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学专业_方剂学_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
中药学专业课程

中药学专业课程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草药鉴定、中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学科。
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非常关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
下面将从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理论和实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般而言,中药学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中药基础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草药鉴定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药的组成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
2. 中药材学课程:中药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学习中药材的种植、采集、鉴别和炮制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中药材的生长环境、采集方法、鉴别特征以及炮制技术。
3. 中药配方学课程:中药配方学是中药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主要包括方剂学的理论知识和方剂制备的实践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方剂的设计原则、制剂方法以及方剂的应用。
4. 中药质量控制课程: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中药质量的评价和分析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学习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二、中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可以采取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
教师通过讲解课件、示范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传达给学生。
2. 实践操作: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需要通过实验室实践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中药制剂的制备、中药材的鉴别和药效评价等实验操作。
3. 课程设计: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可以设计小组或个人的课程设计项目。
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中药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本院校《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本 院校 《 中药 学》 教 学模 式 改革 的研 究 与探 讨
崔
摘
於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2 0 4 6 )
要 :中药学是 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 程之一。为了有效地提 高教 学质量 ,笔 者在本 文中探 讨 了在 中药学教 学过程 中,可通过 讨论式 、 教 学模式改革 中药学知识点繁杂 ,但是有些药物的作用或 者炮制方法或者 药物
药学学习的兴趣。如将一些著名 医家的故事 、中药学 在世界享有 的盛 誉 、中药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穿插讲解 ,会 极大地增强 同 学们 的民族 自豪感及对学习中药学 、中医学 的 自信心 。这样 既可 激发 学生 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 的情感 。 3 .联 系式教学 中药学课程对于三本院校本科 中药学专业 的学 生来说 ,应加 强和
桑 叶 、 桑 白皮 与法 ,改 革 教 学模 式 ,积 累 了一 些 心 得 ,现介 绍
如下 :
1 .讨 论 式教 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抹杀 了学生 的创造性 思维 ,使学生 的学 习处于被 动接受的位 置,应转 变为学为主 、教 为辅 的讨论式教学 。在 教学 中鼓 励学生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 ,再 查找资料 、讨论提 高。比如 ,教学 中 同学们发现南瓜子应该冷 开水 冲服 ,觉 得很奇怪 ,为什 么跟别的药 用 法不一样?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原 因,可 能很快就忘 了,也不 能引起 他
的中医药高级专 门人才 ,提高毕业生就业 率 ,笔者在教学过 程中不断
弱 ,以活血作 用为 主;而大 黄炭 主要 是 凉血 、止血 作用 。再如 鲜 地
黄 、生地黄与熟地黄对 比。 5 . 2来源于同一植 物或 同类植 物 ,不 同药 用部 位功 效对 比记忆 。 如麻 黄 ( 茎) 、麻黄根 ,二药 同为麻黄科 植物草 麻黄 、中麻 黄或木 贼 麻黄 。一者为茎 、一者为根 ,麻黄 ( 茎) 主发 汗,麻 黄根主止 汗。麻 黄 ( 茎 )能发散表邪 ,麻 黄根 能敛 肺 固表 ,一 是解 表 药 ,一是 收 涩 药 。相 同的例子 如金银 花 、忍冬 藤 ,大青 叶 、板 蓝根与 青黛 ,桑 枝 、
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

文献研究法 、 调查 法 、 个案研究法 和统计分析法 等方法 , 进行 中药 专业 《 方剂学 》 教学 改革的研究 , 结论是 《 方剂学 》
基 本核 心知识不变 , 但 在具体方 剂的选择 以及主方 附加 内容 的选择上进行 改革 , 以期更加 适合临床 药师 、 药店零售 药师 、 医院药师 以及新药开发 等 岗位 的需 求。 【 关键词 】中药专业 ; 通 用人 才 ; 《 方剂 学》 ; 教 学改革
