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九大方法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痰入络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②风阳上扰证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阴虚风动证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闭证分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证;②脱证。
脱证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I确诊。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
具体标准:1.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神经病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症征影响的研究

★国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重 大 项 目 (06 A14 2 2 0 B 0 A0 )
十 五 国 家 科 技 攻 关 课 题 ( 0 4 A7 1 2 2 0 B 2 A0 ,
维普资讯
陕西 中医 2 0 年 第 2 07 8卷第 8期 淫 之邪 , 由风 、 、 、 、 和致 敏 物 等外 邪 人 可 寒 暑 湿 燥
1 7 03
木香 泻 积 软坚 ; 以樟 脑 、 辅 冰片 清 热解 毒 , 热消 退 肿 , 感染 的治疗 作用 [ 。 抗 3 ] 以往 中西 医结 合疗 法 中也 有外 敷 金黄 膏 , 针 刺放血 等方 法 , 仅用 外敷 效果不 佳 , 刺亦 可造 而 针 成继发 感染 , 应量 情使用 。 医治疗 丹毒 可迅 速缓 西
全身症 状 的 出现 与 细菌 毒 素关 系 密切 , 张抗 菌 主 消炎 , 内外兼 治 。 提示 中西 医结合 是治疗 感染 性疾
[ ] 黄 玉娟 , 希 梅. 方 铁 箍 散 软 膏 , 痛 散 软 膏 3 姚 复 止
治 疗 外 科 病 16 2 8例.陕 西 中 医 ,0 5 2 ( )5 9 2 0 ,6 6 ;2 .
看 病难有 一定帮 助 , 得 推广 。 值
参考 文献
[ ]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医病 症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1 中 I] 南 京 ; 京 大 学 出版 社 ,9 4 1 61 9 s. 南 1 9 :8 —8 . [ 3 王 慧 穆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 下 肢 丹 毒 3 疗 效 2 O例
里, 在体 内化热化 火转 化而成 , 或辛 酸炙博 使肠 胃
功 能紊 乱而 致 , 则 营气 不从 , 而 化 热 , 久 郁 引起 皮 肤 红肿胀 、 发热 水疱 等 系 列症 状 , 当炎症 控 制后 ,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是指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血管供应脑部的血液中断或减少,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和神经细胞损伤。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情志失调包括过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过度刺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饮食不节主要指饮食偏嗜、暴饮暴食、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食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薄,易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引发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血管的扩张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中药则通过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等功效的草药,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脑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刺激脑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康复。
中医还强调预防中风的重要性。
预防中风主要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刺激;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综合上述内容,中医对中风的解释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学习学习岐黄名家岐黄名家偏⽅偏⽅秘⽅⼤全秘⽅⼤全中风⼜称为急性脑⾎管疾病,是⼀种⾮外伤性⽽⼜发病较急的脑局部⾎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神经性损害。
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管意外。
⼀般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属脑出⾎、脑⾎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事,并伴有⼝眼⼝喝斜、⾆强语謇、半⾝瘫痪、⽛关紧闭或⽬合⼝张、⼿撒肢冷、肢体软瘫等。
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昏迷、⼤⼩便失禁等。
中医学认为,脑溢⾎⼤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
乃因患者平素⽓虚⾎亏,⼼、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致病。
三七粉治中风【⽅剂】三七粉5-10克。
【⽤法】上⽅为1次量,温开⽔冲服,不能⼝服者予以⿐饲。
【功效】⽌⾎活⾎,⾏瘀化瘀。
【主治】中风【验证】李某,男,60岁。
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左侧偏瘫3⼩时。
经头部CT 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
⼼电图提⽰:急性⼼肌缺⾎。
对病⼈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150毫升中予以⿐饲,2⼩时后再次使⽤。
此后,病情逐渐稳定。
次⽇意识渐清,排⿊⾊⼤便1次。
继给三七粉10克,2次⿐饲。
第三天,能吞咽饮⾷。
停⽌⿐饲,改⽤三七粉7.5克,每⽇2次冲服。
经2个⽉治疗,病愈出院。
⽔蛭娱蚣治中风【⽅剂】⽔蛭、⼭药各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草各10克。
【⽤法】每⽇1剂,⽔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
【功效】活⾎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治疗惠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蕊根治中风【⽅剂】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15~20克。
【⽤法】每⽇1剂,⽔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功效】祛风化痰,⾏瘀通络。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30.2%,好转10例,占1.7%,⽆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缺陷的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恢复等方法。
以下是一套中医护理方案,希望能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所帮助。
一、调理气血1.中药调补: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副适合的中药方剂,如补益气血的六君子汤,活血化瘀的加味四物汤等,以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促进康复。
2.食疗调理:中风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益于气血调理的食物,如红枣、黄芪、枸杞、黑芝麻等,以补充气血不足,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扶正祛邪1.拔罐疗法:拔罐疗法能通过负压作用促进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灸法:灸法是通过燃烧艾绒或中药,将其热力传导到患者体表,以刺激体表经络,温通经脉,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促进康复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康复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经脉穴位,调理气血,促进神经再生,加速康复进程。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手法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提高患者功能恢复能力。
3.跌打损伤疗法:对于中风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障碍和肌肉骨骼疼痛等问题,可采用跌打损伤疗法,通过特殊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增加关节灵活性。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中风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等方法。
这些方案针对中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通过中药调补、食疗调理、拔罐疗法、灸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跌打损伤疗法等手段,起到平衡气血、加速康复的作用。
