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合集下载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

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医圣的这张经方有效《黄煌经方医话》“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作者/黄煌今天孙老来我办公室复诊,他告诉我,自从服用汤药以后,体温一直正常,3个月来,从未出现那恼人的高热。

孙老今年已经年近90高龄,虽然有糖尿病、帕金森、房颤、前列腺肥大等病,但脑子不糊涂,身板还硬朗。

但是,去年春天开始,竟然不明原因发高热,发作时寒战,继而汗出而退,几乎每月一发,连续住院多次。

医院先前查不出原因,后来血培养诊断是菌血症,使用了不少抗生素,有效,但好好坏坏,医院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建议请中医调理。

去年冬天他来诊时,手抖、腿颤,舌苔厚干,舌质暗淡,下肢浮肿,脉缓,时有歇止。

确实是元气大伤。

我用的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生黄芪60克、桂枝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葛根6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

水煎,每剂服用2-3天。

老人服药很认真,坚持服药近三月。

望着老人欢快的神情,我也很高兴。

当我为他诊脉时,老人又告诉我,他本来非常严重的灰指甲也没有了。

他骄傲地伸出那十个指头,指甲居然红润完好。

效果真是不可思议!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我经常用此方治疗身体臃肿龙钟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其身体特征是面色黄暗或暗红,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此方服用后大多患者气力增进,浮肿消退。

所以,我将黄芪桂枝五物汤看做是一种调体方。

孙老恼人的发热,应该与其年老体质下降有关,黄芪桂枝五物汤不是退热方,也不识血中的细菌为何物,也不知灰指甲是真菌作祟,但此方能够增强体质,是治本方。

难怪孙老服用此方以后,许多症状消失了。

他还告诉我,现在每天能写字半小时,手抖也大大好转了。

治病必求其本,这是古训。

本在哪?对慢性病来说,本在体质。

【秘方】张仲景治奇难杂症的秘方大全(二)

【秘方】张仲景治奇难杂症的秘方大全(二)

【秘方】张仲景治奇难杂症的秘方大全(二)61.风瘫:小灵丹。

治湿气风瘫等症。

能补十二经络。

起阴发阳。

开三焦,破积气,益子息,安五脏,除心热,壮筋骨,活气血,白发变黑.石中竹根半斤防风四两荆芥四两细辛一升四味和为一处绢袋盛贮罈内文武火煮,放阴处七日后服之每空心服半钟为限神效。

62.气块:妇人经脉不调,渐成症瘕,气块,并皆治之。

用香附一斤炒黄色艾半斤用好醋煮炒黄色,右二味磨末。

用醋打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

日进二服。

忌生冷油腻等物。

或用当归正田七各三钱酒水煎服,治妇人气块良效。

63. 水臌:秘传水臌神方:用公鸡一只,用大麦连喂五天,取下鸡粪一升炒黄,好酒一瓶浸鸡粪,煮作一碗。

沥去渣令病人吃一碗,少时腹中气大转舒作鸣,从大便而出,其肿渐消。

如利未尽,再服一二次。

必然尽消。

如泻利不止,用田螺四个,酒啐煮吃。

即以温粥食之。

如肿消,再用肾气丸、六君子汤和平之药调理可也。

鸡屎善能逐水,而又通上性无微不入,将所蓄之水尽归大肠而泻。

此方夺造化之奇,诚万金不传之方也,此治水臌极效。

看法用白盐四两炒热,绢包放脐上,若水臌盐化为水,外再以手按之不起者水臌。

随手起者气臌,周身老黑色内有黑点者血臌,又身热如火,寒热如疟,腹胀脉大,先肢后腹,大便滑泄,阴茎肿烂,泻后青筋起,均属难治。

至于唇口黑,脾绝。

手足心平,肾绝。

肚脐翻笑胃陷。

皆为不治之症。

64.气臌:方用姜汁炒远志肉五钱,水煎服。

下气通即愈。

气喘水盛宜黑锡丹,吐酸附子理中加黄连。

又方:用鸡内金一副、沉香砂仁各三钱陈香橼五钱共为末。

每服一钱半,姜汤下神效。

65.血臌:血臌腹如抱瓮,用六君子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以陈米荷叶汤泛丸,一月愈。

看法面色萎黄,爪纹白,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胸紧,肋胀,腹疼等症,盐敷脐中,色变红者,血臌是也。