才 的培养需要知识 与能力并重 , 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
在 于将 《 方剂学 》 核心 知识与 中药学 院学生 的特殊 需求有机 的结合 , 使 学生 在 《 方剂学 》 有 限的课时 内获得 最佳 的知识
结 构 。要 解决 的关键 问题是 如何 在较少 的课 时内完成 更为 丰 富的教 学 内容 , 在保证 核心 知识 、 基本 知识讲授 的基 础上 适 当兼 顾专业需求 。
任药 师 , 新 药研发和推介 等 , 故需通过 《 方 剂学 》 获得与 中药
相关 的临 床知识 而不 是处 方能力 , 基 于这 一需求 , 对 中药专
学 时里获得 最佳 的知识 结构 。在保证 学生毕 业时具 有较 强 的就 业竞 争 实力 , 又不 缺少 持续 发展 的基 础 知识 和能 力方 面, 充 分发挥 《 方剂学 》 课 程应有 的作用 。
4 研 究方法 和研 究 内容
本 研究 旨在使 中药学 院的学生通过 《 方剂学 》 有 限的学
时获得 最佳 的知识结 构 , 为了既保证在有 限的课时 内适 当兼 顾就业 市场对 中药 专业学生 的特殊要求 , 又保证学生 能系统
2 中药学各专业的 《 方剂学》教学改革的 目的
适用于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 专家论坛 ・
适用于 中药专业 的 《 方剂学 》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王 璞 董 玲 王 聿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北京 1 0 0 1 0 2 【 摘要 】 通过分 析中药学各专 业学生 的就业 需求 , 结合笔者 多年从事 《 方剂学 》 教学工作 的经验 , 明确了 中药学专业 《 方剂学 》 的教学需 求是使 学生获得 与 中药行 业相 关的临床 知识 , 并提 出具体改 革思路 , 即把 握 “ 实用性 ” 原则 , 突 出专业 培养 目标 ; 把握 “ 必须”和 “ 够用”的原则 , 精简相关 内容 。 【 关键词 】 中药专业 ; 《 方剂 学》 ; 教 学改革 ; 措 施
作 用 。 目前 高校各专业 《 方剂学 》 教学 基本沿用 中医学专业 的教学 思路 , 即以培 养处 方能力 为主 。但 是 , 中药学各 专业 学 生就业 岗位 主要 是担任 药师 , 新 药研 发和 药品推 介等 , 故
OT C 中成 药 , 并 详 细讲 解 其 组 成 、 功效 和适 应 证 , 为 学 生
[ 中图分 类号 】 G6 4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2 O — O 7 一 O 2
1 . 3 附方 要 具 备 中 药专 业 的 特 点
《 方剂学 》 是 中医药专业 的重要课 程之一 , 在 中医 、 中药
平 胃散加 减 而成 ) 均有 不 良反应 发生 。在 已报道 的中药不
针 对每一类别 方剂 , 可增加对 该章所涉及 方剂组方思 路 的讲 授 , 有助 于学 生提纲 挈领 的掌握 类方 的基本 组方 规律 。
基于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中药学类专业是全 国各 高等 中医药 院校 学科设置 中的主 干 在治疗 中气下 陷方 面的协 同功效及作用特点 。教学大纲调整后 , 专业 , 其分支专业包括 中药学 、 中药制剂 、 中药 营销 、 中药分析 、 教学 内容更加符合教学 实际 , 适应药 学类学生 的学习 习惯 , 制 也 教 药工程等 门类 。中药学类 专业要求 培养从事 中药 流通 、 生产 、 学效果较 以往使用 统一 的大 纲有 明显 改观 。 检 验、 鉴定 、 分析 、 制药及合理用 药等方面 的高 级人 才 , 方剂学 》 《 课 2 加强任教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 优化教学效果 程 的学 习和学习 中应掌握的解析方剂配伍意义的基本能力 , 是学 为切实提高药学类专业方剂教学 的效果 , 我们优先选择有 中 生今后从事 中药科研 、 新药研制 、 开发、 生产及指导合理用药等工 药学 、 学学 习或研究 背景并从 事方剂教学多年 的教师重点承担 药 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之一 。但 目前针对 中药学 类专业进 行课 该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 , 要求他 们站在 学生 的角度 , 用药 学专 程统筹设置时 , 各高等 中医院校多将 中医基础 理论 、 中医诊 断学 业的思考方式重新理解 、 讲授方剂 , 而提高教学实效 。同时 , 从 非 合并为《 中医学基础 》 从 而 导致 中药学类 专业 学生对 中 医基 础 中药学学历的任教教师 自觉提高药学专业 素养 , , 了解药植 、 炮制 、
课程理论教 学与实践教 学的探 索” 课题期 间, 开展 了教 改研 究与实践 , 取得 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 : 药学专业; 专业特点; 方剂; 教学方法; 实践
中图分 类号 :4 0 G 2
文 献标 识码 : B
方剂学实践课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方剂学实践课程,这是一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中医药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方剂学实践课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在方剂学实践课之前,我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虽然对中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却感到有些抽象。
通过实践课的学习,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得我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实践课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方剂的制备方法,如煎药、熬膏、丸散等。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我了解到中药的炮制过程,以及不同剂型的特点。
例如,煎药时对水温、火候、煎煮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此外,我还学习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准确称量药物、如何煎煮药物、如何制备不同剂型的药物等。
