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代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代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物候现象,如:
1.《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秋季的鸟类迁徙和草木凋零的景象。

2.《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春季的美景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3.《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表现了秋季的景色和山间的独特风貌。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和落叶归根的感慨。

5.《山居即事》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表现了春季的美景和万物生长的生机。

这些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物候现象是他们表现自然美景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他们作品具有生动感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涉及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天气变化,从中可以体现不同季节的文化表达。

一、春季1、春花开放:春季是花朵开放的季节,桃花、梅花、荷花等,令人感受春的喜悦。

2、桃李熠熠:桃树繁花是春季的特征,李树的叶子也在春季里发芽华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

3、蝴蝶戏花:春天是蝴蝶起舞,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季节,极富传奇色彩。

4、水芙蓉出淤泥:水芙蓉是春季特有的花,在水中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使人感受到春的活力。

二、夏季1、竹叶出新蕊:夏季是竹叶开放的季节,新芽出现,带来一抹绿色的清新佳景。

2、莲势千重绿:夏季中,莲花绽放千重绿,使人感受大自然的繁荣与壮丽。

3、燕子舞空翼:夏季里,燕子们在空中婉转飞翔,此时此景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美景。

4、柳绵凝烟霏:夏季时,柳树一簇簇,绵延着烟波,蕴藉着清新的气息,给人以宁静的景致。

三、秋季1、金鸾出沧江:金鸾是秋季的特有动物,在沧江上彩霞飞舞,可以体现出秋季的浪漫童趣。

2、枫叶染火红:枫叶在秋季里变得火红,艳丽而又惬意,使人爱不释手。

3、菊花香催霜:菊花虽然开在秋季,但是它有着落叶般的青翠,黄色的花瓣,清甜的香气,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4、梧桐落细雨:秋季的天气逐渐凉爽,细雨飘洒。

梧桐树的叶子落下,仿佛在洗涤着一切。

四、冬季1、梅花催雪霁:冬季梅花是最具特色的花朵,耐寒、芳香,催引着寒冷季节的雪霁,也让冬季不那么孤寂。

2、乌鸢凌空傲:冬季乌鸢凌空时,它们洒洒白色的羽毛,傲立空中,是冬季的一道异像。

3、蓑衣拂青山:冬季,山间白茫茫一片雪空,蓑衣行人拂青山,令人思绪万千。

4、雁阵唳孤风:雁阵是冬季的最美景象,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象,它们在空中鸣叫,唳洒着孤寂的冬风。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

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
以下是三条包含物候现象的古诗名句及相关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你看,鸭子多厉害呀,它们就像春天的小使者一样!例子:哎呀,春天来的时候,我们还没啥感觉呢,河里的鸭子就欢快地游起来了,可不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名句。

说的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这多神奇呀,山下和山上的差别这么大呢!例子:真没想到啊,我们在城里都觉得没啥花可看了,去爬山却发现山上寺庙旁的桃花正艳呢,这不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来自杜牧的《山行》。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哇塞,那枫叶红得简直太漂亮啦!例子:哇,那次去山里玩,看到那一大片火红的枫林,我们就赶紧停车欣赏,那枫叶真的比春天的花还美呢,可不就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诗名句真的太妙啦,它们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描绘得如此传神,让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句1。

有关物候现象的诗句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有雪啊!)2。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早秋)(萤火虫是夏天的,残萤就是夏末,早雁自然是秋初。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初夏)(黄梅时节就是春末夏初。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荷花不是夏天开的吗?)5。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晚秋)(菊都残了还不是晚秋?)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杨柳风是春风)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早春,草刚刚长出来,所以近却无。

)2。

关于物候现象的诗句名言词语节气,物候与谚语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关于物候知识的诗句
1、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卢照邻《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3、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

——唐·李峤《洛》
4、物候改秋节,炎凉此夕分。

——唐·刘商《赋得月下闻蛩送别》
5、江天暑气自凉清,物候须知一雨成。

——唐·吴融《秋事》
6、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7、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

——唐·李绅《建元寺(一作和郭郧寒食)》
8、洒水初晴物候新,餐霞阁上最宜春。

——唐·施肩吾《春日餐霞阁》
9、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

——唐·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

物候的诗句及解析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物候的诗句及解析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物候的诗句诗人与物候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7月》: 4月秀葽,5月鸣蜩。

(.) 8月其获,10月陨箨。

…… 8月剥枣,10月获稻。

…… 9月肃霜,10月涤场。

物倏现象,1年4季都可以发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1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季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特别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六岁时,写了1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1岁1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1,植物的荣枯,有1年1度的循环变化;第2,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1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行分也。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诗人和常人的区分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1方面关怀民生疾苦,1方面又喜爱大自然,善能领悟鸟语花香的示意。

南宋大诗人陆游许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看物倏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蕴含物候现象的诗句

