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山西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以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植被和复杂生态环境的国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所以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
这些植被和生态环境在维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植被的分类中国的植被可以被划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湿地植被、沙漠植被等几个主要类型。
首先是中国的森林植被,包括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阔叶林则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
其次是中国的草原植被,分为草甸草原、草原草原、沙质草原等几种类型。
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西南等地。
此外,中国的湿地植被主要包括了沼泽地、湖泊和河流两岸等区域。
最后是中国的沙漠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恩沙漠。
二、中国植被的特点中国植被的特点是多样性和适应性强。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被类型。
从海拔0米的珠江三角洲到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着丰富的植被垂直分布。
适应性强是指中国的植被能够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西北的沙漠地区,植被适应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植物,如沙柳和沙蒿。
三、中国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森林资源丧失和破坏问题。
由于过度的木材采伐和非法砍伐,中国的一些森林面临衰退和破坏的风险。
其次是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和土地过度利用,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再次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中国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为了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禁止非法砍伐,逐步恢复森林面积。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山西省朔州市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的年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山西省朔州市的年气候特征1. 气候类型山西省朔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差较大的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温凉,降水分布不均,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分配特征。
2. 平均气温山西省朔州市的年平均气温约为9-10摄氏度。
夏季平均气温在25-26摄氏度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 降水量山西省朔州市的年降水量约在400-5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
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往往出现旱情。
降水分布不均,易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土地干旱。
4. 风力山西省朔州市的风力较大,尤其是冬季,常常伴随着大风天气。
大风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植株的稳定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种植作物选择由于山西省朔州市的温度条件适宜,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但是由于降水分配不均,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因此需要选择适应干旱的抗旱作物。
2. 灌溉问题由于降水不足,山西省朔州市的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灌溉。
合理的灌溉制度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土壤干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防御自然灾害山西省朔州市的大风天气较为常见,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对大风的防范,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4. 种植结构调整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需要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适当延长种植季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节水型农作物进行种植,采取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

;山西植被的主要类型植被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要想系统地了解植被,深人地研究植被,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类造福,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进行植被分类。
我们把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两大类型。
植被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要素。
山西地处暖温带——温带,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发育的植被类型比较齐全。
各地植物种类成分及其组成群落、区域特点,时空特征和人为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其植被类型及分布地域、分布规律不同。
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结合,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层片结构。
在优势层片结构中拥有共同的生态类型和生活型,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并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所以植物群落不仅包括了植物本身,而且还包括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征。
因为植物群落建群层片结构的形态和生态特点,不只是地理条件的反映,同时他又影响着植物群落环境。
根据上述对植物群落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山西植被的特点,在植被分类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自然植被分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1.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是构成一个植物群落,乃至一个植被类型的基础,一定种类的组成显示出一个群落的基本特征,而其他特征则由这一特征所决定。
特别是对群落的组成起作用的优势种和共建种,因为它是群落的主要建造者,是群落存在的前提,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一旦遭到破坏,它所创建的群落环境随之发生演替。
本书分类系统中,中低级分类单位(群系和群丛)的划分多考虑这一因素。
其次,还考虑到植物群落中的特征种或者指示植物,但必须明确这些种可以是建群种、特征种,或者是多度不太大的指示植物种。
因为它们能够反映该群落自下而上的气候条件和环境。
如陵川县峡谷中南方红豆杉林、夏县的板栗林等,虽面积不大或者很小,说明山西省存在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群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是植被分类的主要依据。
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植物的生活型和生理、生育特性。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水平空间和其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分层现象),它的形成是群落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理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地理植被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地理植被土壤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人类生活条件。
本文将对地理植被土壤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植被是地球表面覆盖的植物总称。
