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大气采样器操作规程

大气采样器操作规程

大气采样器操作规程一、概述大气采样器是用于收集大气中污染物样品的一种常用实验设备。

本文档旨在规范大气采样器的操作流程,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器材准备1. 大气采样器: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检查采样器内部是否清洁,并清除残留样品。

2. 采样瓶:准备干净的采样瓶,确保无污染。

3. 碱液瓶:装好适量的稀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化剂和干燥空气。

4. 硅胶装填瓶:装填足够量的硅胶,用于吸附湿气。

三、采样前准备1. 确定采样地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地点,并记录地点的详细信息。

2. 大气采样器准备:将采样瓶和硅胶装填瓶安装到大气采样器上,并确保紧密封闭。

3. 仪器检查:检查大气采样器是否运行正常,各管路是否畅通。

4. 采样参数设置: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采样时间、流量等参数,并确保仪器正常工作。

四、采样操作流程1. 打开大气采样器:按照设备要求,将大气采样器接通电源,并按启动键进行开启。

2. 开始采样:根据设备要求,启动采样器,确保采样器的抽气能力正常工作。

3. 采样时间控制:根据需要设置采样时间,保持一定的采样时间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

4. 采样结束:在采样时间结束后,按设备要求停止采样器的运行。

5. 收集样品:小心打开大气采样器,将采样瓶取出,并立即密封好,以防样品污染。

6. 填写采样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记录采样地点、时间等相关信息。

五、采样后处理1. 样品保存:将采样瓶妥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污染,确保样品的质量。

2. 数据整理:根据采样记录,整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归档存储。

3. 设备清洁:将采样器内部进行清洗,去除残留样品和污染物。

4. 耗材更换:按照设备要求,及时更换硅胶和碱液瓶。

六、注意事项1. 在进行大气采样时,注意安全措施,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

2. 在采样时尽量避开大气污染源,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3. 在采样过程中,避免接触到采样点以外的物体,以免样品污染。

4. 严禁将采样瓶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下,以免样品的挥发和化学反应。

环境空气与废气采样方法(综合版)

环境空气与废气采样方法(综合版)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室内空气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11 -。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工作流程,阐明自动换膜颗粒物采样器的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保养,特制订本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的重量法。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浓度的手工测定。

3.操作方法3.1 方法原理分别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PM10 和PM2.5 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10和PM2.5 浓度。

3.2 样品采集3.2.1监测点应地处相对安全、交通便利、电源和防火措施有保障的地方。

监测点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有270°以上的捕集空间,不能有阻碍空气流动的高大建筑、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如果采样口一侧靠近建筑,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

从采样口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高度差的两倍以上,或从采样口到建筑物项部与地平线的夹角小于30°。

按照环境空气监测中采样环境及采样频率的要求进行采样。

采样时,采样器入口距地面高度不得低于1.5m。

采样不宜在风速大于8m/s 等天气条件下进行。

采样点应避开污染源及障碍物。

如果测定交通枢纽处PM10 和PM2.5,采样点应布置在距人行道边缘外侧1m处。

3.2.2采用间断采样方式测定日平均浓度时,其次数不应少于4次,累积采样时间不应少于18h。

3.2.3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

在正式采样前,需检查采样器流量、气密性和大气压。

监测期间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大气稳定、各气象因子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影响很大,应同步观测记录各气象因子。

采样时,将已称重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采样夹内的滤网上,滤膜毛面应朝进气方向。

将滤膜牢固压紧至不漏气。

如果测定任何一次浓度,每次需更换滤膜;如测日平均浓度,样品可采集在一张滤膜上。

(完整版)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完整版)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

**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操作规程发布日期:**有效版本:第*版第*次修订受控状态:受控受控号:*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修订页注:修订页用修订表的形式说明质量手册各部分修订状态。

受控质量手册的持有者应负责在收到修订页后立即将旧页换下。

1 目的规范使用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和仪器正常状态。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的操作使用及维护。

3 职责操作人员按照本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

4 仪器性能4.1产品概述: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是用于采集大气中总悬浮微粒(TSP、PM10、PM2.5)和各种气体组分(SO2、NO x等)样品的必备仪器。

该采样器研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专家及广大用户的意见,应用了当前计算机、传感器及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

其技术性能指标符合国家环保部HJ/T 374-2007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和HJ/T 375-2007《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的规定,并在小型便携、流量稳定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根据JJG 956-2013 《大气采样器》的要求,该采样器属于B 类仪器。

4.2适用范围:采样器应用溶液吸收法采集环境大气、室内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采用滤膜称重法捕集环境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TSP)和可吸入微粒(PM10或PM2.5)。

