一类人,宣传,主张18、赵奢之伦制其兵一类人,军队19、叩关而攻秦攻打20、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函谷关,迎击2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22、于是从散约败在这种情况下23、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24、分裂山河划分25、享国之日浅统治26、国家无事国家和家族,没有战争27、奋六世之余烈发扬,功业28、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鞭子29、以为桂林、象郡把(它)划为30、铸以为金人十二把(它铸)成3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它)作为32、百越之君部落首领3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六国的遗民34、于是废先王之道思想体系35、焚百家之言著作36、铸以为金人十二铜37、金城千里坚固的38、然后践华为城依仗39、因河为池黄河40、因河为池护城河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华山,黄河42、而迁徙之徒也……的人43、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44、赢粮而景从担着4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46、行军用兵之道指挥,战术47、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不能48、致万乘之势四匹马拉一辆车49、序八州而朝同列统辖5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普通百姓三、一词多义:外连衡而斗诸侯表承接,来转而攻秦表承接,就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地1.而赢粮而景从表修饰,可不译逡巡而不敢进表转折,却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可是皆明智而忠信表递进,并且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便尝以十倍之地凭借2.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来然后以六合为家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关隘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相与为一成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替4.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划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因遗策沿袭5.因因利乘便趁着因河为池凭借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6.亡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7.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多余的8.余余威震于殊俗余存的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因遗策前代的9.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珍贵的10.重尊贤而重士重用11.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在北方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内立法度制度12.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13.爱宽厚而爱人爱惜致万乘之势权势14.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形势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15.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因遗策策略16.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以致天下之士招纳17.致致万乘之势获得然后践华为城这18.然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然而秦人开关延敌迎击19.延延及孝文王延续拥雍州之地的20.之杜赫之属为之谋这杜赫之属为之谋他们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弱21.弱弱国入朝弱小的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弱弱国入朝朝拜22.朝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聘囊括四海之意意愿23.意乐毅之徒通其意主张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24.振威震四海使……震动25.收收天下之兵收缴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过秦论指责……过失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进军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作,用绳子系6、将数百之众带领7、序八州而朝同列统辖(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般,像包裹般,像口袋般2.内立法度对内3、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回声、影子)一样(三)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使……倒下,使……漂浮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威振四海使……震动(震撼)5、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6、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聘7、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弱(削弱)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拉开)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愚弄)(四)动词活用作名词:1.合从缔交盟约2、从散约败盟约2.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五)动词活用作状语:争割地而赂秦争着(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险固的关隘2、尊贤而重士贤才3、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5、威振四海威名6、杀豪杰豪迈杰出的仁人志士(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尊贤而重士重用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八)形容词活用作状语: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2、深谋远虑深深地,长远地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咏雪文言文现象整理

咏雪文言文现象整理
《咏雪》是一篇古代的文言文,收录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
这篇短文通过描述东晋时期谢安家族的一次咏雪活动,展现了谢安的才情和风度,以及他对待晚辈的慈爱和鼓励。
同时,通过咏雪这一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
以下是对《咏雪》文言文现象的整理。
1.文言文特点:《咏雪》采用了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使用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这句话中的“内集”、“讲论文义”等词汇都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表达。
2.人物描写:文中通过谢安与子侄辈的互动,展现了谢安的学识和风趣。
例如,谢安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的问题,引导子侄们进行想象和创作。
3.文化背景:咏雪活动反映了当时士族文化的一部分,即通过诗歌创作来欣赏自然美景,并借此机会教育后辈。
4.教育意义:谢安通过咏雪活动,不仅让子侄们学习了诗歌创作,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鼓励和赞扬,也增强了子侄们的自信心。
5.社会风貌:文中提到的谢安家族是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圈子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
的生活状态。
6.语言艺术:文中使用了比喻(如“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对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7.文化传承:《咏雪》作为古代文言文的一部分,被后人传诵和收录在各类文选、教材中,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通过整理《咏雪》这一文言文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同时,这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文言现象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2.词类活用(1) 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 代词。
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3.且(1) 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2) 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4.为(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5.也(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6.以(1) 介词,用。
何以.伐为(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介词,从。
虎兕出于.押(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这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祭蒙山的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现象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同“尔”,你们二古今异义1不抑耗其实而已它结果实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他实际上三词类活用1、名作动(1)病瘘,隆然伏行。
患病(2)名我固当。
称呼(3)早实以蕃。
结果实(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爪抓,掐(5)而卒以祸。
受到祸害。
2名作状(1)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从早到晚3、形作动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得到保全4、使动用法(1)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 (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早使…多](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使……多] (5)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
