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泥常温脱水新技术
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及展望摘要: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的情况下,市政工程大量兴建和投入使用,产生了大量的市政污泥,而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市政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直接关系到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针对市政污泥脱水的相关技术层出不穷,在技术的不断优化与经验的不断积累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市政污泥脱水技术。
但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技术更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更好的解决市政污泥的脱水处理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从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污泥;脱水技术;发展;展望引言:在城市建设和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市政污泥,市政污泥中包含了氮、磷、钾等化学元素,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目前,在市政污泥处理技术当中,脱水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污泥中的水含量,提高市政污泥处理的速度,为后续的污泥运输和处理提供便利。
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政污泥脱水处理的水平,需要加强对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市政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市政污泥处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常规的市政污泥脱水处理技术1.1热干化脱水技术热干化脱水技术具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把控等特点。
热干化脱水技术就是通过对污泥进行加热促进水分蒸发,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
经过热干化脱水处理后的污泥呈现粉末或颗粒状,性质比较稳定,且在加热过程中也可以杀灭污泥中包含的细菌、微生物等,目前常用的热干化脱水手段主要包括了电能干化、蒸汽干化、太阳能干化等,其中蒸汽干化是稳定性最佳、效果最好的热干化脱水方法。
但由于在热干化脱水的处理过程中会造成污泥中的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因此热干化脱水的方法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在热干化脱水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大能耗。
1.2水热脱水技术采用水热脱水技术进行市政污泥脱水处理,需要在密闭的压力容器中对污泥进行热水解脱水的处理,通过水热处理的过程,可以溶解和释放污泥中的水分,并将一些难以降解的物质转化为容易降解的物质,从而减少市政污泥的有毒有害性;同时,通过水热脱水技术还可以将污泥中包含的水分作为水热反应的介质,在处理过程中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氢气、甲烷等清洁型的能源,打造循环再利用的目的;此外,与热干化脱水技术相比,水热脱水技术的能耗更低,因而更加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市政污水厂污泥常态深度脱水与安全处理处置”创新成果简介

“市政污水厂污泥常态深度脱水与安全处理处置”创新成果简介李志光1何纯莲2(1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2中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1、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市政污水厂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微生物菌胶团等沉淀物质以及污水表面漂浮的浮沫等残渣,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致病微生物、二噁英和砷、铜、汞、铬等有毒重金属。
如何进一步处理污水厂所产生的污泥是当今世界环保领域的重大难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将污泥处理处置列入环保工作的重点,处理污泥的传统方法主要为卫生填埋、焚烧和热能利用、好氧厌氧消化等。
其中卫生填埋对设备要求相对简单,但是需要大量的填埋场地和污泥的运输费用,而且容易产生地下水污染和臭气散逸等二次污染问题;焚烧和热能利用技术充分利用产生的沼气建立发电站,其能源自给率可达到50 %以上,但焚烧法设备和运行费用昂贵,易造成大气污染,仍然残留大约1 /3 左右固体量的无机物;土地利用技术是剩余污泥处置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随着可填埋的范围逐渐缩小,土地利用将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污泥厌氧消化技术是污泥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
它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并趋于稳定。
厌氧消化过程中可回收能源,但消化后的污泥含水率较高,仍需进一步脱水。
纵观国外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及综合利用,总体趋势已从焚烧干化逐步转化到以高效脱水后再资源利用为主导方法。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污泥处理投资力度小,片面地追求污水处理率,尽可能地简化、甚至忽略了污泥处理处置单元,将未做任何处理的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致使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污泥围城的现象,并已开始向中小城市蔓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大提高,污水厂污泥产量以年增长率大于10%的速度急剧增加。
