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设计与构造
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设计

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设计一、设计原理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是将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使用,通过协同工作来承担楼板的承载作用。
压型钢板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临时支撑构件,在施工期间承担楼板自重和施工荷载,而混凝土则作为最终的承载层,为楼板提供冷弯承载力。
二、施工工艺1.钢板安装:先将支撑架安装在砼墙或钢柱上,然后将压型钢板放置在支撑架上,并进行固定。
2.钢板预应力:将钢板与混凝土组成整体后,利用拉拢装置对钢板进行预应力,使其在整个使用寿命内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刚度。
3.混凝土浇筑:将混凝土倒入钢板内,并通过振捣等工艺使其与钢板完全结合。
在浇筑过程中需要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量,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4.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构造细节1.压型钢板:选择适当的压型钢板,根据楼板负荷和跨度进行计算,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常用的压型钢板有H型钢、冷弯薄壁钢等。
2.钢筋:在混凝土部分进行加固,增加楼板的强度和抗震性能。
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合理的钢筋增强。
3.抗裂措施:由于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不同,容易出现裂缝。
为了减小裂缝的产生,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进行预应力、采用加网或设置无纺布等防裂措施。
四、设计优势1.承载能力: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大跨度楼板的需要。
2.抗震性能:压型钢板能有效提高楼板的抗震性能,减小楼板的振动,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3.施工快速: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采用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拼装的方式施工,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4.节约成本: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的结合使得楼板结构较轻,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总之,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设计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施工效率,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因素,以确保楼板的安全和稳定。
YX76-305-915压型钢板混凝土楼承组合板计算书

压型钢板混凝土楼承组合板计算书工程资料:该工程楼层平台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跨度m l 4=,剖面构造如图1所示。
压型钢板的型号为YX76-305-915,钢号Q345,板厚度mm t 5.1=,每米宽度的截面面积m mm A S /20492=(重量0.152/m kN ),截面惯性矩m mm I S /1045.20044×=。
顺肋两跨连续板,压型钢板上浇筑mm 89厚C35混凝土。
图1组合楼板剖面1施工阶段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计算1.1荷载计算取m b 0.1=作为计算单元(1)施工荷载施工荷载标准值m kN p k /0.10.10.1=×=施工荷载设计值m kN p /4.10.14.1=×=(2)混凝土和压型钢板自重混凝土取平均厚度为mm 127混凝土和压型钢板自重标准值mkN m m kN m kN m k /325.30.1)/15.0/25127.0(g 23=×+×=混凝土和压型钢板自重设计值mkN m kN g /0.4/325.32.1=×=(3)施工阶段总荷载mkN m kN m kN g p q kk k /325.4/325.3/0.1=+=+=1.2内力计算跨中最大正弯矩为mkN mkN l g p M ⋅=⋅×+×=+=+05.60.4)0.44.1(07.0)(07.022max 支座处最大负弯矩为m kN mkN l g p M ⋅=⋅×+×=+=−8.100.4)0.44.1(125.0)(125.022max 故mkN M M ⋅==−8.10max max 支座处最大剪力kNkNl g p V 5.130.4)0.44.1(625.0)(625.0max =×+×=+=1.3压型钢板承载力计算压型钢板受压翼缘的计算宽度etbmm mm mm t b et 105755.15050≤=×=×=,按有效截面计算几何特征。