以下是我对实践操作的一些心得体会:1. 精确称量:在制备方剂时,药物的剂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
因此,在称量药物时,我学会了使用电子天平,确保每味药物的剂量准确无误。
2. 煎煮技巧:煎煮是制备中药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成分。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3. 制备剂型:根据临床需要,中药可以制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多种剂型。
在实践课中,我学会了制备这些剂型的方法,如丸剂的制备、散剂的过筛等。
三、临床应用,增强临床思维方剂学实践课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制备方法,更注重培养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了解不同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们的临床思维。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对 于方剂学课程 中关 于经典 方剂 的
配伍方法 、 配伍结 构 、 配伍变化 的 内容 以
及 反 映 治 法 的 代 表 方 、 本 方 都 属 于 重 基
剂学课程为 中医学不 同层次 的人才 提供
了 临床 实 践 必 需 的 基 本 知 识 与 技 能 , 为 学 生 成 才 奠 定 了 良好 基 础 。 然而 , 年来 方剂 学课程 教学 效果 近 不尽如人意 , 多 地方 仍需经 过改 革来 许 进 一 步 完 善 。下 文 在 描 述 方 剂 学 课 程 教
向 主 要包 括 : 事 管 理 、 品 销 售 、 品 药 药 药
掌握所学 内容 , 以死记硬背 , 所 产生对该
门课 程 学 习 的 反 感 情 绪 , 大 程 度 上 影 很
响 了学 习积 极 性 。 因此 , 方 剂 学教 学 实 践 中 , 师 应 在 教
教学要求 是把握 8 常见 常用方剂 的 5首
是数学, 与其他学科相 比更令 人担忧。笔
一
近 发 展 区” 的结 合 处 找 到 “ 固着 点 ” 在 学 ,
、
课 题研究 的缘起
者几经探索与实践 , 认为在数学课采用“ 问
题 分 层 ” 学法 能 较好 地 解决 这个 问题 。 教
生原有知识和所要完 成的学 习 目标 间建
立 支架 , 问题 序列形成 台阶 , 使 这样便 于
规 律 及 方 法 , 养 其 基 本 的 方 剂 分 析 能 培
作者简 介: 易新 宇 (9 4 )汉族 , 17 一 , 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讲师 , 研究方 向 : 中医教学及临床研究。
嚣
KE IJ O 馕 改 聚 焦 GJ I A UA l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下; 讲到脊神经 、 脑神经支配肌 肉时 , 可以把受 损的表现模仿
一
下; 讲解子宫的正常姿势前倾前屈位时, 用身体摆一个姿势
等。这样 不仅 直观明了 , 而且使学生印象深刻 , 同时也极大地活
—
③强 化图形语言 的训练 。 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图形可 解 以把文字语 言的含义直观、 简明地反 映出来 。但是文 字知识背
得出来 , 而相关 的解剖 学图片看不懂或示 意图画不 出的学生 比
比皆是 。相 当一部 分学生 看到一张解剖学图片 , 却连上下左 右 前 后都分不清 。 因 , 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 的互译 是学好 此 强化 解 剖学的重 要途径和手段 。 教师应加强 自身识 图、 绘图能力 , 在
教 学 中多展示相关 的图片 , 多绘 制相关 的示 意 图, 教会学生识
个三角形有三条边 。如 : 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 、 缝匠肌 内
侧缘 、 长收肌 内侧缘围成 。
一
个点 由两条 线相交而成 。如 : 叶上界 的体表投影在 肝右
右锁骨 中线 与第 五肋交 点处 , 胆囊底体 表投影位于右锁骨 中线
药专业对 中药学教材内容的要求 , 应该对现在 的教 材 内容进行
改革。
从药 的方 向不 同,也决 定了学习这 门课 的侧 重点有所 不 同: 从 医侧重 于学 习 中药 的性 能、 功效 、 主治应用 和使用方法 ; 药侧 从 重于学习 中药 的来源 、 采制 、 和使用方法 。 作用 本文主要从 医药
学 习、 理解方剂学 的基础 , 也是 中医师用药治病 的落脚点 ; 另一
了中药 专业的专业特点 。对 中专 中药专业学生而言 , 中的 教材
重点 内容应 为熟悉和 了解 内容 , 这种状况给教与学都带来 了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第46卷第25期《方剂学》作为中医药类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如何结合其专业自身的特点,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日益重要。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工作,略有体会,现述如下,请同道斧正。
1教材选特色,讲解要重点,方法多样化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药学系各专业的特点,选用苏州大学出版社李笑然主编的《方剂学》,内容比较浅显,该书每首方剂大都由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症候分析、药物配伍)、临床应用、附方、文献摘要等若干部分组成,特色是下篇附有相关的药理及药化研究内容,从实验的角度对复方进行阐述。
同时要求学生参考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季宇彬主编的《中药复方药理与应用》、本教研室阮时宝、苑述刚编写的《中成药学》等。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每首方剂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对方剂进行具体分析。
突出讲解每首方剂的主治、功用及方解(症候分析、配伍),但内容讲解形式多样。