2010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50%,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70%,年污水处理量达到365亿吨,年污泥产量达2740万吨;到2015年,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5亿吨,年污泥产量达3560万吨。
市政污泥脱水技术进展

市政污泥脱水技术进展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排放量日益增加,从而使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量日益增加,妥善处理日益增多的污泥,将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填埋、堆肥和焚烧是污泥处理的常用方法,但污泥的高含水率却限制了这些处理方法的应用。
因此,如何有效减少污泥含水率以利于后续处理,研发经济有效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新技术将是目前污泥处理的研究重点。
标签:污泥脱水;技术;进展本文总结了城市污泥处理的现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传统的新兴的污泥脱水技术并提出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脱水技术,将是今后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污泥脱水的传统技术1.微波脱水技术。
微波是波长在1mm-1m之间,频率在3.0*102-3.0*105MHz,具有穿透性的一种电磁波。
田禹等[8]研究发现,微波辐射适宜的时间,SV较未经微波处理的最多可减少48%;与此同时,微波还可明显改善污泥过滤性能,污泥经微波辐射后,污泥比阻降低75%左右,且经真空抽滤后的滤饼含水率较未经微波处理滤饼含水率也明显下降,由原泥的85%降到71%左右。
目前已有实验发现,污泥经较短微波辐射时间,污泥的絮体结构和EPS的组分都可得到改善,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污泥脱水性能[9]。
2.电渗析脱水技术。
电渗透污泥脱水是使固体颗粒和液体在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在通过多孔固体滤膜时,粒径较大的固体颗粒不能通过,而水分子可以通过,从而实现固液相分离。
1995年吉田裕志在电渗透脱水的实验中,采用1Hz以下电极反向的交变电场和低频下的半波整流的间断电场,发现这两种电场都可抑制连续直流电场所引起的电极与物料接触电阻增加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电渗透脱水效率。
3.超声波脱水技术。
超声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污染治理技术,在强化污水污泥处理和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
李丹阳的试验证明:小功率超声波能够改善污泥的膨胀特性,提高污泥沉淀特性和脱水能力[6]。
污泥脱水技术迎来新突破——科达洁能“市政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在

SOUTHWEST WATER&WASTEWATER西南给排水Vol.41No.32019污泥脱水技术迎来新突破一科达洁能“市政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在佛山陈村污水处理厂顺利试产2018年1月28H,由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市政污泥深度脱水系统”在佛山顺德陈村污水处理厂试产成功,效果达到预期。
原污水厂86%含水量的污泥经该系统处理后含水量降为50%以内,大大降低了污泥的排放量。
本工艺技术的核心在于采用物理破壁和化学除臭破壁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污泥颗粒的微观粘结结构,对污泥颗粒内壁造成“创伤”,实现包裹型结构的破壁,这样只需要极少量的化学药剂就能达到最佳的脱水、除臭效果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从原来的86%左右降低为50%以内,含固率提高了约4倍,且脱水速率提高了约10倍。
人工嗅觉检测基本无臭味,引起臭味的氨气、硫化氢降低为原来的20%以下本项目不仅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污泥恶臭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还减少了用于污泥堆放、弃置、填埋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了渗滤液的产生,降低了运输成本,为污泥的后续资源化利用扫除了障碍。
模块;泥浆物理破壁模块;泥浆压滤脱水模块;废水回收处理模块。
其主要工艺生产单元如下图所示:H址廊送■1?e»HoMT»?550,MUTriH»MC=aSi—33.6PPMC«=19.8PPMC~=3.3PPMC«=0PPM2.t.项目现场系统包括:污泥化浆过筛模块;泥浆化学改性处理前污泥(左图)和处理后污泥(右图)污泥处理前后脱水试验结果对比本项目由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研发,项目团队经过四年多的深人研究,跳岀常规污泥脱水处理思路模框,深探造成污泥难脱水的根源——污泥微观结构,终于寻找到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结构破壁路径,进而进行配套装备的研发与生产。
(摘自http://hbw.c 2()19—02—28)49。
深度脱水技术在市政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深度脱水技术在市政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污泥产生量越来越大,污泥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如何对污泥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处置,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并实现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污泥处置和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主要采用深度脱水技术对含水率80%的湿污泥进行进一步脱水减量,在常温、低压条件下将水份以液态形式分离,干泥含水率降至40%以下,体积减量至三分之一。
