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2章第3节学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节伴性遗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能初步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2.科学思维:基于伴性遗传的规律,能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预测。

3.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1)显隐性:隐性基因。

(2)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1)方式一由图可知:儿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2)方式二由图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方式三由图可知:女儿患色盲,父亲一定患色盲。

(4)方式四由图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患色盲,儿子一定患色盲。

4.遗传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佝偻病及其他伴性遗传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

②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伴Y染色体遗传病请据图归纳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伴性遗传理论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

(1)鸡的性别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性染色体组成雌性异型ZW雄性同型ZZ(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第3章 第2节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学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第3章 第2节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学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课程标准1.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了解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3.能根据分子晶体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计算。

学法指导1.通过学习教材中碘、干冰等晶体结构模型,认识分子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2.根据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推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3.通过学习石墨等晶体结构,认识晶体结构的复杂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知识点一分子晶体1.分子晶体的结构碘晶体干冰晶体冰晶体(1)碘晶体的晶胞是(1)干冰晶胞是(1)水分子之间的主4.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1)分子晶体由于以比较弱的________相结合,因此一般熔点________,硬度________。

(2)对组成和结构________,晶体中又不含氢键的分子晶体来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熔、沸点________。

微点拨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的分子晶体,服从紧密堆积排列原理;分子间存在氢键的分子晶体,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饱和性,故不服从紧密堆积排列原理。

学思用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二氧化硅和干冰虽然是同一主族的氧化物,但属于不同的晶体类型。

( )(2)水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水中存在氢键。

( )(3)冰与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 )(4)冰与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相似。

( )(5)分子晶体一般熔点较低、硬度较小。

( )2.下列各组晶体都属于化合物组成的分子晶体是( )A.H2O、O3、CCl4B.CCl4、(NH4)2S、H2O2C.SO2、SiO2、CS2 D.P2O5、CO2、H3PO4知识点二晶体结构的复杂性1.石墨晶体(1)石墨晶体是________结构,在每一层内,每个C原子与其他3个C原子以共2.晶体的复杂性(1)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晶体中存在多种不同微粒以及不同微粒间作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2章电势能与电势差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学案鲁科版必修320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2章电势能与电势差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学案鲁科版必修320

第3节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

问题1:电场力对电荷q做的功与初、末位置的电势能之间有何关系?问题2:初、末位置的电势能与初、末位置的电势之间有何关系?问题3:所以电场力对电荷q做的功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之差有何关系?提示:1:W AB=E pA-E pB;2:E pA=qφA;E pB=qφB;3:W AB=q(φA-φB)=qU AB,可得U AB=。

1.电势差:(1)定义: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用符号U表示。

(2)定义式:U AB=φA-φB。

(3)单位:与电势单位相同,国际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4)标矢性:电势差是标量,但是有正负。

U AB>0,表示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

2.电场力做功:(1)公式:W AB=E pA-E pB=qU AB。

(2)电子伏特:1 eV=1.60×10-19 J,表示在电势差为1 V的两点之间电子自由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公式U AB=Ed是在匀强电场中得到的,在非匀强电场中能否适用?提示:在非匀强电场中,不能进行定量计算,但可以定性地分析有关问题。

1.关系式:E=。

2.适用条件:(1)匀强电场。

(2)d 是沿电场方向两点间的距离。

3.物理意义:电场强度等于沿电场方向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

(1)电场中A、B两点的电势差是恒定的,不随零电势点选取的不同而改变。

(√(2)把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则有U AB>0。

(√(3)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等于把正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由E=可知,E与U成正比,与d成反比。

(×(5)电势降落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知识点一电势差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1.对电势差的理解:(1)物理意义:电势差反映了电场能的性质,在数值上等于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做的功W 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即U AB=。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

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学案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学案1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高二生物备课组2008-2-20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学习重难点】1、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自主探究】2、例题精析:〖例1〗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和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联系。

教材中指出:“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液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的交感神经被称为应急神经,当人处于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支配皮肤、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从而使人产生多种生理反应。

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例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 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

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了。

答案:C【自我诊断】●基础题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C.体液调节速度较慢D.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2.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能随环境改变而迅速发生改变。

必修3第2章第1-2节复习学案

必修3第2章第1-2节复习学案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治理措施。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掌握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探究材料】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探究材料】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如右图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4.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规律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福建专用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3节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学案鲁科版必修

福建专用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3节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学案鲁科版必修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一、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 (1)过氧化氢的性质预测元素 化合价 化合价变化趋势性质 氢 +1价 降低 氧化性 氧-1价 升高 还原性 -1价降低氧化性(2)实验方案证明H 2O 2具有还原性,需加入氧化剂,如酸性KMnO 4溶液。

证明H 2O 2具有氧化性,需加入还原剂,如KI 溶液。

(3)实验结论:①H 2O 2被氧化为O 2,表现还原性。

②H 2O 2可氧化KI 生成I 2,H 2O 2表现氧化性。

二、在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物质的转化: (1)金属冶炼:【填一填】写出下列金属冶炼的化学方程式: a .碳单质还原氧化铜:CuO +C=====高温Cu +CO↑。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

c .镁还原四氯化钛:TiCl 4+2Mg=====高温Ti +2MgCl 2。

d .氢气还原三氧化钨:WO 3+3H 2=====高温W +3H 2O 。

(2)氯气的实验室制取 ①装置②制备原理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为MnO 2,还原剂为HCl 。

③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3)其他应用金属材料的防腐蚀、食品的加工与保鲜、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2.获得能量:(1)可燃物作还原剂,选择合适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热量;(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电能,即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电池对外供电,如燃料电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HCl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提示:√。

HCl 中H 元素为+1价,具有氧化性,而Cl 元素为-1价,属于最低价具有还原性。

(2)反应Ag 2O +H 2O 2===2Ag +O 2↑+H 2O 中,H 2O 2体现氧化性。

( ) 提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体液调节的概念。

2、学会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并描述其关系。

3、能理解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4、初步归纳下丘脑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阅读课本31页的第一自然段和表2-1,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体液调节的概念?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一)、体温恒定的调节(阅读课本32页“资料分析”中实例一中相关文字及“体温调节图解”,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3:思考:人体体温的来源?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基础?
问题4:尝试描述在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机体是如何来调节体温,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的?
(二)、水盐平衡的调节(仔细阅读课本32页“资料分析”中“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5: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部位、释放部位和作用部位?
问题6:尝试描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仔细阅读课本33页的第一自然段,用简要的话归纳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环节一:学生展示“一”的自学成果,老师进行评价,从而掌握体液调节的概念内涵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环节二:1、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完善问题3和问题4,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统一讲解、完善,让学生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

2、小组讨论完成拓展升华1。

拓展升华1:请分析人在发高烧且体温持续升高时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关系?
环节三:1、要求学生直接呈现问题5的学习成果。

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明确答案。

2、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课堂交流,完善问题6,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理解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3、小组合作完成拓展升华2。

拓展升华2:小组合作归纳下丘脑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我检测】
1、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体温升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
C.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某些腺体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2、假设某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可以引起()
A.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C.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3、下列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
D.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4、如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某种激素。

有关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寒冷的环境中,③的分泌量增加
B.动物迅速奔跑时产热增加,体温就维持在较正常值高的水平
C.寒冷环境下动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体温恒定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量减少
5、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 ℃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小于20 ℃的散热速率
6、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
刺激,
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A.2处B.3处C.4处D.5处
7、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8、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
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
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9、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分泌减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
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 、______和______等细胞器直
接参与。

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直接
提供。

【自我评价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