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鲁艺观后感
大鲁艺-宝塔山影评

陶炳辉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评《大鲁艺》之‘宝塔山下’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第一集《宝塔山下》对鲁迅艺术学院创办历程,对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来龙去脉,对延安时代诸多代表性文艺作品的产生过程,做了生动的记述。
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角度,阐释了延安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在贫困的山沟里创办的鲁迅艺术学院也是一个传奇。
听曾经的鲁艺人讲述难以忘怀的经历,通过一连串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也得以重返历史现场,进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影片片头独具特点。
版画是延安时代最具特色的美术形式。
大鲁艺的片头以版画形式处理,创造了那个年代的艺术家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一幅幅画面像记忆般从我们眼前掠过;并配以男声合唱的鲁迅艺术学院院歌,一下就把观众带入了那浓厚的时代气氛中。
结构连贯而紧凑。
“宝塔山下”,讲述了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大批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奔赴延安。
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为目标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也应运而生。
毛泽东不但出席了在延安大礼堂举行的鲁艺开学典礼,而且来到鲁艺校园亲自讲课。
革命圣地延安同时也成为革命和进步文化的中心,崛起在中国的西北角,掀起轰轰烈烈的文艺活动,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文化的堡垒。
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创办的鲁艺,汇集了延安半数以上的文艺家和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成为延安文艺运动中最活跃的地方。
1938年11月,曾经留学法国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应邀到鲁艺任教。
受到延安浓烈气氛的感染,冼星海很快就和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公演,把延安的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在短短的40分钟的时间里,把鲁艺创办的来由讲的生动而耐人寻味。
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和艺术手法。
影片没有把眼光拘泥于鲁艺自身的历史,从“小鲁艺”切入着重反映“大鲁艺”;把历史的诉说与人物结合在一起,又从人物身上挖掘详细的事件细节,使纪录片看起来不再那么沉闷;艺术老人的讲述,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大鲁艺观后感

《大鲁艺》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艺纪录片《大鲁艺》感受很深,从中了解了那段历史,了解了我们党和领导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工作对中国革命运动的作用的重视。
巍巍宝塔山,深情《延安颂》,耄耋之年的青春记忆……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对大批鲁艺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抢救式的记录拍摄,全面阐述了讲话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再现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发展,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鲁艺》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并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
全片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构成。
《大鲁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写了一所特殊大学的历史,而是通过鲁艺人现身说法,再现了同仇敌忾,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时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辉煌的延安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光辉实践,表现了革命文艺和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
观看《大鲁艺》后我感受到当年奔赴鲁艺的一代青年学子,尽管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正像毛泽东所说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都抱定着一种共同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甚至可以说他们都确立着一种死而无悔的人生理想。
当年16岁的贺敬之奔赴延安时,心里想的“就是向往延安”,因为“那是光明的顶峰,那是革命的圣地;”于蓝当年从北平秘密出走到延安时年仅17岁,她说:“我就是希望找一个抗日的队伍,我就是希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别的都没有。
”在他们的心目中考虑的不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好处,而考虑的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国家的未来,对民族的命运,对人民的幸福有什么好处。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来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革命的斗士。
战火中走出来的鲁艺观后感300字

战火中走出来的鲁艺观后感300字《战火中走出来的鲁艺》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电影。
影片通过展示鲁艺的艰难历程,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火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痛和磨难,同时也传递出坚持和热爱艺术的力量。
影片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局面。
由于战火,鲁艺的艺术家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亡。
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和磨难,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热爱。
这些年的苦难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奉献精神,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艺术的理想。
在流亡的日子里,鲁艺的艺术家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才华,为流亡的群众提供文化和艺术的慰藉。
他们组织各种艺术演出,通过音乐、舞蹈和绘画等方式,传达出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才华为人们点亮了一线希望,使流亡的日子不再那么灰暗。
电影中的鲁艺艺术让我深受启发。
在逆境中,他们没有被困境击垮,而是利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扛起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艺术品质是我们现代社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作为普通人,或许没有那么高超的艺术修养,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艺术家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战火中走出来的鲁艺》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
在战争的蹂躏下,人们不仅要面对生死的考验,还要面对内心的挣扎和抉择。
但是,正是艺术和坚持信念给予了他们勇气和希望。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如何在逆境中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战火中走出来的鲁艺》是一部意义深远的电影。
通过讲述一个个鲁艺的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现了战火的严酷和人性的伟大。
鲁艺艺术家们的奉献精神和艺术追求,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我们应该向这些为艺术和梦想付出无数努力的人们致敬,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
一个时代的传神之笔——《大鲁艺》创作有感

