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doc

合集下载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生产课程标准卢占龙(一)课程名称《食用菌生产技术》(二)建议课时90 ,学分4,(三)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中的角色)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生物技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课)。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有关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

基本方法,为学生学生学习食用菌菌种制作和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

(四)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食用菌生产技术》选择了常见的食用菌栽培、菌种生产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用菌生产》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建设建议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课程目标:通过一学期的食用菌生产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掌握各种食用菌形态结构、菌种培养、各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基本知识讲清有关概念、教学主要以“菌种培育工”、“食用菌生产工”等职业岗位需求和创业需求为导向,以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改革过去食用菌栽培的编排和讲授体系,首先以应用技能为突破口,尝试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本教研组现有的电化教学设施,展现信息、电子所赋予食用菌生产的新内涵,基本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基地教学模式,以实验室为教学基地。

(五)先修和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是:基础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微生物学等。

后续课程是:微生物遗传、蔬菜栽培(六)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1.知识目标:要求系统掌握食用菌代谢、生理、形态的理论知识,菌种的制作方法2.技能(能力)目标:学会食用菌制种,会栽培三种食用菌。

3.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52360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学/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学时:54 (理论36,实验18)学分:2.5适用专业:园艺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科院先修课程:微生物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食用菌栽培学》,杨新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主要研究大型真菌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主要任务是研究其生命活动规律、栽培技术和利用方法,目的是生产更多更好的食用菌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掌握食用菌栽培常用使用技术,为今后从事食用菌生产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绪论 2第一章食用菌的形态 2第二章食用菌的分类 2第三章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2第四章食用菌的生态 2第五章食用菌的消毒与灭菌 2第六章食用菌的菌种生产 4第七章平菇栽培 4第八章香菇栽培 4第九章双孢蘑菇栽培 4第十章草菇栽培 3 第十一章金针菇栽培 3 第十二章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好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五、教学内容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食用菌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食用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第三节发展食用的意义、食用菌的发展前景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用菌的概念难点: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4、教学建议根据标本讲授。

第一章食用菌的形态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形态结构与分类地位第二节生理及生态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生物学知识,生理及生态特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用菌的形态和分类地位,生长的环境条件难点: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4、教学建议重点讲述食用菌的形态和生长条件。

第二章食用菌的分类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第二节食用菌的分类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3、教学重点难点食用菌的形态结构4、教学建议重点讲述食用菌的形态和结构。

《食用菌生产》课程标准

《食用菌生产》课程标准

《食用菌生产》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园艺技术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食用菌种生产与常见菌类栽培生产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为中心。

本课程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实习实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食用菌的基本理论及实习实训操作技术技能。

培养适应食用菌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门课程以菌种生产和菌类栽培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在设计过程中,以菌种生产和菌类生产的产品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的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达。

“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食用菌种生产和菌类栽培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及创业就业能力。

2、具体目标能掌握食用菌种生产和菌类栽培生产的基本知识;会食用菌一级菌种培养基配制、灭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会食用菌一级纯菌种的组织分离培养、扩大繁殖;会食用菌二级菌种谷粒培养基配制、灭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会食用菌三级菌种木屑培养基、棉籽壳培养基配制、灭菌,无菌操作接种、培养;会蘑菇、香菇、金针菇、草菇、平菇等代表性菇类的栽培生产。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标准食用菌生产课程标准卢占龙(一)课程名称《食用菌生产技术》(二)建议课时90 ,学分4,(三)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中的角色)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生物技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课)。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有关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

基本方法,为学生学生学习食用菌菌种制作和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

(四)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食用菌生产技术》选择了常见的食用菌栽培、菌种生产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用菌生产》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建设建议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课程目标:通过一学期的食用菌生产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掌握各种食用菌形态结构、菌种培养、各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基本知识讲清有关概念、教学主要以“菌种培育工”、“食用菌生产工”等职业岗位需求和创业需求为导向,以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改革过去食用菌栽培的编排和讲授体系,首先以应用技能为突破口,尝试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本教研组现有的电化教学设施,展现信息、电子所赋予食用菌生产的新内涵,基本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基地教学模式,以实验室为教学基地。