多层钢结构压型钢板和混凝土组合楼板施工技术

多层钢结构压型钢板和混凝土组合楼板施工技术简介:工业厂房钢结构框架钢砼组合楼板结构因其结构性能好、经久耐用、不用模板和脚手架支撑,便于施工,目前在许多项目均采用有砼组合楼板。
本文结合XXX烯烃项目气化框架组合楼面谈一下在高层框架顶部钢砼组合楼板的施工。
1工程概述XXX烯烃项目气化框架1区、2区在44.1m层、49.5m层、52.9m层、57.1m层、64.6m层结构层上设计钢结构组合楼板,总面积约7200㎡,金属压型板采用厚1.0mm双面镀锌钢板,板型为YX76-344-688,材质Q235。
在压型钢板每个波谷内配1根A8钢筋,波峰上配A8@250钢筋网片焊于金属压型板上,上部配支座负筋A8@150,分布筋A6@150,混凝土强度C40。
剪力键采用直径A13的栓钉(L=100,@250)。
如简图所示:施工工艺:施工前准备→原资料进厂及检验→安装压型板→栓钉焊接→封边、堵头板安装焊接→钢筋加工、安装→混凝土浇注→混凝土养护。
工艺原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结构体系,利用压型钢板自身具有的重量轻、强度高、承重大、抗震性好的特点,取消了传统的模板支撑系统。
工程中压型钢板被视为混凝土楼板的永久性模板,其设计的钢板肋取代了全部的正弯矩钢筋及部分温度钢筋,与混凝土具有很好粘结强度。
2压型钢板安装2.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1)认真熟悉图纸,了解压型钢板的排版分布、尺寸控制要求以及压型钢板在钢梁上位置关系等。
2)在安装之前,检查钢梁的平整度和钢结构梁的完善情况,认真清扫钢梁顶面的杂物。
3)综合测量钢梁表面的平整度,并根据压型钢板的排版图及建筑轴线在钢梁表面上进行测量放线,并作好测量标记。
4)压型钢板进场要进行验收,主要查看其基板是否有裂纹,镀锌层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擦痕等质量缺陷。
2.2压型钢板吊装、铺设1)压型板的吊装接纳尼龙带,对超重、超长的板应增加吊点或使用吊架等方式,防止吊装时发生变形或折损。
2)按照排版图,将压型板吊至正确的层段区域,并按照排版方向安全稳妥放置。
组合楼板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总 则
1.0.1 为使组合楼板的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特制定 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及钢筋桁架组合楼板;施工阶段的相关 规定也适用于作为永久模板使用的压型钢板。 本规范不适用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作用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1.0.3 组合楼板在设计与施工时,应从实际出发,合理选用材料,采取正确的构造和施工措 施,满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承载力、刚度、耐火及耐久性等要求。 1.0.4 组合楼板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要求。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组合楼板 composite slab 在楼承板上现浇混凝土,楼承板与混凝土共同承受荷载的楼板。 2.1.2 楼承板 deck 施工阶段可以承受全部施工荷载替代模板的金属板。 2.1.3 压型钢板 profiled steel sheet 经辊压冷弯,沿板宽方向形成波形截面的成型钢板。 2.1.4 开口型压型钢板 open trough profile 竖向肋(腹)板沿板件横向张开的压型钢板。 2.1.5 缩口型压型钢板 re-entrant-trough profile 竖向肋(腹)板沿板件横向缩紧,缩紧处开口不大于 20mm 的压型钢板。 2.1.6 闭口型压型钢板 flat profile 竖向肋(腹)板与横向板件垂直,相临两竖向肋板被机械力咬合在一起的压型钢板。 2.1.7 钢筋桁架板 steel-bars truss deck 由钢筋桁架与底模(压型钢板)通过电阻焊连接成一体的楼承板。 2.1.8 钢筋桁架 steel-bars truss 由钢筋焊接形成的桁架。 2.1.9 支座钢筋 support reinforcement 焊接于钢筋桁架两端的水平及竖向钢筋。 2.1.10 永久模板 permanent shuttering 仅承受施工阶段钢筋、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且在施工后不拆除的楼承板。 2.1.11 基板 base steel sheet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施工方案(完成)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施工方案1、工程简介B1区五层顶板结构、B(2)区楼层结构形式为钢—混结构,楼板为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
本工程压型板采用YX-75-230-690(1),板厚1.0mm,其镀锌层为180g/m2,板厚hc为100mm、120mm,分布筋为Φ8○a200、Ф8@130,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1>、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h=100mm、120mm。