植被的种类与分布受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气候条件,植被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草原、灌木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草甸等。
在地形条件方面,植被可分为山地植被、平原植被、沙漠植被等。
土壤对植被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是由岩石经长期风化、物质迁移、变质等过程形成的。
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水分、肥力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颗粒大小,土壤可分为粗砂质土壤、细砂质土壤、壤土、粉土、砂壤土、壤砂土、土壤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被的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
植被和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转化阳光能量为化学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控制水分循环,保持土壤肥力等,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物质能量循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土壤则为植被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气体和机械支撑等条件,对植被的分布、类型及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植被分布与土壤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热带雨林植被的分布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由于气温高、降雨量大,使得热带雨林地区土壤养分丰富,植被繁茂。
热带草原的分布则与土壤发育程度有关,土壤肥力高、排水良好的地区适宜草原的生长。
而沙漠植被主要分布在土壤干燥、缺乏养分的地区。
总的来说,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的特征对植被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植被和土壤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植被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植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首先,植被对气候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植被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还可以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分带入大气中,增加降水量,调节降水分布。
此外,植被的根系系统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维持气候的稳定。
其次,气候变化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气候变暖导致植被分布范围的扩大和移动,一些高山地区的植被向高海拔区域迁移,而原本适宜生长的区域则面临植被减少和物种灭绝的问题。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水分布不均,一些地区面临干旱的威胁,植物水分供应不足,难以正常生长。
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植被的变化会对气候产生反馈作用。
例如,植被的减少会导致土地暴露在阳光直射下,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大气环流,改变气候。
相反,植被的增加会增加地表水分蒸发量,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增加降水量。
这种植被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植被和气候产生了影响。
人类的焚烧和过度伐木活动导致大量森林植被减少,破坏了生态环境。
同时,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也加剧了气候变化。
这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压力。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保护植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森林保护,限制砍伐和滥砍滥伐的行为。
同时,应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其次,应加强对植被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此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植被,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植被通过调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式,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江苏省高考压轴卷(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1年江苏省高考压轴卷一.选择题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中华老字号企业可分为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商贸百货、医药保健、工艺美术、服装纺织、加工制造、茶、酒九大类,各类型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全国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形成了华东和华北两个高密度区。
1.中华老字号能够在商业大潮中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①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②久负盛名的品牌形象③传统不变的经营模式④快速更新的企业产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中华老字号能够在商业大潮中长盛不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不可代替的特色产品,走品牌化的管理理念,全程控制的质量保证,以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等,故①②对、③错;中华老字号的产品要保留其传统印记和理念,产品不一定快速更新,④错。
答案A2.在九类中华老字号企业中,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区的最可能是A.餐饮服务 B.食品加工 C.医药保健 D.工艺美术【解析】餐饮服务需要较大的人流市场,因此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
而食品加工一般不会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医药保健、工艺美术对距离市中心远近也没特殊的要求。
答案A3.华东和华北中华老字号企业高度密集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企业联系 B.交通发达,有利于商品交换C.科技水平高,传统工艺进步快 D.经济发达,工商业历史悠久【解析】华东和华北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高密度区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商业发展历史悠久,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繁荣的工商业经济奠定了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基础,D对。
中华老字号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密切,A错;交通发达有助于工商业发展,但不是老字号企业高度密集的最主要原因,B 错;中华老字号传承,依靠的是其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科技水平高不是老字号企业高度密集的原因,C错。
答案D江苏省苏州市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2018年常住人口约1072万,其中外来人口约832万。
山西地理知识

山西地理知识山西是一个多山之省,全省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以太行山、洪洞马嵬山、云冈马牧山、紫岩等为代表的山峦连绵起伏,山峰险峻,气势磅礴。
其中太行山脉东西纵贯全省南部,是山西省的主要分界线,太行山东坡为黄河流域,西坡为淮河、汾河流域。
除了太行山外,还有吕梁山、梁山、云岗山等著名山脉。
山西的高山丘陵区占地广阔,地势起伏,层峦迭嶂,沟壑交错,山脉纵横交错,给山西省增添了独特的地理特色。
相对于山地,山西平原地带并不广阔,主要位于省中部和北部,如太原盆地、大同盆地、运城盆地等,地势低平开阔,是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此外,山西省还有著名的葫芦谷、五泉山、五台山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山西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春、秋两季变化较快。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8-14摄氏度之间,年均降水量在400-700毫米之间,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干旱,日照时间充足,气温适宜,四季分明。