如在讲授麻黄汤时,首先说明此方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请学生回忆什么是外感风寒表实证;接着讲授此证之总病机是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进而分析其症候: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肺外合皮毛,外邪束表,肺气宣降失常则喘;舌苔博白、脉浮紧俱是外感风寒所致。
主治病证、病机、症状已经讲解清楚,到底该如何治疗呢?法随证立,针对病机,采取疏风散寒,宣肺平喘之法。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方剂如何体现此治法呢?首先用辛苦温之麻黄,疏风散寒,祛在表之风寒邪气,同时能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一药二用,针对主证主治进行治疗故作为君药;同时强调本证是卫郁营滞,用麻黄发汗仅能宣解卫气之闭郁,需配伍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温通经脉、畅行营阴,缓解周身诸痛之症;还应配伍苦温的杏仁,降肺气、止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顺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佐药;最后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且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发汗,使汗出不致过峻而耗伤正气,为佐使药。
如此全方配伍,外感之风寒得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诸症自愈。
又如讲授四君子汤,四君子汤药物组成相对比较简单,故先从药物组成及作用来讲。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人参益气助运之力。
佐以茯苓,甘淡健脾渗湿。
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方中君药、臣药是针对主要病证进行治疗,故其配伍意义即为本方的主要功用。
以药测方,本方的功用为益气健脾,方剂的功用与方证的治法相一致,故确立的方证治法即为益气健脾,法随证立,所治病证的病机为脾胃气虚,脾胃气虚引起的病证为脾胃气虚证。
再分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故见症表现也就得出了。
还有先从病机讲起的,先从症状分析讲起的等等,但不管如何讲解,内容必须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达到大纲规定的每首方剂“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作用,如何配伍,如何应用”这一主线,学生听起来较易接受、理解,能够真正掌握到要求掌握的内容,同时也领悟了“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这些贯穿于方剂中的精髓。
尽管讲授的方剂很多,但由于课堂讲授形式多样,学生不致厌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另外有些方剂还可采用类方的形式进行讲解。
类方的概念源于明代施沛的《祖剂》,该书以仲景方为祖,将后世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归为一系,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的变化。
类方的教学关键是方剂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没有相似性,也就无所谓类方之“类”了,而差异性则是类方中每一具体方剂的个性。
在类方的学习中,让学生对类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相似性、差异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甚至获得更多方剂的能力。
如祛痰剂的讲解中,以二陈汤为主线,穿插讲解涤痰汤、导痰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天麻白术汤,使学生既对祛痰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通过比较其药物的差异,清晰的了解到如何通过适当的加减变化,燥湿化痰的方剂就转化为清胆和胃化痰剂、燥湿化痰剂甚至熄风化痰剂,让学生感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2重点讲解药对配伍,阐明配伍规律药学系各专业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面对临床,而大多从事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马少丹苑述刚指导阮时宝(福建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福州350108)[摘要]药学系各专业学生很少直接面对临床,针对此专业学生特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采用各种方法:教材选特色,讲解抓重点,方法多样化;重点讲解药对配伍,阐明配伍规律;重视中药及复方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讲解多样化;药对;毒副作用[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8)25-123-02·医学教育·CHINAMODERNDOCTOR中国现代医生1232008年9月第46卷第25期脉横跨前斜角肌表面向肿瘤未被肌肉覆盖部分的浅面走行。
MotookaM等[3]应用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神经鞘瘤的诊断:肢体的神经鞘瘤沿神经走行分布,多位于屈侧,表现为椭圆形或纺锤形的低回声实性肿物,有完整的包膜,其长轴平行于血管束走行方向;触压肿物有疼痛及麻木感,这是区别于肢体其他非神经源软组织肿物的显著特征。
本组神经鞘瘤的声像图特点:(1)肿块呈圆形或长椭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回声,内部多以低回声为主,部分内部回声不均匀,并有少许液化,肿块后方回声无衰减;(2)肿瘤发生与神经走行有关,沿神经干生长;(3)肿瘤压迫、推挤周围血管所致继发征象:压迫静脉管腔,使之变窄,推挤动脉、静脉使其分离;(4)CD-FI:肿瘤内部呈稀疏、散在分布的点状、条状血流。
肿块压迫静脉管腔,使之变窄,腔内血流速度加快。
