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信息处理技术与方法复习题
信息处理复习题(含答案)

数字地震信号处理试题库(客观题)选择题(单选30):1、地震波中某震相的周期为20秒,其频率为:A.0.05HzB. 20Hz.C. 20秒D. 0.05秒( A)2、两个8Hz和10Hz的简谐振动合成后,其中的频率成分为:A. 8Hz, 10Hz, 18Hz, 2HzB. 10Hz, 8HzC. 2Hz, 18HzD. 2Hz, 10Hz (B)3、某体波震相的频率为2Hz, 用25Hz的采样频率采样后,其周期为:A.2秒B. 0.5秒C. 23HzD. 23秒(B)4、分析地震波中含有的频率成分的正确变换为:A. Fourier变换B. Laplace变换C. Z变换D. Walsh变换(A)5、描述模拟系统传递函数采用:A.时间域B. 空间域C. Z域D. Laplace域(D)6、描述数字系统传递函数采用:A.时间域B. 空间域C. Z域D. Laplace域(C)7、将时间域中的数字信号进行移位,频率域中改变的是A. 振幅谱B. 相位谱C. 功率谱D. 高密度谱(B)8、以20Hz的采样频率对最高频率为5Hz的信号进行采样,其Nyquist频率为:A. 20HzB. 10HzC. 5HzD. 15Hz (B)9、以10Hz的采样频率对频率为8Hz的信号采样后,数字信号频率为:A. 10HzB. 8HzC. 2HzD. 18Hz (C)10、以10Hz的采样频率对频率为12Hz的信号采样后,数字信号频率为:A. 10HzB. 8HzC. 2HzD. 12Hz (C)11、下列滤波器中,具有最优的线性相频的是:A. 椭圆滤波器B. Bessel 滤波器C. Chebyshev滤波器D. Butterworth滤波器(B)12、在相同的设计阶数下,下列滤波器过渡带要求最窄的为:A. 椭圆滤波器B. Bessel 滤波器C. Chebyshev滤波器D. Butterworth滤波器(A)13、要求去除信号中的低频干扰成分,采用的滤波器为:A.高通滤波器B.低通滤波器C带通滤波器 D.带阻滤波器(A)14、通带内具有最大平坦的频率特性的滤波器为:A. 椭圆滤波器B. Chebyshev I 滤波器C. ChebyshevII滤波器D. Butterworth 滤波器(D)15、完全线性相位的滤波器为:A. Bessel 滤波器B. FIR滤波器C. IIR滤波器D椭圆滤波器(B)16、计算机不可能处理无限长数据,将截断数据进行分析相当于将无限长数据加上A:Bartlett窗B. 三角窗 C. Kaiser窗 D. 矩形窗(D)17、宽带地震仪的“宽带”是指:A. 通带范围大B.阻带范围大C.动态范围大D. 过渡带宽(A)23、图1为对1Hz的采样频率采样后进行Fourier分析得到的振幅谱,则信号中含有的频率成分为:A. 0.12Hz, 0.24Hz, 0.76Hz, 0.88HzB. 0.12Hz, 0.88HzC. 0.24Hz, 0.76HzD.0.12Hz, 0.24Hz (D)24、图1为对1Hz的采样频率采样后进行Fourier分析得到的振幅谱,其中的Nyquist频率是:A. 1HzB. 0.14HzC. 0.28HzD. 0.5Hz (D)29、某模拟信号含有3Hz、5Hz和8Hz的周期信号,若使信号采样后不失真,采样周期应为A. 0.3秒B. 0.15秒C. 0.05秒D. 0.08秒(C)30、运用滤波器对某信号进行滤波,等价于A.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的乘积。
地理信息复习题(完整版)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题(完整版)1、 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材料,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像等,数据本身没有意义。
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是有用的有意义的数据,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它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事实知识,作为生产、管理、经营、分析、决策的依据。
两者之间的关系:①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②数据经过加工才能变成有效的信息,同样的数据经过不同的处理过程,可变成不同的信息。
③由于数据和信息之间紧密联系,通常并不严格区分数据信息2、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构成以及功能(5点)概念: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是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技术系统,可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及其实体的空间地理分布,用以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构成:系统硬件、系统软件(专业软件、数据库软件、系统管理软件)、空间数据(数据来源有室内数字化、外业采集以及其他数据的转换)、应用人员、应用模型功能:数据输入、预处理、管理、查询和分析、可视化表达输出。
工作原理:空间模型、地理参考系、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
3、 地理数据的定义、三个特征(第三章)地理数据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的数据,是表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诸要素文件,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
空间数据的定义: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它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它具有定位、定性、时间、空间关系等特性。
特征:空间特征 属性特征 时间特征补充:地理数据是GIS的操作对象,据来源分包括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地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
据表示的对象分包括类型数据、面域数据、网络数据、样本数据、曲面数据、文本数据和符号数据。
地理空间一般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及其所联接的特征实体。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答案整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1、 名词解释(20分)1、速度谱 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 又称反褶积。
