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巫山上西坪滑坡勘察报告doc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巫山县上西坪滑坡勘察报告项目负责:游廷安报告编写:游廷安吴碧辉柳茂盛审核:徐乔总工程师:徐乔队长:陈龙提交单位:重庆市地勘总公司107地质队提交时间:二00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目录一.前言 (1)(一)任务由来 (1)(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三)勘察目的、任务 (2)(四)勘察工作评述 (2)二、区域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6)(一)自然条件 (6)(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7)1、地形地貌 (7)2、地层岩性 (7)3、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8)4、水文地质条件 (9)三、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10)(一)地形地貌 (10)(二)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1)(三)地质构造 (13)(四)水文地质条件 (13)(五)三峡水库蓄水水位的影响 (16)(六)人类工程活动 (16)四、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17)(一)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17)(二)滑体土及滑带土特征 (19)(三)滑床特征 (21)(四)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22)(五)滑坡影响因素 (24)(六)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推力计算 (25)五、上西坪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34)(一)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35)(二)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36)六、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37)七、上西坪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38)八、结论与建议 (40)附件附件一:工程地质图册附件二:钻孔、探井、探槽图册附件三:试验成果报告附件四:稳定性验算图册附件五:工程地质测绘记录卡片附件六:照片集附件七: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一、前言(一)任务由来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是渝东地区重要的门户,亦是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
巫山县城区是移民迁建的重点城市,也是库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地。
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作进度,确保库区移民搬迁及三峡工程二期水位按时投入运营,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107地质队接受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局指派,承担了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长房村采石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长房村采石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岩层产状:331-341°∠23-36°;含矿层位:T1j3;占用资源储量批准文件:矿层名称:嘉陵江组三段;矿层厚度:一般厚165~186m,平均厚172.53m。
矿石主要质量组分:CaCO3;水文地质类型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环境地质条件复杂。
矿区面积0.4026km2开采标高+1178m~+830m开采方式露天开采开拓方式公路开拓采矿方法台阶式开采设计资源储量10907万吨可采储量3863万吨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矿山服务年限20.4开采矿种建筑用石灰岩顶板管理方式自然放坡首采区位置二采区最终产品方案碎石、石粉三率控制指标95%设计井筒坐标采场设计要素坡面角:顺向坡台阶坡面角不大于岩层倾角,切向坡时≤70°。
台阶高度10m,安全平台宽3m,清扫平台宽6m。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估范围1.6783km2采动影响范围0.5946km2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评估区重要程度生产规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估级别较重要大型复杂一级主要地质环境问题(1)矿山为新建矿山,现状条件下,斜坡XP1~4和XP6~7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损失小,危险性小,对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XP5现状稳定,但局部顺向临空,在暴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局部产生顺层的可能性大,损失小,危险性中等。
(2)预测采矿将形成8段最高为240m的边坡(BP1~BP8),严格按台阶坡面角分阶放坡开采后发生掉块的可能性中等,损失小,危险性小;渣场边坡基本稳定,修筑挡渣墙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矿山开采改变了矿山原始地形地貌,对地形地貌影响严重。
(4)巫山县庙宇镇长房村采石场加工、生产过程中粉尘对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类别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建(构)筑物现状评估较严重较轻较轻较轻较轻预测评估较严重较轻严重严重较严重综合评估较严重较轻严重严重较严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要措施及治理工程设置15块警示牌;排土场修建挡土墙(石方开挖369.8m3,片石砌筑1161.35m3,φ100软式透水管195m,碎石94.9m3,粘土39 m3,脚手架325m2);防护栏6457m2,钢管支柱1435m,柏树种植38863株,爬山虎种植4530株,矮挡墙339.8 m3,覆土114148 m3;地表、采坑边坡变形监测2910次,地表水水环境监测269点次,地表控制点监测403点次,地表巡视监测179次,砖混砖石结构整体拆除3600m2,挡墙及隔离墙人工拆除791.55m3,砼地面拆除8400m2。
加强三峡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几点建议

11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重庆市特别是三峡库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全面发展,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绝大多数贫困户已经脱贫,乡村振兴已经全方位展开(图1)。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灾害始终是悬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因此,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灾害风险,降低和减轻灾害损失,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农村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之一。
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贫困和灾害总是相伴而生的。
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的脆弱性更高,因此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侵袭,灾害过后,发达地区依靠其资金优势很快恢复,而贫困地区依靠自身能力则很难恢复到灾前的生活水平。
灾害的发生加深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导致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一)库区贫困农村的灾害风险多重庆市,特别是三峡库区的广大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多处于比较落后和贫困的状态,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河流水系发育,山地丘陵面积超过90%,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房屋倒损、农作物减产、田地损毁等,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生产、生活,长期威胁着广大农村的安全发展。
1.地质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农村多处于山高坡陡的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大面广,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如2018年5月20日凌晨,武隆区石桥乡八角村苟家堡组发生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
2.暴雨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多集中在6—8月,极易形成暴雨。
