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和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_罗义俊
何香凝何香凝简介

何香凝-何香凝简介说起何香凝,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
何香凝不仅是一个贤妻,更是一位慈母。
而且自身也是一个十分有修养的女子。
她的一生都在为妇女的解放事业作斗争,是妇女革命的领袖,她的举动,令我国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
那何香凝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下何香凝简介。
何香凝的家境是比较殷实的,早年未出嫁时也算是富家小姐一枚。
当时的上流社会流行缠足,何香凝也没能逃过。
但是性格倔强的她怎么能轻易屈服于中国的封建陋习?最终母亲还是拗不过她,任由她去了。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富家小姐不是整日打牌,便是凑在一起吃喝玩乐,但是何香凝却不屑与她们为伍,喜欢读书的她在一群庸脂俗粉的富家小姐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眼。
以上便是何香凝简介了。
何香凝虽然是一位富家千金,却待人谦逊,温和有礼,实在是难能可贵。
看了小编整理的何香凝简介,大家对这位女子是不是更加了解了呢?廖仲恺何香凝墓说起何香凝和廖仲恺这一对伉俪,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两人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便结了婚,并一起去日本留学,回国之后,继续为中国的解放革命事业作斗争,夫妻俩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虽然廖仲恺先于何香凝去世,但是应何香凝的要求,还是将两人葬在了一起。
何香凝那么,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哪里呢?廖仲恺何香凝墓当时廖仲恺遭到暗杀之后,全国上线都震惊了。
在震惊之余,同样也感到悲伤。
当时的何香凝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替丈夫料理后事的时候整个人十分的憔悴。
而当时出于谨慎考虑,护送廖仲恺的灵柩回南京时,动用了近百位保镖护送安葬。
后来,在何香凝将要去世之前,曾对自己的子女说,她死后一定不要火葬,要把她送回南京,与丈夫葬在一起,这就是为何两人即使在不同时间安葬却也葬在一个墓的原因了。
据悉,廖仲恺何香凝墓在南京的钟山,依山傍水,环境十分清幽,建筑也比较宏伟。
两个人的墓为圆锥形,占地面积较大,墓前立着石碑,上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在石碑的周围还刻了廖仲恺生前的许多伟大事迹。
宋庆龄_何香凝与妇女抗日救亡运动_张晓燕

在高潮迭起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何香凝率领妇女界,积极开展妇女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国妇女运动史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一、携手创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为统一全国妇女救亡力量奠定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上升,宋庆龄与何香凝都积极投身于妇女抗日救亡斗争中。
她们尽其所能,积极组织妇女救亡团体,把妇女救亡运动视为其重要的事业并倾入毕生的精力,堪称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领军人物。
1937年7月22日,宋庆龄、何香凝在上海携手创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宋庆龄任理事,何香凝任主席兼总务组长,俞鸿钧夫人、杜月笙夫人任副主席,黎沛华、胡兰畦任秘书,王孝英、刘王立明、陆礼华、沈兹九、吴戴仪、张湘纹、金光楣、古国凤等21人任常务理事。
该妇女团体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
该会明确规定:“以号召妇女团体抗敌以及战时负救护慰劳救济工作为宗旨,严正表示要发动妇女和男同胞们共赴国难,一致起来抗战。
”理事会制定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简章》,发表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宣言》,计划组织团结各阶级、阶层的妇女,共同为支援祖国抗战而奋斗。
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成立后,宋庆龄与何香凝分别通电各省妇女界,呼吁成立各省妇女抗敌后援会。
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是最早的全国性妇女抗日救亡团体,标志着全国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初步形成。
同年8月,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在南京成立,宋美龄任主席,唐国桢任总干事,李德全、沈慧莲、朱纶、吴贻芳、曹孟君、张蔼真、赵懋华、陶玄、谢兰郁、陈逸云等15人任执委,居正夫人、戴季陶夫人等5人任监委。
该会的宗旨是发动海内外妇女同胞献计献策,为抗战输财尽力。
宋庆龄与何香凝为了团结全国各个妇女抗日团体,为统一全国妇女抗日救亡运动,主动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改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上海分会,从属于南京妇慰总会,及时向上海市抗敌后援会登记备案,并将原理事会改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下设总务、征募、慰劳、救护四组和村里妇女组织委员会。
广州红色革命人物小故事

