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解读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如何解读文本

语文教材是静态的文本,作为文本解读的主导与主体——教师,应把很大一部分的功夫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以免形式大于内容,形式不适合内容。

一、把教材当作作品阅读

拿到一篇课文,教师能不能先不把它当作教材,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去反复阅读和欣赏呢?我想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应该提倡。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种阅读方式有多种好处。首先,教师可以摒弃杂念,轻松地阅读,获得比较感性的阅读体验。其次,教师可以从中体验到与学生相类似的阅读感受,容易产生共鸣。再次,教师能从中体悟到教材本原的一种东西,用以指导教学,这是尤为重要的。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大量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了解了史铁生的有关背景资料,所以她才能把文本的的主题从母爱提升到到生命的热爱和郑重。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课文只是地面上的一棵树,树底下都有很发达的根系,如作者,如文中所涉及的风土人情,以及有关的背景故事等等,教师应该予以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文本的内涵,对文本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然而,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仅把文章粗读一遍,即翻开教参,或打开电脑,捧起了别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在集体备课中,由于操作不当,最后变成了分担备课……这样一些方法,看似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质是牺牲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牺牲了教师独立解读教材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后果是令人担忧的。

教材源于作品,作品的范畴要远大于教材。因此,把教材当作作品来阅读,这是一种求本索源的阅读,是一种大阅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阅读。这种阅读,需要教师以更高层次的目光来欣赏,需要教师借鉴大量阅读的经验和文化视野。所以,把教材当作品来阅读,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作品特色等文本价值。

二、走进作品,完整地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边是利用已有参考资料和自己的文化积累对文本的二次解读,一边也是在构思阅读教学的合理设计——如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法更好地教给学生们。当我们语文教师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时候,那将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最好的体认。初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我被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深深感动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他们是在前一天大地震造成了惊人危害及第二天仍有余震危险的

情况下为素不相识的大陆青年捐献骨髓的,再读文本时,不止是感动而是肃然起敬!通过课外资料阅读总结出李博士12个小时送骨髓奔波的行程,又一次读文本时,涌上心头的不仅是尊敬感动,还有愤慨。如此三番五次解读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中国地图上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具体路线和时间,引导学生质疑: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到香港中转?学生明白到这是因为台湾当局不允许台湾直接飞到大陆。由此,情感再次升华——尽管有台湾海峡阻隔着,有许多人为的原因阻隔着,但是,阻隔不了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披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我深感,深入解读文本,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从而领悟文本的真正内涵。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渡、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的再创造。

三、抓住文体和文题解读文本

小学课本上的文体,不外乎可以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重点应抓住关键处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语文教学的要素。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上的把握。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关注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寓言故事则研究寓意,说明文的解读从科学入手,应用文的解读从写作方法入手。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一种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要。抓住文题提问题,如《从现在开始》,课文题目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解读文本有关的问题:课文中几次出现“从现在开始”?分别是谁说的?再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根据这个课题,可以找到这些问题:谁对谁说这一句话的?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最后有没有把鱼放掉?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四、站在学生角度读教材

于永正说:“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十分的深入透彻,但是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一样多,感悟的一样深呢?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年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认识,很多事情很多感情他们没有体验,不可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讲得口干舌燥,其实他们是一片茫然,成人的阅读和童年的阅读是不一样的。因此把文本读厚以后,教师还应该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位置再读文本,看他们看到的,想他们所想知道的,感悟他们所能感悟到的。

如《给予树》一文中“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金吉娅会没有什么呢?”时,我们不能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因为学生与主人公岁数差不多,是同龄人,他们的想象只是停留在他们的生活阅历经验之内,我们大人不要想当然,以免加大外延。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解读的结果,就是师生语文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潜心领会文本,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文本,在处理文本时方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方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只要我们从人的生命本义出发,科学地解读、引读,尊重师生阅读的价值,我们就能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让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