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移动的笔墨移动的心景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民族意识觉醒——艺术解读何香凝1914_年国画《狮》

近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民族意识觉醒——艺术解读何香凝1914_年国画《狮》

何香凝 国画作品《狮》,1914年——艺术解读何香凝1914年国画《狮》文/王阳宋沅哲近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民族意识觉醒摘要:何香凝1914年创作的国画《狮》图塑造了“刚柔并济”的岭南醒狮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狮》选用独特的艺术题材,并结合构图、透视、线条、色彩等技法,在巧妙的写实绘画创作中,体现中华民族在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下思想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何香凝 《狮》 艺术解读 民族意识中国画是传达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的艺术表达形式,近代中国画创作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封建帝制瓦解,社会上到处洋溢着民主共和的思想,中华民族开始追求民主和觉醒。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创作者,何香凝便是其中之一。

生于香港并长期受到岭南文化浸润的何香凝是我国近代革命女书画家,其所创作的1914年国画《狮》,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以“刚柔并济”的岭南醒狮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由“睡”到“醒”的意识觉醒,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何香凝画笔下的狮子侧卧于山岗,昂首视前,头部之大与身形之小在透视处理下更具雄壮、威武之感。

画家以夸张的头部表现出“狮之猛”,以侧卧的C 型动态和线条的弱化表现出“狮之柔”。

这与人们印象里身躯庞大、眼神凶狠、张着大嘴,以咆哮与嘶吼之态让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的狮子形象有所不同,何香凝将狮之威武融于柔和之感中,在威武中积蓄力量,“狮之猛”与“狮之柔”相得益彰。

画中的这只雄狮眉头微皱,目光深沉,嘴巴微张,尾巴翘卷向上,爪子抓入泥土,仿佛刚从沉睡中被惊醒,似将一跃而起,与苏东坡所言的狮子“虽猛而和”①[1]不谋而合。

(一)狮之猛画中的狮子仿佛在俯视万物,硕大的头部,硬挺的一、《狮》中的“刚柔并济”触须,“顺势而下”紧密伸展至肩部、胸部的棕色茂密毛发,无一不展示着狮子的雄威。

整幅画在远近体积感、明暗对比方面极具张力:狮子眼睛部分以明暗色彩作对比,鼻子部分以“高处亮、转折暗”的变化散发雄光;在对于须眉鬓毛的绘制中,运用白粉细笔,使之更显坚挺之感;由头至腿的毛笔皴擦具有淡墨效果,在微弱的光影变化中突出狮子的立体感。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何香凝(1901年10月5日-1997年9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著名美术家和教育家。

她是中国现代派美术创始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受世人喜爱。

她的艺术作品被誉为“东方莫奈”,是中国现代派美术的开创者之一。

何香凝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在她小时候,她的父亲鼓励她学习西方绘画和国画。

在青年时期,她前往上海,开始接受西方绘画的专业教育。

之后,她赴日本留学,并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木版画。

她在西方绘画和日本木版画的学习,对她的美术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香凝的艺术风格鲜明而独特,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东方情调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她擅长以水墨和色彩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自然风光,她的作品不仅独具一格,而且充满了东方神韵。

她的作品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色,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何香凝作为美术家,一生致力于追求艺术的卓越与完美。

她深谙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并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她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艺术追求与塑造的热情。

她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人生理想融入到了她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除了个人的艺术创作,何香凝还对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华东师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担任教师,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她不仅注重教学,而且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和思想理论上的提升。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人才,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何香凝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深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喜爱。

她的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得大奖。

她的作品曾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画廊收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她的艺术成就也受到了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们的肯定和赞誉,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研究何香凝实践活动总结

研究何香凝实践活动总结

研究何香凝实践活动总结何香凝(1906-1997),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教育家和美术史专家,被誉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她多次实践并倡导了多种创新的美术教育活动,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何香凝的个人背景、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成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对何香凝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何香凝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她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积极参与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首先,她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提倡贴近生活、发展创造力的教育方式。