(五)先修和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是:基础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微生物学等。

后续课程是:微生物遗传、蔬菜栽培(六)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1.知识目标:要求系统掌握食用菌代谢、生理、形态的理论知识,菌种的制作方法2.技能(能力)目标:学会食用菌制种,会栽培三种食用菌。

3.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期末综合考核与评价方法
理论考试
评价学生对食用菌栽培技术基本理论、技术和实践方法的掌握程 度。
实践操作考试
评价学生在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中的技能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报告
评价学生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 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教师教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控 制食用菌病虫害的方法。
0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VS
线下教学
进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学习效 果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04
教学资源
教材与参考书籍
教材
《食用菌栽培技术》
参考书籍
《食用菌栽培原理与技术》、《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实务》、《食用菌研究法》
网络资源与数据库
网络资源
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农业大学菌物研究 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研究中 心等网站,提供了最新的行业动态、政策 法规、科研成果等信息。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平时表现与考核评价
课堂参与度
评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食用菌栽培技术 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实践方法的掌握程度。
作业与小组讨论
评价学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相关作业的完成 情况和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实验技能
评价学生在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中的技能操作是 否规范、熟练,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设施农业栽培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并能利用其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革新。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食用菌进行分类识别,熟练掌握食用菌的菌种生产技术,并能根据播种期与生产量,确定出合适的各级菌种的生产时间与制种量。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制订食用菌生产计划,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1)了解食用菌菌种的概念,能够分辨出各食用菌种类。

(2)掌握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3)掌握食用菌生产中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4)熟悉平菇、香菇、木耳、双抱菇、鸡腿菇、金针菇等主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栽培关键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四)教学实施1.教学建议(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交融渐进式教学方式,把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技能训练中,实现“教、学、做三合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在做的过程中引入社会上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再通过各小情境的学习、知识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使传统知识与新技术相呼应。

(2)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实习实训等参与食用菌生产全过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材编写建议(1)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行业专家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相应职业标准编写教材。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讲授法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法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包括操作演示、原理讲解等。
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相关课程资源,如教案、演示文稿、习题等。
辅助教学资源
06
课程评价与改进
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实用性、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实验实训条件、教师授课水平等方面。
学生对课程评价的结果可以反馈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选择
《食用菌培育技术》
《食用菌培育技术》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的培育原理和方法,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与出菇等方面的知识。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主要介绍食用菌病虫害的种类、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食用菌研究法》
01
《食用菌研究法》主要介绍了食用菌的分类、生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课程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园艺、食品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为学生的专业拓展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03
教学内容与计划
理论教学内容
介绍食用菌的分类、生态习性、繁殖方式、生长发育条件等。
食用菌基础知识
菌种制备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考核要求
理解食用菌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01
02
03
考核形式
现场操作、实验演示、技能大赛等。
考核内容
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实践应用等。
考核要求
熟悉食用菌栽培的实验操作和技能掌握,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考核
课程内容与结构
03
理论课程体系
介绍食用菌的分类、生态习性、繁殖方式等基本知识。
食用菌基础知识
食用菌营养生理
食用菌栽培原理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深入探讨食用菌的营养需求、代谢途径、生长发育等营养生理知识。
系统介绍食用菌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菌种制备、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环节。
阐述食用菌病虫害的类型、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考核内容
学习态度、参与度、团队协作等。
平时成绩、定期评估等。
认真对待课程,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与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根据平时成绩和定期评估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考核形式
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反馈
06
学生评价
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要高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04
课堂讲授
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特定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
理论教学
实验实训
通过实验和实训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学会使用各种食用菌栽培设施和设备。
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食用菌栽培基地和生产企业,了解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
设施农业栽培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
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并能利用其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革新。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手
段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
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食用菌进行分类识别,熟练掌握食用菌的菌种生产技术,并能根据播种期与生产量,确定出合适的各级菌种的生产时间与制种量。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制订食用菌生产计划,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食用菌菌种的概念,能够分辨出各食用菌种类。

