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偏瘫十二法

合集下载

治疗脑中风、半身不遂,肢软乏力验方秘方绝招

治疗脑中风、半身不遂,肢软乏力验方秘方绝招

治疗脑中风、半身不遂,肢软乏力验方秘方绝招
治疗脑中风、半身不遂,肢软乏力验方秘方绝招,医者父母心,可能几行字,就能救你于危难之中,请关注作者、赞赏、转藏等,体质不同、仅供参考,欢迎咨询!
通络复瘫汤:丹参30g、赤芍30g、炮山甲10g、水蛭6g、当归10g、鸡血藤30、黄芪45g。

功效: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主治:脑卒中半身瘫痪偏于气血不足者,症见半身不遂,肢软乏力,日久不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口眼歪斜,加全蝎6g,僵蚕10g,白附子6g;
语言不利,加石菖蒲10g,远志6g,胆南星6g;
气短乏力重者,加党参30g或人参6g。

治疗中风偏瘫的小偏方有哪些

治疗中风偏瘫的小偏方有哪些

治疗中风偏瘫的小偏方有哪些
中风偏瘫出现后由于对患者的个人生活影响很多,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尽快的解决它,让自己能够恢复以前正常的行动力。

偏方往往有种神奇的魔力,那么治疗中风偏瘫的小偏方有哪些?下面飞华健康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

1.治中风不省人事,吐字不清晰。

急用针刺十指角离甲1韭叶许,出血立苏。

2.治中风、痰厥、昏迷卒倒,气欲绝者。

用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出尽,去豆,用纸作捻,或加牙皂末捻烧熏人鼻内即醒可治。

3.治中风闭证,牙关紧闭,气粗痰喘,两手握拳。

用老姜汁、童便灌之最妥,盖姜能豁痰开闭,便能降火下气故也。

4.治中风。

芹菜洗净后打取汁,每服3次,连服一周左右
5.紫皮洋葱,清水洗涤干净。

然后用搅拌机搅拌成泥,一个洋葱+2汤匙老陈醋搅拌均匀。

每天早饭和午饭吃到中间,吞2汤匙制作好的洋葱老陈醋泥。

6.萝卜汁粥。

本药膳有消滞化痰作用,对于气滞痰多腹胀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7.干菊花粥。

有清肝火、降压作用,对于肝火内盛、血压偏高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以上是治疗中风偏瘫的小偏方这个问题做得解析,供广大患者朋友们参考,使用民间偏方还需谨慎,使用前还是希望能问问专业医生适不适合使用再做决定,且不可盲目。

中风偏瘫中医辨治经验

中风偏瘫中医辨治经验

中风偏瘫中医辨治经验
中风偏瘫是由于大脑中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面、手、脚肢体的瘫痪和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偏瘫是由于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经络阻塞引起的,因此辨证施治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虚实辨证治疗法
中风偏瘫的辨证要根据患者身体的虚实情况进行,一般有虚证者施以滋补、扶正之法,有实证者则以清热、通络之法进行治疗。

2. 调理脾肝肾
中风偏瘫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调理脾肝肾三脏,统一编秘方可取。

秘方包括桂枝四物汤、当归四逆汤、六君子汤等,通过滋补肌肉、调理经脉,恢复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

3. 手法疗法
中风偏瘫治疗中推拿和针灸是常用的手法疗法。

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调理经络;针灸可以刺激神经和肌肉的活性,促进行动恢复。

4. 中药熏洗疗法
中风偏瘫较为严重的时候,常常伴有瘫痪肌肉萎缩、麻木等症状,此时可以采用中药熏洗疗法。

方剂以补肾脾、温经通络为主,如桂枝四逆汤、四神汤等。

总之,中风偏瘫中医经验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根据病情和病机有针对性的施治,如果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瘫痪方