她鼓励学生去描绘真实生活中的事物,尤其是贫苦农民的生活场景,让他们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关怀。

这种以生活为素材的创作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

其次,何香凝积极组织美术社团和展览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并鼓励他们与社会接轨。

她成立了“石化社”和“无处可展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体合作、互相交流的平台。

同时,她还举办了多次学生作品展览,将学生的作品面向社会,与当地的画展和观众进行互动。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作品的发展和成长,也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反馈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艺术创作。

何香凝还发起并参与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她关注孤儿、贫困儿童的教育,积极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美术教育的机会。

她通过为孩子们举办绘画比赛、展览和培训班等方式,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并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何香凝相信美术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何香凝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她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和创新。

她的实践活动使得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得到了打破,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观察力进行了有益的培养。

其次,她通过组织展览和社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呈现作品和交流创作经验的机会。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美术教育的社会化和发展。

此外,她还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为孤儿和贫困儿童提供了个人成长和心灵寄托的机会。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何香凝,原名何外鸿,江苏常熟人,生于1898年。

她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画家”,也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以艺术为使命传播中国文化的女性。

何香凝自幼聪明伶俐,对绘画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她的父亲何世英是一位文化人,曾经在上海任教。

在父亲的熏陶下,何香凝在美术和书法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基础。

她的父亲非常重视女儿的教育,给予了她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在父亲的影响下,何香凝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当时女性的教育机会受到限制,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她通过刻苦学习,自强不息,最终走上了艺术之路。

1912年,何香凝考入上海美专艺术设计科,开始从事美术学习。

在校期间,她广泛涉猎西方美术作品,并从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校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组成了“苏州美术舍”和“雕刻家俱乐部”,这为她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何香凝一直在上海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还积极参与了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美术运动,以及一系列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活动。

在1929年,何香凝应邀赴德国柏林美术学院学习,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赴国外留学的女美术家。

在德国留学期间,她深受欧洲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绘画技巧,为中国现代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1931年,何香凝回国后,先后在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以展示她在德国学习后的成果。

她的作品兼收并蓄,既有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风格,也有欧洲现代绘画的影子。

她的画风独特,个性鲜明,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现代气息。

何香凝在艺术创作中,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绘画多元发展的道路。

她提倡融合东西方绘画技法,注重形式的变革和创新,提倡美术创作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她的作品广泛地涉及到油画、水彩、版画等多种材料和绘画形式,内容涵盖了风景、人物、静物等多个方面。

傲雪可盘桓情真致境远——何香凝绘画的爱国情怀评述

傲雪可盘桓情真致境远——何香凝绘画的爱国情怀评述

傲雪可盘桓情真致境远——何香凝绘画的爱国情怀评述
苗朋朋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2006(020)004
【摘要】何香凝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绘画大家,她不但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更以自身的才气和女性画家独有的艺术敏感,创作出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本文从其绘画活动和三大绘画题材入手分析贯之于其中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是她独特的本性,亦是其坚定的革命思想使然,这也足以表明何香凝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大师级地位.【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苗朋朋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9
【相关文献】
1.简析张大千绘画的恋乡情结与爱国情怀 [J], 任淑静;杜军;杨柳
2.“黄花傲雪可盘桓”——何香凝的诗联遗事 [J], 云龙;
3.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致国民党各派将领、民主人士、社会各界朋友信中的爱国情怀 [J], 唐振南
4.(绘画)《凌天傲雪》 [J], 陈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香凝铁骨铮铮的抗战诗

何香凝铁骨铮铮的抗战诗

何香凝铁骨铮铮的抗战诗余德富今年6月27日,是何香凝先生诞辰13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为抗日救亡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何香凝先生。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生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

重读这些抗战诗,她那画家、诗人的才华令人敬佩;她那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催人泪下,使人奋发;她那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何香凝闻讯立即结束旅居法国巴黎的生涯,放弃了舒适安逸的旅法生活,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在当时她写的《感赋》一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她满腔的爱国深情:怕听吹弹破国吟,徘徊道路倍伤神。

