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篇一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115个成语典故(附易错成语分类汇编)

《论语》的115个成语典故A1.哀而不伤[解释] 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 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 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 《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 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屏气凝神[解释]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 博施济众[解释] 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 《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 博文约礼[解释] 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 《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 不耻下问[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 不得其死[解释] 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解释] 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不亦乐乎[解释]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1.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2. 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5. 匹夫不可夺志: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 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自《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7. 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已:停止。
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非礼勿视:不合符礼教的文字不能看。
出自《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最新整理)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1。
【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2。
【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6。
【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
【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9。
【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
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
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
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
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
”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