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陈树良简阳教师进修校2011年2月一。

罗森塔尔实验(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

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

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

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

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真实的谎言是权威性的谎言¡ª¡ª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教师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大家,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g14)二、框架效应教育中框架效应的运用•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教育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心理学效应和举例

心理学效应和举例

心理学效应和举例
1 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指的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指从一个事件本身到他所
影响的人心理之间的某种相关性,它可以是一个心理动因,也可能是
一个行为,甚至是一个感知。

这些心理效应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情的反应,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认知的形成。

2 举例
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效应的例子,就是外部因素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

如果一个学生正在准备考试,在考试之前,如果他意识到所有他
的同学也在准备考试,他会被这种外部因素影响,感受到一种大家都
在努力的温暖和对彼此的支持,对最终考试成绩也可能有一定的促进。

另一个例子就是催眠效应。

当一个人受到催眠时,他会感觉到身
心安定而且愉悦,这种心理效应影响到他的大脑,让他的心情和平安宁,他的身体反应也会出现变化,如皮肤用俗称的“被萤火虫咬了”
莫名的发烧,尽管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的现象,但他的内心会很安宁。

以上是心理学效应的两个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了解
自身和他人的心理效应,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迎接一切就是胜利。

10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10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 ,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 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 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 ,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 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 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扔,丝毫 不觉羞愧。


(十)共生效应
•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 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 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 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 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 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 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 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 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 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 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 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 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古希腊传说中塞 浦路斯岛一位年轻 的王子皮格马力翁 ,酷爱艺术,通过 锲而不舍的努力终 于雕塑了一尊女神 像。面对自己的作 品他爱不释手,整 日深情注视。天长 日久,女神竟然奇 迹般复活,并成为 了他的妻子。这个 故事说明,期待是 一种力量。

(四)罗森塔尔效应
(九)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 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 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 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 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越看越顺眼。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

n 症状——
n
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
要求配套上升。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
配名钻……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3、齐加尼克效应:
n 起源——
n
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
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
n 异性效应“。这种现 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 异性感兴趣,特 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 女性也不例 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 男性 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 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 得 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 用 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该项理论。此理论有一个我们最常听 到的例子:
n 两个病人同住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并无大碍。但医生把两 人的诊断书弄混了。结果那个真正的病患得知后整天心情轻松,开心地在医院 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个原本身体无恙的人却终日活在对死亡与 病痛的恐惧中,最后真的罹患绝症,在抑郁绝望中死去。
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
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4、罗森塔尔效应
n 起源——
n
古希腊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
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个著名的⼼理学实验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个名叫洛伦兹的⽓象学家在解释空⽓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林⼀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的差别。

有些⼩事可以糊涂,有些⼩事如经系统放⼤,则对⼀个组织、⼀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只青蛙直接放进热⽔锅⾥,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个青蛙放进冷⽔锅⾥,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即跳出锅外,⽔温逐渐提⾼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温⾼到青蛙⽆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们的警觉,⽽易致⼈于死地的却是在⾃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的办法就是牺牲⼀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向,必须⽴即⽌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提⾼。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个陌⽣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疑起到了搅拌作⽤;⽽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个“异已分⼦”,⾃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群效应:头⽺往哪⾥⾛,后⾯的⽺就跟着往哪⾥⾛。

⽺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效仿别⼈,从⽽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拥在⼀起。

实验心理学效应

实验心理学效应

实验心理学效应
1、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2、霍桑效应,“宣泄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1)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2)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3、安慰剂效应,也就是受试者期望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4、天花板效应,又称低限效应,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5、地板效应,又称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出现低限效应也一样意味着试验失去了它的意义。

6、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成为实验者效应。

7、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称为要求特征。

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8、统计回归效应,在第一次测试较差的学生可能在第二次测试时表现好些,而第一次表现好的学生则可能相反,这种情形称为统计回归效应。

倒影、10.13。

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效应及解决办法

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效应及解决办法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莫 文(1967-),女,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效应及解决办法莫 文(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对量表衰减效应(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被试效应)、安慰剂效应、序列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和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自特点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关 键 词:量表衰减效应;实验者效应;被试效应;安慰剂效应;序列效应中图分类号:G449;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50(2008)06-0118-04Cert a i n Effects &Soluti ons i n Psychology ExperimentsMO W en(College of Educati on Science,Guangxi Nor 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Certain effects including Scale A ttenuati on Effect,Robert Rosenthal Effect,Ha wthorne Effect,Placebo Effect and Se 2quence Effect are analyzed n the article 1Then s oluti ons t o each effect are p r ovided res pectively according t o their features 1Key words:scale attenuati on effect;r obert r osenthal effect;ha wthorne effect;p lacebo effect;sequence effect1 引 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致力于在一个领域里对若干因素进行操纵,以期发现另一领域的若干因素会如何变化。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心理学实验:热型人与冷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年),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

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

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

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

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

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

社会助长现象实验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

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果汁软糖实验“果汁软糖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MichaelMischel)在20世纪60年代所做,它证明了自律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米舍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最后。

20分钟后,米舍尔回来了,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

这次实验过后,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追踪研究时间长达14年。

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百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且表现得比较自信、合群、勇敢、独立;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的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往往会屈从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当欲望来的的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平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第一印象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

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

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

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

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如,为了怕自己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

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

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

考前恶补,"开夜车"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门槛效应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 S.C.Fraser)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

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

培哥效应–记忆法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

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

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

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

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过度理由效应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实验结果: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

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