“ 植 根 沃土 ”的主 题 。在 此基 础 上长 了许许 多 多 的 民众 喜 闻乐 见
《 东方 红 》 《 南泥 湾 》等 经 典作 品 。最 后 一集 “ 风 云征 程 ”讲 述 了抗 战 结束 后 ,鲁 迅 艺术 师 生走 向全 国各地 实 践 国家 的 土地 改 革 运动 ,参 与解 放 战争 。在 祖 国站 起来 以后 ,鲁 艺师 生 流 向祖 国各 地 ,但 是鲁 艺 师 生在 党 的文 艺事 业 中具 有 重要 地位 ,是祖 国文 艺 事业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 三、 《 大鲁 艺》 成功 的原 因 主要有 两 点 方 面 是 开 阔 了眼 界 ,跳 出 了鲁 艺 本 身 的 历 史 ,从 “ 小 鲁 艺 ”为 突 破 口 ,重 点 反 映 “ 大 鲁 艺 ”, 让 人 民 看 到 了国 家 未 来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方 向; 另 方 面 是 通 过 讲述 历 史 和 人 物 相 结 合 。 通 过 讲 述 鲁 艺 的 艺 术 老 人 给 人 一 种 真 实 的 冲 击 感 。因 为 那 个 年 代 的 亲 历 者 随 着 年 龄 的 逐 步 增 加 , 未 来 可 以采 访 的 机 会 将 逐 渐 减 少 ,所 以 , 《 大 鲁 艺 》 的 史 料 价值 已经 被 定 格 。通 过 采 访 亲 身 经 历 者 ,既 然 今 天 的 人 民 了解 了当 时 鲁 艺 人 的 经 历 和 感 受 , 同时 更 重 要 的 是 了解 毛 泽 东 等 老 一 代 革 命 领 导 对 国 家 文 艺 事 业 的重 视 ,对 当时 文 艺 工 作 者 的 关 爱 , 以 及 那 些 已经 离 世 的文 化 工 作 领 导 者 、 文 化 艺 术 家 的 努 力 与 贡 献 。包 括 很 多 现 代 已经 忘 却 的文 艺 工 作 者 和 艺 术 家 ,但 是 需 要 了解 历 史 、牢 记 历 史 ,历 史不容忘记 。
鲁艺精神观后感

鲁艺精神观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1.鲁艺精神的概述2.鲁艺精神的核心价值观3.鲁艺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4.鲁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正文(篇1)鲁艺精神观后感在参观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后,我深感鲁艺精神的强大魅力和深刻内涵。
鲁艺精神是鲁迅艺术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它凝聚着鲁迅先生的崇高理想和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高峰。
首先,鲁艺精神是一种坚定的人民立场。
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其初衷是为了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热爱人民、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文艺工作者。
鲁艺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以艺术的形式为人民大众发声。
这种坚定的人民立场使鲁艺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其次,鲁艺精神强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鲁迅艺术学院倡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强调文艺作品应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
同时,鲁艺精神也倡导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艺术的手法表现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情感。
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品格使鲁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再者,鲁艺精神强调创新与传承。
鲁迅艺术学院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文化,勇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鲁艺精神。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继续发扬鲁艺精神,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敢于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鲁艺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目录(篇2)1.鲁艺精神的内涵2.鲁艺精神的历史背景3.鲁艺精神的现实意义4.对我们的启示正文(篇2)鲁艺精神,全称为鲁迅艺术学院精神,源于上世纪 30 年代我国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
这是一种充满活力、追求进步、服务人民的精神,旨在培养具有革命理想、道德品质和艺术才能的新型文艺工作者。
首先,我们来了解鲁艺精神的内涵。
鲁艺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追求真理,二是热爱人民,三是勇于创新。
鲁艺精神观后感