2>、钢筋采用K8-Ф8@130;K10-Ф10@200;K12-Ф12@200。
3>、压型钢板选用YX-75-230-690(I),仅作模板用,不作防火保护层,板厚 1.0mm,其镀锌层180g/m2。
4>、在楼板的端部,设置构造栓钉,其直径为19mm,间距见下图。
焊后栓钉高度应大于压型钢板波高加30mm。
栓钉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15mm。
5>、压型钢板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得小于50mm,板的下部钢筋(As)在支座处应连续配置不得中断。
2、压型钢板组合楼板1>适用范围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实质上是一种钢与混凝土组合的楼板。
它是利用凹凸相间的压型薄钢板(简称压型钢板)作衬板与现浇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支承在钢梁上,构成整体型楼板的支承结构。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主要适用于承受静荷载结构的高层钢结构形式的建构筑物(如大空间建筑、高层民用建筑、大跨度的工业厂房等),如果荷载大部分是动荷载,则必须仔细考虑其细部设计,并注意保持结构组合作用的完整性和共振问题。
2>材料要求(1)钢材:强屈比不小于1.2,伸长率大于20%,并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钢柱、外框架梁、楼面主梁均采用Q235B。
(2)压型钢板:压型钢板(简称钢衬板)有单层压型钢板和双层孔格式压型钢板之分。
压型钢板应冷压成梯型截面。
截面的翼缘和腹板常压成肋形或肢形用来加劲,以提高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并保证其共同工作。
(如下图)(3)混凝土及钢筋:楼板混凝土:C30;钢筋:HPB235、HRB3352.3 结构连接形式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主要由楼面层、组合板(包括现浇钢筋混凝土与压型钢板)与钢梁几部分构成。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与构造.doc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1.定义组合楼板由压型钢板、混凝土板通过抗剪连接措施共同作用形成。
2.组合楼板的优点1)压型钢板可作为浇灌混凝土的模板,节省了大量木模板及支撑;2)压型钢板非常轻便,堆放、运输及安装都非常方便;3)使用阶段,压型钢板可代替受拉钢筋,减少钢筋的制作与安装工作。
4)刚度较大,省去许多受拉区混凝土,节省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5)有利于各种管线的布置、装修方便;6)与木模板相比,施工时减小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7)压型钢板也可以起到支撑钢梁侧向稳定的作用。
3.组合楼板的发展二十世纪30-50年代早在三十年代,人们就认识到压型钢板与混凝土楼板组合结构具有省时、节力、经济效益好的优点,到50年代,第一代压型钢板在市场上出现。
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六十年代前后,欧美、日本等国多层和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开始使用压型钢板作为楼板的永久性模板和施工平台,随后人们很自然的想到在压型钢板表面做些凹凸不平的齿槽,使它和混凝土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受力,此时压型钢板可以代替或节省楼板的受力钢筋,其优越性很大。
二十世纪80年代-现在组合板的试验和理论有了新进展,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地采用了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日本、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应的制定了相关规程。
我国对组合楼板的研究和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钢材产量较低,薄卷材尤为紧缺,成型的压型钢板和连接件等配套技术未得到开发。
近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引进,组合楼板技术在我国已较为成熟。
4 常用的压型钢板的截面形式给出了几种实际工程中采用的压型钢板,通过图片使学生对压型钢板有感性的认识,图中所示设置凹槽的压型钢板,设置凹槽后可明显提高钢板和混凝土板的组合作用。
2.1.1 常用压型钢板截面形式§2.2 组合楼板的材料及受力特性分析组合板:由压型钢板和混凝土板两部分组成;压型钢板按其在组合板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一)以压型钢板作为组合板的主要承重构件,混凝土只是作为楼板的面层以形成平整的表面及起到分布荷载的作用;(二)压型钢板作为浇筑混凝土的永久性模板,并作为施工时的操作平台;(三)考虑组合作用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这种结构构件在工程中最为广泛应用。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与构造设计方法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与构造设计方法