可供环保、卫生、劳动、安监、军事、科研、教育等部门用于气态物质和气溶胶的常规及应忽监测。

4.3采样标准:JJG 943- 201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JJG 956-2013 大气采样器HJ 93-2013 环埂空气粒物(PM10和PM2.5) 采样器枝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374-2007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375-2007 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376-2007 24小时恒温自动连续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执行企业标准Q/370222 L YH 010- 2018 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4.4主要技术指标4.4.1总悬浮颗粒物部分采样流量:(80~120)L/min;4.4.2 大气采样流量:(0~1.0)L/min;4.4.3 采样时间:99小时59分钟内任意设置;4.4.4 计前温度:(-30~99)℃;4.4.5 计前压力:(-20~0)kPa;4.4.6 大气压:(50~130)kPa;4.4.7 进气口宽度允差:不超过±2.0%;4.4.8 采样器噪音:≤62dB(A);4.4.9 温度控制:(15~30)℃;4.4.10入口速度:0.3m/s;4.4.11 功耗:<120W。

血液储存环境空气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储存环境空气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储存环境空气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观察空气培养的细菌菌落数量,判断储血环境的空气质量。

二、监测内容:储血室内空气培养。

三、监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四、空气质量标准:Ⅱ类环境细菌菌落数≤200cfu/m3,无霉菌生长;Ⅲ类环境细菌菌落数≤500cfu/m3,无霉菌生长。

五、操作程序
5.1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

5.2平板放置数量: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5.3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
5.4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放置370C培养48小时,计数。

5.5计算:细菌总数(cfu/m3)=平板平均菌落数×50000/平板面积(cm2)×暴露时间。

第48 页。

TSP采样器操作规程

TSP采样器操作规程

TSP采样器操作规程KC-120H型(TSP采样器)操作规程1、⼯作原理采⽤重量法对⼤⽓颗粒物进⾏测定,分别通过⼀定切割特征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使环境空⽓中的PM2.5和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和PM10的浓度。

必须注意的是,计量颗粒物的单位ug/m3中分母的体积应该是标准状况下(0℃、101.3kPa)的体积,对实测温度、压⼒下的体积均应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性能指标(1)流量范围:(60~125)L/min;(2)流量精度:2.0级;(3)流量稳定性:≤±2.5%(电压变化±20%,阻⼒变化8KPa);(4)切割器标定流量:100L/min(采样头⼊⼝速度为0.3m/s);(5)最⼤累计流量:999.99m3;(6)采样⽅式:⼿动、⾃动连续循环采样;(7)本机噪声:≤62dB。

3、⼯作条件(1)温度测量范围:(-30~99)℃;(2)⼤⽓压测量范围:(70~130)KPa;(3)⼯作电源:AC220V±22V,50Hz;4、操作步骤(1)选择⼲燥、避阳处,将仪器平稳放置。

(2)将粉尘采样滤膜装进PM10/TSP采样头⾥⾯,再安装到主机上,注意要旋紧密封,若测PM2.5,应将多级切割器装⼊采样头。

(3)确认电源为220V后,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4)开机后,进⼊主操作菜单,选择“⼿动采样”或“⾃动采样”,并设置具体数据。

(5)进⼊“⼿动采样”菜单,可调整采样流量(60L/min-120L/min),设置采样时间,对于粉尘采样,需要输⼊滤膜的编号,便于⽤户对样品的标记和管理,按“开始采样”进⾏采样。

(6)启动“开始采样”后会进⼊采样状态界⾯,可以显⽰当前的实际采样流量、当前累计采样时间、实际采样体积、标况采样体积、计前温度和计前压⼒。

(7)采样结束后,可进⼊查询菜单,通过功能键选中⽂件,选择详细菜单可查看其它信息。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规范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采样工作流程1.1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

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

1.2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

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1.3现场采样前准备1.3.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

1.3.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

1.3.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4.气态污染物1.4.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1.5颗粒物采样1.5.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1.5.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环境空气采样技术导则

环境空气采样技术导则

环境空气采样技术导则一、范围本导则在进行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时,对采样点位,采样高度,采样时间和频率,以及采样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等项做出规定.本导则适用于环境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采样.二、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SO2采样:空气采样器:用于短时间采样的普通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用于24h连续采样的采样器应具有恒温、恒流、计时、自动控制仪器开关的功能.流量范围0。

2—0。

3L/min,采样器均应在采样前进行气密性检查和流量校准。

吸收器的阻力和吸收效率应满足技术要求。

1。

短时间采样: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高低,采用内装10ml 吸收液的U形多孔吸收管,以0。