若胀成,腹大如箕。

遂不可救,每服三钱,日两服,夜一服。

服一月渐愈。

此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

66.癣疮:癣疮妙方。

土木槿皮三钱芦荟蛇床子尖槟榔各二钱生半夏炒白芨大枫子各三钱生大黄四钱炙甘草白杏仁番木鳖炒苦参雷丸硫磺各一钱半。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张仲景被称为东方医学的奠基人,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心肺复苏方面更是有着卓越的成就。

张仲景在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录了心肺复苏的方法,为后世的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按照史书的记载,张仲景心肺复苏的方法最早出现在他为一个患有中风的病人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这位患者中风后昏迷,呼吸困难,心跳微弱,情况非常危急。

张仲景迅速判断出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

张仲景让周围的人员将患者平放在硬的地面上,保持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背部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确保气道通畅。

然后,他用力按压患者的胸部,每次按压深度为一寸左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下,保持按压的力度和频率恒定。

他还让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时间为1-1.5秒,频率为每分钟25-30次。

经过持续不懈的抢救,这位患者最终恢复了呼吸,心跳逐渐恢复正常,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传播开来,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方法被后世的医学家们重新加以研究和验证,证明了其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张仲景心肺复苏方法被称为“张氏复苏法”,成为急救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挽救生命,防止危险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仲景在心肺复苏领域的成就,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掌握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他对医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

