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
传统中式婚礼礼仪习俗

传统中式婚礼礼仪习俗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
传统中式婚礼非常简单,步骤繁多,需要预备的东西也特殊多。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传统中式婚礼礼仪习俗,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传统中式婚礼的习俗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洋溢喜庆热闹的气氛。
吉利和祝愿、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
几乎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思想。
新郎和新娘假如根据传统的中式婚礼来进行结婚仪式,肯定要穿传统的中式服装。
新郎长袍马褂,新娘绣衣绣裤,做足了秀,才有味道,才能真实体会出中式婚礼繁复中蕴涵的哲理。
婚礼当日,先祭祖。
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先拜祖先,然后在和媒人、傧相等6人或12人一同随轿前往新娘家。
途中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此时,新娘在家要先食“姐妹桌”表示自己依依不舍告辞少女时代。
新郎到,新娘要先拜神明、拜祖先、叩别父母、接受新郎鲜花。
选定吉时和新郎一起离开娘家。
此时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挽扶上轿。
娘家人要放鞭炮、关门,起轿后,娘家人将一碗水泼在地上,表示新娘有了自己的家,不会被新郎休回。
新娘要在轿上哭几声,表示对父母的恋恋不舍之情....迎娶的队伍一竹笠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以防邪伸白虎.....花轿到新郎家后,停在门前,由男方家的童子端茶迎轿。
新娘由全合人儿扶下轿过火盆、踩瓦片、敬公婆茶。
男方家的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人。
新郎新娘踏上红毯进堂。
双双拜天地、行交拜礼、入洞房。
新郎为新娘接头帕、点花烛、饮合欢酒。
凤冠霞帔是钟情于古装婚纱的新娘不行错过的,华丽的装饰,喜庆的颜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新娘风格。
当新郎身穿长衫马褂,簪花挂红,手扶花轿而行。
而新娘身穿绣花裙褂,头顶凤冠霞帔,上面盖着一块红方巾。
坐在缓缓前行的八抬大轿中,听着鼓乐喧天的乐曲,看着外面驻足观望的人群,让新娘感觉到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立刻感到脸上一圈红晕泛起,心里甜丝丝的,似乎自己就是那月亮中古典而漂亮的嫦娥,享受着甜美的幸福。
婚礼的禁忌事项1. 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关于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结婚时“三茶六礼”的含义“三茶六礼”作为一种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其长远的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
“三茶六礼”是潜江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礼仪,一般为定婚到结婚之间男女双方所履行的各种礼节。
“三茶”即定婚时的“下茶”男女双方许下终身时,男方以“百果”相送,意喻百年合好。
结婚时的“定茶”,男方以莲籽、枣子为礼,比作连子连心、早生贵子。
同房时的“合茶”,是指男女进入洞房后,两人合饮一杯茶警示男女双方要同甘(干)共苦。
“六礼”倒是文人墨客将婚礼阶段的各种礼节归纳的总称。
传说,始于周文王。
有史册记载:周文王卜得吉兆,纳采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经历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六个过程。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娘家去说亲。
算是婚礼中的第一步。
女方答应这门亲事,男方再请媒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庚八字(即天干地支记载的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看双方生辰是否相克,谓之“问名”。
男方将双方八字卜得吉兆后,择定吉日,决定缔结姻缘,称着“纳吉”(也叫纳八字、订婚)。
“纳徵”就是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按女家的要求所送的聘礼。
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之女家,叫做“请期”(民间的说法叫——报期。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
男方到女方家里去接人,谓之“迎亲”。
“六礼”的的时期、名称各异,所送聘礼也很有讲究。
过去,男方到女家去求亲,礼物应该送大雁。
《礼仪。
土昏礼》载:“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一是以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
”顺乎阴阳往来。
二是人们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
取其忠贞不渝。
但这些通指当时的达官贵人。
一般的人弄不来大雁,只好以鸡代雁。
意义也就不那么厚重了。
农村的订婚礼,则以女方的要求来定,多为女人穿戴的衣物、手饰,再配以喜饼和喜酒。
酒是断然不可少的。
过去生了女孩,都说是生了个“酒坛子”。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
(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
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
(进洞房要选订时辰)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
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一壶老酒,绵香醇厚;一首老歌,情意悠悠;一人段岁月,天长地久;一句祝福,伴随左右;一群朋友,知心牵手;一条短信,伴着春风送去问候!。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一、婚前仪式1.求婚:男方向女方求亲,习俗中通常由男方至女方家中,准备好婚戒或信物向女方表达婚姻意愿。
女方接受后,婚期即可确定。
2.看相:男方家中请来看相师为新人合婚进行算命,以验证两人是否命相合适。
得到合适结果后,方可进一步筹备婚事。
二、婚礼筹备1.婚期确定:一般婚期选择在农历佳节或没有忌日的日子,通常由男方家长商议后决定。
2.筹办聘礼:男方家属出钱买聘礼,包括彩礼、聘金、婚车、婚宴等,用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3.婚帖发放:男方发放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一般会有请柬和请帖两种形式,分发给亲友。
三、婚礼仪式1.迎亲:即新郎和迎亲队伍去新娘家接新娘,通常由新郎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组成队伍,挑选出看门的“大红门”,要挑供“大红门”首次迎亲用。
2.迎亲入门: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长先以红绳将门门扣住,再摆布一堆东西,要花钱,新郎要给红包,由新郎方来还是由朋友出即得看家庭情况决定。
3.合席宴请:婚礼当天举办盛大的婚宴,新娘新郎和双方亲友坐在主席席上享用丰盛的宴席并进行祝酒、办酒等形式的宴请活动。
4.过河:新郎要背着新娘过“火盆”,象征婚后新娘要避免灾难,忍辱负重。
5.敬茶:新郎新娘拜见双方父母和长辈,向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激。