牺牲权利何轻重,失去河山那处寻?萧萧叶落雁南飞,万里飘零故国归。

八载中原前后事,教人回忆泪沾衣。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何香凝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和宋庆龄等一起创办了伤兵医院,并筹款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开赴东北抗日前线。

但国民党政府于1932年5月5日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新纠集63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

何香凝对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内战的行径“悲愤极”,在《“一·二八”后寄黄埔学生》中写道:沉沉寂寂,河山今非昔。

不堪回首十三年,千点泪痕滴滴。

问君入学何所求?为民族生存杀敌。

数年来,辜负了你,供内战牺牲,虚伪功绩,无分友敌。

回忆历史,已成陈迹。

悲愤极!叹我山河日下,向何方觅?惨戚!追怀祖逖。

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击!何香凝以诗词明志,寄语黄埔军校学生不要再“供内战牺牲”而是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速向“倭奴”痛击。

何香凝在《赠前敌将士》中,以不拘一格,通俗流畅的语言写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

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大地。

中国美协唯一女主席,厉害了!

中国美协唯一女主席,厉害了!

中国美协唯一女主席,厉害了!她是女权运动的先驱,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这位享誉国内画坛的一代女杰,就是何香凝。

一双大脚巧遇姻缘夫妻恩爱情深直教人妒何香凝新中国诞生后,在全球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推动下,国内女性画家层出不穷,而何香凝就是其中特立独行的一个。

说起这位在海内外政界、画坛都享有盛誉的才女,就不得不提她生来的一双大脚了。

何香凝祖籍广东南海,1878年生于香港,父亲经营着茶叶出口生意,也是一位房地产著名商人,靠着不错的收入供养着1妻5妾12名子女的大家庭。

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何香凝的母亲陈二就是因为长着大脚才委曲求全给何炳恒当了妾。

为了不让悲剧延续,陈二汲取教训,强行让自己的几个女儿从小缠脚。

其她的孩子都顺从了,可唯独何香凝性子倔,母亲好不容易给她缠上,她等母亲离开就用剪刀剪开了,被家人发现后她也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任由她去了。

何香凝 1931年《松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何香凝和其他爱成天打牌穿戴的富家千金不同,她嗜书如命,因不能进私塾,在对父亲的软磨硬泡下,终于混进“女馆”读了几个月的书。

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识了些字,还接触到许多维新派宣传的女权思想。

聪慧伶俐的她,做事精细,虽性子与别家孩子不同,家父还是十分器重她的。

何香凝《菊》可那时人们眼里,女人光有才有何用?找个好婆家才是头等大事儿!一双大脚的何香凝,虚岁20都还没嫁出去,何家上上下下都为之发愁,留着这么一位大龄未婚女儿,说出去都觉得丢脸!招女婿更是犯难。

何香凝《菊》巧的是,招商局总办廖维杰也在为自己的归侨侄子廖仲恺寻找“大脚媳妇”。

廖仲恺父亲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藏不住的耻辱,就留下了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媳妇儿!可那时大脚妇女可谓“稀贵”,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作者:橘子味也来源:《家人》2018年第04期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當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

在民国激荡的年代里,何香凝用自己的力量改写了人生命运,甚至是民族发展的轨迹。

她在女权运动中一路先行,诠释了一个女人内外兼修最好的样子。

她既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的友人、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妻子,也是中共高干廖承志的母亲,还是女界领袖、丹青圣手和诗坛“一枝梅”。

何香凝的非凡,从她小时候起,就可见一斑。

1878年,她出身于豪门大家,父母对于她的期待,是成为游走于“上流社会”、优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