一、计算方法:
1.构造计算:
楼板面积计算:根据楼层平面图,计算楼板的面积。
板材数量计算:根据楼板面积和单个板材的面积,计算需要的板材数量。
板材间距计算:根据楼板的跨度和板材的受力性能,计算板材的间距。
横向板材数量计算:根据楼板的跨度和板材的受力性能,计算横向板
材的数量。
2.受力计算:
弯曲受力计算:根据楼板的跨度和受力情况,计算板材的弯曲受力和
弯矩。
剪力计算:根据楼板的跨度和受力情况,计算板材的剪力和剪力强度。
挠度计算:根据楼板的跨度和受力情况,计算板材的挠度和挠度限值。
二、构造方法:
1.板材的安装:首先将压型钢板依次布置在楼板的预留槽中,确保板
材的位置准确。
然后使用机械设备将板材压入槽中,并通过螺栓或焊接等
方式将板材固定。
2.混凝土灌浆:在板材安装完成后,将混凝土预先浇筑到板材顶部,然后使用振动器进行振动,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平整度。
待混凝土凝固后,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连接件的安装:在混凝土灌浆完全凝固后,安装楼板的连接件,如横向连接件和纵向连接件。
连接件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采用螺栓或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总结: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计算与构造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需要合理的计算方法和精确的施工操作。
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楼板的受力情况和构造要求;在构造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板材安装、混凝土灌浆和连接件的安装。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合理的构造方法,可以确保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结构安全和施工质量,为建筑工程提供可靠的支撑。
4-第4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解析

钢板承担未结硬混凝土的板的重量和施工荷载。
19
(3)由于压型钢板不替代混凝土板内的受拉钢筋 作用,可不采用防火涂料,但仍宜采用镀锌板使其能 起防绣作用。 (4)压型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叠合面可以放松要 求,不要求采用带有特殊要求的压型钢板; (5)采用圆柱头焊钉将压型钢板与钢梁相连,以 保证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目前,国内高层建筑钢结构中,主要采用上述非 组合楼板,其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生产的压型钢板多数 无压痕波槽,不能传递压型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横向 剪力 。
弹性理论计算方法就是按工程力学的方法计算,适
合压型钢板混凝土楼板的施工阶段计算及挠度计算。计 算时,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楼板的换算截面。即根据计
算要求,将混凝土截面换算成相当于与钢材的截面,然
后按工程力学的方法计算。
塑性理论的计算方法适用于计算承受静力荷载或承
受间接动力荷载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力。计算 时,考虑构件截面上应力重分布。
46
4.4.3
1、永久荷载 压型钢板及混凝土的自重。 2、可变荷载
荷载
施工活荷载: 工人、施工机械设备等自重。 附加荷载: 当有混凝土堆放附加管线混凝土泵等以 及过量冲击效应时,应适当增加荷载。 3、额外荷载 当压型钢板跨中挠度 δ大于 20 ㎜时,应考虑“坑凹”效应, 计算混凝土自重时,将全部的混凝土厚度增加0.7 δ 。
(d) YX-75-230-690
(e)YX-75-230-690(Ⅱ)
(f)BD-40弯全闭合型
26
2 国外压型钢板的板型
国外生产的压型钢板板型较多,典型板型见下图。
27
28
4.2.2
压型钢板的截面特征ຫໍສະໝຸດ 1、 压型钢板截面特征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设计与构造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考虑组合效应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概况,对它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构造要求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介绍,有利于对考虑组合效应的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有较为完整的认识。