实践证明,深度脱水技术处理市政污泥效果良好,满足我国污泥处理的要求。
关键词:深度脱水技术;湿污泥;脱水;减量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ludge quantity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sludge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 to reasonably effective 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reduce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the utilization of sludge, sludge disposal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mainly using depth of moisture content 80% of dehydration technology wet sludge dewatering further reduction, in room temperature, low pressure conditions in liquid form water separation, dried mud down to below 40% moisture content, volume reduction to a third. Practice has proved, depth dehydr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ludge effect is goo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ludge treatment in China.Keywords: depth dehydration technology; Wet sludge; Dehydration; reduction 城市污水厂污泥含水率过高(98%左右),产生量极大,使污泥脱水成为减量化和衔接后续处理的必需环节。
新型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绪论污泥脱水处理技术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将污泥脱去水分从而减小体积,方便处理和运输。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污泥脱水技术主要包括压滤、离心机、带式压滤机、板框压滤机等,这些传统的污泥脱水技术存在着污泥处理繁琐、处理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
因此,研究新型污泥脱水处理技术并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已成为污水治理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新型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的研究2.1 薄膜脱水技术薄膜脱水技术是一种将高浓度污泥通过特殊的膜材料进行过滤、分离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将污泥处理后的含水率降至15%以下,与传统的压滤技术相比,不仅处理效率更高,更节省能源,降低了维护成本。
同时,薄膜脱水技术还可以回收有用物质,例如磷、氮等,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2.2 热压脱水技术热压脱水技术是将污泥通过高温和高压的方式,使污泥中的水分迅速挥发,并通过真空负压吸附系统进行脱水。
该技术不仅能够高效地脱水污泥,而且在处理有机物时,可有效地杀死大部分病菌和有害物质,最终减少二次污染的概率。
2.3 碱激发技术碱激发技术采用高碱度激发剂将碱地污泥转化成碱粘土,并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实现对污泥水分松动和脱离,从而实现污泥的脱水和固化。
该技术能够将污泥脱水率提高10%以上,并且对污泥的安全综合利用也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章新型污泥脱水技术的应用3.1 应用于污水处理厂新型污泥脱水技术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具有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等优点。
例如,日本某个城市采用了薄膜脱水技术,每天处理5,000吨污泥,仅用了5个人处理,并且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仅为12.5%,成功地实现了污泥的高效处理和无害化处理。
3.2 应用于生态农业新型污泥脱水技术通过处理后剩下的固体物质,能够用于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无害化和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共赢。
例如,将固体物质用于土壤改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2024年城市污水污泥热水解特性及污泥高效脱水技术研究》范文

《城市污水污泥热水解特性及污泥高效脱水技术研究》篇一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城市污水污泥的热水解特性以及污泥高效脱水技术。
通过实验分析,探讨了热水解过程中污泥的物理化学变化,并提出了高效的脱水技术方案。
本文旨在为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其中,污泥的高效脱水技术是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城市污水污泥的热水解特性及高效脱水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城市污水污泥的热水解特性1. 热水解过程及影响因素城市污水污泥的热水解过程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水解作用,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此过程中,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对水解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实验表明,适当的温度和压力能够促进水解反应的进行,而反应时间则影响水解的深度和效果。
