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呼唤》完整教案设计
《山的呼唤》

《山的呼唤》
嘿,朋友!今天我要和你讲讲我和山的那些事儿。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得让人睁不开眼的周末,我被几个好友生拉硬拽着去爬山。
一路上我都在嘟囔:“这大热天的,在家吹空调吃西瓜不好吗?非要来遭这罪。
”
可到了山脚下,我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住了。
那山高耸入云,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巨人,威严又神秘。
“咋样,美吧?”朋友小李拍了下我的肩膀。
“美是美,可这得爬到啥时候啊!”我一脸苦相。
“别啰嗦,赶紧走!”小王拉着我就往上走。
一开始,山路还算平坦,我哼着小曲儿,还觉得挺轻松。
可没一会儿,那路就变得陡峭起来,我喘着粗气,汗如雨下。
“哎呀,不行了不行了,我要歇会儿!”我一屁股坐在石头上。
“你这也太菜了,快起来!”小张在前面喊。
“我真走不动了,你们先走吧。
”我有气无力地说。
“那可不行,咱们一起来的,就得一起到山顶!”小李折回来拉我。
就这样,在朋友们的连拉带拽下,我咬着牙继续往上爬。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哇塞,那景色简直绝了!连绵的群山在脚下,云朵仿佛就在手边,微风拂过,疲惫一扫而空。
“怎么样,这趟没白来吧?”小王笑着问我。
“值了值了,太美了!”我兴奋地大喊。
从那以后,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次爬山的经历,想起那座山的呼唤,它好像在对我说:“加油,坚持下去,你能行!”
朋友,山的呼唤,你听到过吗?。
山的呼唤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山的呼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的形成和特点。
2.掌握山的分类和分布。
3.认识山地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保护山地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山的分类和分布。
2.山地的重要性和保护。
三、教学准备:教师:PPT、板书、教材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山地景观,引导学生讨论和猜测这些是什么地貌。
然后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山的呼唤”。
步骤二: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向学生提问:1. 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哪些?2. 你们是否见过山?它们是什么样子的?3. 你们认为山是如何形成的?步骤三:讲解山的形成和特点(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板书,讲解山是地球上的一种地貌,是由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形成的高耸的地表凸起,它们通常由岩石和土壤组成,高度巨大,具有陡峭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坡。
教师还介绍了山脉、山地、山谷、山岭等山地地貌的特点。
步骤四:分类和分布(15分钟)教师讲解不同的山的分类和分布。
通过PPT和地理教材,教师向学生介绍主要的山系、山脉和山地,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洛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学生要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区分各个山脉、山地的特点和分布。
步骤五:山地的重要性和保护(15分钟)教师讲解山地的重要性,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资源储存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山地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山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保护山地,如:禁止滥伐滥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步骤六:总结和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山的形成和分类,重点强调山地的重要性和保护。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内容包括山的形成,分类和分布,以及保护山地的意义。
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山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PPT、板书、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山的形成和分类的理解和记忆。
山的呼唤阅读答案

