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发酵料栽培的做法和发酵技术
平菇发酵料袋栽技术

平菇发酵料袋栽技术平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用菌,其营养价值高、口感清香,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现在很多人都想通过自己种植平菇来获取健康的食品,提高生活质量。
平菇发酵料袋栽技术是一种非常省时间,省力的栽培方法,也非常适合初学者。
一、材料准备1. 平菇菌种:可以在专业的菌种基地购买,最好选择好的菌种,以免种植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2. 发酵料袋:可购买现成的,也可以自制。
自制方法如下:取新麦秸或稻草,泡一晚上,晾干后切碎,加入适量的水拌匀,再添加约15%的菜籽粉或豆粕,拌匀即可。
将拌好的发酵料装入塑料袋,每袋1-2公斤即可。
3. 水桶或大盆:用于浸泡发酵料袋。
4. 温度计、电子秤:用于控制温度和重量。
二、种植步骤1. 清洁环境:将种植场地清洁干净,打扫干净杂物,平整场地等工作。
2. 菜包埋置:将发酵料袋放入大盆中,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约为8-10个小时,浸泡后取出,挤干水份,将发酵料打开,将种植菇包放入其中,封口处理。
3. 温度控制:将埋好菇包的发酵料袋放入室温环境下,控制温度在20°C~28°C左右,一般在室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存放,并保持有适量的光照。
4. 湿度控制:为了保持发酵料袋内的湿度,需要定期喷水,使发酵料袋外表保持潮湿状态,也可以在菇包埋置时在发酵料袋中添加适量的水分,控制发酵料袋内的湿度。
5. 繁殖周期:一般在2-3个月之后,发酵料袋内会长出小蘑菇,此时菇包已经开始繁殖。
繁殖期持续约为一个月左右,平菇的生长速度较快。
6. 收获:当蘑菇的杆长约为10厘米,伞面扩张,边缘开始翻卷时就可以采摘了。
采摘要轻拿轻放,不要捏压或拧扯,以免伤及菌丝。
三、注意事项1. 温湿度控制:平菇对温湿度要求较高,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随时注意环境的调节。
2. 菌种选择:种植平菇需要选择好的菌种,不要盲目购买。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平菇之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平菇的品质。
食用菌栽培技术——粗木屑发酵料袋栽平菇

食用菌栽培技术——粗木屑发酵料袋栽平菇目前,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东北三省的细木屑价格猛涨,粗木屑却成了废料(如削片机上的电筛子漏下的粗木屑及枝桠粉碎机粉碎出来的粗木屑)。
笔者利用本地比较丰富的粗木屑作发酵的主料栽培平菇,现总结如下:1供试菌株平菇2026,引自河北石家庄高新食用菌站提供母种。
原种为玉米粒培养基,玉米粒99%,石膏1%。
将玉米颗粒经浸泡或煮熟加入石膏拌匀,装入葡萄糖瓶,高压或常压灭菌,接种后25℃下培养14d即可长满瓶。
2培养料配方栽培种配方:a.木屑75%,稻糠13%,麦麸10%,石膏1%,黄豆粉1%;b.杂木屑78%,玉米面20%,石膏,石灰各1%。
水60%。
用17cm×33cm×0.04cm聚乙烯袋,菌种每袋装1.1kg,封盖后装入铁筐,常压灭菌后,取出降温25℃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后长到高度的一半时开始发酵粗木屑。
3拌料建堆发酵料配方:a.粗木屑70%,稻糠14%,麦麸10%,黄豆粉3%,石膏1%,生石灰2%;b.粗木屑68%,稻糠10%,玉米面15%,黄豆粉4%,石膏1%,生石灰2%;c.粗木屑65%,稻糠20%,玉米面10%,黄豆粉2%,石膏1%,生石灰2%。
首先将粗料和精料拌匀,把黄豆粉溶于水中均匀地撒在料上搅拌均匀,加水量60%~65%为宜,pH6~8,将混配后的原料做成底宽150~250cm,高80cm,长度不限,料堆四周的倾斜度不宜太大,堆上用直径5cm圆木棍,打通气孔,孔间距20cm,孔深至料底。
堆建在空闲房里,随即关好门窗,料堆建在室外要加盖草帘保持料堆的湿度。
如高温季节,建堆后先在料面上喷洒敌敌畏或500~8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料面喷雾,如冬季在用热水拌料,升温快发酵时间短。
建堆后要经常检查温度,一般48h,当料堆25cm深处达60℃后维持24h左右,开始第1次翻堆,翻堆时打开门窗。
复堆后,在料面喷洒0.5%敌敌畏或辛硫磷杀虫,然后打通气孔,关闭门窗,当料温再次达到60℃后,维持24~48h进行第2次翻堆。
平菇发酵料袋栽技术

平菇发酵料袋栽技术平菇发酵料袋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发酵过程培育平菇的栽培方法。
平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传统上,平菇的栽培方法主要是在秸秆或木屑上进行,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耗时长,管理困难。
而利用发酵料袋栽培平菇,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1. 配制发酵基质:将秸秆、麦秸和水混合,并加入一定量的棉籽皮、菌种和草木灰进行调配。
调配好的发酵基质应具有适当的湿度和透气性。
2. 发酵基质装袋:将调配好的发酵基质装入塑料袋中,每袋重约4-5kg,并在袋子上打孔,以便透气。
3. 杀菌处理:将装袋好的发酵基质放入高压蒸汽锅中进行杀菌处理,一般温度为90-100摄氏度,时间为2-3小时。