中风瘫痪方
举者,用穿山甲,大川乌头(炮制熟)红海哈(炮熟如棋子大者可用蓖麻子代替)各100克,共研成细末和均,每用25克,捣葱白汁调成厚饼,直径约一寸左右,随左右之偏瘫贴于相应的脚心,缚定,再令患者于密室内安座,以脚漫泡于热水盆中,待身感麻,汗出时,急去除药饼,宜避风半月,自然手足可举,半月后再行一次治疗,同上法,一二次可除根。
治疗半身不遂、中风瘫痪方
瘫痪特效方【引用】
槐枝、柳枝、桃枝、茄枝、共切碎合煎水三桶,用盆熏洗,如冷加热水,洗后睡床盖被,让出汗避风,数次即愈。
木瓜麻黄治半身不遂
这是我父亲行医生涯中积累总结的治疗半身不遂秘方:广木瓜,麻黄,川牛膝各12克,用纱布包好,放入内脏挖空的鸡(男性用大母鸡,女性用大公鸡)腔内,置砂锅中(水没过鸡),煮熟,吃肉喝汤不吃药。最后把鸡骨头炒黄,研成细末,用白酒冲服出汗,多吃几只,直至治好,服药期间忌吃生冷酸辣食物。无副作用,多年临床验证治愈率达75%。

中风偏瘫针灸:

中风偏瘫针灸:

中风偏瘫针灸:一、选穴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手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三、并发症的治疗(一)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二)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三)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四)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五)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六)癫痫:针大陵、鸠尾、(七)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八)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九)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四、治疗时间每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

最多三次。

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

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

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

一次为止。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中医治疗偏瘫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方法。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药物包括活血化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通络软筋药如葳蕤、川续断、水蛭等,以及扶正抗邪药物如人参、黄芪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偏瘫的常用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状况。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针灸疗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3. 中药外治疗法:中药外治主要是通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药浴,或者将中药煎煮后敷贴在患处进行治疗。

中药外治能够通过渗透作用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的修复和恢复。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治疗偏瘫还可辅助使用理疗、推拿、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和按摩疗法。

但是中医治疗偏瘫的疗效会因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有差异,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2首名医偏方治中风偏瘫,收藏了!

22首名医偏方治中风偏瘫,收藏了!

22首名医偏方治中风偏瘫,收藏了!1,通脉汤杨百茀,《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2,加味补阳还五汤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3,豨莶至阳汤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组成: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4,豨莶至阴汤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组成: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涤痰熄风汤谭日强,《谭日强医案》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姜汁1匙(兑),生甘草3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中风偏瘫十二法一、疏散风寒法1、适应证:年高气衰,冬季感受风寒后(多在由暖处猝至冷处或汗出受风寒时发生),猝然偏瘫,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2、方药:续命汤加减:麻黄10克,石膏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人参(或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川芎5克,杏仁10克,千年健10克,威灵仙10克,老鹤草10克。

3、病例:刘×,男,65岁,农民。

雪夜披衣开门时,突然左侧偏瘫摔倒在地,前医以补阳还五汤治疗10日无效。

邀家兄前往。

审其脉浮紧,舌苔薄白,神识清楚。

诊为风寒客于半身之腧。

以续命汤加减1剂症减,10剂诸症消失而愈。

二、益气活络法1、适应证:气血俱虚,络脉瘀滞,偏瘫不用,脉患侧弦大,健侧弦缓或沉弦。

2、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6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木瓜10克。

若头目眩晕,疲乏无力,脉迟弱者,加味补血汤:黄芪30克,当归15克,龙眼肉15克,鹿角胶9克,丹参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松6克。

4、病例:赵××,女,68岁。

一个月前睡眠过程中突发偏瘫,先在某院治疗效果不明显。

审其除左上下肢不能活动外,神志清楚,伸舌偏歪,苔薄白,脉左弦大,右缓。

诊为气血俱虚,络味东滞,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

四剂后好转,40剂后诸症消失。

三、理气疏肝法1、适应证:肝郁气滞,枢机不利,阳气不能外达,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心悸失眠,轻度偏瘫,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而润,脉沉弦涩或结或弦紧者。

2、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大黄3克,甘草6克,大枣5枚,龙骨15克,社蛎15克。

3、病例:耿××,男,68岁。

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3年,脑血栓形成后遗症2年。

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细审前医所用诸方多为平肝熄风、养阴清热、益气活血之剂。

察其症见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心悸阵作,左侧偏瘫,活动不便,舌苔薄白,脉沉弦而结。

诊为肝郁气结,阳气不能外达一证。

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剂,诸症俱减,60剂后诸症消失而愈。

四、理气活血法1、适应证: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瘫痪拘挛,疼痛难伸,胸胁苦满,心烦易怒,头晕头痛,舌质暗,苔薄白,或有瘀斑,脉沉或沉涩。