山的呼唤阅读答案1. 引言《山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白牙在艰苦的环境下与大自然斗争、求生的故事。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山的呼唤》的阅读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2. 题目分析《山的呼唤》主题鲜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和生存决心。
以下为本文针对该题目的阅读答案。
3. 白牙与大自然的斗争《山的呼唤》通过主人公白牙与大自然的斗争,揭示了自然界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在北方荒野的极端环境下,白牙经历了饥饿、寒冷、疾病等一系列挑战。
然而,白牙展现出顽强的求生意志,通过与狼群的斗争以及寻找食物来战胜困难。
4.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山的呼唤》中描绘的北方荒野是一个严酷无情的世界,人类在这个环境中很难生存下去。
作者通过描述白牙在其中的艰苦经历,展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白牙逐渐适应了这个环境,变得更强大、更机敏。
然而,即使是白牙这样的狗也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环境的威胁。
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
5. 生存决心的重要性《山的呼唤》中,白牙展现了强烈的生存决心。
在逆境中,白牙不屈不挠地与自然环境抗争,用尽一切努力求生存。
这种生存决心是白牙战胜困难的关键。
这也传递给读者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境地,只要有坚定的生存决心,就能战胜困难。
6. 人与动物的关系《山的呼唤》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白牙与人类的关系既是矛盾又是互相依存的。
白牙既受人类的压迫和剥削,又通过与人类形成紧密的联系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通过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描写,《山的呼唤》给人们带来了深思:人类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保护动物的权益?7. 结论通过分析《山的呼唤》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和生存决心的重要性。
同时,作品还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读者可以获得对自然、人性和生存的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
希望本文的阅读答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山的呼唤》,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其中所传递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主题。
现代文阅读 《山的呼唤》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上次我们专门讨论了作文的种种困惑,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有一条就是多读好书,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以读带写,用阅读来促进写作。
因为我们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升阅读能力,也可以从阅读中得到别人写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们今晚以《山的呼唤》为例文,来继续探讨交流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阅读理解说到底就是两点:一是能读懂,二是会答题。
一、读懂文章。
文章不外乎由内容、结构线索、主题和语言四块构成。
因此,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对阅读而言,只要弄明白了这四个方面,就基本读懂一篇文章了。
而语文阅读理解题,也只能在这四个方面命制。
这四个方面的不同搭配体现为不同的文体。
目前我们面临的阅读文章一般是小说和散文(文学作品中的两种样式)。
其内容不外乎四类:景、物、事、人。
与之对应的主题和主要的表达方式(语言)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内容主题文体语言(表达方式)景——情——借景抒情——描写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物——志——托物言志——描写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事——理——即事明理——记叙为主,兼有描写和议论人——质——写人美质——记叙、描写为主,兼有抒情思路、线索和结构形式与文体的对应关系不大。
因此读懂就是要求弄清楚文章的文体、篇章结构和内容主题,感知品味文章的语言。
不同的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文体。
我们这里要掌握的就是即事明理、写人美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这四种文体。
我们要能够辨析文体间的区别,还要明白一篇文章可以是一种文体,也可以使几种文体的综合(当然是以其中一种为主),这时候我们就要分别从这几种文体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结果就是对这篇文章的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文体: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一组或者几组景物构成的画面进行描绘,营造一种氛围,并借助景物来书抒发作者的情感。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就是状物言志,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或者直接以物喻人,写物实质就是写人。
山林的呼唤高中教案.doc

山林的呼唤高中教案篇一:山林的呼唤.doc6《山林的呼唤》王凤一、教学内容1、唱《乡间的小路》2、听《山林的呼唤》3、我的创造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山林的呼唤》,感受奇异幻彩的西南风光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了解中外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乡间的小路》,初步了解台湾校园民谣,表达心中对生活、祖国的热爱。
3、通过我的创造活动,能用自己的音乐方式开展采集与创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1、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能对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行多种探索。
2、歌曲意境的理解与表现。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vcd机、钢琴、课件等五、教学过程(一)听《山林的呼唤》1、导入—云南印象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从一个美丽的地方请来了许多美丽的舞蹈家,她们将为大家带来一段美丽的舞蹈,请大家思考:领舞者是谁?这段舞蹈是来源于哪个地区?出示舞蹈《云南印象》片段学生回答,教师揭示答案:杨丽萍云南介绍:《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
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走进云南播放vcd 云南风景图片,介绍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感受奇幻异彩的西南风光。
学生自由讨论,谈一谈自己心中的云南印象。
2、引入《山林的呼唤》介绍马思聪及他的作品。
3、初听全曲,思考歌曲的意境,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
4、课件介绍乐曲的五个乐章及主题。
5、再听歌曲。
找出你听到的最具特色的乐器。
教师分别介绍双簧管、圆号、小提琴的音色,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主题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唱《乡间的小路》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校园民谣吗?你们听过的校园民谣有哪些呢?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了,请同学们一起来和老师感受一下吧。
师合音乐伴奏范唱《乡间的小路》。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用一段话来说一说吗?在萨克丝《归家》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诵《乡间的小路》,体会歌曲意境。
语文教案《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
(3)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深入分析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创新思维。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景观的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观中。
(2)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景观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自然景观,以及他们对这个景观的感悟。
山的呼唤

