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而按照其发生的序列上呢,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说到雕塑,我们可以想到著名的魔鬼城,魔鬼城起初由于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山丘被风雕塑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像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柬埔寨的吴哥窟,有的像雄鹰展翅。走进魔鬼城,在其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原理,这就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此外,一些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都会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或三角洲,像黄河入海口,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了地上河,这是河流流水搬运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真的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啊!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岩石。而岩石的类型大体可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种岩石类型给我们人类展现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例如,峨眉山景观就是著名的火成岩景观,其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顶部覆盖着大面积的玄武岩,峨眉山诸峰峭壁陡峻,这些险峻的绝壁完全是由玄武岩冷却后的收缩节理石柱造成的。

通过修读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各类风景地貌的风姿与神韵,也认识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美丽的风景,是自然的传奇,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风景地貌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因此,作为新世纪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尽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去保护风景地貌,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地貌资源。在我看来,对于风景地貌,保护还是第一位的,保护风景地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任何以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开发利用都是不道德的。我们要把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地貌,保护地质遗迹放在首位,让我们的共同的财富魅力永存。

地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内营力: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它不仅形成地表基本起伏,还影响外营力的作用性质与强度。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垂直、水平、褶皱和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指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受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作用产生的营力,它对于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外营力作用通常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规律。(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貌与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岩石地貌学:是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剥蚀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沉积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是应用地貌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与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和规划有关问题的学科(与国民经济建设、生产建设紧密结合)。地貌学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 1)人作为地貌营力,其无意和有意(规划)对地貌过程和地貌的影响;2)资源评价,工程建设与规划。、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叫风化。 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但是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崩解的过程,并没有改变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岩石和矿物在水、大气中的O2、CO2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岩石和矿物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这种风化作用叫作化学风化作用。一些不含水的矿物与水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一部分水要进入矿物内部,改变原来矿物分子结构,形成另外的新的矿物,称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反应而起的分解作用,矿物同水中的H+、OH-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称水解作用。含有CO2的水溶液对矿物的分解过程,称碳酸化作用。 氧化作用是矿物与游离氧化合的反应过程。空气、水或地下一定深处都有大量的游离氧它与岩石氧化作用后,可使其中低价元素矿物转变为高价元素矿物。生物风化作用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使岩石矿物受到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根系对岩石的挤胀崩解(根劈作用)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加速岩石破碎。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各种化合物,如碳酸、硝酸和各种有机酸,对岩石有较强的腐蚀作用,称为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微生物的作用明显 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它的组成物质除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而按照其发生的序列上呢,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说到雕塑,我们可以想到著名的魔鬼城,魔鬼城起初由于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山丘被风雕塑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像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柬埔寨的吴哥窟,有的像雄鹰展翅。走进魔鬼城,在其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原理,这就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此外,一些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都会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或三角洲,像黄河入海口,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了地上河,这是河流流水搬运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真的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啊!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學發展史與前沿進展 孫然好 (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email:sunra02@https://www.360docs.net/doc/45522121.html, 簡體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45522121.html,/process/download.jsp?file=200410-73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地貌學的發展史,認為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統演變與全球氣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文中還探討了地貌學的各個發展方向,認為環境地貌、災害地貌、城市地貌、旅遊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應用地貌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猛。主要是因為這些分支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較好。相比較而言,地貌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後,需要加強。 關鍵字:地貌學數字地貌發展史進展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結構、形態成因、發展歷史、動態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認識地貌形態的發展規律及其演變趨勢,應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地貌學由於其研究物件時空尺度的變化極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塵的變化移動規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統一和整合就顯得十分困難。同時,研究地貌發展歷史的沉積學方法與研究地貌發展過程的動力學方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縱觀國內地貌學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地貌學的—些分支有所新進展,但從整體學科看,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危機,如人才斷層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先進實驗設備手段及現代電腦技術的欠缺,傳統地貌數理基礎的不足,理論建樹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論及相鄰學科發展新趨勢的瞭解不夠等。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的,固守的結果將是“喪失”,只有不斷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出路。世紀之交的地貌學如何發展,是擺在每個地貌學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1.地貌學發展簡史回顧 1.1 古代地貌學知識的積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都與地貌形態密切相關。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到西方聖經的

地理读后感(共3篇)

地理读后感(共3篇) 篇:地理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

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这两本书,我爱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