鲁艺精神观后感【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鲁艺精神的内涵二、鲁艺精神的历史背景三、鲁艺精神的现实意义四、个人感悟与启示正文(篇1)一、鲁艺精神的内涵鲁艺精神,源于鲁迅艺术学院,是一种充满活力、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它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发挥文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二、鲁艺精神的历史背景鲁艺精神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民族意识、时代责任感和艺术才能的文艺工作者,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鲁艺精神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信念,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创作出许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三、鲁艺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鲁艺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弘扬鲁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时代发展,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发挥文艺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借鉴鲁艺学院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四、个人感悟与启示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深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弘扬鲁艺精神,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关注时代发展,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努力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目录(篇2)1.鲁艺精神的内涵2.鲁艺精神的历史背景3.鲁艺精神的现实意义4.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正文(篇2)鲁艺精神,源于鲁迅艺术学院,是一种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鲁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鲁迅艺术学院的校训:“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我奋斗的精神;二是鲁艺师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等。
“鲁艺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学、政治、经济学、艺术论等5,将马列主义
的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冼星海、古元、光未然、 郑律成等鲁艺人身上也都诠释着“爱国、为民、 崇德、尚艺”的价值理念⑸。新的时代背景下,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艺术院校大学 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引导其坚定共产主义理 想,明确人生发展目标,把握时代的脉搏,实现自 我价值。
在党的领导下,鲁艺师生从战争中学,到实践
©,收稿日期:2021 -02 -06 W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沈阳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革命文艺研究项目魯艺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SYSY12020130206)
作者简介:苏久青(1979—),女,山东高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127 •
“鲁艺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苏久青&
(沈阳音乐学院思政教研部,辽宁沈阳110818)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艰苦奋斗精神三方角的教育作用是"鲁艺精神”所蕴含的现代教育精神的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陈出新""开放包容”是"鲁艺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当前,多元文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572 (2021 ) 03 -0127 -05
一、“鲁艺精神”的内涵
(一)“鲁艺精神”的内涵界定 阐释“鲁艺精神”内涵,其基本前提需基于 对鲁艺历史发展线索的清晰认知。延安鲁艺诞生于 1938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 培养抗战文艺工作者和党的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 鲁艺秉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紧张、严肃、刻苦、 虚心”八字校训和鲁迅的斗争精神,坚持抗日的 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罗迈在《鲁艺的教 育方针与怎样实施教育方针》总结报告中,曾明 确指出了由中央宣传部i寸论拟定、经中央书记处通 过的鲁艺教育方针:“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 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 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 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 '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 [1]52
延安鲁艺观后感300字

延安鲁艺观后感300字
观看了《延安鲁艺》这部记录片后,我记忆犹新。
这部记录片使我懂得了中国艺术是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开始的。
它是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院。
它为党,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同是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作品。
为新中国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从纪录片中我们了解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名族存亡时期为祖国培育了大批艺术人才,为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中央艺术学院继续传承了鲁艺精神,将无数革命青年胸怀祖国、前赴后继的鲁艺精神薪火相传!
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历史铭刻的画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心中那份为艺术献身,为祖国高唱的伟大情怀,也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震撼!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爱国情怀必将厚植于我们的心间,点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鲁艺》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艺纪录片《大鲁艺》感受很深,从中了解了那段历史,了解了我们党和领导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工作对中国革命运动的作用的重视。
巍巍宝塔山,深情《延安颂》,耄耋之年的青春记忆……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对大批鲁艺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抢救式的记录拍摄,全面阐述了讲话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再现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发展,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鲁艺》再现了延安鲁艺的成立、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并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全面、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历史背景、主旨和精神。
全片由《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构成。
《大鲁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写了一所特殊大学的历史,而是通过鲁艺人现身说法,再现了同仇敌忾,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时代;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辉煌的延安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光辉实践,表现了革命文艺和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
观看《大鲁艺》后我感受到当年奔赴鲁艺的一代青年学子,
尽管他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正像毛泽东所说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都抱定着一种共同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甚至可以说他们都确立着一种死而无悔的人生理想。
当年16岁的贺敬之奔赴延安时,心里想的“就是向往延安”,因为“那是光明的顶峰,那是革命的圣地;”于蓝当年从北平秘密出走到延安时年仅17岁,她说:“我就是希望找一个抗日的队伍,我就是希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别的都没有。
”在他们的心目中考虑的不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他们个人有什么好处,而考虑的是实现革命的理想对国家的未来,对民族的命运,对人民的幸福有什么好处。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来相对优厚的物质生活,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革命的斗士。
如果说,他们对自己也有所考虑的话,那么,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践行革命的理想,包括以什么样的方式流血牺牲(告别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必将要面对生命的终结,不同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生命。
那些奔赴延安的一代人选择的告别方式就是在革命中牺牲!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迎面扑来的烈火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可是,他们当初都是抱定了赴死的信念。
这种死而无悔的革命信念是他们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巨大动力,也是他们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失去了终极价值的引领,只是根据一种功利主义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选择,那么,他的生命也许会闪耀一时,但终究会成为消失在历史岁月中没有任何光艳的尘埃,甚至可能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污泥。
鲁艺的成长是有其深远影响的。
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学生685人。
鲁艺创作了诸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活跃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纪录片是一个媒体的“总体套房”。
那么,在《大鲁艺》这个总统套房里居住的近百位耄耋老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现在,我们通过《大鲁艺》中主人公们的口述,仿佛跟随他们回到了那个用信念点燃生命之火的年代!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代人,《大鲁艺》在我们心灵上镌刻的革命理想主义的历史记忆将使我们铭记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