4. 干燥和冷却:杀菌处理后,将袋子放置在通风处晾晒,使发酵基质中的湿气蒸发,待其降至常温后,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5. 接种菌种:将平菇的培养基(菌包)打开,取出菌丝,均匀地撒在发酵基质上,然后用发酵基质覆盖住,以便菌丝能够顺利生长。
6. 发酵过程:将装有菌丝的袋子放入温度保持在25-30摄氏度的发酵室中,保持相对湿度在70-80%左右,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发酵。
7. 锦菇产生:大约10天到15天后,发酵基质上会出现锦菇小蘑菇,此时应加强通风,以及时排除废气和异味。
8. 成熟和采收:大约30天后,锦菇即可成熟采摘。
采摘时,用刮刀将锦菇从发酵基质上刮下。
通过以上步骤,发酵料袋栽培平菇的技术就完成了。
发酵料袋栽培平菇的优点是栽培周期短、劳动强度低、便于管理、产量稳定且易操作。
它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这种栽培技术在当前的食用菌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草菇发酵熟料栽培方法

草菇发酵熟料栽培方法引言草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和药用。
发酵熟料栽培是一种有效的草菇栽培方法,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草菇发酵熟料栽培的方法。
材料准备1.草菇菌种:选择优质的草菇菌种,可以从市场购买或者自己培育。
2.发酵熟料:常用的发酵熟料包括稻草、玉米秸秆、豆秸等,选择新鲜、无污染的材料。
3.配方添加剂:为了提高发酵效果和营养价值,可以添加适量的配方添加剂,如玉米粉、蛋壳粉等。
4.培养基:使用适当的培养基来提供养分和水分。
步骤1.制备发酵熟料:将选好的稻草或其他发酵熟料切碎,控制长度在3-5厘米。
然后将其浸泡在水中,使其含水率达到60%-65%。
2.发酵处理:将浸泡好的发酵熟料堆积成长方形,每层厚度约为30-40厘米。
在每一层的表面均匀撒上适量的配方添加剂,然后覆盖一层培养基。
3.接种菌种:将草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并轻轻拌匀。
然后再覆盖一层培养基,使菌种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4.堆积发酵:将处理好的发酵熟料堆积成长方形,每层高度约为1.5-2米。
堆积时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性能,可以在堆积过程中适当翻动和湿润发酵熟料。
5.发酵管理:保持发酵堆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控制在55-65摄氏度之间,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
可以使用温湿度计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调整环境条件。
6.发酵时间:一般来说,发酵时间为15-20天。
在发酵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堆积状态,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风。
7.培养菇丝:当发酵熟料发酵完成后,可以进行菇丝的培养。
将发酵好的熟料移至培养室或菇棚,并撒上一层覆土。
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待菇丝长出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8.菇体生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草菇会在5-7天内生长成熟。
定期检查菇体的生长情况,及时采摘。
注意事项1.选择优质的草菇菌种,确保其活力和纯度。
2.发酵熟料要选择新鲜、无污染的材料,并进行充分处理。
3.发酵堆积过程中要注意通风透气性能,避免发生温度过高或者缺氧等问题。
简述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简述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平菇(学名:Agaricus bisporus)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种营养成分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废弃物进行培养平菇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利用资源,还能达到环境友好的效果。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选择适宜的发酵原料,如秸秆、玉米秸秆、麦秸等,将其进行粉碎或切碎。
2. 发酵原料处理:将选取的原料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通过蒸汽灭菌或化学药剂消毒等方法,确保原料的卫生安全。
3. 调配发酵料:按照一定比例将发酵原料进行混合调配,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湿润处理,使其达到适宜的水分含量。
4. 堆堆料:将调配好的发酵料堆放在适宜的地点,通常为室内或绿色大棚。
堆料时可以采用层层堆放的方式,每层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
5. 接种菌种:在堆放好的发酵料中均匀撒播平菇菌种,一般每平方米使用2-3千克的菌种。