2. 热水解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热水解过程中,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一方面,有机物分解产生小分子物质,提高了污泥的生物降解性;另一方面,水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气体对设备要求较高,需注意安全操作。
三、污泥高效脱水技术研究1. 传统脱水技术的局限性传统的污泥脱水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压滤、真空吸滤等。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脱水效果,但往往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因此,研究新型高效的脱水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2. 新型高效脱水技术(1)热化学脱水技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使污泥中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或与药剂发生反应,从而达到脱水目的。
该方法具有脱水效果好、效率高等优点。
(2)生物脱水技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作用,将污泥中的水分转化为微生物代谢产物,从而实现脱水。
该方法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
(3)超声波脱水技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作用,破坏污泥中的水分结构,使水分快速蒸发。
该方法具有脱水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
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时间对污水污泥热水解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脱水技术的效果和能耗。
《2024年城市污水污泥热水解特性及污泥高效脱水技术研究》范文

《城市污水污泥热水解特性及污泥高效脱水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污泥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典型的固废处理问题,其高效处理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污水污泥中包含大量有机物、氮、磷等营养成分,同时伴随着微生物和其他污染成分。
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解决其含水率高的难题。
热水解和高效脱水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城市污水污泥的热水解特性(一)概述城市污水污泥的热水解技术是利用高温高压条件对污泥进行分解的过程。
该技术可破坏污泥中难于降解的大分子结构,同时还能实现生物有机物在生物质、重金属和水溶性组分中的转移,大大提高其处理效率和利用率。
(二)热解特性分析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城市污水污泥中的大分子结构在受到热量冲击时被打断,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这个过程同时会改变污泥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其更易于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同时,热解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物质,如气体、液态等。
三、高效脱水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一)脱水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城市污水污泥的高含水率是其处理的难题之一。
当前主要的脱水方法包括机械压滤、离心脱水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低能耗的脱水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二)高效脱水技术的研究方向1. 物理方法:通过加热和减压等方法来改变污泥的结构,从而达到脱水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耗较低,但对设备的要要求较高。
2. 化学方法:利用一些特殊的化学试剂或者试剂组合来实现对污泥的高效脱水。
例如,一些新型的聚合剂、混凝剂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高效脱水。
3. 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或生物酶来实现对污泥的高效处理和脱水。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生物污染的风险控制。
四、高效脱水的实际应用研究(一)新技术的实验应用通过对不同技术方法的比较和研究,可以尝试找出适合本地污水处理环境的最佳方法。
通过在实验室或者小规模的现场进行试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污泥常温脱水新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和问题,及污泥含水率高的特性,叙述了污泥中所含水分的类型,污泥处理与处置关键是减少污泥水分、达稳定化为后续处理、利用创造条件,本文具体介绍一种市政污泥常温改性脱水新技术的方法。
1.前言
近几十年来,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市政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是一种由菌胶团(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无机颗粒等组成的复杂的非均质体。
污泥量通常占污水量的0.03%~0.05% (质量),目前我国污水处理量和处理率虽然不高(45%),但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干污泥大约180万吨,换算成含水率80%污泥为900万吨,预计未来五年内还在不断增加,每年将产生含水率80%污泥为2700万吨。
而且市政污泥具有体积大、不稳定、易腐败、有恶臭的特点,若不妥善处理,任意排放,将引起严重的二次污染,所以,这些数量巨大的市政污泥成为我国每个城市面临的难题。