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 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5、水平叠加 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得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6、叠加速度 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哈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7、静校正 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 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 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地质勘查项目中的地质信息技术与应用考核试卷

B.全球定位系统
C.互联网技术
D.以上都是
2.在地质勘查中,以下哪种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信息?()
A.地质填图
B.遥感技术
C.钻探
D.地震勘探
3.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功能?()
A.数据采集
B.数据处理
C.制图
D.通信
4.在地质勘查中,以下哪种方法不适用于确定地下矿产资源的位置?()
1. ABC
2. ABC
3. ABCD
4. ABC
5. ABC
6. ABC
7. ABCD
8. ABCD
9. ABC
10. ACD
11. ABC
12. ABCD
13. ABC
14. BCD
15. ABC
16. ABC
17. ABD
18. ABC
19. ABC
20. A
三、填空题
1.收集、管理、分析
2.遥感卫星、航空摄影
B. MapGIS
C. Oracle
D. MySQL
13.以下哪个环节在地质勘查项目中不需要应用地质信息技术?()
A.数据采集
B.数据处理
C.成果展示
D.矿山建设
14.在地质信息技术中,以下哪种技术主要用于地质体表面形变监测?()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质填图
D.地球化学勘查
15.以下哪个软件主要用于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与分析?()
10.矿产资源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矿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经济性。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完整word版)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复习资料

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对象模型 :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影像金字塔结构: 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0.空间索引: 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
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2。
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4。
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5。
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空间关系是指地理空间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空间关系主要有头拓扑空间关系、顺序空间关系、度量空间关系。
地信期末复习(全)

一、名词解释(2分*5个)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3.游程编码结构:是在栅格数据矩阵中,逐行将相邻同值栅格合并,记录合并后栅格的值及合并栅格的数量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4.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一般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形式存储在硬盘、光盘等介质上的。
5.空间数据内插:通过已知点或多边形分区的数据,推求任意点或多边形分区数据的方法称为空间数据的内插。
6. 空间元数据:空间元数据是指在空间数据库中用于描述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和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
7.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它是以地球科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空间演变等信息。
8. 信息: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9. DTM:即数字地形模型,是用数字化的形式表达的地形信息。
10.栅格数据结构: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栅格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分割成规则的网格,称栅格单元,在各个栅格单元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11.游程编码结构:是在栅格数据矩阵中,逐行将相邻同值栅格合并,记录合并后栅格的值及合并栅格的数量。
12.几何纠正:为了实现对数字化数据的坐标系转换和图纸变形误差的纠正。
13.空间数据库:为GIS提供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法。
14.空间叠合分析:指在相同的空间坐标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两个不同地理特征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重叠相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
地质勘探中的物探数据处理考核试卷

2.物探数据处理中,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主要包括时间域偏移和______偏移。
()
3.在磁法勘探中,地磁场的倾角称为______,而地磁场的偏角称为______。
()()
4.重力勘探中,用于反映地质体密度变化的物理量是______。
()
5.地震数据处理中,______是一种常用的去噪方法,它基于中值滤波的原理。
5.波形拟合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步骤。()
6.地震勘探中,反射波和折射波都可以用来识别地质界面。(√)
7.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可以消除地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8.在物探数据处理中,多属性分析可以提供比单一属性更丰富的地质信息。(√)
9.静校正处理主要解决地震资料中由于地形变化引起的时间误差。(√)