山西省特别是山区气候较为凉爽,山间气温适宜,是夏季避暑的理想胜地。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且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困扰,森林覆盖率低,植被较为稀疏,土地退化现象普遍。
因此,山西省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改善了山西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地质资源方面,山西省是一个富集有矿产资源的省份,煤炭、铁矿、铜矿、铀矿等资源储量丰富,尤以煤炭资源为主要,有“煤海”之称。
山西也是国内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工业曾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山西还有铁、铜、铅、锌、钨、磷等多种矿产资源,为山西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山西省交通便利,主要的铁路干线纵贯全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太原、大同、运城、晋城等城市都设有机场。
山西省交通优势显著,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山西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势高低不一,气候条件独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的省份。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2012-04-18 10:43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全球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就是说,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球是较差的。
而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就更差。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建设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一、生态资源概况山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之一。
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是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其中53.2%的土地为黄土所覆盖,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1%,多年平均侵蚀量达4.56亿立方米;三是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牧地潜力大;四是土地质量较差,生产率低。
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50毫米之间。
水资源特点有三:一是水资源贫乏,属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已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二是水资源年际内丰枯悬殊,给调节利用水资源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山西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为1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7%,比全国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排位在第22位,人均占有林地0.04公顷。
而周边省份陕西、河北、内蒙古均高于山西。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主要“瓶颈”山西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
在自然资源丰度上,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了解山西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以改善生态环境三、气候条件山西处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南北狭长,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因偏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大陆度在60%以上)。
按全国气候分类,以恒山为界,北属中温带气候亚带,以南属暖温带气候亚带。
按干湿度分类,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半湿润气候。
这一地区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山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脉起伏,高低悬殊,水平气候与垂直气候交织在一起,各地气候差异甚大,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干燥寒冷。
综合本省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各地温差悬殊,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
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在3.7~13.8°C之间,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由北向南递增,南暖北凉。
受地形影响,又打破了这一规律,使气温分布复杂化。
重直气温变化明显,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C。
盆地、河谷温暖,高原、山地寒冷。
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5~-14.6°C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温差达15°C,7月平均气温介于19.3~27.3°C,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仅8°C,南北温差夏季小于冬季。
气温年变化,各地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差,一般变化于27~35°C 之间,北部和西北部气候干燥,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尤大。
南部和东南部年较差较小。
年极端温差一般在52~70°C之间,南部较小,北部较大,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各地气温年际变化明显,年温平均变化率自南向北变动在±0.2~0.5°C之间,最冷年与最热年的变动大部为1~2°C。
气温的月际变化,春、秋季变化大,夏、冬季较稳定,春季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介于7~8°C,秋季降温很快,介于7.7~8.9°C;7月最热,1月最冷,2月升温,8月降温,春温高于秋温,四季明显,北部比南部气温低,大陆性强。
各地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极端最低气温在北部和东西山区为-30~-40°C(五台山达-44.8°C),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6~43°C之间。
气温日变化,平均日较差北部大于南部,右玉达15.8°C,盆地大于山区。
日最高气温出现于14~15时,最低在日出之前,日较差大。
平均月较差,5月最大,8月最小。
无霜期120~220天,由北向南处长,北部右玉113天,南部垣曲239天,南部初霜10月中下旬,终霜3月中下旬,无霜期180天以上。
中部地区,初霜10月上中旬,终霜4月中下旬,无霜期160~180天。
北部初霜9月中下旬,终霜5月上中旬,无霜期少于160天。
降水:因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的影响,降水分布东多于西,南多于北,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强度大。
年平均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介于380~650毫米,总平均511.8毫米。
但季节分配不均,各地差异明显,年际变化大,水流失严重,天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缺水现象依然严重。
本省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气流,降水量等值线走向与山地走向吻合。
迎风的东南坡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700毫米,五台山多达913.3毫米,成为多雨区。
背风的西北坡及盆地,降水量年平均400毫米,大同仅为384毫米,为少雨区。
降水量在85天以上,五台山达145天。
暴雨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范围小,强度大,一般70~260毫米,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占50~60%,年际变化相差2.3倍,个别地方相差5倍。
月降水量逐年变化,以7、8、9月变率最大,相差14~227倍。