如2014年8月底渝东北地区遭遇大暴雨,最大降加强三峡库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几点建议侯建盛侯建盛,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副司长,现于重庆市巫山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参与处置巫山县 “6·18” 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和江东新城金鸡岭不稳定斜坡等突发事件。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班级:064111姓名:张伟文学号:三峡工程基本概况1.1总体建设三峡大坝又称三峡工程、三峡水利电。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镇,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大坝位于内的宜昌市,并和其下游不远的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水坝。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 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 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2.2三峡工程岩基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基底主要由早元古一晚元古代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及侵入其间的岩浆岩组成。
变质岩系有岭岭群(23亿年)、神农架群(13.3亿年)和马槽园群(9.6亿年)。
岩浆岩由中酸性花岗一闪长岩体及各类岩脉(8.3亿一7.5亿年)组成,分布于黄陵地块的中南部。
此外,南部相邻地区武陵、雪峰山地出露有冷家溪群(14亿年)和板溪群(10亿一8亿年)。
2.3运输通航、电力供需三峡船闸学名是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大坝左侧的坛子岭外侧,世人称之为“长江第四峡”,为三峡航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给国家的电力输送贡献了很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保障了人民财产的安全。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工作总结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加大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各省市也纷纷开展了相关工作。
本文就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情况进行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自2015年以来,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在排查过程中,以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和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为重点,同时针对山区、沟壑区、多雨区、高寒区等特殊地质区域,采取不同的排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了全面覆盖。
二、排查结果经过数年的排查整治,隐患点数量明显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有2316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而到2020年底,该数字已减少至12186个,减少幅度达到近50%。
此外,通过进一步治理改善,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点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工作亮点1. 统一标准,规范排查管理。
各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标准,明确了排查方法和技术要求,实现了堪察清查标准化。
2. 技术手段不断完善。
采用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方法,可以事先了解高危区域的地质情况,避免了人力上的浪费和安全隐患。
3. 政府投资加强。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属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政府每年都会拨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治理。
这些资金的加入,推进了排查整治工作的进展。
四、存在问题1.对避免性情况处理不到位。
由于一些隐患点的具体情况不明确,在排查过程中有些难以判断,因此,有些地方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妥善处理的情况。
2.在技术水平上仍有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但由于目前很多地方技术水平还不够,不易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3.人力资源不足。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但现状下,人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虽然目前推进情况良好,但是仍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加强,以确保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点及措施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点及措施建议一、基本情况X县位于XX省东南部,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市乃至全省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其中泥石流159条、滑坡214处、崩塌56处,威胁25489户125489人,威胁财产25146万元。
二、存在的工作难点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且数量多、分布广、密度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等特点,加之隐患点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困难,天气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防范工作量大面宽,任务重。
导致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地质灾害点点多面广。
X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高坡徒,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
地质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下陷等种类。
地质灾害隐患点,点散而广,防治工作难度大。
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分布在村庄、田间地头附近、公路边坡地段。
因此,一旦出现险情危害性大,损失严重。
二是防范意识淡薄。
X县出现的一般是小滑坡和小崩塌,影响少量农户房屋安全。
因此,有些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始终认为不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不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缺少防范于未然的理念,群众对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寄希望于政府的投入和清理,普遍存在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是人为因素多。
X县山区山高坡徒,悬崖极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泥土坡容易产生滑坡地质灾害。
夏季暴雨时,山谷地段容易产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山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很小,山体剖面多,有的剖面高度达30多米,山体剖面多而高。
破坏了山体本身的平衡,人为因素导致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庄周边的山坡基本上都开发成旱地,由于人类长年累月翻土耕种,破坏了山体表面的整体连接性。
强降雨天气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是监测预警设备多数安装在野外,管护困难,个别监测预警设备时常出现误报的现象。
五是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短缺,由于我县隐患点多,县财政困难,申报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有一定的程序和难度,致使一些急需要进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不能及时进行工程治理。
巫山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维护管理的思考

巫山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后期维护管理的思考作者:罗祖奎黄程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21期【摘要】重庆市巫山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重灾区,经排查,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776处,影响群众93574人。
自2002年三峡库区启动治理工程以来,巫山县已累计实施工程治理47处,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但治理后的工程质量及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治理工程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合理利用资金,从而有效地解决工程质量及管理问题。
【关键词】巫山县工程质量后期维护1 区域概况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县城位于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
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1.2km,南北最大距离80.3km。
总面积2958km2。
