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AQ/T 4274-2016)实施指南目录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系统概述第二章局部排风设施的控制面和控制点位置一、密闭罩的控制面位置二、排风柜的控制面位置三、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位置四、接受式排风罩的控制面位置第三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一、检测点二、检测条件三、检测仪器四、控制风速检测方法第四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评估一、控制风速限值二、对控制风速检测结果的要求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概述尘毒危害是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局部排风设施可有效控制有害物的扩散,保证工作区域不被污染,投资较小,经济可靠,适用于对车间、厂房、实验室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局部工艺设备产生的有害物进行处理和排放,局部排风是有效控制尘毒危害的重要技术和常用方法。
局部排风设施由各种排风罩、通风管道、净化装置和风机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局部排风设施组成部分1.排风罩排风罩是用来捕集有害物的。
由于生产设备和操作的不同,排风罩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的性能对局部排风设施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影响。
性能良好的排风罩,如密闭罩,只要较小的风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安全健康小贴士(1)排风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排风罩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密闭罩、排风柜(柜式排风罩)、外部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及槽边排风罩等)、接受式排风罩等。
(1)密闭罩,将有害物发散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
(2)排风柜,是一种三面围挡一面敞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作孔的柜式排风罩。
敞开面上保持一定的吸风速度,以保证柜内有害物不逸出。
如对金属零件进行表面加工或清理的喷砂通风柜。
(3)外部排风罩,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等。
(4)接受式排风罩,接受由生产过程(如热过程、机械运动过程等)本身产生或诱导的有害物的排风罩。
风速和风量的具体检测方法及评定标准

风速和风量的具体检测方法及评定标准1、风速和风量的具体检测方法A、风量、风速检测必须首先进行。
各项净化效果都是在设计的风量、风速下获得。
B、检测前检查风机是否运转正常,必须实地测量被测风口、风管的尺寸。
C、对于单向流(层流)洁净室,采用室截面平均风速和洁净积乘积的方法确定风量。
(取离高效过滤器0.3m 垂直于气流处的截面作为采样截面,按照测试点间距不宜大于0.6m 在截面上设置不少于5 个测试点,所有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
)垂直单向流(层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据地面0.8m~1m 的水平截面;水平单向流(层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据送风面0.5m~1m的垂直截面;截面上测试点数量应不少于10 个,间距不应大于2m,均匀布置;D、对于安有过滤器的风口,以风口截面平均风速和风口净截面积的乘积确定风量。
(在风口截面或引用辅助风管的截面上按不少于6 个均匀布置的测试点得出平均风速。
)E、对于风口上风侧有较长的支管段且已经或可以打孔时,可以用风管法确定风量。
(在出风口前不小于3 倍管径或3 倍大边长度处打孔;)F、对于矩形风管,将测定截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每个小截面尽可能接近正方形,边长不大于200mm,测试点位于小截面中心,但整个截面上不宜少于3 个测试点;对于圆形风管,应按等面积圆环法划分测定截面和确定测试点数;在风管外壁上开孔,插入热式风速计探头或皮托管。
(通过测动压,换算为风量。
)2、风速和风量的评定标准(1)、对于乱流洁净室:A、系统得实测风量应大于各自的设计风量,但不应超过20%;B、总实测新风量和设计新风量之差,不应超过设计新风量的±10%;C、室内各风口的风量与各自设计风量之差均不应超过设计风量的±15%;(2)、对于单向流(层流)洁净室:A、实测室内平均风速应大于设计风速,但不应超过20%;B、总实测新风量和设计新风量之差,不应超过设计新风量的±10%;(3)、新鲜空气量:洁净室(区)内应保持一定的新鲜空气量,其数值应取下列风量中的最大值A、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总送风量的10%~30%,单向流洁净室(区)总送风量的2%~4%;B、补偿室内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值所需的新鲜空气量;C、保证室内每人每小时的新鲜空气量不小于40m3 ;3、相关标准数据净化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容许噪声级要求,风管内的风速:总风管:6~10m/s;无送、回风口的支风管:4~6m/s;有送、回风口的支风管:2~5m/s※为保证空气洁净度等级的送风量,制药洁净室按下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洁净度等级(ISO14644-1)气流流型平均风速(m/s)单位面积送风量(m3/㎡·h)应用实例2 U0.3~0.5—光刻、半导体工艺区;3 U0.3~0.5—工作区、半导体工艺区;4 U0.3~0.5—工作区、多层掩膜工艺、密盘制造、半导体服务区、动力区;5 U0.2~0.5—6M0.1~0.3—动力区、多层工艺、半导体服务区;N 或M—70~1607N 或M—30~70服务区、表面处理;8N 或M—10~20服务区U:单向流N:非单向流M:混合流(单向流和单向流的组合流型)医院中,采用空调的手术室、产房工作区和灼伤病房的气流速度宜≤0.2m/s;核医学科的通风柜应采用机械排风,排风口的风速应保持1m/s 左右;生物实验室用生物安全柜与排风系统得连接方式:生物安全柜级别工作口平均进风速度(m/s)循环风比例(%)排风比例(%)连接方式Ⅰ级0.38 0 100 密闭连接Ⅱ级A10.38~0.5070 30可排到房间或设置局部排风罩A2 0.50 70 30可设置局部排风罩或密闭连接B1 0.50 30 70 密闭连接B2 0.50 0 100 密闭连接Ⅲ级—0 100 密闭连接4、出具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含如下内容:a、测试单位的名称与地址、测试人名称、测试日期、数据采集系统得名称;b、所参考的测试标准的编号与版本日期,如ISO 14644-3:2002;c、所测设施名称及毗邻区域的名称及测试点的座标;d、测试类型与测试条件;e、指定的性能标准,包括占用状态;f、所采用的测试方法;g、测试结果;h、所参考的测试标准对特定测试所规定的其他具体要求;5、适用仪器:。
局部排气设施控制气流速度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排气设施控制气流速度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1. 导言本文档旨在为局部排气设施控制气流速度的检测与评估提供技术规范。
通过合理的气流速度控制,可以有效减轻有害气体或粉尘在工作场所中的扩散,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2. 术语与定义- 局部排气设施:指在工作场所中设置的用于排放有害气体或粉尘的设备或系统。
- 气流速度:指空气在局部排气设施中的流动速度。
- 检测:对局部排气设施中气流速度进行测量的过程。