日照:各地日照长短与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地形、山脉遮蔽和阴天相关,一般介于2200~3000小时,由南往北递增。
日照时数分配:春季575~800小时,夏季625~875小时;秋季525~725小时;冬季450~650小时。
蒸发量:一地的蒸发量主要决定于温度、风力、湿度、气压、土壤和植被等。
全省各地全年蒸发总量为1500~2300毫米之间。
风向:冬半年在内蒙古高压控制下,多北风和西北风。
夏半年受大陆低压的影响多南风和东南风。
同时各地的风向还受地形的影响,又有日夜变化的山谷风。
风速:各地平均风速1.4~4.5米/秒,五台山最大平均风速9.5米/秒。
各地最大风速一般在14~20米/秒。
春季为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占春季的40~50%,8月风速最小。
夜里风速小,中午风速大。
四、土壤土壤是在气候、植被、地貌、成土母质、时间因素、人为活动等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本省纬度,海陆位置和成土环境条件,使得本省气候错综复杂,植被变异和更替明显,因而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点。
1.地带性土壤类型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
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
雁北纬度偏高,东部多山,雨量少,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疏矮小,地理环境上是一个典型的干草原景观,与此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为干草原栗钙土。
日温差、年温差大,风蚀、水蚀严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气温5~6°C,大陆气气候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母岩的物理风化强,化学分解缓慢,土壤质地粗,砂性大,结构差,表层好气性活动频繁,有机体迅速分解,少积累、剖面中有明显的钙积层,但钙积层分布的深度和积累的强度,随不同地形部位而异。
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一直到平鲁的西北部,右玉为灰褐土。
年降水450~500毫米,年均温7~8°C,气温较寒冷干燥,根据南北自然条件和土壤剖面性质特征,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
晋南、晋东南、晋中和忻州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森林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的中间位置,从海陆位置上看,位于沿海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过渡地位,在这个地区生长的森林植被是不稳定的,一旦破坏,次生灌木草原植被较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土壤为褐土,这是本省主要地带性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
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年降水450~600毫米、年均温10~20°C,矿物质化学分解强,土壤营养丰富,土壤剖层色淡而薄,是粘化度弱的淡褐土。
晋南、晋东南,粘化层色暗而厚,是粘化层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2.山地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
垂直地带土壤谱式较复杂,建谱土壤类型,常随基带土壤呈规律性分布。
北部栗钙土区,垂直带谱式: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在阴坡海拔2000~2200米,为森林植被,土壤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为山地栗钙土。
西部1900~21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为山地栗钙土。
西部灰褐色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海拔2400~26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海拔2000~24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0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为山地灰褐土。
东部淡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1900米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为山地褐土。
东部、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为山地棕壤;1500~18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为山地褐土。
3.隐域性土壤类型隐域性土壤形成除决定于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外,并与土壤生物地带性相关,按其成因可分为:1.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因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形成沼泽土。
2.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因受地下水升降影响,底土产生锈纹、绣斑,地表长着草甸植被,形成草甸土。
3.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由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在强烈蒸发条件下,表面大量聚盐形成盐渍土。
4.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砂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砂土。
上述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
五、植被分布规律山西植被是指山西省植物群落的总体。
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
它是在前述地貌、气候、土壤和人为活动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各个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它们的分布又是沿着水平(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成有规律的分布、变化着,这就是植物分布的规律性。
(一)水平分布规律山西省省境为一南北狭长(约550公里)、东西较窄(约380公里)的平行四边形,纬度地带性明显,水热条件差异大,由于水、热条件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暖温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
此二带的分界线基本以恒山为界,相应的形成了暖温带夏绿阔绿林和温带草原两个植被带。
温带草原地带,恒山以北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 3.5~7°C,最冷月均温-9~-16°C,最暖月均温19~23°C,≥0°C 年积温2600~3600°C,≥10°C 年积温2200~3200°C,≥10°C积温日数130~165天,年降水量370~400毫米,无霜期100~13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栗钙土,其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干草原,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为本氏针茅、百里香、隐子草、兴安胡枝子及冷蒿等组成的草原复合体,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占优势。
农作物以春小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等温寒作物为主,为一年一熟制。
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地带,恒山以南的广大地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7~14°C,最冷月均温-5~-10°C,最暖月均温22~27°C,≥0°C年积温3600~5000°C,≥10°C 年积温3200~4600°C,≥10°C积温日数165~210天,年降水量400~650毫米,无霜期130~20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褐土。
该地带由于南北水、热条件差异,反映在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的地理区系成分不同,又呈现出地域性及纬度地带性。
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南北分布的差异,又可分为南北两个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地带。
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带,包括中条山、太行山南部、运城、临汾盆地,年均温12~14°C,最冷月均温-4~-5°C,最暖月均温25~27°C,≥0°C年积温4500~5000°C,≥10°C年积温3600~4600°C,≥10°C积温日数180~210天,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无霜期180~2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