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无题》教案

《无题》教案

《无题》教案1. 引言本教案为《无题》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作品。

这个教案适用于中学或大学的艺术课程,特别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程。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无题》的背景、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2. 教学目标- 了解《无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 分析《无题》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 探讨《无题》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3.1 《无题》概述- 介绍《无题》的艺术家、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

- 分析《无题》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2 中国古代文化背景-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 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无题》的影响和意义。

3.3 分析《无题》的艺术表现形式- 分析《无题》的绘画技法和构图特点。

- 探讨《无题》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联系和差异。

3.4 学生讨论和创作- 组织学生对《无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 引导学生创作与《无题》相关的艺术作品。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无题》的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化背景。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创作实践:提供学生创作平台,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并创作与《无题》相关的艺术作品。

5.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无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学生艺术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创意和表现能力。

6. 参考资料- 李白《无题》原作- 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章以上为《无题》教案的概要,旨在帮助教师组织和设计相关课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无题》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无题》林徽因 教学方案设计

《无题》林徽因 教学方案设计

《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林徽因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贡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题》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意象、语言、韵律等方面的分析。

4、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无题》中独特的意象运用及其所传达的情感。

(2)解读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难点(1)理解诗歌中隐晦、含蓄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林徽因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无题》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林徽因的照片和介绍她的一些著名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林徽因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林徽因的生平,包括她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学成就等。

(2)讲述《无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环境和作者当时的心境。

3、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月”“花”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风”可能象征着无常和变幻,“月”可能象征着孤独和思念,“花”可能象征着美好和易逝。

(2)语言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优美等。

探讨诗歌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如“黑夜从你内部升起”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案中的知识点;(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2)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教案结构与要素(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4)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1)明确教学目标的分类与特点;(2)学会编写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教案结构与要素的内容;(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与学习。

4. 教师讲解:(1)教师讲解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的方法和技巧;(2)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教案结构与要素的关系。

5. 实践操作:(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编写的教学目标,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2)学生总结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1)同伴对彼此的展示进行评价;(2)同伴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进步。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2)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总结1. 学生总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感悟和收获。

2. 教师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表现;(2)教师强调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3.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5.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仿写:请学生仿写一首以《无题》为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8.评价反馈,关注成长: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画像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的诗作,如《锦瑟》、《夜雨寄北》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比喻,描绘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古诗教案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古诗教案

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一份详细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与他的代表作品;2.理解《无题》的主旨思想及艺术特色;3.感知古典诗歌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李商隐的诗集以及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李商隐和他的作品的兴趣。

2.讲解与分析:(1)首先,让学生朗读《无题》,并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感变化。

(2)接着,让学生思考“无题”两字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探讨的主题。

(3)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根据学生的水平,可以进行适当深入的讲解,如音韵、修辞手法等。

3.感悟与领会:(1)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谈一谈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2)分组讨论,就李商隐的写作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梳理整首诗歌的结构与内涵。

4.课堂延伸:(1)通过对比其他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特色。

(2)在欣赏古典诗歌中培养学生音韵美与意境美,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古诗进行朗读及解析。

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2.问答法3.讨论法4.朗读法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的认知程度; 2.听取学生对《无题》理解与领会的反馈;3.检查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把握能力。

无题教学设计(共8篇)

无题教学设计(共8篇)

无题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无题》教学设计《无题》教学设计李商隐沾益县花山中学郭荣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3、赏析全诗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律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

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

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

)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

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

好。

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深入分析诗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无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无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无题》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对其创作的影响,背诵《无题》(2)感悟作品意境,赏析作品表现方法(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感受作品意境,了解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重点字词,如两个“难”,“但”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句的妙用,解读全文。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唐诗是我国一大绚丽的文化,产生许许多多诗歌大家,同学们能列举几个吗(李白、杜甫、刘禹锡、、、)?你们还能记得他们一些名句吗?同学们听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吗?谁知道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呢?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商隐)?好的,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这两句诗的内涵。

(板书)(生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

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根据内容大约作于他任秘书省校书郎时所做。

一、学生自由朗读作品,整体感知。

二、解决生字词鬓(bìn)殷(yīn)看(kān)三、听录音,指定学生读。

《无题》 教学设计

《无题》 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的词汇和语句。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启示,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本中的重点词汇、语句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3、引导启发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段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或者讲述一个与文本相关的小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3、精读文本(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要内容、结构和主题。

例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研读文本(1)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探讨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

例如: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无题》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

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

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
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

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

“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合作探究:
赏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明确:“丝”与“思”谐音,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深、之长。

“蜡烛”一句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相会无
期,前途无望。

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

“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但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

“蜡炬”句用蜡烛作比喻,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进一步以“成灰泪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相随。

这两句的联想深微复杂,形象的底蕴更加丰富。

五、教师小结: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

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

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

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

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无题
首联:相见难,东风无力来回天(抒情写景);
颔联:春蚕尽,蜡炬干,两情死不变(谐音对偶);
颈联:想象对愁,勿伤身体防夜寒(借物言愁);
尾联:蓬山路不远,青鸟为我探看(托鸟传情)。

————忠贞爱情,至死不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