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教案
中考记叙文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品主要人物的、情节、文章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概括主要文章内容。
2、读懂文章主旨和题意。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语言情感。
4、掌握具体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并读懂题意,掌握具体答题技巧。
考点及考试要求:掌握记叙文答题技巧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记叙文阅读是我们每次考试测验中,失分比较严重的一个板块,那如何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呢?二、出示复习目标1.阅读记叙文能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理解并能归纳记叙文的要素、顺序。
3.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4.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复习、合作探究***记叙文阅读技巧一、常考知识盘点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3、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4、概括段意的方法:摘句法概述法联合法5、线索①、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背影》②、以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白杨礼赞》③、以中心事件为线《武松打虎》④、以情感变化为线《猫的故事》⑤、以时间推移为线《三顾茅庐》⑥、以地点转换为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孔乙己》⑧、以某句话为线《一切都会好起来》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特殊句子线。
6、修辞比喻:使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拟人:使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给人以亲切感。
夸张: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有利于感情的充分表达。
对偶:给人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7、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天上的街市》象征《海燕》渲染烘托《琵琶行》对比反衬《愚公移山》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托物言志《陋室铭》借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春》正面侧面相结合《口技》以小见大《让座》巧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项链》8、结构特色开门见山点明题目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伏笔照应铺垫悬念首尾呼应点明主旨总结全文卒章显志9、赏析技巧一看修辞二看感官角度三看表现手法四看表达主题五看蕴含哲理六看结构层次二、答题方法回顾1、阅读题完成步骤(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题组训练

记叙文表现手法:伏笔铺垫衬托训练目标:明白表现手法的作用,会做有关题型训练时间:25分钟训练日期:2017.3.29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问题。
(一)兄弟《解题题典》第194页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
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
”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
春旺让福生有事我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
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
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
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
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
因为吃的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
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
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
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
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
”福生说:“好,吃月饼吧。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题组训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题组训练记叙文表现手法:伏笔铺垫衬托培训目标: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训练时间:25分钟。
培训日期:2022年3月29日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问题。
(一)兄弟《解题题典》第194页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兄弟,福生是兄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
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
”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
春旺让福生有事我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
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快到了。
春旺在工地上有很多工作。
没有节日,但有四种月饼。
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月饼,非常高兴。
他闻了闻,口水都快吐出来了。
他忍不住吃了三口月饼。
因为他吃得很快,所以没有吃月饼的味道。
他只是觉得很好吃。
春旺想当他的哥哥。
他应该在节日期间去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
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
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在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春旺问:“你要去哪里?”福生说:“兄弟,我要去你家。
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从我们公司拿出一个月饼,说:“尝一尝!”春旺看着他刚吃过的美味的肉馅月饼。
他说:“福生,哥哥也送了月饼给你!”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盐和胡椒的月饼,把它塞进福盛。
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1春旺和福生在街上找了个地方坐下。
春旺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福生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春旺说:“我父母也在看月亮吗?”福生说:“他们一定在看!他们一定非常想念我们!”春旺说:“吃月饼。
”福生说:“好吧,吃月饼。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之表现手法(导学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表现手法之伏笔、衬托》导学案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的必考篇目,所占的分值较高,一般在15至20分之间,2010年15分,2011年15分,2012年20分,2013年15分,2014年17分。
所以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考纲解读专题研究: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表现手法的定义及类型:定义: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伏笔1、概念: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照应,是指作品中出现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
关系;“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借助实例,总结方法(1)找伏笔的方法“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找伏笔的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伏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专题--伏笔【教学目标】伏笔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教材,考点溯源(一)导入语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文章设置伏笔,不仅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而且还能让行文的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初中教材选编的一些文学作品,学习伏笔的作用,以备中考不时之需。
(二)考点溯源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预习提示”、“批注”和课后“思考与探究”,梳理下表。
2.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⑴伏笔是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⑵该题型在考试中的问法较直接,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伏笔:①伏笔与照应;②伏笔的作用。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案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多处运用了伏笔手法,请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要点:(1)“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2)为下文写到父亲打着手电和杰利一起来找“我”,“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埋下伏笔;(3)使文章情节合情合理、结构紧凑。
案例2.《带上她的眼睛》年轻姑娘在地航飞船工作,文中做了哪些伏笔?有何作用?答案要点:(1)伏笔1: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
(2)伏笔2: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
(3)作用:“她沉默”“她没有回答我的话”都是对“我”的观点的否定,也暗示了她不在太空的事实,都为后文揭示她在地航飞船工作埋下伏笔。
案例3.《猫》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答案要点:(1)第一只:通过“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一句,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2)第二只:通过“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
”“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等语句,暗示了它会亡失。
铺垫与伏笔复习 教学案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中考研讨复习