2、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丝瓜络10克,连翘10克,木瓜10克。

3、病例:高××,女,60岁。

右侧偏瘫3年多、前医以补还五汤、天麻钩藤饮及针灸、西药治疗,不但无效,反见日渐疼痛拘挛,难于伸展,头晕头痛,心烦失眠。

转邀李翰卿先生诊治。

云:两脉沉弦而涩,舌质稍暗,头晕头痛,心烦易怒,此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所致也,宜道遥散加减治之,一周后疼痛拘挛果见好转,继服一月疼痛、拘挛、瘫痪均消失大半,又服一月诸症俱失而愈。

五、平肝潜阳法1、适应证: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目胀耳鸣,头中热痛,偏瘫麻木,面赤如醉或仅印堂穴附近红赤,舌苔白舌质红,脉弦长有力或寸脉大,甚或上人鱼际。

2、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甲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棟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克,桑枝30克。

若脉弦数,舌红,头晕目眩,有时震颤等肝火化风者,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克,钩藤15克,石决明25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12克,桑寄生24克,夜交藤15克,茯苓15克。

3、病例:赵××,男,成。

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头中热痛,烦躁失眠,左上下肢活动不便1年。

某院诊为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

中、西药治疗8个多月无效。

审其面色红赤,尤以额部为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大上入鱼际。

诊为阴虚阳亢,予镇肝熄风汤加减,10剂后诸症大减,30剂后走路基本恢复正常,头晕亦随之消失。

六、柔肝熄风法1、适应证:真阴亏损,虚风内动,瘪疚瘫痪,神疲乏力,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舌绛少苔或光剥无苔,脉虚大无根或虚而无力。

2、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18克,阿胶9克(烊化)。

龟甲12克,生地18克,火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炙甘草12克,生鳖甲12克。

3、病例:李x×,男,79岁。

在开会发言时,突然昏迷偏瘫。

急住某院,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西药治疗2个多月无效。

审其意识模糊,失语,右侧偏瘫,手足心热,并见时时瘛疢,舌质红绛无苔,脉虚大。

综其脉证,诊为阴液亏损,虚风内动。

筋脉失养,予养阴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加减。

一周后神志转清,右上下肢微能活动,又维服2月,上肢能上举至头,手指亦稍能活动、并能在他人搀扶下走30步左右。

七、益气散风法1、适应证:气血俱虚,寒湿内蕴,外受风寒,偏瘫身重,心中寒,气短乏力,手足厥冷,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2、方药:侯氏黑散加减:菊花40克,白术10克,细辛3克,茯苓3克,牡蛎3克,桔梗8克,防风10克,人参4克,明矾3克,黄芩5克,当归3克,干姜3克,川芎3克,附子5克。

共为细末,一日3次,一次1~3克,黄酒少许,冷服。

3、病例:李翰卿先生治一男性患者,右侧轻度偏瘫1年,四肢沉重,行路困难,有时翻身亦感困难,畏寒怯冷,纳差神疲,舌质淡苔薄白,指厥脉微。

予侯氏黑散2月而愈八、苦寒泻火法1、适应证:肝胆实火,筋脉失养,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轻度偏瘫,恶热,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白,脉弦数者。

2、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当归10克,防风10克。

若大便干燥,舌苔黄燥者,去车前子、泽泻、木通,加酒军6~10克。

3、病例:胡××,男,成。

高血压、脑血栓形成3个月来,虽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有效,但仍左半身活动不便,头晕头痛,烦躁易怒。

询之,除上症外,并见目赤口苦,便干尿黄,舌苔黄,脉弦数。

予龙胆泻肝汤加减20剂而愈。

九、化痰通络法1、适应证:气滞痰郁,络脉不通,偏瘫挛急,难于屈伸,疼痛,痴呆,或无故悲哭,舌苔白或黄白,脉沉滑。

2、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9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9克,大腹皮9克,青皮9克,陈皮9克,桑皮9克,川芎9克,苏子30克,甘草15克。

若仅轻微偏瘫,头晕,口干,脉弦滑者,熄风通络汤:钩藤30克,地龙10克,桑枝30克,木瓜10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连翘10克,丝瓜络10克。