风景地貌作业

风景地貌作业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包括观看电影纪录片、风景图片以及游览观赏自然风光,我们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风光景色,在书本中,我们亦曾熟背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进而在脑海里形成特定的意境。这些,都应该归属于我们一下所要探究的风景地貌学领域。 我们所说到的风景地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谓地貌学,研究的是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风景地貌学则是专注于其中有关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等等的研究,最终达到运用地貌学理论的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目的。风景地貌学是围绕风景地貌成因这条主线进行,其成因很复杂:它既是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的产物,又是地球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还是发育阶段的具体产物。因此,我们要理解风景地貌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清楚地质构造、岩石性质、认识地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了解了塑造地貌的动力,才能去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 很多人都会混淆成风景地貌学即是地球科学的另外一种称号。其实不然,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是有相似之处,但在细则上又略有差异。地球科学主要是以整体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综合比较风景地貌学和地球科学的概念,结合自身的学习,我发现,地球科学更侧重的是对地球表层以及内壳的研究,而风景地貌学除了对上述这些有所探究之外,还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各种地貌吗,肯定其审美方面的价值。可以说,地球科学是一个比较硬性研究的科学,而风景地貌学则相对来说比较人文化了。 风景地貌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下,经过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的长期营造而形成的。地质因素(构造、岩性、地层等)是某一地域风景总特征的“本底”,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造景基础条件之一。 这就必要地提及地质作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地方的风景地貌因岩石的褶皱、断裂形成独特的外观,同时岩性对地表风景形态的控制也形成了奇特景观,我们经常提及的风景湖泊、瀑布、各类泉等风景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风景地貌学需要从地质因素和内外营力入手,剖析各种地貌的成因和特征。 上文中所谈及的内、外地质营力,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地质营力都能够对塑造、改造风景地貌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造、改变,归根到底,也就是营力作用改变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地貌学的性质 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本章内容: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 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地表。它能破坏高地形成侵蚀地貌,也可在洼地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

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 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 (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 “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 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 (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的结构及内容要点 1、何为风景地貌学,与地球科学有何关系,简述其研究内容 答:P1.风景地貌学是研究我国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地质作用指什么,如何分类,与本课程的联系何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3、内、外地质营力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提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等内力;流 水、风、冰川及波浪等外力),对塑造、改造地貌如何发挥作用, P43。内力的褶皱作用使得地层弯曲变形向上隆起,往往是形成巨大高俊山脉的主要力量,例如昆仑山脉。断层作用可以形成高山和相对应的深陷盆地,例如天山山脉和它旁边的吐鲁番盆地就是这样形成。岩浆侵入活动可以形成一些山地,例如黄山。火山活动形成很多火山锥和熔岩台,前者如长白山主峰后者如雷州半岛的台地。 外力作用则是在不断剥蚀着地表,有些使地表变得平坦,例如流水和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平原或者高原,华北平原就是在黄淮海三河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有些外力作用使得地表变得更加崎岖不平,例如流水和冰川的切割作用,使得峡谷变得更加深大,科罗拉多峡谷就是流水切割作用的典型例子。 4、简述岩石类型的性质(产状、坚硬程度等)与风景地貌的关系,试举例说明。 5、为何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包括哪些基本方式和程序(提示:

中国气候地貌分布

我国气候地貌的分布特征 摘要:气候地貌是指地貌圈发育过程,受到气候控制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现象。一般说来,它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各种地貌营力(主要是外营力)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与该气候条件相适应的速 度和强度; 2.地貌营力组合和地貌类型组合与气候类型基本相适应(见图一); 3.气候通过土壤、植被、水文等对地貌发育有间接的控制作用; 4.地貌影响气候,反过来又改变地貌营力。[1] 我国气候地貌的三个基本特征:1.我国自从第四纪初期以来,即分化出现代三个大的气候地貌区;2.气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 关键词:我国气候地貌地貌营力气候地貌类型 1气候对地貌的反馈作用 我国气候地貌一级大区,二级小区 (图一)气候与地貌的对应图 我国气候地貌一级大区可分为(1)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2)西北内陆干旱地貌区;(3)青藏高 原干寒地貌区。 东部季风区可分为4个二级小区 1.东北北部多年冻土地貌地区。冻土地貌形成构造土如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坦地面上,由冻融和冻胀作用,使地面形成多边形裂隙,构成网状的多边形构造土;石环、石圈和石带;热融喀斯特等。 2.东北、华北温带冬寒地貌地区。本区的温度在东北属温带,在华北属暖温带;在水分方面都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夏季以流水作用为主;冬季则发生冰冻风化,风力作用在本区内地已有影响。 3.华中亚热带夏热冬凉地貌地区。我国华中地区是全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发育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方。这里处于温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气候地貌上也表现为许多过渡性的特点。 4.华南潮湿热带地貌地区。华南地区全年高温,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淋溶作用显著。 西北内陆干旱地貌区可分为3个二级小区

