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部编语文】全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四上部编语文】全册8个单元主题阅读练习(附答案)

【四上部编语文】全册8个单元主题阅读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语文要素主题阅读训练(附答案)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泉城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bào)突泉了。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

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

在五龙潭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

黑虎泉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

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门外的趵突泉公园内。

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

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1.【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结构,第1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水________ __;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 ________这四大名泉;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水__________,点明了泉城名字的由来。

(2)文章第2~5自然段的写法相似,都是先介绍泉水的__________,再描述泉水的__________。

2.【探究发现】读读下面的词语,说说你的发现。

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虎啸狮吼秋雨潇潇水声喧腾咕嘟咕嘟我发现:第一行词语是写泉水的__________;第二行词语是写泉水的_ 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牵牛花娃娃蒲华清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

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

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艳艳不信。

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

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第二天早晨,呵!每根藤儿都向上爬了一段,中间那根最胖的藤儿爬得最快了,比旁边的藤儿高出了好长一段。

爸爸没骗人,艳艳乐得大声叫:“爸爸,来看!它们真的在比赛爬绳了!”接着,便拍着小手喊:“加油!加油!”但绿藤还是一动也不动。

谁也没见它们往上爬。

中午,艳艳放学回家,又见藤儿往上爬了一段。

艳艳想:牵牛花藤儿真奇怪,它们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不久,牵牛花藤儿爬上阳台顶了,就像给阳台挂了床绿纱帐;又不久,绿藤儿上长满了红花朵,就像绿纱帐(chànɡ zhànɡ)挂满了密密的红喇叭。

艳艳家的阳台好看极了。

艳艳明白了:牵牛花是一群悄悄做好事的娃娃!(选自《一分钟床头小故事太阳》)(1)选出文中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A. 表示说话中断或停顿B. 表示解释说明C. 表示声音延长D. 表示突然转换话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请照样子仿写一句:________。

(4)牵牛花藤儿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5)你还知道哪些攀爬的植物?请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

【答案】(1)cáo;sǎ;zhànɡ(2)C(3)比喻;书籍就像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4)因为植物生长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是用肉眼看不到的。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盘点(含字词、佳句、感知、考点)(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盘点(含字词、佳句、感知、考点)(有答案)

四年级第七单元知识盘点一、单元语文要素成长故事。

本组课文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开学习。

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二、单元课时目标和主题把握朗诵古诗的节奏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诗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诵古诗。

(重点是,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指导学生抓住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易读错字。

出塞.(sàn sài√)秦.国(qín qín√)崛.起(jé jué√)淮.南(hái huái√)训斥.(chì cì√)惩.罚(cén chénɡ√)蓄.须(xū xù√)邀.请(yáo yāo√)昔.日(xí xī√)妄.想(wàn wàng√)明媚.(mèn mèi√)题例:给加点字注音。

出塞.( ) 秦.( )国长征.( ) 琵琶..( ) 人未还.( ) 积蓄.( ) 被迫.( ) 纠.( )结邀.( )请扰.( )乱答案:sài qín zhēng pí pa huán xù pò jiū yāo rǎo解析:本题是对易错字的考查。

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2.易写错字。

赞:字左上部的“先”的竖弯钩要变成竖提。

顾:左右两部分要均衡,左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竖折钩、竖提。

(苏州市)【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训练测试卷附答案+5套期末试卷

(苏州市)【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训练测试卷附答案+5套期末试卷

第七单元主题训练卷课文主题感悟(44分)一、人生追求。

(20分)1.《出塞》一诗中的“飞将”指的是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借“龙城飞将”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日绝句》一诗中,表达不论生还是死,都应该具有浩浩正气、铮铮铁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立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

4.梅兰芳蓄须是为了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5.为了使国家富强,科技发达,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__________,毫不犹豫地丢掉了______________,但是绝不能失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延安精神。

二、感人事迹。

(12分)1.《凉州词》一诗中,“醉卧沙场”表现了什么?()(3分) A.战士们远离家乡,在外面很孤独、寂寞,所以他们只有借酒消愁以慰乡思。

B.古代男性大多喜欢喝酒,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或以酒取乐,或以酒壮行,营造出热烈庄重的气氛,这样他们在外生活也就充实快乐些。

C.战士们尽情酣醉,豪放旷达,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2.下列哪件事让少年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5分)A.伯父告诉他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不能随便去玩的。

B.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不幸的女人受欺负,同胞们敢怒不敢言。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他立志要把________________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钱学森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快乐阅读试题含答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快乐阅读试题含答案(全册)

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单元快乐阅读试题含答案(全册)第⼀单元快乐阅读⽐较阅读《观潮》⽚段与《钱塘江秋潮》,完成练习。