重要的是,中风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九大方法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
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多并发症的“四高一多”特点。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方面的研究较多,凸显了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笔者就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现状,主要从治法及方药方面进行综述。
1活血化瘀法
中医认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气自虚。
缺血性中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在素体本虚的基础上,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缓慢,日久则气血瘀滞,瘀血痹阻脑脉,则形成本病。
任继学教授曾提出:“脑中血海之血脉,络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轻则血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瘀,血瘀痰生,热结、毒生,脑络脉瘀塞,损伤脑之神机,神机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
胡国恒等论述了瘀阻脑络为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并提出活血化瘀大法。
谭凯文认为缺血性中风不论其在急性期、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瘀血贯穿始终,活血化瘀为治疗脑缺血性中风的主线,应用愈早愈好,应贯穿整个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在缺血性中风病中血瘀是基础,故临床治疗时活血化瘀极为重要。
此法代表方为血府逐淤汤等。
血府逐瘀汤为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主治瘀血的基础药方,具有益气、活血、通络、祛瘀之功效。
苏楠等通过临床观察证实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2益气活血法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指出中风偏枯的重要机制
是气虚。
清·王清任首次提出“气虚血瘀”理论,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之本源于元气亏损,并创立了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千古名方“补阳还五汤”,为后世医家治疗中风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了益气活血法的代表人物。
此法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等。
王金树将68例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依方循证疗效显著。
胡彩凤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满意,且无明显副作用。
3化痰通腑法
中医认为“百病痰作祟”,痰瘀也是缺血性中风病一个重要病因。
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治疗中风以“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的基本原则,指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
王永炎院士早年提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且取得满意疗效,他认为急性期中焦为痰热实邪阻滞,失于升清降浊,影响气血运行布达,这对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的恢复很不利,因此,治疗上当务之急应化痰通腑。
此法代表方为三化汤等。
刘健红探讨三化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表明三化汤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状况,用药安全性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平肝熄风化痰法
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缺血性中风始因,痰浊瘀毒为其病理基础,故平肝熄风化痰为缺血性中风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治疗大法。
此法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秦敏应用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病恢复期取得一定的疗效。
庞国华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中风急性期取得满意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饮片对内科疾病治疗具有优势。
应晓茜应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良好的疗效。
5补肾益气活血法
朱爱等认为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发病主要以肾虚为本,瘀血为标,本虚标实。
赵平丽等通过临床观察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发现补肾活血祛瘀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张春燕应用补肾
活血汤治疗脑血栓急性期取得显著疗效。
龚惠娥探讨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的影响,证实了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可通过对血脑屏障功能的改善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
6醒脑开窍法
刘亚敏等结合临床观察芳香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作用,表明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早期配合芳香开窍法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的I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意识障碍、药物的起效时间上有积极的意义。
邹全基于“邪闭脑窍”观察从开窍法治疗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代表方为安宫牛黄丸等。
郑伟等心提出安宫牛黄丸治疗大鼠脑外伤后血脑屏障损伤及脑水肿,能显著减轻水肿、脑梗塞面积和脑细胞凋亡数,有效保护血脑屏障和脑组织。
7清热解毒法
林亚明教授早年在治疗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时提出“内生毒邪说”,治疗则以“清热解毒为要”,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王永炎院士在传统的中风发病理论基础上,提出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
陈明达提出清热解毒法是集寒凉之品直清里热,以折毒化毒的一种治法,中风毒邪的致病特点,多兼有火热之性,因此用寒凉之品以清热,既能对抗毒之特异性,又可阻止内毒化生,不失为化毒防变的一项重要措施。
代表方为黄连解毒汤等。
龙建飞等实验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总生物碱可减轻神经元轴突损伤,促进神经元树突重塑,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
8祛风活络法
唐宋以前,中风病病因主要以“外风”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侧重于“扶正祛风”,用药以解表祛风药为主药祛除外风。
王丽萍从单味中药和复方研究驱风活络法在治疗中风病的应用,常用到的中药为葛根、麻黄、羌活、荆芥、菊花等,涉及的复方为续命汤类、大秦艽汤、葛根汤、解语丹、候氏黑散、愈风汤、天麻汤等,临床均有一定的疗效。
9扶正护脑法
孙塑伦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对缺血性中风病机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全新的治疗方法“扶正护脑法”,拓宽了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思路。
林亚明教授通过考察扶正护脑法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扶正护脑法可以作为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常规治法之一。
10其他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除了上述治法外,还有育阴通络法、益气温阳通络法等,涉及方剂纷繁复杂。
根据缺血性中风病不同时期、不同辨证体系采取不同治法和方药,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这其中不乏医家们根据自己多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提出的治法及方药,其疗效显著。
综上,学者们对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不断深入,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医学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笔者建议需加强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的研究,寻找中风病发病的共同因素,确定较为固定的行之有效的治法及其方药,才能使中医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中有更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