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设
3.3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3.3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如下: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神奇的计算工具”。
本节课主要介绍算盘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算盘的历史,掌握算盘的基本操作,并能够利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算盘的历史,掌握算盘的基本操作,能够利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够理解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算盘的基本操作和利用算盘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算盘作为教具,每个学生也会发放一个算盘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引发学生对算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算盘的基本操作,包括如何拨动算珠,如何进行加减乘除等计算。
3. 示范:我会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算盘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算盘,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将算盘的基本操作和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算盘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 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利用算盘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算盘的基本操作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算盘,还有哪些计算工具,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和计算工具的变迁。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算盘的基本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算盘作为一种传统的计算工具,其操作方法与现代化的电子计算器有所不同,需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来熟练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算盘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如算珠的拨动方式、定位等,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加深对算盘使用的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具体是3.3 神奇的计算工具。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3.3节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工具的使用,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以及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并且能够理解计算工具的原理,从而提高大家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计算工具的原理和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计算器和一些练习题,大家需要准备的是自己的笔记本和笔,用来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进行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大家对计算工具产生兴趣。
2. 讲解:我会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讲解计算工具的原理,让大家理解计算工具的工作方式。
3. 演示:我会通过一些示例题目来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让大家能够直观地看到计算工具的作用。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大家亲自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加法:计算器上的"+"键减法:计算器上的""键乘法:计算器上的"×"键除法:计算器上的"÷"键2. 计算工具的原理七、作业设计23 + 17 =45 21 =4 × 7 =68 ÷ 3 =2. 答案:23 + 17 = 4045 21 = 244 × 7 = 2868 ÷ 3 = 2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计算工具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工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基本原理2. 计算工具的操作方法3. 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计算工具的基本原理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计算工具的基本原理,如算盘、计算器等。
3. 示范:教师演示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工具的使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计算工具的操作方法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计算工具的基本原理。
2. 讲解:详细介绍计算工具的操作方法,如算盘的珠子移动、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等。
3. 示范:教师演示计算工具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工具的操作练习,提高操作熟练度。
第三课时: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工具的应用。
2. 讲解:介绍计算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购物、计算时间等。
3. 示范:教师演示计算工具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3. 课堂提问: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神奇的计算工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多位数》,主要包括了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包括基本操作、功能键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计算器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和运用方法。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器。
学具:学生计算器、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讲解:介绍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等,并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等。
3. 演示: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器的使用过程。
4.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讲解:讲解计算器的高级功能,如科学计算器、统计功能等,并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功能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如数字键、加减乘除键、等号键等,以及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235 + 47(2) 156 78(3) 345 × 26(4) 123 ÷ 41答案:(1) 282(2) 78(3) 8970(4) 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运算。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操作步骤。
2. 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计算器的特点。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计算器的功能。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示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边讲解边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按键功能。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4.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完成练习题。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各组汇报解答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讨论解题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步骤,熟悉计算器的按键功能,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 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认识:- 认识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如显示屏、键盘等。
- 学会开关计算器。
2.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 学会清除计算器上的数据。
3. 计算器的使用技巧:- 掌握连续运算的方法。
- 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 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 计算器的连续运算。
- 计算器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演示法: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步骤。
3. 练习法: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2. 认识计算器(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计算器的各个部分,如显示屏、键盘等。
- 学生跟随教师,认识并学会开关计算器。
3. 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5分钟)- 教师通过演示,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如加、减、乘、除运算。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的操作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计算器的使用技巧(15分钟)- 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技巧,如连续运算、混合运算等。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技巧。