巫山县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307个村、30个居委会,总人口63万。
重庆市巫山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受地质灾害影响的重灾区,目前经排查[1],共调查地质灾害点776个,其中非库区点409个,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367个,该地灾点共影响群众19326户93574人。
区内滑坡共计696个,崩塌(危岩)共计70处,不稳定斜坡2个,地裂缝1个,泥石流3处,塌陷4处。
主要分布于大昌镇、福田镇、巫峡镇、曲尺乡、当阳乡、官渡镇等26个乡镇。
自2002年库区启动治理工作以来,巫山县二、三期已累计实施工程治理47处,累计投资86202万元。
另因库区175米蓄水诱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4处,完成投资1080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并确保了整体搬迁县城的地质安全。
2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形式及运行状况巫山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
针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巫山县主要采用的工程治理[2]措施主要有:截排水工程、削坡减载工程、抗滑桩、重力式抗滑挡土墙、锚索、锚杆、格构锚固、护坡工程以及危岩爆破等。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巫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巫山县南东部 抱龙背斜南翼 B3 的中低山地区
巫山县北部的 小石峡背斜 大昌镇、官阳 C1 乡山区
巫山县中部的 七曜山背斜
C2 七曜山背斜山
河双龙段以上 马渡背斜及巴雾
A1
及其支流沿岸 河向斜 乡镇
面积 (km2)
716
高
易
发
长江及其主要 主要为巫山向
区
支流两岸河谷 斜、横石溪背斜、
A
地带及南部中 官渡向斜以及抱
低山区
龙镇背斜
A2
640
巫山县北、中 小石峡背斜、大
部中低山区 昌 - 水口向斜、
B1
七曜山背斜、以 及巫山向斜
560
中
易
巫山县南西部 官渡向斜南翼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保障巫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侯建盛 龚道杰
地质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体系接合部,地质构造复杂,
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还会对 地质构造活动较强,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间歇性
农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破坏,直 抬升状态。区内地形受大巴山山脉和巫山山脉控
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做好地质灾害 制,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抱龙河等 7 条支流
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百 呈南北向强烈下切,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最高
姓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巫山县地质灾害非 海拔 2691 米,最低海拔 73 米,相对高差 2618 米,
常严重,同时巫山县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 地形陡峻、沟谷密布、沟壑纵横。区内地层属扬
阶段,因此,必须要找准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 子地层,中生界地层广为分布,中山地貌区集中
会发展的结合点,更好地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 分布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低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张佑祥(重庆市巫山县国土资源局 434700重庆巫山)[摘要]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三峡中心地带,是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淹首迁县,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巫山县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构造地质背景、地层岩性、气象水文条件和移民工程施工建设等日渐强烈的人为工程活动,决定或导致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和新城衍生地质灾害极为发育。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巫山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强调做好地质灾害规划、预防、应急、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同时也强调加强行政领导的的重要性。
[关键词] 地质灾害现状防治巫山县1 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巫山县地处渝东大门,是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淹首迁县,全县辖41个乡镇566个村,总人口59万,幅员面积2958km2。
巫山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结合部,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抱龙河等七条支流呈南北向强烈下切,地貌上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形态,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谷底海拔高程多在300米以内,岸坡相顶多为1000米以上,地形条件复杂。
区内出露地层为沉积岩地层,自寒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另有第四系零星分布,岩层软硬相间,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构造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极差。
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区,常出现低温阴雨及寒潮、暴雨,间有洪涝、干旱、暴风,地下水丰富,活动频繁,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了众多的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是重庆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县之一。
主要分布在新县城、移民乡镇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点多面广,种类众多,突发性、危害性大的特点。
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增多,产生了不少的滑坡、高切坡和高挡墙。
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也给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各类地质灾害点700余处,主要以滑坡为主,危岩、泥石流、坍塌次之,间有地陷、地裂缝,受灾人数5万余人,受影响耕地4万余亩。
从1998 年以来,全县受地质灾害垮塌的房屋6000余间,受灾人口达2万余人,受灾损失近亿元。
2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地灾防治责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灾情就是命令。
县委、县府始终把全县防灾救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由县级机关、农村乡镇和各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部署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乡镇均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做到年初工作有布置、应急有方案、疏散有地点、救灾有物资、年底有考核。
保障城镇移民迁建顺利进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防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加强领导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书记、县长为副组长,国土、计委、建委、农委、救灾、民政、安办、公安等单位组成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城区各单位均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
各级行政一把手为组长,负责抓好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落实了一名副职专司其职,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
1998年以来,在自然灾害防治、救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在今年汛期排查中,书记、县长多次冒雨现场指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灾民战胜困难的信心。
2.2落实责任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落实领导责任、落实部门责任、落实组织指挥责任、落实管理责任、落实报警预警责任、落实技术责任等工作责任制。
层层签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将防灾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部门和人头。
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人员到位。