并以具体的计算案例进行简单的设计分析,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结构设计端部构造
0 引言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是在压型钢板上浇筑混凝土,通过粘结和咬合将之进行组合,形成的一种共同受力、变形协调楼盖,简称组合板[1]。
由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够扬长避短、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优越性,因此它的工作性能比单一材料制成的结构更为优越,组合结构具有一系列优点[2]。
由于压型钢板的大批量生产和品种的多样化,以及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组合楼板在建筑和桥梁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73:2010)颁布实施,使得设计人员有据可依,必将进一步推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广泛应用。
1 压型钢板在组合楼板中的作用
组合楼板按压型钢板在楼板中的作用通常可分为二类:
1.1 以压型钢板作为永久性模板的组合楼盖
压型钢板在施工阶段承受自重及楼层自重和施工荷载,混凝土凝结达到设计强度后全部楼层荷载由混凝土板承受,压型钢板失去作用,作为永久模板留在混凝土楼板中,这种压型钢板混凝土板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板设计,压型钢板叠合面不需要设计齿槽。
计算方法、配筋构造完全遵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2 考虑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效应的组合楼板
在施工阶段,压型钢板起模板作用,混凝土凝结达到设计强度后,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形成整体,压型钢板兼做混凝土板的受力钢筋或部分受力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受荷载作用。
压型钢板的表面必须设置抗剪齿槽或其他措施来抵抗叠合面之间的纵向剪力或垂直掀起力,它对板型有特殊要求以外,对耐久性和防火性也有要求。
前一种楼盖为非组合楼板,第二种才是组合楼板。
鉴于组合楼板在实际工程
中具有更好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性能,应用更广泛,受力分析更复杂,本文主要研究考虑压型钢板和混凝土共同作用的组合楼板。
这种组合楼板在施工阶段压型钢板作为模板和浇筑混凝土的作业平台,和第一类压型钢板一样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施工阶段强度和刚度验算,计算时,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板的换算面积;在使用阶段压型钢板相当于钢筋混凝土板的受拉钢筋,按塑性理论计算静力荷载和承受间接动荷载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力,计算时,考虑构件截面上的应力重分布。
2 组合楼板的构造要求
2.1 压型钢板和混凝土构造
组合楼板用压型钢板采用镀锌钢板,镀锌层厚度应满足在使用期间不致锈蚀的要求。
基板厚度(不含镀锌层厚度)不应小于0.75mm,浇筑混凝土的槽(肋)宽不小于50mm,对于闭合式压型钢板按上槽口宽计算,压型钢板板肋以上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50mm,组合楼板的总厚度不小于9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骨粒径不应超过0.4hs,0.33bw,和30mm(hs为槽深,bw为压型钢板凹槽的平均宽度或上口宽度)[3]。
组合楼板截面如图1,图2。
组合楼板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75mm,在砌体或钢筋混凝土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100mm。
组合板中压型钢板在钢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mm,在砌体或钢筋混凝土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75mm。
如图3、图4。
2.2 栓钉连接件构造
组合板端部必须设置圆柱头焊钉连接件,连接件仅作为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叠合面之间的抗剪能力储备,可不必计算,但应满足构造要求。
焊钉应设置在端支座压型钢板凹肋处,穿透压型钢板并将栓钉、钢板均焊于钢梁上,栓钉直径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跨度小于3米的板,焊钉直径宜为13mm或16mm。
跨度为3~6米的板,焊钉直径宜为16mm或19mm。
跨度大于6米的板,焊钉直径宜为19mm。
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置,必须与钢梁焊接,且符合下列规定[4]:
栓钉焊于钢梁受拉翼缘时,其直径不得大于翼缘板厚度的1.5倍,当栓钉焊于无拉应力部位时,其之直径不得大于翼缘板厚度的2.5倍.