高效脱出占污泥含量50%以上的水分,成为经济、高效处理市政的关键环节,而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中费用较高,机理最不清的过程之一,国内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泥脱水基本是浓缩加机械脱水,一般含水率只能降到80%左右,本文将介绍一种通过对市政污泥在常温下改性,再采用机械脱水、破碎可使污泥含水率达35%以下的新技术。
2.污泥中的水分
市政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是污泥的共性,对于有机性污泥的含水率还与污泥稳定性有关,污泥含水率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含水率80%的污泥因其有大量的水份,从而带来以下问题:①堆放占地面积大;②不便于运输并导致运输成本高;③渗滤液极难处理因而不能直接填埋;④易产生恶臭并孳生蚊蝇等环境污染问题;⑤对后续处理与处置带来很大的负担,所以,降低污泥含水率是污泥处理处置的第一道工序,是所有污泥处理中的重中之重,经过脱水处理后的污泥其体积大大减少、达稳定化,易与开展综合利用。
图1污泥中的水分结构图
污泥中的水分大致分为四类(图1):污泥颗粒间的间隙水,约占70%;毛细结合水,约占20%;污泥颗粒的吸附水及内部水,约占10%。
现在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带式脱水机或离心脱水机只能将污泥含水率降到80%左右。
污泥中水分怀污泥颗粒结合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内部水〉吸附水〉毛细结合水〉间隙水。
所以,污泥脱水以最大限度降低其含水率是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本技术提出一种在常温的条件下将部分间隙水和毛细结合水脱出的新方法,使污泥含水率降到50%以下。
3. 市政污泥常温脱水新技术
3.1技术原理
通常情况下,含水率为80%的物质应该是流体状态,是完全可流动的物质,但是,市政污泥经过污水处理厂离心机或带式脱水机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仍有80%时,污泥呈现为固体或半固体状态,所以,本技术认为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呈“固体”状态是一种“假象”,在污泥中加入污泥改性剂改变水分子和污泥颗粒的形成的特殊结构,破坏污泥的胶态结构,减少泥水间的亲和力,即破坏部分间隙水、毛细结合水和污泥颗粒形成的特殊结构,从而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在不明显产生“增量”的前提下,可使其还原为流体状态,再经压滤脱水,可使其含水率降至50%以下,再经破碎可达35%以下,实现污泥的脱水。
3.2污泥的脱水性能指标
污泥脱水性能是指其脱水的难易程度,不同种类的污泥,其脱水
性能不同,即使同一种类的污泥,其脱水性能也因污水处理厂不同
而异,无论是何种污泥,一般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二,一个是污泥的比阻(r),另一个是污泥的毛细吸水的时间(cst),目前实际应用中基本采用cst作为污泥脱水性能指标。
本技术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认为对于经污水处理厂脱水后的含水率为80%的污泥,应采用比阻(r)作为污泥脱水性能指标,比阻(r)能较准确地反映污泥经本技术改性后的压滤脱水性能。
3.3工艺流程
将含水率为80%的市政污泥用皮带输送机送到污泥改性装置中,
污泥改性装置为设有搅拌器的可密封的容器,搅拌器可根据污泥的阻力自动调速,然后在污泥改性装置中加入naoh、脱臭剂等混合溶液,naoh等混合溶液加入量为含水率为80%污泥重量的5%,在污泥改性装置中对污泥进行改性,使污泥由原来的固体或半固体状态还原成可流动的流体状态完成改性,污泥的改性时间为15分钟,再将改性后的污泥送到储存料仓中,再由储存料仓用泵将污泥输送到隔膜板框压滤机中,进行压滤脱水,经过50分钟的挤压脱水,打开隔膜板框压滤机卸泥饼,泥饼的含水率可达50%以下,再经破碎、稳定化后形成可用于土壤改良或建筑行业用土质原料含水率达35%以下。
见图2为污泥改性后由原来的固体状态还原为流体状态图片,见图3为污泥脱水破碎后图片。
图2污泥改性后状态图3污泥脱水后破碎
3.4污泥改性脱水达含水率下污泥的特点
(1)经改性剂和除臭剂处后基本无臭味。
(2)加入水中不会还原成泥状,不溶于水,不吸水。
(3)污泥热值基本没有改变。
(4)污泥饼容易机械破碎,破碎的同时水分极易蒸发,可使泥饼含水率由50%降到35%左右土状。
(5)脱水后的污泥饼不会与滤布粘在一起,所以泥饼很好卸,挤压脱水机不需要每次都冲洗。
(6)污泥脱水后重量减少60%,体积减少75%。
(7)不孳生蚊蝇。
3.5 清洁生产
本技术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泥比较小,在污泥脱水过程中无臭味和废气产生、也没有固体废弃物产生,设备噪声较小,不需采敢防噪声措施可达国家相应标准,在污泥脱水过程中只有污泥脱水时产生的压滤水,其成分与污水处理厂离心脱水机脱出的水质基本一样,可排回到污泥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结论
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市政污泥经过本技术脱水后,为污泥的后续处理和污泥的资源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根据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标准,市政污泥含水率在40%以下,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土壤改良、制砖、制陶粒、焚烧等利用,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的比较,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工程验证,本技术是目前最简捷、最节能的市政污泥脱水新技术,为城市污泥处理开拓了一条新路,具有工艺流程短、处理规模大、对环境二次污染小、占地面积小、投资少等优点,本技术已应用于实际污泥处理工程中,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儒林,刘永。
污泥处置。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徐亚同. 废水生物处理的运行管理与异常对策.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3
[3]宋宪强.关于污泥中水分的研究.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