广州红色革命人物小故事广州是中国的名城之一,是中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旧社会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广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之一。
在广州的革命运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革命人物。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广州红色革命人物的小故事。
1、何香凝何香凝,1906年出生于广东农村。
她自幼聪明好学,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成绩优异。
后来,她回到中国后,成为一名著名的绘画家和雕塑家。
同时,她也是一名著名的抗日女战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地参加了抗日活动,并且为伤员制作了许多造型逼真的绷带。
在广州解放初期,何香凝担任了广州市委宣传部长。
她积极地宣传解放军的进步思想,帮助群众了解解放军的精神面貌和事迹。
她还亲自为人民绘制了许多现实主义的画作,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愿望。
2、陈天华陈天华,瑞金红军长征时期的一名老红军。
在广州解放后,她担任了广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席。
她通过组织各种妇女群众活动,提高了妇女群众世界观和文化水平。
陈天华还积极开展了反娼运动。
她认为,妇女群众应该发挥主动性,走上街头,争夺自己的权益。
她在组织妇女巡逻队、农民妇女培训队、慰问巡回剧团等活动中,风靡全市。
同时,她还为妇女群众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3、李昂李昂,泉州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广州解放后,他担任了广州市委组织部长。
李昂在组织人才、培训干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他召开了许多会议,制定了广州市委的工作计划,规定了干部选拔、考核等制度。
同时,他还积极协助解放军开展土地改革,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压力。
4、陈景润陈景润,广东潮州人,南昌起义、井冈山时期,曾任红军政治部主任。
1937年抗日阶段,他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委书记。
在广州解放后,他积极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他提出了“翻身、团结、打江山”的口号,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志。
他还加强了与工农业界的联系,加快了农村集体化的进程,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5、邓拓邓拓,湖南湘乡人,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何香凝

五方面 人物简介 革命事迹简介
人物性格特征 (四件事)
艺术生涯简介 何香凝美术馆 结束语
人物简介
何香凝(1878—1972), 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 楼主,汉族广府人,广东南 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士。 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 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 承志的母亲,是中国民主革 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 派代表人物,民革主要创始 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 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救丈夫于危难
1922年孙中山挥师北伐,陈炯明留守广州,竟然与北 洋军阀勾结,企图致孙中山于死地。 “民国九年,你们兵困漳州,士兵粮饷都发不出,要不是 仲恺四处借款,连孙先生在上海莫利爱路的房子也拿出来 抵押借款帮助你,你们难道还有今天吗?我今天来到这, 不再打算回家,你把我砍成肉酱我也不怕。仲恺是杀是放, 你今天一定要回答我。湿了血我都不怕,湿了衣裳有什么 要紧的。” 何香凝从石井兵工厂带廖仲恺回到广州, 当夜就一 同驾船离开广州。次日上午十时,陈炯明果然又下令重新 逮捕廖仲恺。但叛军到时,已是人去楼空。Fra bibliotek结束语:
何香凝一生走过了九十四个春夏秋冬,大 多数岁月都是在严酷险恶的环境中度过的,她 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图上题书言志:”一树梅花 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 战胜寒冬骨更坚。“而她也真的做到了,她是 传统女性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女性的开 端。她用她的坚毅刚正书写了她如同长江奔涌 般辉煌的人生。
艺术生涯简介
何香凝从小开始喜 欢作画,与廖先生结婚 后开始正式学习美术作 画,一直到92岁还在 继续她的艺术人生。她 一生用2000余幅画作 描绘出了自己浓墨重彩 的人生,在参与革命之 余,她也用画笔向海外 宣扬着抗战,引领着革 命号角下的岭南艺术, 记录着近现代变幻莫测 的中国。
傲骨寒梅何香凝

傲骨寒梅何香凝谈及何香凝,我想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联想到“民主革命活动家”,“坚强的民主战士”等称谓,然而还有一个雅致的别号却历来鲜有人知,那就是“双清楼主”——这是她自诩的艺名,也是后人对其在绘画领域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
何香凝,1878年生于香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动荡的旧中国,她每时每刻都在为民主革命奔波,因此她的美术作品通常都是应时局变动而生的。
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傲梅”“孤松”还是“狮虎”“河山”,都具有特别的深意暗含其中。
“革命”是理解何香凝最激烈的角度。
正如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言,那个时代,所有中国的知识青年都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而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认识到,中国需要彻底的革命才能改变,于是她成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的第一个女会员,并追随孙中山进行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民主革命,在丈夫廖仲恺牺牲后,她仍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被毛泽东称为“为中华民族树立典范”。
“艺术”则是理解何香凝最为感性的角度。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何香凝的画作却总能让后来者用自己最为敏感的神经末稍来触摸她孕育在画中的气质。
当年为了配合孙中山起义和宣传的需要而改学美术的何香凝,用她独特的才华和品格实践了一位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生活方式。
为唤醒国人而画“狮”、“虎”,为救济伤兵和难民而举办“义卖画展”。
何香凝诗画双绝,建国后与当年“寒之友社”成员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隔着台湾海峡的诗文唱和,感人至深,可称为20世纪中国极为动人的一次唱和。
何香凝美术馆里现藏有何香凝先生(中国人把女性称为“先生”,本身含有极高的敬意)各个时代的作品108幅,在此,我仅结合何香凝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狮》、《虎》、《寿梅图》与《山水》为例,对其人,作品以及其中深意一一进行赏析。
《狮》此画作于一九一四年。
画面上一头雄狮伏地而卧,一双带勾厚硕的巨爪紧抓地面,头部高昂雄视前方。
雄狮目光炯炯,嘴边的触须直如钢针,浓密的毛发顺颈部披落,散发出炫目的光芒。
革命者何香凝

