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
头颅CT常见疾病ppt课件

脑组织造成缺血、坏死和水肿有关;脑水肿一般在出血后3~7日达高
峰。
4.有占位效应,其程度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在出血后3~7日
最明显,16日左右占位效应开始减轻,大的血肿占位效应可维持4周
左右。一般占位效应达高峰后(3~7日),不再随着病程延长而加剧。
鉴别诊断
脑肿瘤并发出血:高密度影旁常有软组织肿块,占位效应明显
42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外伤引起,创伤致软脑膜血管破裂,出血与脑脊
液混合,积聚于蛛网膜下腔;常合并脑挫裂伤。 CT表现:近外伤处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点在外伤 处,出血量有外伤情况决定,一般单侧出血,少数可双 侧。
出血范围不大, 多数单侧出现, 一般出现在外伤 处。
完整版课件
34脑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外伤混合性出血外伤出血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血管畸形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特殊性脑出血非外伤出血35非外伤性脑出血非外伤性脑出血概念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病变引起的脑血管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头颅CT常见疾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分院 放射科 罗 希
CT对于有部分血栓形成的巨大动脉瘤,及动脉瘤壁上有钙化斑块
者显示较容易,可见略高于脑组织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的结节
影,有或无断续不齐的壳状钙化。其中心部分为低密度,代表该
动脉瘤腔。增强后原有的稍高密度影仍然不变,但中心的低密度
区增强明显,表现为不同密度的同心圆样征象,称为“靶标”征。
CT增强扫描对显示同时存在的脑内血肿、脑梗死、脑水肿及脑积
完整版课件
3
头颅CT解剖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 内板、较低密度的板障。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大脑中动脉闭塞MRA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史:患者,女性,4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受限3天入院。
影像科检查:如图1-4MRA-3D TOF MRA:图1 颈内动脉正位图2 颈内动脉斜位图3 治疗后颈内动脉正位图4 治疗后颈内动脉斜位基础解剖影像:图5 大脑动脉正位正常图6 大脑动脉正位彩色示意图图7 大脑动脉正常顶面观图8 大脑动脉顶面观彩色示意图图9 颈内动脉正常图10 椎基底动脉正常图5-10所示为正常颅脑脑内动脉3D TOF MRA图像,5-6所示为顶面观,显示wills环,7-8所示为正面观,9所示为颈内动脉(棕色箭头)及大脑前动脉(蓝色箭头)、大脑中动脉(黄色箭头),10 所示为椎动脉(白色箭头)、基底动脉(浅绿色箭头)及大脑后动脉(蓝绿色箭头)。
示意图中蓝色血管为大脑前动脉,棕色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绿色血管为大脑后动脉,红色血管为颈内动脉C2-C4段。
详细分段如下:图1 大脑中动脉闭塞正位图2 大脑中动脉闭塞斜位图3 大脑中动脉治疗后再通正位图4 大脑中动脉治疗后再通斜位图1-2所示MRA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及远端血管未见显示。
图3-4所示MRA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部显示欠清,远端动脉血管纤细、浅淡。
余动脉血管显影清晰、走行自然,未见增宽、变窄,未见异常斑块影。
诊断及分析:影像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临床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分析思路本系列病变鉴别诊断比较简单,主要重在熟练掌握脑内动脉解剖结构,正常位置、血管走行、先天变异、异常交通血管特点。
本例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以远血管未见显示,提示血管闭塞。
治疗后M1段未见显影,M2段以远血管显影较对侧纤细、浅淡,提示治疗后动脉血管再通。
年龄提示意义,老年患者多以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年轻人多以动脉炎症、夹层或药物滥用,小儿需要考虑先天发育异常。
脑缺血结合心脏疾病如房颤等高度提示栓子脱落所致。
腔隙性脑梗塞多为小血管闭塞所致,临床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
小知识点之3D TOF MRA(Time of flight时间飞跃法)是高场强磁共振的一个优势。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5-10-10T14:23:29.1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宋光毕郭静清陈国宁王博艳李正宇[导读]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CT MR室云南曲靖脑血栓在脑血管疾病中是致残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严重的患者对身心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
宋光毕郭静清陈国宁王博艳李正宇(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CT MR室云南曲靖 655800)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病例74例,观察责任血管中动脉在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率,并与中动脉供血区DWI序列上病变的部位、范围进行对比。
