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采样流量等

环境监测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采样流量等

环境监测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采样流量等)项目采样方法采气流量采气量/采样时间样品保存时间吸收瓶其他特殊要求标准号1、总悬浮颗粒物(TSP)重量法(大流量、中流量):玻璃纤维滤膜(恒重)大气综合采样器100—200L/min1小时(滤膜增重不少于10mg)/ /●用X光看片机检查每张滤膜不得有针孔或缺陷,在15~30℃任一点条件下,滤膜在干燥器中平衡24h,称重。

●将已编号并称重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GB/T15432-95《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紧,使不漏气。

●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同的滤膜带中。

●样品采完后,尘膜在恒温箱中,与干净滤膜平衡条件相同温度、湿度、平衡24小时。

滤膜称量精确到0.1mg。

项目采样方法采气流量采气量/采样时间样品保存时间吸收瓶其他特殊要求标准号2、NO2空气空气:Saltzman法:✧短时间采样(1h以内):10ml吸收液(5g对氨基苯磺酸)乙二胺盐酸盐)大气综合采样器✧长时间采样(24h以内):25.0ml或50ml吸收液液柱不低于80mm,采气时吸收液温度保持在20±0.4L/min0.2L/min6~24L288L尽快分析,否则低温暗处存放。

30℃暗处可稳定8h;20℃暗处可存放24h,0~4℃冷藏,多孔玻板吸收瓶●采样、样品运输和存放过程中时应避光。

●气温超过25℃时,长时间运输及存放样品应采取降温措施。

●空气中臭氧浓度超过GB/T15435-9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 法》4℃,空气采样器至少可稳定3天。

0.25mg/m ³,采样时在吸收瓶入口端串联一段15~20cm 长的硅胶管,不干扰NO2测定水平。

废气定点位电解法0.2L/min60min / /仪器示值稳定后读书《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见470页项目采样方法采气流量采气量/采样时间样品保存时间吸收瓶其他特殊要求标准号3、NOX 空气空气方法一:Saltzman法✧短时间采样(1h以内):取二支10ml吸收液和一支内装5~1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液柱不低于80mm),用尽量短的硅橡胶管将氧化瓶串联在二支吸收瓶之间。

大气污染物采样技术规范

大气污染物采样技术规范

大气污染物采样技术规范一、范围本导则在进行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时,对采样点位,采样高度,采样时间和频率,以及采样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等项做出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环境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采样。

二、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

sOz采样:空气采样器:用于短时间采样的普通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用于24h 连续采样的采样器应具有恒温、恒流、计时、自动控制仪器开关的功能。

流量范围0.2-0.3L/min,采样器均应在采样前进行气密性检查和流量校准。

吸收器的阻力和吸收效率应满足技术要求。

1.短时间采样: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高低,采用内装10ml吸收液的U形多孔吸收管,以0.5L/min的流量采样。

采样吸收液温度的最佳范围在23-29℃,采样时间为45min—1h。

2.24小时连续采样:用内装50ml 的吸收液的多孔吸收管,以0.2—0.3L/min 的流量连续采样18—24h。

吸收液温度须保持在23-29℃的范围。

一、范围本导则在进行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时,对采样点位,采样高度,采样时间和频率,以及采样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等项做出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环境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采样。

二、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

sOz采样:空气采样器:用于短时间采样的普通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用于24h 连续采样的采样器应具有恒温、恒流、计时、自动控制仪器开关的功能。

流量范围0.2-0.3L/min,采样器均应在采样前进行气密性检查和流量校准。

吸收器的阻力和吸收效率应满足技术要求。

1.短时间采样: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高低,采用内装10ml吸收液的U形多孔吸收管,以0.5L/min的流量采样。

采样吸收液温度的最佳范围在23-29℃,采样时间为45min—1h。

2.24小时连续采样:用内装50ml 的吸收液的多孔吸收管,以0.2—0.3L/min 的流量连续采样18—24h。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了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存环境的稳定,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提高监测工作的精度和可靠性,以便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采样、分析、评价和数据管理等方面。

下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一、采样1.1 采样点的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需要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各类工业场所、交通繁忙地段、居民区等场所设置采样点,采样点应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设置。

采样点的设置应当准确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状况,严禁人为干扰。

1.2 采样器的选择:采样器应根据监测要求和监测目的进行选择。

大气颗粒物的采集应采用高效低流阻的过滤膜,确保充分采集颗粒物的质量和数量。

VOCs的采集要求采样时间长,因此需要选择大容积采样器或超低流采样器。

1.3 采样条件的控制:采样器的摆放位置和采样时间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控制。