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我们在应急抢险指挥部内部设立了七组一室,即疏散组、工程组、抢险突击组、治安秩序组、督查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和指挥部办公室,明确了各组职责,落实了责任人,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抢险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2.3 建立制度近年来,坚持和完善“四项制度”:即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巡查制度、灾情报告制度、汛情通报制度。
从每年汛期开始,认真落实汛期轮流值班制度,县政府值班室和国土资源局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收集灾情险情。
同时,县级各部门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由县府督查室对值班人员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凡在抽查中发现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对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予以党纪政纪处理。
在灾情报告方面,实行按规范程序及时上报,由县级各单位、各乡镇及时报告县国土资源局和县政府值班室,再由值班人员报单位领导或报县分管领导后再作应急处理。
在险情巡视巡查方面,除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重点地段巡回检查外,还组织了技术力量,进行24小时蹲点巡查,预报灾情,有序组织疏散险区人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汛期通报方面,主管部门落实了专人,坚持从中央电视台、重庆市电视台和县气象台搜集天气情况,研究防汛措施,责成各单位迅速落实。
四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全县灾情报告渠道上下通畅,组织指挥有条不紊地进行。
3 强化工作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防御地质灾害,取得了无一人伤亡的可喜成绩。
3.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
一是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集中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
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地质灾害防治节目,播放地质灾害专题片,在县内报刊开辟专栏,介绍地质灾害的症兆识别及防治常识;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印发宣传资料,组织人员上街宣讲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二是利用下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机会,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有针对性的讲解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监测防范措施和防灾救灾办法。
3.2 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和防灾预案为科学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巫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专业地质队伍在对全县地质灾害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
该规划对全县地质环境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发育及规律和近、中、远防治目标都作出了较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全县近15年的防治任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为做好每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对地质灾害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年汛情编制了年度全县地质灾害防灾总预案,明确了预防重点及主要措施。
对重大地质灾害点及时编制专项防灾预案,以指导整个抢险地灾工作。
按照属地管理和工作职能要求,建立抢险机构,明确疏散、工程、抢险突击、治安秩序、督查、宣传和后勤保障负责人及报警信号、撤离路线等,为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移民房屋地质安全评价工作。
认真开展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为此,对在地灾易发区进行的建设用地,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否则不予办理用地、建设等相关手续。
从2001年起,对新县城、移民集镇和其它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用地项目,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评估,截止目前为止,全县已开展各类用地评估约400宗。
为确保移民迁建区的地质安全,按国家、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在2002年下半年开展了移民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工作,对在评价工作中提出的地质不安全移民房屋,指导、督促业主单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保障了移民工程的地质安全。
3.4 积极开展调查、应急抢险和排查工作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或已有灾害点出现险情的,在收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根据个灾害点实际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并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开展灾民紧急疏散、实施应急抢险工程和监测等工作,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另外,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对库区、重点乡镇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和地质不安全移民房屋,开展了多轮地质灾害安全排查,列出汛期预防重点,做到汛前有排查,汛中有巡查,汛后有核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5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3.5.1 专业监测工作(1) 新县城已治高边坡和移民深基础监测系统。
该监测网由县政府委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承担,共布有监测桩点209个,其中GPS监测点44个,流动倾斜点165个,同时增设了一套遥测台网和4个角反射架。
目前已进行了7期监测,发现了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监测点24个。
随着新县城城市建设的推进,新增加了大量的已治高边坡,对此编制了补充设计方案,即将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2) 二期防治项目监测工作。
该项工作可分为施工监测和效果监测,其中施工监测由施工单位负责,效果监测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统一委托107地质队、208地质队实施。
我局落实专人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加强监测,确保施工安全;所有竣工项目均已开展治理工程效果监测(包括143.2米水下工程),并每周向重庆市监测总站上报监测数据。
通过监测显示,我县二期项目治理工程达到了治理效果,涉水项目治理工程处于稳定状态。
(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网。
该网由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总负责,滑坡专业监测项目10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共设点120个,其中深部位移监测孔21个,地表形变监测点99个。
目前该网运行效果良好,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滑坡变形情况。
(4)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研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其规划、设计和现场实施工作。
目前向家沟滑坡1号站房已投入运行,玉皇阁1、2号站房完成基建投入试运行阶段,能全自动定时采取监测数据,并能通过网络立即将数据传至监测单位,进行分析决策。
3.5.2 群测群防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组织体系。
全县的41个乡镇、566个村已基本建立了群测群防工作体系。
对全县各个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卡片,落实各点监测责任人、预警责任人,报警方式及联系电话等;指导、督促乡镇及时向涉灾群众逐步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并逐点建立了监测卡片;加快完成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培训。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聘请市、县专家,对县级有关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及各灾害点群测群防工作人员,进行了四期群测群防知识培训,培训人员320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广大干部防灾减灾知识。
3.6 突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在巫山库区地质尤为突出,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