结果:7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期期脑梗塞患者中,DWI序列上高信号病变长径或长径之和≥3cm的病例48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的37例(77%),未显示的11例(占23%);DWI序列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3cm的病例10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DWI序列额叶、和(或)顶叶单个病变数≤1.5cm,或≤2个病变,且二者之和≤3.0cm为高信号的病例15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1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但DWI序列上未显示高信号病,间隔6天后复查,DWI序列上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同时FLAIR序列上显示高信号血管征。
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显示率与DWI序列病变的显示相关性较高,甚至提前于DWI序列上病灶的显示,对大面积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预警价值。
【关键词】 MCA;急性脑梗死;高信号血管征;FLAIR成像;磁共振成像。
CT报告模板

CT报告模板一、头部(一)脑梗塞1.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右侧颞叶、岛叶及部分额顶叶见脑回样T2WI 高信号,局部脑回增厚,T1WI呈稍低信号,DW及FLAIR序列上呈均高信号,周围可见少量长T1长T2水肿信号。
余脑实质无殊。
各脑室、脑池、脑沟未见明显异常。
中线结构无偏移。
(右侧颞叶、岛叶及部分额顶叶脑梗塞(急性期)。
)2.超急性脑梗塞右枕叶可见片状异常信号灶,DW序列上呈高信号,T2WI、T1WI、FLAIR 序列上信号异常不明显。
余脑实质无殊。
各脑室、脑池、脑沟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无偏移。
(右枕叶超急性脑梗塞。
)3.急性腔梗+缺血灶左侧基底节区可见一小片状异常信号灶,T2WI上呈高信号,T1WI上为等低信号,DWI及FLAIR序列上均为高信号。
两侧侧脑室旁可见片状长T2信号灶,FLAIR上为高信号,DWI上为等信号。
余脑实质无殊。
脑室、脑池扩大,脑沟加深、加宽。
中线结构无偏移。
(1、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腔隙性脑梗塞;2、两侧侧脑室旁缺血性改变;3、老年性脑改变。
)4.腔隙性脑梗塞两侧基底节区可见多个类圆形及点状异常信号灶,边界较清,T2WI呈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DW序列上呈等信号,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
余脑实质无殊。
各脑室、脑池、脑沟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无偏移。
(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亚急性期)。
)5.侧脑室旁缺血(弥散)两侧侧脑室旁可见斑点状异常信号灶,T2WI呈高信号灶,T1WI呈等信号灶,FLAIR上为高信号,DWI上为等信号。
余脑实质无殊。
脑室、脑池未见明显扩大,脑沟未见加深、加宽。
中线结构无偏移。
(两侧侧脑室旁缺血性改变。
)(二)脑mrs轴位T1WI显示右侧颞枕叶大片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病灶内可见片状短T1(考虑出血)信号,右侧脑室明显受压变窄。
波谱:单体素可见NAA 峰明显降低,1.2-1.4ppm处可见明显高耸的脂质峰。
多体素显示病灶内磁场不匀,稍长T1信号灶内Cho明显增高,Cho/Cr=1.82-2.90,相当于水肿区内的Cho/Cr=1.71,ADC图显示病变内ADC=9.35*e-10mm2/s,较正常脑组织明显降低,FA图右侧内囊后肢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改变。
脑梗塞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①病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意识 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眼球运动障碍(中脑),瞳孔改变(丘脑),觉醒 和行为异常(颞叶),偏盲或皮质盲(枕叶)
14
深穿支闭塞: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 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对侧轻偏瘫,可有 偏盲 ②丘脑穿动脉闭塞:(红核丘脑综合征)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意向性震颤、 小脑性共济失调。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③中脑脚间支闭塞:(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
16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闭塞: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 共济失调、 球麻痹、四肢瘫、昏迷,死亡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综合征: 脑 桥 腹 外 侧 综 合 征 : (Millard-Gubler syndrome) ①病侧展神经及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定义:相当于旧分类的“脑血栓形成 (thrombosis)”加“动脉—动脉栓塞(artery to artery embolism)”。 在颅内外大、中动 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 变的基础上发生, 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3
动脉血栓与栓塞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长期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动脉病变引起的 血管壁损伤的基础上, 血管内膜斑块、炎症、 损伤及溃疡处血小板粘附聚集, 释放各种因 子启动凝血过程, 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使血管 腔狭窄、闭塞, 血流停滞, 供血区脑组织缺 血坏死。