蕴含物候现象的诗句

蕴含物候现象的诗句蕴含物候现象的诗句春:1. 喜迎春光丽,草木尽欣欣。

2. 柳条抽出绿,桃李展红颜。

3. 春风送暖意,和煦满人间。

夏:1. 炎炎夏日热,人衣汗水湿。

2. 雨后田间绿,蝉声满枝头。

3. 烈日下苍松,清风送清凉。

秋:1. 秋意渐浓时,麦田成金色。

2. 红叶映绿草,花落留余香。

3. 桂花香四溢,天高云淡蓝。

冬:1. 雪花纷飞时,万物皆银白。

2. 阳光初升起,霜花点点落。

3. 寒风送远雁,冰雪著江河。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其中,物候现象作为诗歌中固有的主题之一,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美。

春天是物候现象最为鲜明的季节之一。

“喜迎春光丽,草木尽欣欣。

”这句诗歌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所具有的良好氛围。

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柳条绿意盎然,桃李盛开的美景。

春风吹拂,暖意习习,这种美妙的感觉被诗人们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到了夏天,正是人们感受到生命的饱满和活力的时候。

“炎炎夏日热,人衣汗水湿。

”这句诗歌反映出夏天的酷热和难耐。

同时,蝉声满枝头、雨后田间绿等景象也被诗人们赞美,生命在夏天的不断繁茂和成熟。

到了秋天,人们不禁感到万物从茂盛和蓬勃,转而向着成熟和凋谢。

“秋意渐浓时,麦田成金色。

”这句诗歌较好地表现了秋天的气息。

红叶映绿草,花落留余香,诗句中充满了对秋天独特情感的描绘。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寒冷的季节,但这并不妨碍诗人们对它的赞美。

“雪花纷飞时,万物皆银白。

”这句诗歌描绘了冬天的神秘和美丽。

冰雪著江河,那种宁静和美好的氛围,让人领略到冬天中诗人们的情感和境界。

总之,物候现象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话题。

物候事物之美、人生情感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都在诗人们的笔下得到充分的表达。

这些诗句,既蕴含了时代气息,也体现了文化的底蕴,更向我们诠释了大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 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而此处 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 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欧阳修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春暖花开 一叶知秋
成语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春华秋实
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东虹轰隆西虹雨。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月黑风高的夜晚, 大雁被惊得高高飞 起,敌军趁着夜色 偷偷地溃逃。将军 正要率领骑兵追击, 飞扬的大雪立刻落 满了战士们的弓箭 刀枪。
诵读欣赏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竹 外 桃 惠 花 崇 三 《 两 春 枝 江 , 苏 晚 春 轼 景 江 》 水 ( 暖 其 鸭 一 先 ) 知 。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 大雁被惊得高高飞 起,敌军趁着夜色 偷偷地溃逃。将军 正要率领骑兵追击, 飞扬的大雪立刻落 满了战士们的弓箭 刀枪。
3、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这《塞 下曲》也写下了几句诗:北方大雪时, 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 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 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 飞。
诵读欣赏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竹 外 桃 惠 花 崇 三 《 两 春 枝 江 , 苏 晚 春 轼 景 江 》 水 ( 暖 其 鸭 一 先 ) 知 。
【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 支桃花争相开放, 春江之上,鸭子最 先感知了江水回暖 的消息。蒌蒿已经 长满了岸边,芦芽 还很短,这正是河 豚快要上市的季节 啊。
【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 支桃花争相开放, 春江之上,鸭子最 先感知了江水回暖 的消息。蒌蒿已经 长满了岸边,芦芽 还很短,这正是河 豚快要上市的季节 啊。
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 几月的景象?你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 蒌蒿遍地,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 月(农历)的景色。
拓展延伸
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 时令的诗句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 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 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 的理。从地理学角度分析,玉 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何谈“远上白云 间”?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当是当地 实景,是事实。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 之景,与全文风格相协调。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 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 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仍旧看不到一丝春 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上也 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 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探究交流
1、你认为形成《塞下曲六首(其一)》 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是什 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黄河”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 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的“绝域阳关道,胡沙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说说你自己的 看法?
A: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凉州词》是一首诗,一篇文学作 品。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 间”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 迤逦飞上云端,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但文学是可以 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从物候知识来讲,这是由于高下 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 然偏低。
诵读欣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 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 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仍旧看不到一丝春 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上也 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 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课后作业
搜集记忆关于气象物候的诗 词。
什么叫“物候”?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 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 反应。例如,植物的萌芽、抽叶、 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 复苏、始鸣、交配、繁衍、换毛、 迁徙;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 结冻、解冻等
诵读欣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 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 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 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 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 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 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 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 来也吹不到这儿。
2、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 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 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 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 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 来也吹不到这儿。
诵读欣赏
欲 将 轻 骑 逐 , 大 雪 满 弓 刀 。 月 黑 雁 飞 高 塞 , 下 单 曲 于 夜 卢 遁 纶 逃 。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诵读欣赏
欲 将 轻 骑 逐 , 大 雪 满 弓 刀 。 月 黑 雁 飞 高 塞 , 下 单 曲 于 夜 卢 遁 纶 逃 。
【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