3、病例:高××,女,60岁。

脑血栓形成4年多来,痴呆妄语,右侧偏瘫,翻身站立等均困难,饮食尚可,舌偏歪,舌质红苔黄,脉沉弦滑。

诊为气滞痰郁,脉络瘀滞,予癫狂梦醒汤加减10剂,偏瘫、妄语、痴呆等好转。

20剂后翻身自如,并能在他人搀扶下走路。

十、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法1、适应证:气血俱衰,痰浊阻滞,痰多或不多,昏迷或失语,或瘫痪缓纵不收,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舌苔白或黄白而腻,脉虚大弦滑。

2、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黄芪15克,当归9克,丹参15克,麦冬9克,人参9克,五味子9克,竹茹9克,枳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9克,甘草6克,川芎9克,知母6克。

3、病例:岳××,男,71岁。

脑血栓形成2个多月来昏迷、瘫痪不见改善,审其证除昏迷、瘫痪外,喉中痰声漉流不止,发热,舌苔黄白厚腻,脉虚大弦滑。

诊为气阴俱衰,痰火郁结,络脉瘀滞,心窍被蒙。

予十味温胆汤加减10剂神志转清,偏瘫好转,继服1个月后上下肢活动明显改善,但行走仍略感不适,半年后诸症消失而愈。

十一、补气养阴法1、适应证:偏瘫数年久久不愈,气短乏力,汗多口干,舌质红,苔黄白,脉虚大。

2、方药:芪脉地黄汤加减: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苍术10克,生地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3、病例:徐××,男,69岁。

偏瘫9年,翻身困难,虽两人搀扶亦仅能走六七步,气短乏力,疲乏思睡,食欲正常,自汗盗汗,舌质红少苔,脉虚大。

诊为气阴两虚。

予芪脉地黄汤40剂后能自如地翻身,60剂后能在放下拐杖的情况下走路四五百米左右。

十二、培补肾气法1、适应证:肾气虚衰,筋骨失养,瘫痪久久不愈,脉沉细弦或虚大无根者。

2、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30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0克,山萸肉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茯苓10克,附子10克,肉桂6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薄荷1.5克,生姜3片,大枣4个。

脉细数,舌质红或舌尖红赤,尿黄者,虎潜丸加减:酒黄柏6克,炙龟甲30克,知母3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锁阳10克,干姜1克。

3、病例:商xx,男,50岁。

右侧偏瘫,语涩5年多。

审其脉微弱,指趾厥冷。

予地黄饮子加减2年,愈。

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勿私下套用,临床治疗须经当地医生辩证论治。

老中医行医30年,总结中风后遗症的12个治法导读:朱老的文章读后真另人惊叹!言简意赅,每种证型附有医案一则。

值得收藏学习!偏枯作者/朱进忠在20世纪50年代随先父,亡兄初学中医时,常见其用续命汤治疗偏枯取效,但亦有不效者。

及至1956年入北京中医学院学习,并听了一些老师讲课和深研了《中风铨》《医学衷中参西录》后,始知其不效者,多因阴虚阳亢,虚风内动所致耳,然临床用之亦有有效和不效者。

及毕业实习时,方鸣谦老师,大倡补气乃本病治疗之要着,补阳还五汤乃本病之效方,但临床试用之,亦有有效和不效者。

1962年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得见李翰卿老师治一半身不遂患者,久治无功,诊其脉沉,予逍遥散加活血之品而取效。

后李翰卿老师突然患半身不遂,前医予熄风化痰之法无效,余诊其脉大而虚,舌质嫩红无苔,予大定风珠加减而取效,然用之临床亦有有效和无效者。

1977年一患者昏迷、偏瘫一个多月,医予中、西药治之不效,审其舌苔黄厚腻,脉虚大而滑,与十味温胆汤加减而痊愈,然亦有有效和无效者。

综合30余年之经历乃知辨证论治之准确无误是首要方法耳。

为了总结经验特将偏瘫总结为十二法。

一、疏散风寒法适应证:年高气衰,冬季感受风寒后(多在由暖处猝至冷处或汗出受风寒时发生),猝然偏瘫,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方药:续命汤加减:麻黄10克,石膏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人参(或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川芎5克,杏仁10克,千年健10克,威灵仙10克,老鹳草10克。

病例:刘×,男,65岁,农民。

雪夜披衣开门时,突然左侧偏瘫摔倒在地,前医以补阳还五汤治疗10日无效。

邀家兄前往。

审其脉浮紧,舌苔薄白,神识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