6.放鞭炮: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中,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象征喜庆与祝福。
7.拜堂:新娘和新郎进入主堂,接受双方长辈的祝福和嘱咐,表示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8.洞房:新婚夫妻进入新郎家洞房,通过门首的游戏与挑战,预示着他们进入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9.分床:新娘新郎在洞房睡床上分床而卧,等待过后的第一次共枕之夜。
四、婚礼习俗1.戴红鞋:新娘在婚礼上要换上红鞋,寓意步入婚姻幸福之路。
2.抛瓶子:新娘出嫁时,在火盆上放上装有小麦粉的瓶子,新娘右手持瓶子,向后一抛以象征旧火新生,意味着婚姻幸福美满。
3.剪彩:新人手持一把金色剪刀,将装饰在新房门前的红绸缎剪断,寓意着新婚夫妇幸福美满,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一、迎娶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二、回门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关于汉族结婚礼仪_婚礼大全_

关于汉族结婚礼仪结婚礼仪,或根据地方的不同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
我国那么多个民族,你知道汉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汉族结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汉族的结婚礼仪旧时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
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
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
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
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
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
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
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
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
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
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
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
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
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
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
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
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
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
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
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
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
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
一、迎娶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
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
二、回门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
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回门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
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
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三、梳头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
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下一步就是梳头了。
有些中国新娘穿上传统的红衣裤,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饺子,有3枚饺子,一个预示着爱情,一个预示着多子多福,还有一个意味着幸福。
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
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
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四、哭嫁
在中国,不少传统婚俗随着年青一辈简化婚礼而渐渐被人遗忘,但其中亦不乏充满趣味而且背后隐藏着深深祝福。
古时候,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连母亲,亲属都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
原来背后有一段故事:从前有一个后母,对丈夫前妻的女儿很刻薄,待亲生女儿却如珠如宝。
为了除去眼中钉,她草草找来一个穷家小伙子把前妻的女儿嫁出去,还在出嫁当天故意哭哭啼啼,叫女儿即使生活不顺也不可回娘家。
结果这个女儿与夫家和睦相处,生了儿子也发了财。
相反她为亲生女儿千挑万选了个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妆,喜笑颜开地说尽吉利话把女儿嫁出。
但亲生女儿却终日和婆婆吵嘴,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丈夫便把她赶出家门,她一气之下上吊死了。
后来,前妻的女儿见后母孤苦无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
邻人都说后母在她出嫁时故意哭啼是坏心肠,但她却说后母是舍不得她走才哭,而且越哭越发。
人们看到两种方式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便照着在女儿出嫁时也哭闹一下,希望真的可以越哭越发,哭嫁的习俗便是这样流传下去。
现在的新娘虽然未必相信这个习俗,但想起要离开娘家,也会有因为舍不得父母而于大婚日哭起来呢。
五、结发
洞房诸礼中属于结婚正礼范畴内的一道重头戏是"合髻",也称作"结发",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
"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
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
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
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
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
一、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