他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不顾一切地去救治病患。

他不仅精通医术,更重要的是有着怜悯之心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我们现代医务人员所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心肺复苏已经成为急救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为很多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挽救了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方法,尽可能地掌握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病人,减少生命的损失。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不仅仅是医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对于医疗事业的一种启示和鼓舞。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实用有效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实用有效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实用有效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准备了张仲景药方,希望对您有帮助!独参汤(参附汤)人参100克附子25克水煎服,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绝对能起死回生.有诗曰: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二两用,应知专任力方宏.附子专治手足冷,重症再加效如神,拨开重雾看晴天,医书最好伤寒论.小续命汤治中风--六经之风脑血栓最有效方,小续命汤由下药组成:桂枝30克川芎25克麻黄25克人参15克白芍25克杏仁20克防风30克黄芩25克防己25克甘草15克该方由"各半汤"加减而成,去僵枣,加人参.防风.黄芩.防己组成.人参补元气,主治气血不足,防风主治一身之风,尤擅治攻窜作痛,黄芩清热在上焦喘.咳.热.痰.防己利水.麻黄汤治无汗之伤寒,脉浮紧,桂枝汤治有汗之中风,脉浮缓,同:颈项强痛,不同在有汗.无汗上分.诸药合用,主治:风.寒.湿三邪外袭太阳经,头项强痛,恶寒.恶风.一身关节尽痛.内侵肺卫,咳.喘.痰.火.由此可以看出:小续命汤主治现代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内感染,颈椎病.风湿.面瘫.肩周炎.病毒感染性肺炎,神经炎.等病很有效.古之中风,非今之中风.明白讲不是治脑血栓.临床中医治脑血栓,首选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补阳还五汤,原方中医秘下"水蛭"一药.未写.因为张仲景有抵挡汤,方有水蛭,因而张仲景会治脑血栓,早秘一手.水蛭一药,现代研究,内含肝素,水蛭素,中医在2000年前,就发现能容栓,谁说不是伟大的发明创造?其他的张仲景药方理中汤甘草25克人参20克白术30克干姜25克水煎服,主治胃痛,常用于现代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结肠炎,兼治心脏病.心衰.休克.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甘草重用250克能治咳嗽,抗过敏.人参能调节心律,使心脏在低氧的状态下起薄,使心动过速减慢,使心动过缓增快,以达到正常为度,既调节阴阳平衡.尤其能治疗,无原因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休克"从20--100克用量,脉细迟用20克以下,脉微.脉散,必须用50--100克,否则,病人必死.有过无殒,亦无殒也.干姜温中散寒,主治中焦之寒,并能预防胃病的发生,起到保健作用.加味右归饮:补益脾肾.固精.主治男阳痿.及肾阳虚诸症.山芋25克山药25克熟地40克仙茅20克巴戟20克杜仲15克牛膝30克菟丝子25克覆盆子25克锁阳25克金英子25克人参15克黄芪80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附子15克吴茱萸25克补骨脂25克水煎服,连服45天以上.子宫寒用:温经汤加减,主治小腹凉,及肾阳虚诸症,还是吴茱萸汤.吴茱萸25克人参15克附子20克杜仲炭15克桂枝25克破故子25克川芎25克白芍25克文术25克青皮20克当归20克牛膝30克甘草25克菟丝子30克沙苑子30克鹿含草30克水煎服.吴茱萸走厥阴经.故能治50年产后风.大家都可以用,万无一失.方歌:沙菟鹿含温经妙,青莪芎芍当牛草,吴芋参附仲桂破,产后久风第一高.五苓散:利水消肿,千古第一方.中医治水肿,利水必须用五苓散,量大也没副作用.白术100克泽泻100克猪苓100克茯苓100克肉桂20克水煎服.这个量,有时水肿也无效,救命加大戟,大戟反甘草.注意,开治肾药.一定不要放甘草,水肿患者,必须给逐水药留路.用甘草者,停甘草12小时,可以用逐水药.金柜肾气丸:中医补肾开天辟地第一方.阴阳双补,补肾壮阳,主治腰膝酸软,甚至腰痛如折,双尺弱,六脉俱迟缓者.山芋25克山药25克生地黄40克丹皮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水煎服.山芋.山药.生地黄三药为三补,滋阴养肾,补肾方中必用.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虚火上炎肝肾阴虚必用.肉桂引药入肾,略补阳.附子通十二经,回阳救逆,去一身之寒,脉迟必用.去附桂,既是六味,专补肾阴.主治五心烦热,六脉俱虚数者.茯苓利水,泽泻利水,丹皮滋阴为三泻气虚+ 血虚+肾虚+阳虚=劳损气虚:气短不足一息,气息短促,善太息.主要表现在心肺.气短,心悸为主症.寸部脉小--细.微.濡.弱.偷停.血虚:六脉具细,气短,心悸,胸闷,头晕.头迷.健忘,眼花,手足麻木.或突然晕倒.肾虚:腰膝酸软无力,男阳痿,女经血不调.阳虚:胃寒肢冷,手足不温.治则:补气.补血.补肾.补阳处方:1.补气:四君子汤.2.补血:四物汤3.补肾:金柜肾气丸4.补阳;附子肉桂方剂: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5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当归25克川芎25克山芋25克山药25克丹皮25克泽泻25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水煎服.该方是中医"大包围方"的基础.主治所有疑难症.所有疑难病症,无外乎:四虚.既现代的供血不足.1.兼风湿+防风.羌活.独活.地丰.年见各30克.2.兼血瘀+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各25克3.兼脑血栓+加黄芪250克+血瘀药4.兼热+黄连解毒汤等5.兼水肿+五苓散主要是不重复,寒热药具可.大包围方,能治疗许多疑难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病症.有病治病,无病药也不会伤身.厥阴症,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25克人参15克大枣3个(掰开) 生姜50克水煎服.分析:吴茱萸走厥阴经,主治小腹及腰一下冷痛,尤其多年久冷,甚至几十年旧病,膝下风吹则透,男阳痿,女宫寒.人参补肺中阳元,主治心肺气虚不足一息,心神失养而心悸怔忡,卒厥.大枣和诸药,使药入中焦脾胃.生姜入中焦,主治胃寒.止呕恶.吴茱萸有小毒.故能治泄泻寒痢,与生姜伍用,又增奇效.吴茱萸汤:主治阳明经寒症,呕吐,六脉沉迟.少阴经寒痢,泻下白沫,病位在中下二焦.乌梅丸开辟了寒热药互用的先河.又是现代治疗碱性胃,抗胃癌形成的良方.乌梅25克细辛5克肉桂10克人参15克附子15克川椒15克生姜20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2张仲景行医故事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

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仲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

仲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

仲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中风又叫脑卒中,中者伤也,如箭伤人般迅速。

风者邪也,谓善行而数变,病情变化多端。

中风症见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起病急,变化快,死亡度较高的一类疾患。

西医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医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栓塞了,脑供血不足。

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破裂了,脑充血,脑溢血。

中经络主要病因是外因,病情较轻,病位浅。

中脏腑主要病因为内因,病情重,病位深。

中经络:脉络空虚为邪所中,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并无跌仆昏迷状态,因邪着身体浅表经络之故。

中脏腑:猝然仆跌,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面色潮红,二便阻闭,属于实而闭者,脉多滑而劲。

如见鼾呼痰鸣,面色苍白,多汗,撒手,遗尿,属于虚而脱者,脉多细而弱。

中经:起局不慎,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乘虚入袭经脉与气血相搏,风胜化热为淤则手足弛缓,寒胜痹闭则疼痛,风热血燥则筋急,湿重则体重,手足浮肿。