6.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神奇的计算工具》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本章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器的功能,提高学生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器的结构、功能、基本操作以及计算器的使用规则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计算器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使用计算器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操作不熟练、对计算器功能认识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计算器基本操作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计算器的使用规则,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简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操作方法。
2.难点:计算器的使用规则以及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2.运用示范法,教师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练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若干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操作。
2.准备相关教学PPT,展示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运算,激发学生学习计算器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3 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3 神奇的计算工具-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了解计算工具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工具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发展利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计算工具的种类和用途;•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计算工具的种类和用途;•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
3. 教学过程(一)引入1.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由学生在组内讨论自己有哪些计算工具,记录下来。
–老师适时引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列出一些计算工具。
2.将每个小组列出的计算工具汇总在黑板上,让其他小组补充、修改、更正或补充。
3.讲解计算机工具的种类和用途,并列举计算工具的实例。
–老师可以利用PPT或白板等工具进行展示,介绍计算工具的种类,并列举几个经典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1.老师引导学生前往计算机房或携带手机、平板等数码设备,找到计算器应用程序并打开。
2.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器,按照老师出示的计算题,计算出结果,并进行对比,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3.老师针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示范和讲解,并解释其原因。
(三)小组探究与讨论1.小组合作完成计算题,并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工具;2.如果需要使用计算工具,则列出可能使用的计算工具,并探究其使用方法;3.小组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讨论计算是否正确,并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4.老师听取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课堂巩固1.老师出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自行检查,并纠正错误。
3.对于有些建树、有创新性的计算方法进行表扬和鼓励。
五、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2.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计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提高了使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接触,会使用。
结合学情,在设计本课时时,将开机和关机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等内容进行简化,让学生掌握一些使用计算器巧算的简单方法,因此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特点:1.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巧算、速算。
从简单的加减法算起,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速算,再上升到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的速度得到提高。
同时,将计算器与估算、心算等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计算不必使用计算器,明确估算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计算器使用中的错误。
2.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
教材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探索方法、发现规律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填表,统计出各种情况,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发现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
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各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揭示课题。
师: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谜语,并要求学生一起朗读谜语)
猜谜语:
一个东西真奇怪,
上面布满小方块。
用手一摁数出来,
加减乘除算得快。
师:谁想到谜底是什么了吗?(计算器)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能猜出来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与计算器有关的知识。
2.介绍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课件演示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师:计算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计算器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计算器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计算器。
师:你能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计算器吗?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商店等地方见到计算器。
关于计算器你还知道什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活动出发,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计算器存在的地方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计算器的普及性及学习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作铺垫。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计算器。
(1)课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2)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介绍计算器,可能从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键盘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
(3)回忆计算器各个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一些常见的功能键的名称和作用。
2.同桌互相出几道计算题,两人一起用计算器算一算。
师:说说在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可以先估一估计算结果,以免按错了。
生2:简单的题口算就行,不用计算器。
3.小游戏。
(1)用计算器算一算。
师:你发现了什么?
(计算结果仍是这个自然数)
(2)括号内可以填几?先估计,再用计算器检验,找到合适的答案。
算式88×() 73×()
积的范围3000~3400 4000~4200
①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②小组交流讨论。
③全班反馈,总结规律。
4.练习使用计算器。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①课件出示计算题。
876+569 416000÷128756+685-298
782×534 3363×21÷57 438×36-1734
②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教师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比对。
5.探索方法,发现规律。
(1)教师明确要求:同桌之间进行一个游戏。
用1,2,3,4,5这五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出它们的积,积大者获胜。
并把组成的数和计算过程填写在下表中。
(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甲乙胜方(√)
次数三位数两位数积三位数两位数积甲乙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并填表。
(2)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想一想要想获胜有什么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小结:要想使乘积最大,应把最大的数字放在两位数的十位上,第二大的数字放在三位数的百位上,第三大的数字放在三位数的十位上,第四大的数字放在两位数的个位上,最小的数字放在三位数的个位上。
设计意图:游戏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情况。
通过几道计算题的计算,了解学生对计算器的掌握情况,以及利用计算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计算,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器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说说下列各键的功能。
ON/C是( )键;OFF是( )键;CE是( )键。
2.用计算器计算。
37×458=132+759=
896-209= 9845+32×67=
9366-15×23= 7359-54×23=
3.算一算,填一填。
1×8+1=
12×8+2=
123×8+3=
1234×8+4=
( )×8+( )=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6页1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