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设计说明本课主要包括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四个子目,四个子目之间相互联系。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战役,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能够收获生动的历史知识,还能够学会阅读、思考和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从历史中获得感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重要史事及其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2.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及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了解七七事变中赵登禹、佟麟阁和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中国军民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爱国精神,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信念。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书目)《佟麟阁全传》。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卢沟桥的图片,在北京西南郊外的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这座桥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悲壮。

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卢沟桥事变又有什么意义?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思考,导入本课。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2.收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对国家历史的认识。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第19周星期三第1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设计:
【导入】(5分钟)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结合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阐述事变对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影响。
解答:七七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全民族抗战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空前增强,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战意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初步形成。事变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和探究主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主题感兴趣,但部分学生表示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深入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知识管理】知识点1七七事变爆发: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开始。

牺牲将领: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知识点2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的步伐。

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叶挺任军长。

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的合法地位。

以国共为主导的正式建立。

知识点3淞沪会战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爆发。

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打破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4南京大屠杀背景: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

国民政府迁往,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万人以上。

【基础过关】知识点1七七事变1.1937年,埃德加·斯诺在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要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刀?……”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是(C)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2.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A)A.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形成3.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

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B)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杨靖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知识点2第二次国共合作4.“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所描述的情景应发生在(C)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5.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其中与国共合作密切相关的是(B)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知识点3淞沪会战6.1937年8月13日,日本以8月9日一名日本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击毙一事为借口,出动大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是为“八一三事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单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单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

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一、情境导入:上面纪念的事件被称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你知道这是哪一历史事件吗?每年的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与此有关吗?它是由谁制造的?图中的数字会给你带来哪些震撼和启示呢?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七七事变的过程及结果?2、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3、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4、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5、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列举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三、合作探究1、蒋介石抗日态度变化的原因(1)日本全面侵华,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国民党政权若再妥协退让,必将为千夫手指,有丧失民心、动摇政权的可能。

(2)日本侵略势力步步紧逼,已直接威胁国民党政权的生存,并严重损害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

蒋介石已无让步的余地。

2、如何认识南京大屠杀?(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

(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4)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牢记历史,更应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国,振兴国家!四、课堂总结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尽力地去维护和平。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历史
资料片的运用更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为学生设置了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了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这种全民族的抗战,是建立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合作原因——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合作主要内容——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教师明确。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板书]1.卢沟桥事变
学生回答:
时间——1937年7月7日;
经过——7日晚,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教师过渡:双方在卢沟桥反复争夺,战斗十分激烈。不久,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下面我们看本目的下一小问题——平津保卫战。
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局势愈发严峻,为此国民政府迅速下达总动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即淞沪会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南京大屠杀等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自主探究】
一、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借口,要求进入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驻地。

驻和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

该事变标志着的开始。

2、在保卫的战斗中,、将军壮烈殉国。

1937年7月底,北平、相继陷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军长。

2、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日本在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率全营守卫宝山,全部壮烈牺牲。

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2、1937年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

这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

国民政府迁往,以此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战士达人以上。

【合作探究】
1. 阅读《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思考: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①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有着什么样的共同主张?
②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③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宛平城;卢沟桥;宛平城;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

2.北平.2.赵登禹;佟麟阁;天津。

二、1.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叶挺。

2.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

三、1.上海;姚子青;谢晋元。

2.淞沪会战;3。

三、1.南京;重庆。

2.30万。

【合作探究】
1. 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2.①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

②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

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③国共两党达成协议。

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