zhé
一、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旖旎 yǐ nǐ 萦绕 yí ng rào 簌簌sù sù 声籁 lài 勘察 kān 远离尘嚣 xiāo 氤氲yīn yūn 迷离 苍苔cāng tái 舌苔shétāi 晶莹yí ng 沐浴 mù yù 朦胧 méng lóng 幢幢chuáng 黑影 一幢 zhuàng大楼 飞湍tuān奔流
什么是“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 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 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 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 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 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 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 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 变化。 “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 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 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 题服务。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作品描绘的 客观景象(境)交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 术境界。散文的意境,具体的说是作者在独特的 情感氛围中,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能引起 人丰富想象,并给人以美感的艺术画面,读者从 画面的存在中得到想象的虚象,并加以玩味,由 此而产生意境。
散文意境的几种表现形式:
夜晚的玉山: 清幽朦胧、威严肃穆、山籁和唱
三、精读课文:
5、山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文章先后 写了两座山,中间是如何过渡的?
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 又使我沉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
借《幸运草》的拍摄巧妙过渡。
山的呼唤教学设计

《山的呼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理解景物描写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揣摩文章的精彩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展示琼瑶照片和她的作品,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2、导语“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这里的山,既有自然之山的含义又有想象中山的神奇,面对“山的呼唤”,作者听从了吗?她将怎样与山“亲密接触”呢?阅读下文,找寻答案。
二、正课1、乐起,教师深情朗读部分文段。
2、教师提问:①老师读的好不好?②好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③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自由回答)④分析加点字的含义。
3、请学生试读课文(7—9段)(乐起,请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聆听)4、刚才的同学读的部分是玉山白头鹤夜晚不同景象的部分,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们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⑴作者对白天河黑夜的玉山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归纳:神秘与神奇;震慑于肃穆)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白天的玉山:夜晚的玉山:5、揣摩并写出“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这两句话的意蕴。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应该使自己达到一个人生的高度,并且她正向自己的人生高度前进。
)或答(作者认为自己应该实现人生的理想与目标)(言之有理即可)6、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7、文章中提到的具体的山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湖南乡间的山和玉山)8、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前后呼应,篇末点题,戛然而止,余味无穷)9、试探究文章主旨?(讨论并归纳: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启发了对人生的追求)三、小结全文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感想(热爱自然,人生理想)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吗?附:板书设计山的呼唤一、作者作品二、问题探究三、比较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的呼唤》教案
完整教案
(一)课题计划
1.课题名称:《山的呼唤》
2.学情分析:通过对语文基本能力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主阅读文章的能力,以及分析文本的理解能力。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了解文章中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通过对文章中优美语言的品位,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
难点:第三段作者对山的回忆与第四段真正登上山时,景物与情感的是否一样?
5.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提问讨论法
6.课时安排:2个课时
7.作业检测
(1)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造句。
(2)根据自己出去游玩的经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品尝到什么等动用视觉、触觉等写篇文章。
(二)课时计划
1.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文中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品位文中描写景物逼真的语言。
3.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
难点:作者儿时的山与现在的山的区别,作者心中的山又是什么?4.方式、方法:
文本研读法
5.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琼瑶的作品为引子,激发他们学习本文的兴趣。
6分
(2)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问题去朗读。
14分
(3)让学生发言,哪些是他们最喜欢的语句。
从他们喜欢的语句中分段解析,抓住文章的第三至第四自然段,分别对作者描写时候采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寻找和讨论25分
(4)学生讨论。
这些修辞手法分别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关键词能显示它使用了修辞手法?35分
(5)品位文中跳动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
42分(6)整节课回顾,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
45分
6.版书设计
景物描写松树枝桠——比喻巨手
太阳光芒——比喻光带
风的穿梭——拟人抵吟
使我喘息,使我迷惑,使我喜悦——排比
7.作业布置:
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造句。
(三)课时计划
1.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重点、难点
重点:第四自然段各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
难点:听觉与触觉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4.方式、方法:讨论法、文本研读法
5.教学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动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8分(2)通过问题“作者看到了哪些;感觉到了哪些;听到了哪些”的
问题,引导在课文中寻找出相关内容。
20分
(3)当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后,提问并讨论:作者视觉的顺序是如何移动的,景物描写是如何切换到视觉、触觉和听觉的。
30分
(4)作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相互割裂的还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分裂了,这样好吗?40分
(5)文章中心思想的探讨。
作者描写山的语句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前后“山的呼唤”带表了什么?45分
6.版书设计
7.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出去游玩的经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品尝到什么等动用视觉、触觉等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