6. 发酵过程: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0-26摄氏度)和湿度(一般为70-80%)条件下,进行发酵过程。
发酵期间,要进行适时翻堆,保持通风透气,促进发酵料的充分分解和菌丝的生长。
7. 培养平菇:经过发酵处理后的发酵料,即可用来培养平菇。
将发酵料平铺在培养箱中,覆盖保湿层,然后撒播平菇菌种,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培养期一般为20-30天。
通过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废弃物,还可以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该技术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因此,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在食用菌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食用菌培养料的通气发酵技术指导

食用菌培养料的通气发酵技术指导采用常规的发酵方法处理蘑菇培养料,往往因发酵期长,使培养料的营养物质耗损多,物理性状变差,料堆各部位发酵不均匀,腐熟度和质量差异很大,从而影响蘑菇产量的提高。
下面两种堆料发酵方式,都比较容易设置,简单易行,特别适合栽培户采用,大家不妨一试。
通气堆料发酵法原料预湿、添加辅料次序、堆形和操作方法等同常规堆料。
堆料前在地面按预定堆形的长和宽度,用木棍或竹杆搭成台子,台子离地面10-15cm,密度以不漏草为好。
台子上每隔30cm左右竖一根长5-8cm的棍子,然后建堆。
成堆后,把棍子拔掉,以利通气和调节堆心温度。
每隔5、4、3、2天翻难,堆期15天。
比常规堆料的质量好,增产7.1-19.6%,平均为14.3%。
堆料12-15天,单产为15.45-12.55kg/m2,比堆料21天增产40.6-14.6%。
太阳能堆料发酵法照通气堆料方法建堆后,覆盖一层屋脊形的农用塑料薄膜,脊顶和脊边离堆面约50和5cm,堆周的塑料薄膜用两道绳子捆紧,以免被风吹开。
4、4、3-4天翻堆2次,堆期11-12天。
利用太阳能堆料,料堆升温快,堆心料温保持在55-65℃;料表层白天料温50℃以上,夜间降到45℃左右。
中温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旺盛、繁殖快,料表面覆盖着放线菌等的灰白色菌落。
料堆好气发酵较均匀,堆料11-12天已腐熟,料量和碳氮含量比常规堆料多1/4左右。
料体积比常规料大48.3%,呈黄色,无异味。
物理性状良好,疏松柔软、有弹性、保水性、透气性好。
由于料堆表层温度较高(45℃以上),抑制了低温杂菌的生长、繁殖,害虫无处藏匿,死于薄膜上。
生物效率为34.6-44.1%,最高单产达16.55kg/m2,比常规性堆料增产10.2-42.9%,平均26.5%。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

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丰富营养和独特风味的食品,深受人们喜爱。
而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发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食用菌的生长过程。
二、食用菌栽培料发酵原理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是指将原料中的养分转化为真菌所需的可利用形式,提供给食用菌进行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质选择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原理首先涉及到基质的选择。
基质通常是由木材、秸秆、麦麸等有机废弃物组成,这些废弃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氮源,是食用菌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2. 消毒处理在基质选择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其中的有害微生物,防止对真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高温蒸汽消毒和化学消毒剂处理。
3. 菌种接种消毒处理后,将食用菌菌种接种到发酵基质中。
菌种的选择要根据食用菌的特性和栽培条件来确定,不同的食用菌对菌种的要求有所不同。
4. 发酵条件控制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通气等条件的控制对真菌的生长至关重要。
不同的食用菌对发酵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通常,发酵温度控制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60-80%左右,适当的通气有助于释放二氧化碳和调节氧气浓度。
5. 养分转化在发酵过程中,食用菌会利用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和氮源等养分进行生长和繁殖。
真菌通过分泌酶类,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提供给自身进行吸收和利用。
6. 发酵产物形成在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过程中,真菌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有机酸、酶、多糖等。