(2)掌握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3)掌握食用菌生产中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4)熟悉平菇、香菇、木耳、双抱菇、鸡腿菇、金针菇等主要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栽培关键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项目类别教学内容考核要求参考学时
绪论 1. 食用菌的概念和分类 1. 了解蔬菜食用菌的概念 2
项2.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及分类
3.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2. 熟悉食用菌的营养和药

4.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用价值

3. 了解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与发展前景
食用菌基 1.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1. 熟悉食用菌的形态结构8 础 2.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和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
史 3 条件
项. 食用菌的营养 2. 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
目 4. 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 5. 食用菌遗传育种 3. 了解食用菌的生活史和
6. 实训育种方法
(1)食用菌形态结构观察
(2)食用菌抱子大小的测定
食用菌菌 1. 菌种生产的基本设备 2. 培养基 1. 熟悉食用菌菌种生产的10 种生产的配制 3. 消毒与灭菌 4. 接种与培设备和菌种生产过程
项养 5. 菌种分离方法 6. 菌种的保存 2. 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
目与复壮 7. 液体菌种生产简介 8. 实制方法
三训( 1)菌种培养基制作( 2)接 3. 能够独立进行消毒与灭
种与培养菌、接种和培养、菌种分离
和菌种的保存
木腐型食 1. 香菇 1. 掌握香菇和平菇的栽培
用菌栽培(1)概述管理技术
( 2)生物学特性 2.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
( 3)栽培管理技术菇的栽培特点
2. 平菇
(1)概述
( 2)生物学特性
( 3)栽培管理技术

3. 黑木耳

(1)概述

( 2)生物学特性
( 3)栽培管理技术
4. 银耳
(1)概述
( 2)生物学特性
( 3)栽培管理技术
5. 金针菇
( l )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6. 实训
(1)木屑袋料栽培香菇
(2)棉子壳发酵袋料栽培平菇
(3)锻木料栽培黑木耳
(4)金针菇栽培
草腐型食 1. 双孢蘑菇 1.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12 用菌栽培(1)概述栽培管理技术
(2)生物学特性 2. 熟悉鸡腿菇和竹荪的栽
(3)栽培管理技术培特点
2. 草菇
( l )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项 3. 鸡腿菇
目(1)概述
五(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4. 竹荪
(1)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5. 实训
( l )双孢蘑菇栽培
(2)草菇栽培
珍稀食用 1. 茶薪菇熟悉几种珍稀食用菌的栽 6 菌栽培(1)概述培管理技术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2. 滑菇
(1)概述
项(2)生物学特性(3)栽培管理技术

3. 秀珍菇

(1)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4. 真姬菇
(1)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项药用菌栽 1. 猴头菇熟悉猴头菇、灵芝的栽培管 6 目培(1)概述理技术
七(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2.灵芝
(1)概述
(2)生物学特性
(3)栽培管理技术
食用菌周 1. 食用菌周年栽培熟悉食用菌周年栽培模式 2 项
年栽培与 2. 食用菌多层次综合利用及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利用

多层次综

合利用
总课时60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交融渐进式
教学方式,把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技能训练中,实现“教、学、做三合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在做的过程中引入社会上的新
技术和新技能,再通过各小情境的学习、知识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使传统知识与新技术相呼应。

( 2)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实习实训等参与食
用菌生产全过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材编写建议
(1)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行业专家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
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参照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相应职业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应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现场指导、参观调研、技
能训练、教学实践、岗位实习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活动,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和实践,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3)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人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4)教材应体现先进性,内容应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将食用菌栽培的新技术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
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平时成绩和操作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岗位技术为导人,重视平时成绩和实践能力考核,既有形成性的评价,又有终结性的评价,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答辩、课程设计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