A.小波变换
B.中值滤波
C.频率域滤波
D.空间域滤波
14.在重力勘探数据处理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异常校正?()
A.地形校正
B.岩石密度校正
C.重力仪校正
D.地磁校正
15.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地震数据的三维可视化?()
A.体绘制
B.表面绘制
C.截面绘制
D.透射绘制
16.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地震资料的反射系数?()
2.磁异常数据通过分析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地质体的磁性特征,如磁化方向和强度,从而帮助识别地质构造和岩性差异。
3.重力异常受地形、地质体密度变化、地磁影响等因素影响。地形变化引起重力异常的局部变化,地质体密度差异是引起重力异常的主要原因,地磁影响可通过校正消除。
4.偏移处理的目的是校正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由于地质体倾斜和弯曲引起的波前扩散,使地震资料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位置和形态。
地质勘探数据处理考核试卷

C. MapGIS K9
D. Blender
16.在地质勘探数据处理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提高数据的可解释性?()
A.数据降维
B.数据可视化
C.数据标注
D.数据抽象
17.以下哪些工具可以用于地质勘探中的野外数据采集?()
A.全站仪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遥感卫星
D.电阻率仪
8. AB
9. ABCD
10. ABC
11. ABC
12. ABCD
13. ABCD
14. ABC
15. ABC
16. ABCD
17. ABCD
18. ABCD
19. ABD
20. ABCD
三、填空题
1.摩氏硬度
2.箱线图法
3.岩石类型、温度
4.斜率
5. 10000
6.克里金法
7. Petrel
8.电阻率法
()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D
3. A
4. D
5. A
6. C
7. D
8. A
9. A
10. D
11. A
12. A
13. D
14. B
15. C
16. D
17. A
18. A
19. D
20. C
二、多选题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
5. ABC
6. ABCD
7. ABC
A.遥感数据
B.地质图
C.钻孔数据
D.网络爬虫
20.在地质勘探数据处理中,以下哪个环节通常用于数据降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资源信息处理技术与方法复习题
1地质信息、地质数据、地质变量
地质信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对地质现象进行研究所获得的认识。
地质数据:指地质学研究中所需的地质信息,包括数字、文字、图件、表格等。
地质变量:随着空间位置不同,可以取得不同数值的地质现象称为地质变量。
也是参与建立地质中所应用的数学模型的成分和参数。
地质信息/数据两个概念可以等同使用地质数据/信息是地质变量构置的基础。
2 总体、样本、个体总体:一组样品中一切测定值的集合称为总体(population);
样本:某个样品上所得到的测定值为样本(Group)。
个体:样本中的单个测定值称为个体(individuals),
一个总体中所含个体的数目称为总体大小(总体定量),样本中所包含个体的总数为样本大小/容量。
3现代成矿预测的四定要求 :定位置,定数量,定概率,定区间。
1)给出成矿远景区的空间位置,包括有利成矿地段,有利成矿标志的空间分布。
2)给出可能矿床的规模大小,包括多种矿床值(品位,矿石量,金属量,矿床数,矿床价值)的估计值。
3)给出可能产出矿床的概率。
4)给出找矿有利标志的数值区间。
4地质变量类型
按其取值方法:1)观测变量
2)乘积变量
3)综合变量
4)伪变量
5 选取地质变量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先多后少。
一开始应尽可能地多选,避免漏掉有用信息,然后再进行变量的筛选、组合。
(2)选取与研究对象(矿床)或与地质问题(成矿作用)或研究目的(矿床预测)的密切相关的变量。
例如,当我们对某地区的斑岩铜矿进行预测时,首先应把选取变量的空间范围限定在斑岩体及附近,选取有关的岩浆岩标志、矿化分带标志、断裂裂隙系统标志、蚀变岩标志、矿物组合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等。
(3)注意横向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纵向推断性(inference)。
前者是指在已知区(模型区)选取的地质变量可以外推扩展到未知区(预测区)。
后者是指某些能反映深部地质和隐优矿化特征的变量应设法加以提取,如隐伏断裂、隐伏岩体。
(4)尺度对等(scale consistency)原则,变量选取的尺度要与预测比例尺相当。
(5)地质研究与数学分析相结合。
对于由数学分析选出但地质意义不明确的变量,应进一步研究及地质意义,看是否隐含着某些地质信息;如果其地质意义仍不清楚,则应检查变量的取值,变换及计算,看是否是数学处理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6 地质变量选择的方法
1)作图法
2)相关系数法:r:[-1,1]
简单相关系数:r=S XY/(S X S Y)
偏相关系数:r ij,kl =—Dij/(Dii*Djj)1/2Dij为相关矩阵的逆矩阵的元素秩相关系数:ρ=1—6∑d i2 /(n(n2—1))
3)信息量计算法:
I Aj—B=lg(N j/N/(S j/S))
4)地质特征向量长度法:
7 地质变量的取值及综合变量的构置
建立原始观测数据矩阵—野外取值:按网格单元填写信息卡片
室内取值:物化探数据
岩矿测试数据
地质图件:划分单元,逐一取值综合变量构置:
组合特征值(岩性组合熵、围岩蚀变组合熵):
H=—∑j p j lnp j/lnN
8 地质变量变换的目的
使因变量尽可能正态分布(明显偏态分布通过某种变换尽可能转化为近正态分布)
统一地质变量的量纲(使量纲相差悬殊的变量之间经过变化后在同一量纲水平上)
缺失数据的增补或替代
使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尽可能为线性相关
不同测试水平数据之间的校正、不同景观条件下背景值的校正
9 地质变量的变换
变换种类变换目的变换方法数学模型
1)分布变换变偏态为正态对数变换y=ln(x+c)
2)量纲变换统一数据水平极差变换y ij=(X ij—X jmin)/(X jmax—X jmin)
标准化变换Y ij=(X ij—Mean j)/S j
3)降维变换减少变量数因子分析
4)化直变换变为线性相关函数图象变换
10地质信息处理的一般思路和流程
•了解数据背景/地质背景;
•统计、查明数据特征;
•数据预处理,变量选择;
•选择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解释处理结果/地质解释。
11 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
(1)相似类比理论
①理论的基本表述:
1)相似的地质环境,应该有相似的成矿系列或矿床产出;
2)在面积相等的相当大的地区范围内,应该有相同或相近的矿产资源量.