症见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有口眼歪斜,关节疼痛,手足拘急,肢端浮肿。

中络:当风露卧,外邪中阳经肌表,痹阻化热则筋驰,或寒凝脉道而筋急,而致口眼歪斜,目痛,耳下垂,头痛项强等。

症见初起耳下、耳后疼痛,患侧颊红耳鸣,听觉障碍,口歪,面颊动作不灵,表情丧失,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流泪,鼻唇沟平坦,笑或露齿,进食咀嚼食物常留滞于患侧齿颊间,流涎,鼓气口唇不能闭合,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中脏:阳虚痰盛,体肥多湿,兼性燥多火,怒则气上,痰即随之,此痰气为标,阳虚为本。

阴虚火亢,肾精肝血两亏,水不涵木,浮阳内风暴起莫制,此浮阳为标,阴虚为本。

症见跌仆昏迷,声如曳ye锯,半身不遂,面赤,脉弦劲或浮促。

重则目合口开,手撒遗溺,汗如油珠,面色黄白,手足逆冷,脉虚大无力。

中腑:一般以风湿痰为主因。

湿胜胃热则生痰,痰热生风,风木妄动,痰浊夹胆木相火上冲则气闭神明,横逆则遏阻经脉,气血不得往返而为患。

症见跌仆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舌伸歪斜,口臭便燥,苔腻脉滑。

仲景《金匮要略》中风病浅析

仲景《金匮要略》中风病浅析

仲景《 金匮要略》 中风病浅析
曲玉梅 张大辉 谷 晶 (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1 5 2 . 7 4【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6- 6 5 8 6 ( 2 0 1 5 ) 0 7- 0 0 6 0- 0 1
【 摘要】 《 金匮要略》 首创“ 中风病” 病名, 病机重视“ 内虚邪中” , 治疗强调运用扶助正气、 疏散外邪之药, 对后世论治中风病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 金匮要略》 原文, 探讨张仲 景论治中风病思想, 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 关键词】 金匮要略 中风病 学术思想 中风被古代医家称为四大顽疾( 风、 痨、 臌、 膈) 之首。“ 中风” 一名首载《 素问·风 论》 , 但并非现在所指中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正式把中风病命为“ 中 风” , 自此中风病有了正式病名。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专设《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篇,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分类、 治疗方药全面论述, 为后世论治中风病奠定良好 基础。 一、 阐述病因病机, 内虚邪中 从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看, 唐宋以前主要以“ 外风” 学说为主, 多以“ 内虚邪中” 立 论。到金元时期, 河间提出“ 肾水不足 心火暴盛” 的观点, 东垣以“ 正气自虚” , 丹溪则以 “ 湿痰生热” 所致, 三家立论虽不同, 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 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 明·王肯堂指出“ 久食膏梁厚味, 肥甘之品, 损伤心脾。清·沈金鳌《 杂疾源流犀烛·中 风源流》 指出“ 肥人多中风” , 河间曰: “ 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 卒中也。 ” 清·叶天士阐明“ 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 故肝阳偏亢, 导致“ 内风时 起” 的发病机理; 清·王清任《 医林改错》 指出是由‘ 气虚血瘀’ 而成。 下面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来看看仲景观点: “ 夫风之为病, 当 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 ” 指出中风者正气已虚, 肝肾阴 血亏损, 阳气不足, 故脉来微弱。阴血不足, 肝风易动, 风燥化火, 或五志化火, 故脉数。 数为病邪有余, 是邪实之证。火热灼液为痰, 痹阻脉络, 气血不能畅行, 筋脉失养, 故病 变轻者出现一臂偏废; 重者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而成半身不遂。说明中风是因气血 不足, 外邪诱发为病。 《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虚寒 相搏, 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 邪, 涡僻不遂。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入于府, 即不识人; 邪入于 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 ” 再次强调中风病的发生是“ 内虚邪中” 。寸口的脉象浮而紧, 紧 为感受外邪的表现, 浮而重按无力为血气不足的虚象。寒邪乘虚袭入, 最初只是在肌 表, 但由于血虚的缘故, 大经小络就可能由于某处空虚, 而使风寒等外邪易于侵入而不 易外泄。拿面部来说, 不论是左或右侧, 凡受到邪气侵袭一侧的经络往往表现为弛缓状 态; 而没有受邪气侵袭的一侧, 因该侧经脉和肌肉的功能正常, 反而似乎显得紧急, 这种 情况也就是所谓正气牵引邪气, 其结果眼睛和口角歪向不病的一侧, 同时出现偏瘫, 患 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如果风邪侵犯于络, 皮肤的感觉就会消失; 风邪侵犯于经, 身体 就感到重着不灵活; 风邪侵犯于腑, 神志就不清楚; 如风邪侵犯于脏, 说话就不方便, 而 且还会吐涎沫。 中风的辨证, 病变轻浅者, 邪中络脉, 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 以致肌肤麻木不仁。病 变较重者, 邪中经脉, 经脉阻滞, 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 以致肢体重滞不易举动。病势更 为深重者, 是邪气传入于腑, 如胃腑缓弛不用, 胃中湿浊郁蒸, 神失清灵, 故不识人。病 势最为深重者, 邪气传入于脏, 如邪气归心, 乱其神明, 则舌强难言, 津液失摄而口中吐 涎。后段揭示中风病的传变过程, 由病邪之轻重, 病位之浅深, 可分为中络、 中经、 中腑、 中脏四个病情阶层。本文的精神, 至今仍是指导中风病辨证的思想方法。 二、 治则方药 根据中风病“ 内虚邪中” 病机, 治疗上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篇记载有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1 、 侯氏黑散: “ 治大风、 四肢烦重, 心中恶寒不足者” ( 《 外台》 治风癫) 。“ 菊花 4 0分 0分 细辛 3分 茯苓 3分 牡蛎 3分 桔梗 8分 防风 1 0分 人参 3分 矾石 3分 黄芩 白术 1 5分 当归 3分 干姜 3分 芎隱 3分 桂枝 3分 --- 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 ” 药法: 除 湿蠲痹、 散风活络。 --- “ 大风” 可能是风邪偏重之义。 --- 风寒湿痹。 2 、 风引汤: “ 除热瘫痫。 ” “ 大黄 干姜 龙骨各 4两 桂枝 甘草 牡蛎各 3两?寒水石 滑 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 6两 --- 温服一升” ( 治大人风引, 少小惊痫瘛 ? 日数十发, 医所不疗, 除热方。巢氏 流脑、 乙脑、 小儿惊厥、 小儿麻痹症。 云脚经宜风引汤) 。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学习学习岐黄名家岐黄名家偏⽅偏⽅秘⽅⼤全秘⽅⼤全中风⼜称为急性脑⾎管疾病,是⼀种⾮外伤性⽽⼜发病较急的脑局部⾎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神经性损害。