这些产物不仅为真菌自身提供能量和营养,还对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三、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食用菌栽培料的发酵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特别注意:1. pH值的调节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会影响真菌的生长和代谢。
通常,食用菌的适宜pH范围为5-7之间。
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食用菌是指能够供人食用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真菌,如蘑菇、平菇、香菇等。
食用菌的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是指利用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有益的物质,如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产生的营养成分等。
食用菌发酵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适宜的养料、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使菌丝体能够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从而达到产生所需产品的目的。
在食用菌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食用菌的菌种培养技术主要包括菌种贮藏、菌种增殖和菌种分离等过程。
首先是菌种贮藏,目的是将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便后续的菌种培养和发酵使用。
常用的菌种贮藏方法有鳞片法、石膏板法和液体氮贮藏法等。
其中,液体氮贮藏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够长期保存菌种,并且能够保持菌株的原始特性。
在菌种增殖过程中,首先需要消毒培养基和培养器具,以防止外界杂菌的污染。
然后,将经过贮藏的菌种接种到含有适宜养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在不同食用菌的菌种培养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菌种增殖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温度、湿度和pH值等因素,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
菌种分离是指将菌丝体从菌种中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纯培养和发酵使用。
菌种分离主要包括传代分离和单孢分离两种方法。
传代分离是将菌种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培养基的选择性和稀释性来分离出单菌种。
而单孢分离是将菌种在培养基上稀释到只有一个孢子的浓度,然后将单个孢子分离出来。
菌种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纯培养的菌种,并消除菌株间的遗传差异。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在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的菌种培养技术,可以选择和定向培育优良的菌株,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还能够控制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因此,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发酵料栽培的做法和发酵技术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对栽培原料的处理有生料、熟料和发酵料三种方法。
多数草腐菌适宜用发酵料栽培,多数木腐菌应该用熟料栽培,只有少数抗杂菌能力强、发菌快的品种如平菇、姬菇等可以考虑用生料栽培。
生料栽培操作简单,省工省时,但很难控制病虫害。
熟料栽培原料中的养分分解比较充分,接种后发菌快,但是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发酵料栽培是食用菌生产中成本低、工序少、技术性较强的一项栽培技术,掌握此项技术就可以大量生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食用菌(平菇和双孢菇)栽培料的发酵技术要点。
1制作平菇发酵料的技术要点
1.1原料的选择
培养料应新鲜、无虫害、病菌,并且贮存在干燥处。
常用的原料很多,主要有棉籽皮、玉米芯、麸子、豆秸等。
各培养料的特点如下:
棉籽皮营养丰富,具有适宜的碳氮比且质地疏松,吸水性强,
透气性好,是平菇栽培的理想原料。
玉米芯应新鲜、整个贮存,用时粉碎成黄豆粒大小。
豆秸、麦秸、高梁壳等农作物下脚料,均可用来栽培平菇。
这些原料一般都必须粉碎,并添加一定量的麸皮等物质来调节碳氮比,施用磷肥等物质来调节矿物质等。
麦麸应新鲜,不能用腐烂的,否则影响菌丝生长和产量。
1.2原料的配方
棉子壳1000kg,石灰10kg,石膏10kg,克霉灵1kg。
玉米芯850kg,麸子100kg,豆饼20kg,石灰20kg,石膏10kg,克霉灵1kg。