颗粒物采样器应放置在1.5米以上,以避免被尘土和植物干扰。

低流采样器可以采用移动式采样,以达到更好的采样效果。

二、分析2.1 样品的保存:样品采集结束后,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和保存。

对于放射性物质、异味物质、揮發性有机物等特殊物质的采样,样品的保存时间和条件要求更高。

2.2 分析方法的选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被测物质的种类、浓度、检出限、加标回收率及误差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比较,并且应当参考国家标准和质量认证机构的标准。

对于具有毒性、危险性的物质,应采取高灵敏度、高精度的分析方法。

2.3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监测实验室应实行统一的实验室质量保证方案。

每批次样品在分析前必须要进行质量的控制,确保样品与标准物质之间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复性。

三、评价评价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核心。

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毒性特性、环境分布特点等因素进行设计。

环境监测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采样流量等)

环境监测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采样流量等)
HJ/T39-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空气
空气:富集柱
大气综合采样器
2~3L/min
100~200L
19、乙醛
废气
气相色谱法:
废气:烟气采样装置
5ml吸收液
大气综合采样器
采样管(头部塞适量玻璃棉)
0.3~0.5L/min
视情况定
但不得低于5L
尽快分析。否则,在常温下避光保存至少可保存6天。
7、苯胺类
空气和废气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引起管(内装玻璃纤维滤料)20ml或50ml吸收液(0.01mol/L硫酸溶液)
大气综合采样器
0.5~1.0L/min
5~20min
避光保存,两天内完成分析。2~5℃可存放一周。
多孔玻板吸收瓶
选择棕色吸收管。
采样、运输时避光。
引气管用聚四氟乙烯管,引气管前端带有玻璃纤维滤料
5、
氨气
空气
纳氏试剂比色法
空气:10ml吸收液
1.0L/min
20~30L
尽快分析。
2~5℃低温保存可贮存一周
冲击式或多孔玻板吸收瓶
/
GB/T14668-93《空气质量氨的测定》
废气
纳氏试剂比色法
废气:50ml吸收液
0.5-1.0L/min
项目
采样方法
采气流量
采气量/采样时间
样品保存时间
吸收瓶
其他特殊要求
GB/T15263-94《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0、甲醛
空气
便携式甲醛测定仪器法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5ml吸收液(酚试剂)
大气综合采样器
0.5L/min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hj/t28-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有组织:串联2个20ml吸收液多孔玻板瓶,min采集10~30min
无组织:1个5ml吸收液多孔玻板瓶,min采集30~60min
2~5℃密封避光保存,48h内测定
铬酸雾
污染源废气
hj/t29-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24 h连续采样:用内装50 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以 L/min的流量连续采样24 h。
吸收液温度保持在23~29℃的范围,样品采集、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照射。
氮氧化物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污染源废气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HJ 693-2014
仪器直读
方法检出限:一氧化氮3mg/m3(以NO2计)二氧化氮3mg/m3
20ml或50ml吸收液,~1L/min采集5~20min
采集好的样品2~5℃保存,2天内分析完毕。
室内空气
GBT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5ml吸收液,L/min采集10L
24h内分析完毕。
苯系物
环境/室内
HJ 584-2010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 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日均值:100L/min流量采气不少于20h
采样器进气口距地面高度不低于,风速小于8m/s,滤膜毛面朝进气方向,将滤膜压紧至不漏气
颗粒物(TSP)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GBT 15432-1995
硫化氢
污染源废气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一支内装10ml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min流量采气30~60min,浓度高时串联两支吸收管;min流量采气20~40min。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标准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室内空气采样规范

室内空气采样规范

室内空气采样规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环境的质量对我们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

室内空气污染是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室内空气采样是检测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采样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差和干扰因素,为了提高室内空气采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需要严格遵守一些采样规范。

一、采样前的准备1. 选取采样点在进行采样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点。

一般而言,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样品目的:如果样品是为了评估人类健康风险,应该选择离人更近的采样点;如果是为了评价环境,应该选择代表性的或者容易受到污染的采样点。

(2) 空气流动情况:空气流动情况会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分布。

如果空气流动较小的地方,空气采样结果相对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3) 采样时间:根据不同的污染物,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采样。