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管意外。

⼀般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属脑出⾎、脑⾎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事,并伴有⼝眼⼝喝斜、⾆强语謇、半⾝瘫痪、⽛关紧闭或⽬合⼝张、⼿撒肢冷、肢体软瘫等。

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昏迷、⼤⼩便失禁等。

中医学认为,脑溢⾎⼤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

乃因患者平素⽓虚⾎亏,⼼、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致病。

三七粉治中风【⽅剂】三七粉5-10克。

【⽤法】上⽅为1次量,温开⽔冲服,不能⼝服者予以⿐饲。

【功效】⽌⾎活⾎,⾏瘀化瘀。

【主治】中风【验证】李某,男,60岁。

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左侧偏瘫3⼩时。

经头部CT 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

⼼电图提⽰:急性⼼肌缺⾎。

对病⼈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150毫升中予以⿐饲,2⼩时后再次使⽤。

此后,病情逐渐稳定。

次⽇意识渐清,排⿊⾊⼤便1次。

继给三七粉10克,2次⿐饲。

第三天,能吞咽饮⾷。

停⽌⿐饲,改⽤三七粉7.5克,每⽇2次冲服。

经2个⽉治疗,病愈出院。

⽔蛭娱蚣治中风【⽅剂】⽔蛭、⼭药各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草各10克。

【⽤法】每⽇1剂,⽔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

【功效】活⾎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治疗惠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蕊根治中风【⽅剂】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15~20克。

【⽤法】每⽇1剂,⽔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功效】祛风化痰,⾏瘀通络。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30.2%,好转10例,占1.7%,⽆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创立了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其中包含了治疗中风的方法。

以下是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1. 草果藤汤:将草果、藤黄、防风、芍药、川芎、枳壳、桂枝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肢体不遂、舌强不语等症状。

2. 玉屏风散:将玄参、黄芩、黄连、生地黄、白芍、丹参等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头痛、眩晕、口干舌燥等症状。

3. 真武汤:将当归、白术、甘草、人参、桂枝、半夏、生姜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状。

4. 归脾汤:将白术、茯苓、桂枝、甘草、当归、川芎、生姜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5. 双花汤:将羌活、防风、独活、川芎、芍药、白芷、白术、茯苓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以上是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