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急性、局 灶性脑功能障碍, 持续少于24小时。 但近年多主张TIA的1小时概念:即 TIA持续少于1小时,超过1小时者多 为脑卒中。
脑血管解剖特点
一、两大动脉系统、四条入颅动脉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大脑前(内)、 中(外)动脉。供应大脑前3/5的血流。 椎基动脉系统(后循环): 椎-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供 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 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
颈、椎基及颅 内动脉
颈部动 脉与颅 内动脉
脑底动脉
大脑外侧血管-大脑中动脉
大脑内侧面血管-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二、两种脑动脉分支
1.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又称深支或 穿通支。
2.皮层支或旋支。
供应壳核、丘脑、内囊的中央支
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
性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好发部位。
三、脑动脉侧支循环
三巨头与脑卒中
解决脑血管病复杂难题的现状
诊断新技术:CT、MR、DSA、TCD 临床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循证医学 (把有结构问题当无结构处理,属群体、 黑箱式的综合方法) 低层次分析研究:通过基因、蛋白质、 特异的细胞因子、介质研究,以解决高 层次的系统疾病病因机制和诊治问题) 防治:寄希望于特效药,基因、干细胞 移植、介入与血管支架等。
诊断原则
临床为主原则,参考辅助检查。 动态原则:注意检查的紧迫性和时效性。 综合原则:综合所有临床与检查信息。 够用原则:选用简便、经济、关键的辅助 检查(血液学、CT、TCD)。
临床诊断信息
主要包括: 临床检查信息(病史、症状、体征); 化验检查信息; 影像检查信息; 动态监测信息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脑梗塞

脑梗塞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编辑本段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
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
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
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
左脑中动脉闭塞,选支架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治疗方法

左脑中动脉闭塞,选支架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左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面部、手臂、腿部的肌肉无力,言语不清、意识模糊、视力丧失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必须进行正确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左脑中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选支架手术和保守治疗。
1.选支架手术选支架手术是治疗左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手术中,医生会通过患者的股动脉插入支架,将其导向闭塞的血管部位。
然后,通过扩张球囊,将支架放置在闭塞的血管中,撑开血管狭窄的部位,恢复血管的通畅。
2.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支持疗法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病情。
例如,利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来维持血压、血流的稳定。
二、手术和保守治疗的选择选择何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情、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作出判断。
如:1.急性期治疗如果左脑中动脉闭塞是突然发生的,则需尽快选择手术治疗。
此时需要进行颅内血管急救措施,将病情控制在最短时间内,避免致命后果。
2.稳定期治疗如果病人处于稳定期,且症状较轻,则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控制血压、血脂等方面,以减轻症状、稳定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3.病变严重性如果病情非常严重,如出现脑梗塞等,则需选择手术治疗。
而如果病情相对轻微,如血管狭窄不严重,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4、患者身体状况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较差,身体弱者,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差,则需要优先选择保守治疗。
三、治疗注意事项1.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治疗时,必须遵循药物的用量、用法等要点,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需要精心准备,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流程、手术后的护理等。
另外,手术治疗之后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以控制病情并恢复身体肌力和神经功能。
3.生活方式左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吸烟和饮酒等。
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