例如,甲醛的浓度在空气中会随着室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在几个时间点进行采样。

2. 准备采样器材在进行室内空气采样之前,需要准备一些采样器材。

例如:空气采样器、采样毛细管、采样瓶、采样漏斗等。

需要注意的是,采样器材应该具有一定的防污染能力,在采样前需要进行消毒和干燥处理。

二、采样过程的注意事项1. 采样位置在正式采样前,需要将采样点的位置确定,并将采样器材放置在预定位置。

一般而言,采样器材应该尽量避免与室内其他物品接触,以免产生干扰。

2. 采样浓度为了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采样浓度应该符合要求。

如果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分析结果。

一般而言,采样浓度应该在合理范围内。

3. 采样时间采样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采样时间应该在1到2小时之间。

如果时间过长,会受到采样器材污染和样品变化的影响。

4. 采样流量采样流量是指在采样过程中,空气通过采样器的速度。

采样流量应该根据不同的采样器材和采样场所进行适当调节。

过高或过低的采样流量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

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

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参数。

1.6采样记录相关事项环境空气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副架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修改要规范;1.7样品转移、交接。

工作结束,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

2.采样工作中的注意事项2.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

2.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口密封,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光线检查滤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停止使用。

2.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果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

2.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空气中,采样后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运回实验室检测,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否则次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

2.6向采样器中放置和取出滤膜时,应佩戴聚乙烯手套等实验室专用手套(和实验室人员称量滤膜所带的手套相同),使用无锯齿状镊子。

2.7采样进气口必须暴露在空气中(箱体盖子可以不盖,几乎不影响吸收液温度)。

2.8夏天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太阳下暴晒,以防止吸收液蒸发,可将仪器放置于树荫处或适当遮盖。

2.9采样器显示的气温和气压未经过校准,不能直接读取,现场气温、气压应由校准过的设备读取。

2.10现场记录实况,标况需根据实况计算,实况和标况都要在原始记录中体现。

2.11采样记录单上采样人员签字应为2人,其中1人为监督人员。

2.12干燥硅胶不宜放置太多,超过1/2一点即可,注意检查硅胶罐的密封性。

3.采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1检查采样器的气密性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启动气路,先检测整段气路的气密性,堵住进气口,若采样器流量读数有明显下降,松开后读数迅速回升,则整段气路气密性完好;若堵住进气口后,采样器流量无明显变化,说明由漏气现象,需要分段检测气密性,步骤如上。

3.2监测前勘查内容3.2.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副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注解。

目的是为了确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其主要参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式或通风式)等。

单位周界外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并标于单位平面布置图中。

3.2.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2.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一般情况下,可向被测污染源所在地区的气象台(站)了解当地的“常年”气象资料,其内容应包括:1)按月统计的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2)按月统计的平均风速和最大、最小风速;3)按月统计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化情况等。

如有可能,最好直接了解当地的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污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时段的选择作指导。

3.3怎样进行监测点布设(无组织排放)(1)布点原则1)代表性,即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2)可接近性,即选择易于到达的采样位置;3)可操作性,即选择能实施采样的地点;4)安全性,即选择安全可靠的采样位置;5)符合性,即与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布点要求的符合性,当已设点位不符合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增加测点数量。

(2)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置)1)参照点的设置方法:①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

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

②参照点的设置范围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和50m 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③平均风速≥1m/s时参照点设置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

④平均风速<1m/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既要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2)监控点的设置方法①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

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

②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监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m),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监控点的设置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

(3)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1)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

2)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米范围内,污染物排放浓度最高点;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若经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米范围之外,也可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内设置。

3)测点高度范围为1.5-15米。

4)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监控点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偏差(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

5)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

6)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

①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②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0cm。

③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

(4)需要注意的问题1)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SO2、NO2、颗粒物、氟化物测点,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设监控点。

2)1997年1月1日起设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污染源及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除SO2、NO2、颗粒物、氟化物四项以外,一般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如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最高点。

3.4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1)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各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确定:表1: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2)无组织排放监测频次按规定对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测时,一般采用连续1小时采样计平均值,或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在进行实际监测时,为了捕捉到监控点最高浓度的时段或污染物浓度过低,可延长采样时间。

无组织排放参照点的采样应同监控点的采样同步进行,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均应相同。

一般为连续2天,每天3次。

1)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歇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应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以等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2)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按需要设置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该条件限制;3)竣工验收时,采样时间和频次根据各个行业的竣工验收规范执行。

3.5选择监测日期、时段(1)监测人员选择尽可能高的生产负荷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条件进行监测,至少要处于正常生产和排放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