②类比的基本工具—矿床模型法
矿床模型是矿床所处三维地质环境的描述,基本内容包括:
1)成矿地质背景:大地构造位置、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时代
2)控矿地质因素:控矿构造、岩体、层位、岩性、岩相古地理等
3)找矿信息标志:矿化显示、蚀变组合、物化探异常、卫星遥感信息等
(2)地质异常理论
地质异常的概念
地质异常是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成因序次与周围地质环境具有显著差异的地质体.
地质异常是形成新类型、新规模矿床的必要前提.相似类比只能发现已知类型和已知规模的矿床,为了发现新类型还必须有求异理论作补充
地质异常的尺度水平
全球性地质异常:与地球垂向层圈构造和横向地壳类型相联系,如环太平洋火山岛弧.
区域性地质异常:例如郯庐断裂带.
局部性地质异常:是制约矿田、矿床、矿体产出的地质异常.
显微地质异常:手标本和镜下尺度上的岩石、矿物特征异常.
(3)定量组合控矿理论
查明控矿因素定量组合
查明各因素作用大小、性质、方向
查明有利成矿的标志状态或最佳数值区间
12 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准则
1)综合预测准则
2)尺度水平对等准则
3)矿床值分布率准则
4)定量预测准则
5)评价准则
6)发现率分析准则
13 矿床统计预测的类型
1) 矿床资源总量估计及潜力评价(1:50万或更小比例尺)
2) 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
3) 局部地段含矿性定量评价(矿体定位预测)
14 中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基本步骤
(1)按任务要求及条件,确定研究区范围,预测对象(单一矿种,综合分析)和预测比例尺。
(2)划分预测单元,确定控制区(模型区);
(3)全面收集研究区的地质、矿床、化探、物探、遥感等资料,进行变量的选取,取值,综合变量的构置,变换等。
(4)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
(5)对未知单元进行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或找矿有利地质段,估计资源量。
(6)对预测结果进行成矿条件分析,修正预测模型,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15 什么是GIS?
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贮、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与之相关的属性,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技术系统。
16 从数据的逻辑流程上来看,GIS应该有五部分组成:
–(1)数据输入部分;
–(2)数据管理部分;
–(3)空间分析部分;
–(4)图象处理部分;
–(5)输出部分。
17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1)空间数据
–表达实物空间位置的数据;
–点、线、面(点、线、面、体)为基本图形数据单元
●点是最基本的数据单元,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用坐标(x、y、z)表示;
●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以矢量结构表示,它是沿线的方向点的坐标串;
●面是由线所围成的封闭单元,以二维拓扑关系表示;
●(体是由面所围成的封闭单元,以三维拓扑关系表示)。
(2)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是空间实物所对应的各种参数数据,包括独立属性数据和派生属性数据。
其中派生属性数据可以由独立属性数据推算出来,所以不必单独输入。
18应用G I S进行成矿预测的一般流程
GIS应用于成矿预测,除了需要满足一般GIS应用的数据流程要求外,又需要满足本学科特有的数据要求,其数据流程为:
(1)地矿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金属矿产预测的多源地矿信息源一般包括:
–研究区地质矿产图,
–研究区地球物理数据或物探异常图,
–研究区地球化学数据或化探异常图,
–研究区遥感数据或遥感图像及遥感解译图等。
(2)预测信息的提取----变量
根据所研究矿产模型的需要,从原始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证据单元,或重新组合成基本的证据层(变量)。
(3)成矿预测模型的建立
●“证据权”模型
●多元统计模型
●专家系统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4)空间分析
以重新组合的证据层为基本单元,利用GIS强大的图形分析功能,按照专家系统提供的知识和经验,对各个图形进行操作分析。
通过GIS的图形显示功能观察中间结果,对比、分析、评价、修改初始模型和图形分析方法,产生新的中间图层,直到满足矿产资源预测的要求为止。
(5)解释最终结果
对多层地学证据进行叠加,产生研究区矿产预测图。
即产生预测的最终成果。
利用GIS 产生的矿产预测图是以不同色级标示的一幅矿产资源空间可能产出的概率图。
根据其概率的不同可以圈定各级远景区。
同时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分析成果应用的有效性,并可以修改或重新构成基本证据的模型参数,产生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图件。
19 证据权法(WOE)
是一种利用确定矿产形成的后验概率来圈定研究区有利成矿部位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以贝叶斯条件概率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方法确定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证据层的权重值,进而计算空间任一位置矿产发育的概率值来圈定不同级别的预测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