5L/min的流量采样。

采样吸收液温度的最佳范围在23-29℃,采样时间为45min—1h.2。

24小时连续采样:用内装50ml的吸收液的多孔吸收管,以0。

2—0.3L/min的流量连续采样18—24h。

吸收液温度须保持在23—29℃的范围.NO2、NO X1。

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采气流量为0。

4L/min,误差小于±5%。

2。

恒温自动连续采样器:采样流量为0。

2L/min,误差小于±5%。

将吸收液温度保持在20±4℃。

3。

短时间采样(1h以内):内置10ml吸收液,用0。

4L/min流量采气6—24L.4。

长时间采样:内置25ml或50ml吸收液,吸收温度保持在20±4℃采样18—24h,采气的流量为0.2L/min。

TSP:大流量后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

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7—1。

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采样工作流程1、接受任务现场监测和采样承担部门的负责人在接到任务后提前通知有关科室配合,质量管理室填写任务传递单,将任务传递至现场监测人员。

2、对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如:气象、水文、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技术(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3、领取并检查采样所需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进行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根据任务传递单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需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

(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置好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

(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器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

(3)现场采样前的准备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置;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4)气密性检查,检查采样系统是否有漏气现象。

4、现场采样(1)气态污染物采样1)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捕集装置进、出气口密封,记录采样流量、采样结束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

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2)颗粒物采样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

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

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有破裂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

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

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

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5、采样记录相关事项环境空气质量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

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1)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2)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3)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附加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4)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有错划掉,盖监测人印章。

6、样品转移、交接工作结束后,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

二、采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

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气口密封,按相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

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着光线检查虑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停止使用。

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

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空气中,采样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运回实验室检测,如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否则此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

6、向采样器中放置和取出滤膜时,应佩戴聚乙烯手套等实验室专用手套(和实验室人员称量滤膜所带的手套相同),使用无锯齿状镊子。

7、采样进气口必须暴露在空气中(箱体盖子可以不盖,几乎不影响吸收液温度)。

8、夏天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太阳下暴晒,以防吸收液蒸发,可将仪器放置于树荫处或适当遮盖。

9、采样器显示的气温和气压未经过校准,不能直接读取;现场气温、气压应用经校准过的气温、气压计测定读取。

10、现场记录实况,标况需根据实况计算,实况和标况都要在原始记录中体现。

11、采样记录单上采样人员签字应为2人,其中1人为监督人员。

12、干燥硅胶不宜放置太多,超过1/2一点即可,注意检查硅胶罐的密封性。

三、采样过程中的问题1、如何进行采样器流量校准(1)气态污染物采样气路校准(皂膜流量计)1)用注射器把适量肥皂水在皂膜流量计下侧小口注入(不宜过多),将流量计与需要检测气路的采样瓶进气口连接,按采样器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气温、气压)设置流量计参数;2)启动需要检测的气路,按下旁边红色按钮使肥皂水起泡,点击测量(多次);3)当流量计读数与采样器读数差值在±5%以内时,流量校准成功。

(2)颗粒物采样器流量校准(中流量校准器)1)连接好校准器(需放滤膜),设置好采样器流量,启动“尘1”,2)进入“维护”(密码8628)—“4流量”—“1”点(将光标移至行末电压值处),比较校准器流量与“1”处流量值,若校准器流量较小,长按“上”键,反之则按“下”键,直至两者读数误差在±5%以内;按一下“回车”键确认;3)同样操作校准“2”点。

2、如何进行采样器的气密性检查(气态采样气路,简)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启动气路,先检测整段气路的气密性,堵住进气口,若采样器流量读数有明显下降、松开后读数迅速回升,则整段气路气密性完好;若堵住进气口后,采样器流量无明显变化,说明有漏气现象,需要分段检测气密性,步骤如上。

3、监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情况(1)被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

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副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材料和产品。

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注解。

目的是为了确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其主要参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封闭式或通风式)等。

单位周界外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包括:影响气流运动的建筑物和地形分布;有无排放被测污染物的源存在等进行调查,并标于单位平面布置图中。

(2)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基本情况调查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3)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调查一般情况下,可向被测污染源所在地区的气象台(站)了解当地的“常年”气象资料,其内容应包括:1)按月统计的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2)按月统计的平均风速和最大、最小风速;3)按月统计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化情况等。

如有可能,最好直接了解当地的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污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时段的选择作指导。

4、怎样进行监测点布设(无组织排放)(1)布点原则1)代表性,即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2)可接近性,即选择易于到达的采样位置;3)可操作性,即选择能实施采样的地点;4)安全性,即选择安全可靠的采样位置;5)符合性,即与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布点要求的符合性,当已设点位不符合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增加测点数量。

(2)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置)1)参照点的设置方法:①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

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

②参照点的设置范围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③平均风速≥1m/s时参照点设置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

④平均风速<1m/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既要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2)监控点的设置方法①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

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

②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监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m),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监控点的设置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

(3)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1)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

2)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米范围内,污染物排放浓度最高点;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若经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米范围之外,也可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内设置。

3)测点高度范围为1.5-15米。

4)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监控点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偏差(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

5)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

6)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

①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②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0cm。

③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

(4)需要注意的问题1)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SO2、NO2、颗粒物、氟化物测点,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设监控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