铺垫与伏笔复习教案关键词:概念举例区别练习一、铺垫的概念与例子概念: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张手法。
种类:(1)背景式铺垫《皇帝的新装》2)反差式铺垫《我的叔叔于勒》(3)情节铺垫《丑小鸭》(4)气氛铺垫《最后一课》(5)环境铺垫《孔乙己》二、伏笔的概念及种类(1)细节描写暗藏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物件的出现暗藏伏笔《小桔灯》(3)人物描写暗藏伏笔《孔乙己》《故乡》《最后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预言式伏笔《红楼梦》《俄狄浦斯王》三、铺垫与伏笔的区别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为了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事件或者是环境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
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往往貌似“闲笔”。
3.从笔墨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极特殊的情况是一两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四、练习:在《孔乙己》或其他作品中找出一个铺垫和伏笔的例子。
伏笔与铺垫

例如7: ?我的叔叔于勒?42段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我看了看 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 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 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 弟弟,我的亲叔叔。"
归纳:通过写约瑟夫对穷于勒的同情、怜悯, 表现 了真诚善良、有同情心,由此进一步衬托突出菲利 普夫妇自私、势利冷酷无情。
归纳:这为“我〞表达感谢父亲和为自己误解 父总结爱:而B愧铺陈疚式的铺感垫情,作用铺铺垫陈。事物的方法, 渲染气 氛, 制造声势, 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例如6: ?我的叔叔于勒?
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
人如何昼夜盼望
“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
归拟纳:定前上面千的种铺垫计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 划节跌,宕然,后意笔味深锋长一,转艺术,效写果全强家烈。人意外地发现 总于结勒: C竟反是差式个铺垫, 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开展 靠的方卖向牡相蛎反为。生前的面穷的水铺垫手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
2、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用简单的
言语作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伏笔是 “隐性〞的。
铺垫是衬托,对起陪衬作用的局部往往大肆渲染,是 进展浓墨重彩的描述引起读者注意。铺垫是“显性〞的。
二、找伏笔的方法
例子1:?爸爸的花儿落了?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
事抒情 直抒胸臆 卒章显志 寓情于景 虚 表实现手结法合的运用在中考试卷中的分值是3--6分!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托物言志 设
置悬念
一、认知、识别伏笔、铺垫:
1、什么是伏笔和铺垫 ? 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下文效劳的,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限时训练

记叙文表现手法:伏笔铺垫衬托训练目标:明白表现手法的作用,会做有关题型训练时间:25分钟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回答问题。
(一)漓江情韵《试题研究》第169页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容我回过神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流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矍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
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
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表现手法:伏笔铺垫衬托)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
基于课标的要求,中考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复习时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的阅读训练加以巩固。
二、复习目标: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知识链接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常只
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
展作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
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
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
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
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
主。
二、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表现手法考
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
了铺垫?
(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分)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
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
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归纳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三、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案: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
(每点1分,共2分)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
(若答成文中使用的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
)如: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手法2分,举例2分,分析得当2分)
3.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处运用了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要点归纳: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并把握其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分析。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