[甲]观潮(节选)钱塘江⼤潮,⾃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是⼀年⼀度的观潮⽇。

这⼀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最好的地⽅。

我们随着观潮的⼈群,登上了海塘⼤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亭和观潮台屹⽴在江边。

远处,⼏座⼩⼭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堤上早已⼈⼭⼈海。

⼤家昂⾸东望,等着,盼着。

[⼄]钱塘江秋潮九⽉的⼀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座⼭峰突起。

⼭上,⼈⼭⼈海。

⼭顶上,⼈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平如镜。

突然,远处的江⾯上出现了⼀个个⼩⽩点。

不⼀会⼉,那⽩点连成⼀条细长的⽩线,侧⽿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震⽿欲聋。

转眼间,潮⽔便涌向眼前,波涛起伏,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座巨⼤的⽔墙,⽓势犹如万马奔腾,令⼈⼼惊胆战。

潮⽔涌来,汹涌澎湃,掀起七⽶多⾼的浪头,声传数⼗⾥,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为摧”的⾃然景观所折服!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1.【词语理解】“天下奇观”在甲、⼄两⽂中的意思是()A.钱塘江⼤潮在世界上是独⼀⽆⼆的景象。

B.钱塘江⼤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不多见的景象。

2.【结构梳理】甲⽂采⽤“总—分”结构,独具特⾊,先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_,紧接着具体写⼈们的期盼。

⼄⽂按照记叙⽂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接着写的壮观场⾯。

3.【想象理解】读甲、⼄⽂中画线部分的句⼦,想象画⾯,完成练习。

(1)甲⽂中画线部分描绘了⼏幅()的画⾯,⼄⽂中画线部分描绘的则是()的画⾯。

A.动态B. 静态(2)甲⽂中画⾯描绘的景物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答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周恩来有着这样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为百姓谋福祉,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故答案应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本文主题“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课外阅读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她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国文老师也感慨地说:“我教了十几年书,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课内外阅读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课件
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一个星期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年少时代在奉天读书时, 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受 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 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 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原因
3 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 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修身课上)
1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 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十二岁那年)
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
2 洋人欺辱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 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
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 金给梅兰芳。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 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 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 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演戏的决心。后来,梅 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 回到了上海。
异国他乡 不以为然 声情并茂
(2)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 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 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 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 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了一个军医来 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 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 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 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 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主题阅读训练(附答案)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国外唱《我的祖国》(节选)
叶公觉
我的儿子本是一位新生代中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

从他发来的电子邮件中得知,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下载展现祖国风貌的图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

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他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越唱越觉得祖国家乡的可爱。

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但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生活范围内,对“祖国”的含义缺乏深切的理解吧?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受。

后来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小住,在别人的国家里,语言又不能相通,每天除了看看华语电视外,只能读中文书聊解寂寞,有时也哼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来。

有一次华人聚会,会后有精彩的文娱演出,其中第一个节目就是一位中
国留学生唱的《我的祖国》,那身穿鲜艳丝绸中国服装的女留学生一开口就像郭兰英当年唱的那样声情并茂:“一条大河波浪宽……”台下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附和着唱起来:“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在合唱者中,有鬓(bìn)发斑白的老学者,有青春年华的留学生,有事业兴旺的企业家,有随夫留洋的伴读夫人,有侨居海外多年的侨界领袖,有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似乎忘了各自的身份,都以一个祖国的儿女的同样身份真心实意地唱着这首歌,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

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
1.【词语理解】请根据所给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指在国外或远离家乡的异地。

()(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3)(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2.【提取信息】请概括选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唱《我的祖国》这首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本文以歌曲__________为线索,分别讲述了_______________ 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国外唱的故事,表达了中华儿女尤其是海外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品读句子】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答题。

(1)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迫不及待”和“颤抖”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两个“身份”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迁移拓展】除了《我的祖国》,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歌曲?请你至少写出三首爱国歌曲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提取信息】诗的第1小节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诗句】这首诗写于1938年,读一读下面的背景资料,回答问题。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着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指的是()。

A.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中国大地
B.在暴风雨摧残下的武汉
(2)“无比温柔的黎明”指的是()。

A.树林里的早晨
B.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必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3.【标点运用】第1小节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长
4.【体会情感】朗读这首诗时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
A.热烈、激动
B.悲凉、沉重
5.【写法探究】诗歌的第2小节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试着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1)异国他乡(2)不以为然(3)声情并茂
2.(1)儿子出国后喜欢上唱《我的祖国》。

(2)“我”在国外小住时哼唱《我的祖国》。

(3)华人聚会上,中国留学生独唱《我的祖国》。

(4)参加聚会的华人一起合唱《我的祖国》。

3.《我的祖国》“我”的儿子中国留学生聚会上的所有华人《我的祖国》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
4.(1)表现出了人们唱《我的祖国》时迫切而激动的心情。

(2)第一个“身份”指的是每个人在社会上所从事的职业身份,第二个“身份”指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中华儿女。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5.《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我和我的祖国》等。

现代诗阅读
1.土地河流风黎明
2.(1)A (2)B
3.B
4.B
5.设问为什么花儿会这样红艳?因为那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