聚,使……聚集。
]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
安,使……安乐。
]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6、为动用法:传其事以为官戒为 作传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宾语前置(1)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 (2)吾又何能为哉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文中无)3、省略句①然吾居(于)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
“以之”,因此。
)祸。
③传其事以(之,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官理可乎?4、被动句(文中无)5、固定句式不亦∙∙∙∙∙∙乎?不是∙∙∙∙∙∙吗?五、一词多义1虽虽窥伺效慕。
(即使)虽曰爱之。
(虽然)2故其土欲故。
(旧)故不我若也。
(所以)3实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
(实际)4若其置也若弃。
(像)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5然隆然伏行。
(……的样子)既然已。
(这样)然吾居乡。
(然而)6病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
《阿房宫赋》文言现象整理

《阿房宫赋》文言现象整理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部杰出的历史性诗歌,这部典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
文言形式的现象整理如下:
1、曲折复杂的句式结构:文言文中表现出来的句式结构十分复杂。
大多数句子都是以“主谓宾”的句式结构来表达,而且经常伴随着各种补充成分,使句子变得曲折复杂。
2、语言的简化:文言文中的语言根据古代语法规则,简化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使句子变得更加精炼。
3、深刻的文字抒情:文言文表达出来的文字抒情也非常深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将作者的情感深深地传达给读者,令人叹为观止。
4、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文言文中用词精炼、句式结构复杂,内容神秘色彩浓厚,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动词使动用法,使……相信,取信。 彼于致福者
致——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到。
四、特殊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固定句式:其……其……,是……还是……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状语后置句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句,夭阏之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名词作动词,获得功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三、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又杂值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
鸡栖于厅
——状语后置
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
令人长号不自禁
——宾语前置
其制稍异于前
——状语后置
报任安书
一、通假字
其次诎体受辱 “诎”同“屈”。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底”同“抵”。
则仆偿前辱之责 “失”同“佚”,散失。
二、古今异义
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情意、恩义;
勤勤恳恳——诚挚的样子。
至于鞭箠之间
至于——一直到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人情——人的本性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妻子——妻子儿女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抒发愤懑 下流多谤议 下流——身处下流,地位卑贱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言语
三、词类活用
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死——形容词作为动,为坚守节义而死。 衣赭衣 第一个衣——名词作动词,穿。 孙子膑脚 膑——名词作动词,剔去膝盖骨。 思来者 思——动词使动用法,启发。
四、特殊句式
教以慎于接物 ——省略句、状语后置:以慎于接物教(之)
一、通假字
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同“陲”,边疆。 三餐而反 “反”同“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 / 故夫知效一官
“知”同“智”,智慧、才智。 此大小之辩也 / 辩乎荣辱之境
“辩”同“辨”,分别。 而征一国者“而”同“能”,能力。 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同“逌”,神态轻松的 旬有五日而后样反子。 而御六气之辩 天下仪表
仪表——准则、标准。
余所谓述故事
故事——历史旧事。
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言简而意深。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末流——遗业。
三、词类活用
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名作动,坑杀,活埋。
臣具以表闻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项脊轩志
一、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的地方
二、词类活用
使之不上漏 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着。
乳二世 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状语后置句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在安,宾语前置句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重为乡党所笑 ——被动句
渔父
一、通假字
渔父
“父”同“甫”,对老年男子的尊 称。
二、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
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知何
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以奚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彼且奚适也 / 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适奚
翱翔(于)蓬蒿之间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宾语前置句,视自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同“晤”,商 虽娶舍万殊 谈。
“娶”同“取”。
文言现象整理
陈情表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同“悯”,怜 常在床蓐 悯。 四十有四 “蓐”同“褥”,褥
子。 “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
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 则告诉不许 臣之辛苦
不行——不会走路 成立——成人自立 告诉——报告申诉 辛苦——辛酸苦楚
三、词类活用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表尊敬。
“罔”同“网”,网罗。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失”同“佚”,散失。
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 “拂”同“弼”,辅助。
二、古今异义
无泽为汉市长
市长——掌握市场的官长。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从事——跟从做事;
发愤——愤懑。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终于——最终落在。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先人——父亲。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至于——到。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 “有”同“又”。
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匮”同“柜”。
故长于风
“风”同“讽”,讽喻,委婉暗示
《书》以道事 劝告。
其指数千
“道”同“导”,引导、指导。
失之豪厘
“指”同“旨”,要旨。
堕先人所言 “豪”同“毫”,长度单位。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堕纂”其同职“隳”,毁。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纂”同“缵”,继承。
“辩”同“变”,变化。
二、古今异义
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短寿;大年——长寿
众人匹之 众人——一般人
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虽然这样
三、词类活用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抟扶摇羊角而 上者九万里 /我腾跃而上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飞。 而后乃今将图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 /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于世俗。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白——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纯净的东西。
鼓枻而去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四、特殊句式
是以见放
——被动句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宾语前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
逍遥游
二、词类活用
当其欣于所遇 欣——形容词作动词,感到高兴。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数词作动词,同等看待; 齐——形容词作动词,同等看待。
三、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
太史公自序
一、通假字
其次关木索
“关”同“贯”,套上、戴上。
被箠楚
“箠”同“棰”,杖刑。
其次剔毛发
“剔”同“剃”,刮去头发。
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同“抢”,撞击。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以”同“已”,已经。
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罔”同“网”,法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网不。可胜记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摩”同“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