栓钉沿梁轴线方向布置,其间距不得小于5d(d为栓钉直径);栓钉垂直于梁轴线布置,其间距不得小于4d,边距不得小于35mm。
当栓钉穿透钢板焊接于钢梁时,其直径不得大于19mm,焊后栓钉高度不得大于压型钢板波高+30mm。
栓钉顶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15mm。
2.3 配筋要求
以下情况,组合板内应配置钢筋[5]:
连续板或悬臂板的负弯矩区应配置纵向受力钢筋。
较大集中荷载区段和开洞周围应设置附加钢筋。
防火等级较高时,可配置附加纵向受力钢筋。
组合楼板内应配置分布钢筋网,此钢筋可提高火灾时板的安全性,且可起到集中荷载的分布作用。
分布钢筋两个方向的配筋率ρ均不小于0.2%(ρ=As/bh)。
受力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等要求均应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当连续组合楼板按简支板设计时,支座区的负钢筋截面不应小于混凝土截面的0.2%,抗裂钢筋的长度从支座边缘算起,不应小于支撑跨度的1/6,且应与5支以上的分布钢筋相交。
抗裂钢筋的最小直径为4mmm,最大间距为150mm,顺肋方向抗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宜为20mm。
3 组合楼板的安装
压型钢板的吊装如图5.
图5 压型钢板吊装
组合楼板施工相关标准及规范
《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建筑用压型钢板》GB/T12755—91
压型钢板安装应在钢结构楼层梁全部安装完成、检验合格并办理有关隐蔽手续以后进行,最好是整层施工。
压型钢板应按施工要求分区、分片吊装到施工楼层并放置稳妥,及时安装,不宜在高空过夜,必须过夜的应临时固定。
压型钢板的几何尺寸、重量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建筑用压型钢板》(GB/T12755)的要求。
4 组合楼板的设计
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施工阶段强度和刚度验算,计算时,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板的换算面积。
按塑性理论计算静力荷载和承受间接动荷载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在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时,考虑构件截面上的应力重分布。
除特殊情况下采用单跨简支板计算外,常用的多跨(三跨及三跨以上)支承板均可简化为三跨或四跨连续板计算,且应分别验算其正弯曲(跨中)和负弯曲(支座处)的强度。
设计实例:简支组合截面尺寸如图6所示,跨度3.3m,压型钢板采用UKA -N型,钢板厚度t=1.2mm,其上混凝土厚度hc=100mm,采用C20混凝土。
施工阶段:恒荷载标准值为4kN/㎡,活荷载标准值1.5kN/㎡;使用阶段:恒荷载标准值6kN/㎡,活荷载标准值2.0kN/㎡。
验算该组合楼板的承载力。
图6UKA-N型组合楼板截面
①压型钢板截面特性
1m宽压型钢板的截面面积Ass=1972mm²
1m宽压型钢板的截面抵抗距Ws=43.4x10mm³
②施工阶段验算
1m宽压型钢板的均布荷载:
q=1.2x4+1.4x1.5=6.94kN/㎡
M=ql²/8=9.39kN.m
fs.Ws=215x43.4x10³=9.33x106kN.m
M≈fs.Ws故施工阶段强度满足要求
③使用阶段强度验算
C20混凝土,fc=10N/㎡,fcm=11N/㎡,
1m宽组合楼板的均布荷载:
q=1.2x6+1.4x2=10kN/㎡
M=ql²/8=13.6kN.m
V=ql/2=16.5kN
x=Ass.fs/b.fcm=215x1972/1000x11=38.5mmM=13.6kN.m
正截面强度满足要求
④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VU=0.07fc.b.hc=0.07x10x1000x100=70KN>V=16.5kN
斜截面承载力满足要求
5 结语
对于设计人员,做好组合楼板的结构设计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一定要对结构的受力模型有正确的认识,对计算结果能够正确的判断,必要时还要经过核算,才能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天.组合结构设计原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新堂.钢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 严正庭,晓栋,佳隆.最新钢结构设计实用手册[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JGJ 9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S]
[5] 王连广.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与计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于文杰,1987年1月,女,河南省漯河市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