革命者何香凝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3期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点,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自知已时日不多了。
人生最后的尽头,先生郑重地请来了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到“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即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能够委以重任。
这位被孙先生和孙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何香凝。
被誉为中国女艺术家的一面旗帜的何香凝,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战友、廖仲恺的夫人。
她不仅是创立新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促进现今妇女平等的先锋之一。
1903年,何香凝陪丈夫廖仲恺留学日本,很快这对夫妇就结识了孙中山,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何香凝成了同盟会第一个女盟员。
1906年,何香凝赠诗给奉孙中山之命秘密回国的廖仲恺:“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1908年,何香凝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跟随名画师田中赖章学画,早期作品有日本画风格,常以雄狮猛虎表现中华民族的觉醒。
和廖仲恺一起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
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和“一·二八”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
1938年以后,何香凝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
这个时期,何香凝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
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
光复后重回香港。
1949年以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出版有《何香凝画集》多种。
民革领导人传何香凝

民革领导人传——何香凝时间:2013-05-08[ 大中小] 浏览次数:12何香凝(1878—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号双清楼主,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委,第二、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主席。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何香凝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乡人,1878年7月16日生于香港。
父亲何炳桓,出身于南海县农家,早年在香港药材店当店员,后为茶商,兼营地产,经过一番艰难奋斗,创下了硕大的家业。
何香凝是在香港比较开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很早已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加上她家境优裕闲适,一直是父母与全家的掌上明珠,自幼便性格开朗,敢说敢做。
七八岁时,她就决不妥协地抗拒母亲强行给她裹足,曾一次又一次地剪掉硬性给她缠上的裹足布。
她的长辈中曾有人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她自小就听他们讲述‚长毛‛造反的故事,所以总幻想能像太平军中的女兵那样,凭借一双天足,打抱不平,走遍天下。
列强的凶残和祖国的孱弱,她也有深刻的印象,因而自小萌发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
她有反抗封建束缚的顽强精神,曾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争得读书识字的权利,从而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的新知识。
而那双曾使父母发愁的大脚,后来,却成就了她和廖仲恺的姻缘。
1897年,何香凝经人介绍,和年轻有为的廖仲恺见了面。
廖仲恺自小生长在美国,深知中国人在海外受歧视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落后,中国女人的小脚更是外国人的笑柄,因此,他择偶的条件之一就是女方要天足。
天赐良缘,当年10月,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举行了婚礼。
他们结婚后,先是寄住在惠州的叔叔廖志岗的家里,不久改住到广州的哥哥廖恩焘的家中。
各尽其能不让须眉 抗战时的宋氏三姐妹

各尽其能不让须眉抗战时的宋氏三姐妹2007年04月06日11:45卢沟桥的枪声唤醒了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激情。
国难当头,中国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宋氏三姐妹终于捐弃前嫌,携手一致,活跃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第一线,谱写了她们人生交响乐中最辉煌的篇章。
三姐妹携手抗敌“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上海工、商、学、妇女、慈善等500多团体召开了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大会;并成立了以何香凝为常务理事会主席,以宋庆龄、宋霭龄、于凤至、孙科夫人陈淑英、蔡元培夫人周养浩等人任理事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这是上海妇女界成立的第一个救亡组织。
继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在上海成立后,8月1日,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
宋美龄说:“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中国现代史上最出众的女性宋庆龄站到了抗日救亡的前列。
早在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上海,扬言48小时之内占领这座东方大都市。
宋庆龄与何香凝立即坐着卡车,将慰问品送到真如19路军抗敌前线。
淞沪停战,签订了屈辱的协定。
接着,热河省十天沦陷!宋庆龄组织了“国民御侮自救会”,她发表了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的救国主张。
她在世界反战委员会远东会议上以筹备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表了严正声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战火又烧起来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开始对上海大举进攻。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了自卫抗战声明,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宋庆龄为盼望了多年的抗战局面终于实现而激动,她和她的姐妹挽起了手。
她的小妹宋美龄在南京发起成立的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宋庆龄和宋霭龄是这个团体的上海分会理事,她们结成了同盟。
为了同一个目标,政见不同的宋氏三姐妹一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第一线。
霭龄捐献军用卡车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人际关系与人的个性。
作为大姐的宋霭龄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炒股票和做投机生意更具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