本组3例误诊为淋巴结,分析其原因如下:(1)超声诊断者缺乏经验及系统的影像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上,肿大淋巴结有相应原发病的表现,不会出现与神经干支配区域一致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超声诊断者没有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声像图改变,而是机械地“按图索骥”,想当然地将浅表低回声团诊断为淋巴结。
(2)没有掌握神经鞘瘤与肿大淋巴结在声像图上的鉴别要点。
声像图上,常呈扁平状或椭球状,纵横比大于1,可见到淋巴门结构,无偏移。
肿大淋巴结常为多发性,形态饱满,部分可相互融合,形态不规则,可见淋巴门及髓质强回声;而神经鞘瘤多为单发。
CDFI示肿大淋巴结的血流信号自淋巴结门进入向其内部呈分支状排列,显示较为丰富,具有典型的淋巴结血供特征;而神经鞘瘤血流信号多稀疏,走行无规律,两者较易鉴别[4]。
如能探测到肿瘤呈现葫芦状,或在肿瘤长轴的两端发现低回声的尾状神经回声,则基本可明确为神经来源的肿瘤,但显示率仍较低[5]。
根据此特点,较易与其它浅表组织来源肿瘤鉴别。
与其它影像学诊断相比,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可以对神经鞘瘤进行准确解剖定位且能观察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优点,介入性超声可直接获取组织学依据,当属首选影像学方法。
超声医师应注意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诊断神经鞘瘤的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1]黄克维,吴丽娟.临床神经病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33-138.[2]曾炜,王弘士,朱世亮,等.颈部颈丛和臂丛神经鞘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11):819-822.[3]MotookaM,FukasawaN,Rins,etal.Noninvasivediagnosisofachwan-nomabyultrasonography:acasestudy[J].JMed,2000,31(3):215-221.[4]胡福长.彩超诊断浅表神经鞘瘤7例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2,4(2):105.[5]孟华,张缙熙.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疾病[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8,7(3):187-188.(收稿日期:2008-03-29)(上接第115页)药物研发、药剂、新药推广等行业,因此,对药学系各专业方剂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熟悉配伍技巧,能够在今后工作中正确地遣药组方、研制新药、进行复方系统研究,了解复方新药。
要达到这些目的,药对的配伍应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方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方剂学中涉及到的许多药对都是历代医药家经验的积累,且经过临床验证是确之有效的,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对特定病证具有较强针对性,经得起实践考验。
如:温下之附子与大黄、健脾祛湿之茯苓与白术、峻汗解表之麻黄与桂枝、宽胸散结、宣痹止痛之瓜蒌与薤白等等。
方剂是药物组成的,但“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药物单用功效往往是多方面的,在治疗疾病时除了所需功用外,其他方面的作用就需要控制,而药对就是行之有效的配伍典范。
我们所讲的方剂,其功用、主治,疗效往往是方中若干个药对配伍后的总体体现,即药对就是方剂组成的基础结构,弄清方剂中的药对,就基本搞懂了这首方剂,通过对药对的全面了解让学生在方剂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中药及复方的毒副作用中药在西汉以前是毒药并称的,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当然也存在毒副反应。
尽管方剂的毒副反应大多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太长等违规使用药物;或因为病人的体质因素以及病证的特殊性而引起,但近年来有关中药及复方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中药和方剂用药的安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方剂学作为传授复方的重要课程,面对着将担起中药复方兴盛重担的药学系学生,介绍方剂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就成为必讲内容。
我们作为授课老师除了对学生特别强调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的方剂的使用的适应证、适用范围、用法调护及其他相关内容外,还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网上发布的中成药引起毒副反应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方剂课本中涉及到的方剂进行剂型改革后获得的成药所引起的毒副反应更是及时地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如生脉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龙胆泻肝丸引起急性肾衰等。
另外,如龙胆泻肝丸引起毒副反应与方中木通的种属、用量、使用时间及方法密切相关,这些内容已经明确,我们就在课堂讲授时重点提出,引起学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1]蓝森麟,李海燕.中医临床专业本科港台留学生班中药学教学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94.[2]熊洪燕,奏竹,张胜.方剂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杂志,2007,48(4):368-369.[3]陈学习,阮时宝.方剂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139-140.(收稿日期:2008-03-13)·医学教育·124中国现代医生CHINAMODERNDO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