1.3拌料建堆
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并且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
首先对场地和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其次对原料进行暴晒24h。
建堆时,先将主料和辅料混合均匀,加足水分(培养料含水量65%-70%)和化学药品,做到“三均匀”(即主料和辅料均匀、干湿均匀、化学药品在料中均匀),并达到两个指标(含水量65%~70%和pH10)。
建堆时将料
堆成宽1.0~1.5m,高1.0~1.2m,长度不限,料堆四周尽可能陡一些。
当然,在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高温季节料堆要缩小,低温季节可增大。
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cm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33cm插一孔,孔与孔之间呈“品”字形,以利通气发酵,还可在料堆膜上再盖草帘和塑料保温保湿。
1.4适时翻堆
平菇发酵料多在春秋堆制,一般在建堆后48~72h应进行翻堆,生产中在距料表面33cm处温度达到65~70℃并维持24h后进行。
翻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把堆中心的料翻出来,四周的料翻人中心,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大约6-8d。
高温季节1-2d翻堆1次,低温季节2~3d翻堆1次,一般情况翻堆3次即可。
然后把培养料扒开、摊平降温,待排出废气,料温降到20℃以下即可进行栽培。
1.5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如建堆后迟迟达不到60℃,可能由于培养料过紧过实等原因造成堆料通气不良。
遇此情况应及时翻堆,再重新建堆发酵。
如果开堆时培养料呈白化现象,水分散失过多,可用80℃以上的热水,拌匀后重新发酵。
1.6发酵料的质量标准
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放线菌,质地松软、有弹性,浅褐色,无异味、有芳香味,料含水量适中(60%~65%),pH6.5~7。
2制作双孢菇发酵料的技术要点
在生产中一般采用发酵栽培,可分两次发酵,即前发酵和后发酵。
前发酵在室外堆料场进行,后发酵在菇房内进行。
2.1前发酵的技术要点
2.1.1原料的选择
培养料应新鲜、无虫害、病菌,并且贮存在干燥处。
常用的原料很多,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粪肥、化肥、麸子等。
各培养料的特点如下:
秸秆是最基本的原料,一般是稻草、麦秸等,稻草最易腐熟,
麦秸次之,玉米秆较难,建堆时应切成10-15cm小段,容易发酵。
禽粪的种类很多,它们的特点也不同。
猪粪速效性养分多,出菇快,菇密且小,牛粪透气性差,但菇粗壮,开伞迟且丛生菇少,马粪升温快,堆温高,腐熟好。
马粪和牛粪可单独使用,猪粪最好与牛马粪混合使用。
鸡、鸭、羊等粪作培养料时最好是随收随晒,晒干后储藏,如让其自然发酵会影响质量。
化肥主要有尿素、过磷酸钙等,主要是增加含氮量和磷、钙等营养。
麸皮、米糠等要新鲜无霉变,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含碳量和含氮量,增加营养。
2.1.2原料的配方
稻草或麦秸40%、牛马粪56%、石膏1%、过磷酸钙1%、石灰2%。
稻草或麦秸56%、牛马粪38%、饼肥(豆饼等)3%、过磷酸钙1%、石灰2%。
麦草1000kg、干鸡粪80kg、石膏80kg、石灰20kg。
稻草600kg、干猪粪400kg、饼肥(豆饼等)20kg、尿素3kg、过磷酸钙15kg、石灰20kg。
2.1.3工艺流程
将粪肥预堆-麦稻草预湿-建堆发酵-第5~7天第1次翻堆-第11天第2次翻堆-第15天第3次翻堆-第17-20
天第4次翻堆-第21~23天前发酵结束。
2.1.4粪肥麦草预堆
建堆前4d,将晒干的粪肥预湿,含水量达到50%。
建堆前2d麦稻草预湿,将稻草切成10-15cm小段,然后将草在水泥地上铺成宽约3m,厚约30cm,长度不限,边踩边喷水。
湿润后再铺30cm厚的稻草,如此重复,并从草堆的顶部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2d后麦草即可湿润。
手拧草可见水滴出现,其含水量在60%左右。
2.1.5拌料建堆
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并且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
建堆要掌握四原则,即保温、保湿、保肥、通气。
建堆时一层稻(麦)草、一层粪肥,逐层堆叠,两者总厚度为15~20cm,一般可垛成10-12层,料的顶部
用一层牛粪覆盖,堆的高度1.5~2.0m,宽度2.3-2.5m,长度不限,堆成车厢状,四周垂直,顶部呈龟背状。
2.1.6翻堆
翻料关键要做到料松、均匀、迅速。
翻堆的时间应依据料的温度而定,自然条件下,当料堆中心温度65-70℃时,开始第1次翻堆,共需翻5次。
一般为第5~7天、第11天、第18天、第20天各翻堆1次,共需21~23d,并且顺序依次加入相应的辅料。
第1次翻堆时,应均匀地加入石膏粉,减小堆宽20-30cm。
第2次翻堆时,应加入生石灰。
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cm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33cm插一孔,以利通气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