当时的大家千金,个个都缠着小脚,小脚是那个时代千金小姐美丽的标志。

何香凝7岁时,母亲也开始给她缠脚。

一圈圈的捆绑,压抑住脚的生长,也让何香凝失去了自由。

她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地玩耍了。

于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何香凝悄悄用剪刀把裹脚布剪断。

但没过多久,就被母亲发现,把剪刀给搜走了。

何香凝没屈服,她拿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再买了一把剪刀并藏起来,晚上又把裹脚布给剪断了。

几次三番后,父母也拿“执拗”的何香凝没辙,只得由她去。

很多年以后,当她回忆起这段童年时光,是“到处飞奔,上山爬树,非常快活”的。

何香凝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无疑是与众不同的。

父亲赏识她,17岁便让她和自己一起管理家庭财务。

然而另一方面,父母也在为何香凝的婚事担忧。

那时,一双精致的小脚是通往一段好婚姻的敲门砖,而何香凝的大脚早已传遍大街小巷,人们甚至称她为“大脚婆”。

这对当时的大家闺秀来说,无疑是“污点”。

纵然家境好,大脚也只能让媒人和豪门公子们望而却步。

巧的是,刚从旧金山回国的廖仲恺,刚好要找一位不受传统礼教束缚的非缠足女子。

接受过新思想的廖仲恺将众多名媛淑女拒之门外,只因她们都是缠过足的。

当时在上层社会的千金小姐当中,大概也只有何香凝一人未缠过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艺术家对话黄山与太行
日前,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对话黄山·太行——中外艺术家对话作品交流展”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中外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
艺术家们对于中国自然山水的多样性解读,更可体会到他们对“人与自然”话题的共同关注。

自2012年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连续三年组织了“中外艺术家对话”活动,先后有中、英、美、法、德等十几个国家的60余位艺术家参加了活动,行走于中国的黄山、太行山。

艺术家们共同感受中国山川和当地的人文风情,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创作中寻找自己的艺术承载语言,进行着艺术观念的交流与碰撞,艺术媒介并不因国界而差别,和而不同、破界化境成为本次展览的整体面貌。

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
经过近两个月的试运营之后,国家典籍博物馆2014年9月10日正式开馆,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

依托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典籍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充分彰显了国家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播和
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它使图书馆的典籍能够活起
来,是更好地保存、展现、诠释馆藏文献自身价值的新渠道,
是图书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平台。

据了解,此次开馆首展展示了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珍
品,时间跨度3000多年,涵盖甲骨、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善
本古籍、舆图、样式雷图档、民族文字古籍、西文善本以及名
家手稿等多种类型。

为配合主展,还专设中国古代典籍简
史展,揭示典籍文献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反映中华
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充
分运用数字化、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增强体验性。

据了解,“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
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挂牌成立,目前其集中展陈空间位于
2014年9月9日刚全面恢复服务的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据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介绍,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
已成为图书阅览的一种新形式,是以收藏、保护、宣教、研究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学术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可以使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功能充分融合,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国家典籍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9时至17时开放,观众凭有效证件免费领票进馆参观。

何香凝:移动的笔墨移动的心景2014年8月23日至11月23日,展览“移动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画的风格、观念与世变”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

该展分为“何香凝的山水画精品”“何香凝与友人合作的山水画”“何香凝山水画手稿”“其他近代画家的山水作品”四部分,共展出何香凝山水画精品25
幅、手稿9幅,以及黄宾虹、傅抱石、高剑父、陈师曾、潘天寿、溥心畲、陈树人八位画家的十余
件山水作品,旨在通过同时期各主要流派山水画家的并置与比较研究,呈现何香凝艺术创
作的另一面向,思考她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特殊意义。

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她早期作品有着浓厚的日本
画风格,并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浮世绘的元素。

此次展出的《月下小景》《山水》均创作于20世
纪20年代,是其极为少见的、具有典型日本画风格的早期作品。

在《月下小景》中,何香凝将
天空和水面染以墨色,水中画出倒影,在淡墨中用彩色勾染点擦,渲染出宁静的自然夜景和
心境。

大面积的水墨渲染,是何香凝早期创作中常见的手法。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