风景地貌报告

风景地貌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作为地貌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有: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和岩石;内、外力作用;地球演化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质构造,各种风景地貌的地质条件、地貌成因。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地壳及其表面部分。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作为改造地表起伏、促使风景地貌形态变化发展的基本力量,地质作用两个组成部分——内、的对立统一就成为了风景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

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各种造岩矿物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具有显著不同的结构、构造和性质。 一、岩浆岩 岩浆岩它是因地壳变动,熔融的岩浆由地壳内部上升后冷却而成。岩浆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占地壳总质量的89%。岩浆岩根据岩浆冷却条件的不同,又分为深成岩、喷出岩和火山岩三种。

高中生地理阅读素材:地理学霸10丹霞地貌

第10期 【学xué霸bà笔记】 丹霞地貌 1.基本概念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 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 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 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 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2.分布地区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3.名称由来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4.基本特征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5.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

风景读书笔记

风景读书笔记 【篇一:风景地貌学读书笔记】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观看了很多国家著名景点的视频录像,我 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美好河山的壮阔,我很好奇大自然为何拥有如此 神奇的力量,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我知道了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 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 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上网搜索“地形”。。。。。。 所谓风景地貌就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貌总称。构成 风景的骨架是地貌(地表形态),但只有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貌才可 以称为风景地貌。而风景地貌学是研究名山大川及各类风景地貌的 地质条件、地貌成因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 学科,风景地貌侧重于风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一门运用地貌学 理论和方法解释、分析风景地貌的学科。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 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 地貌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带着疑问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地 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要理解风景地貌的成因首先得 从地质作用上说起。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 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 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 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 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

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 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 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 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 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 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也就是 所说的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 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以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甚至变质,或是物质重熔,形成新的岩石。都发生在内部一般是我 们看不到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 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的统称,它主 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参和。外力 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发生变化,如形成山脉,峡谷,冰川,河流等,外动力的类型有很多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 岩作用从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貌,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就是 主要的自然界的运动。 在内外地质动力的作用下,风景地貌被重塑,改造,归根结底,就 是营力作用改变了地貌中岩石的性质,使各种岩石以不同形式、不 同风格,体态,组合构成新的风貌。可以通过地貌上的岩石采样, 从而可以系统的分析地貌风景的特点。不同的岩石具备不同的坚硬 程度和抗蚀能力,岩石的性质一部分是由于在地质内部作用原生的,另一部分是岩石受到地壳运动作用造成的,通过分析岩石的性质, 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成因,了解地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黄山 的岩石是典型的花岗岩,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 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例如,丹霞

地貌学的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孙然好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email:sunra02@https://www.360docs.net/doc/45522121.html,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地貌学的发展史,认为现代地貌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统演变与全球气候、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陆地系统的关系。文中还探讨了地貌学的各个发展方向,认为环境地貌、灾害地貌、城市地貌、旅游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应用地貌学分支近年来发展迅猛。主要是因为这些分支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较好。相比较而言,地貌学理论研究明显滞后,需要加强。 关键词:地貌学 数字地貌 发展史 进展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形态成因、发展历史、动态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认识地貌形态的发展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应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地貌学由于其研究对象时空尺度的变化极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尘的变化移动规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统一和整合就显得十分困难。同时,研究地貌发展历史的沉积学方法与研究地貌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方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纵观国内地貌学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地貌学的—些分支有所新进展,但从整体学科看,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危机,如人才断层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先进实验设备手段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欠缺,传统地貌数理基础的不足,理论建树比较薄弱,对科学方法论及相邻学科发展新趋势的了解不够等。任何学科都是在发展的,固守的结果将是“丧失”,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出路。世纪之交的地貌学如何发展,是摆在每个地貌学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1.地貌学发展简史回顾 1.1 古代地貌学知识的积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都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从中国的远古神话,到西方圣经的传说,地表形态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基础知识。古人依山傍水而居,据关占隘而战,利用地势高低不同引水灌溉,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貌知识。 近人对《山海经》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中国在4200年前,确曾组织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和测量绘图工作,当时所绘地图,即《山海经》早已失传,当时提交的地理考察报告即《五藏山经》流传至今,它记述了26条山脉,500余座山峰,彼此存在着良好的分布与衔接关系。中国西周(公元前8世纪)时的《诗经》、战国时的《尚书·禹贡篇》(公元前3—4世纪)就已有关于地貌类型、山川大势、土壤类型的记载,北魏郦道元(6世纪)所著的《水经注》、北宋沈括(1032—1096)的《梦溪笔谈》,明代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不仅详细描述了中国的主要江河的地形待征,而且对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喀斯特地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