- 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对局部排气设施的气流速度进行评价和判定的过程。
3. 技术要求- 3.1 检测方法- 3.1.1 检测应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 3.1.2 可选的检测方法包括:激光速度测量、多孔板测量、风洞试验等。
- 3.1.3 检测仪器应经过校准并具备合法有效的检测报告。
- 3.2 检测标准- 3.2.1 局部排气设施的气流速度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
- 3.2.2 如无相关标准规定,可参考国际通用标准或行业最佳实践进行评估。
- 3.3 评估结果- 3.3.1 根据检测结果,对局部排气设施的气流速度进行评价和判定。
- 3.3.2 如气流速度不符合要求,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或改进。
4. 检测与评估记录- 4.1 检测记录- 4.1.1 对每次检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测日期、地点、方法、仪器型号、结果等信息。
- 4.1.2 检测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并定期进行备份。
- 4.2 评估记录- 4.2.1 对每次评估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评估日期、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改进措施等信息。
- 4.2.2 评估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并定期进行备份。
5. 培训和教育- 5.1 相关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了解本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 5.2 培训和教育内容包括检测方法、标准要求、检测仪器的使用等。
6. 维护与监督- 6.1 局部排气设施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气流速度的控制效果。
局部通风设备控制气流速度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通风设备控制气流速度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1. 引言局部通风设备在各行业的工作环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保护工人的健康。
为了确保局部通风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监测和评估气流速度是必要的。
本技术规范旨在规定局部通风设备控制气流速度的检测和评估方法,以确保设备的功能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检测设备2.1 气流速度计气流速度计是用于测量气流速度的仪器。
在检测局部通风设备的气流速度时,应使用准确可靠的气流速度计。
2.2 其他检测设备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还可使用其他辅助设备进行检测,例如温度计、湿度计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局部通风设备的性能。
3. 检测方法3.1 准备工作在进行局部通风设备的气流速度检测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清洁检测区域,确保没有任何阻挡物干扰气流的流动。
3.2 检测步骤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局部通风设备气流速度的检测:1. 将气流速度计置于待检测的空气流动位置;2. 打开局部通风设备,使其正常工作;3. 等待一段时间,使气流稳定;4. 使用气流速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流速度值;5. 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对测量值进行评估。
4. 评估方法4.1 标准参考局部通风设备气流速度的评估应参考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局部通风设备气流速度检测与评价标准》等。
4.2 评估指标通过检测得到的气流速度值,可以进行以下评估:- 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 是否满足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 设备的通风效果是否良好。
5. 结论通过本技术规范的指导,可以确保局部通风设备的气流速度检测与评估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只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功能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修复或改进局部通风设备的性能,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及评定标准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及评定标准(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风量和风速的检测及评定标准1、风速和风量的具体检测方法A、风量、风速检测必须首先进行。
各项净化效果都是在设计的风量、风速下获得。
B、检测前检查风机是否运转正常,必须实地测量被测风口、风管的尺寸。
C、对于单向流(层流)洁净室,采用室截面平均风速和洁净积乘积的方法确定风量。
(取离高效过滤器0.3m 垂直于气流处的截面作为采样截面,按照测试点间距不宜大于0.6m在截面上设置不少于5个测试点,所有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
)垂直单向流(层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据地面0.8m~1m的水平截面;水平单向流(层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据送风面0.5m~1m的垂直截面;截面上测试点数量应不少于10个,间距不应大于2m,均匀布置;D、对于安有过滤器的风口,以风口截面平均风速和风口净截面积的乘积确定风量。
(在风口截面或引用辅助风管的截面上按不少于6个均匀布置的测试点得出平均风速。
)E、对于风口上风侧有较长的支管段且已经或可以打孔时,可以用风管法确定风量。
(在出风口前不小于3 倍管径或3倍大边长度处打孔;)F、对于矩形风管,将测定截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每个小截面尽可能接近正方形,边长不大于200mm,测试点位于小截面中心,但整个截面上不宜少于3个测试点;对于圆形风管,应按等面积圆环法划分测定截面和确定测试点数;在风管外壁上开孔,插入热式风速计探头或皮托管。
(通过测动压,换算为风量。
)2、风速和风量的评定标准(1)、对于乱流洁净室:A、系统得实测风量应大于各自的设计风量,但不应超过20%;B、总实测新风量和设计新风量之差,不应超过设计新风量的±10%;C、室内各风口的风量与各自设计风量之差均不应超过设计风量的±15%;(2)、对于单向流(层流)洁净室:医院中,采用空调的手术室、产房工作区和灼伤病房的气流速度宜≤0.2m/s;核医学科的通风柜应采用机械排风,排风口的风速应保持1m/s 左右;生物实风量和风速的检测及评定标准。
局部排气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排气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
范
目标
本文档旨在制定局部排气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的技术规范,以确保排气设施的有效功能和安全性。
背景
局部排气设施是为了控制和排除工作场所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而
设计的。
为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对排气设施的风速进行检
测和评估是必要的。
技术规范
1. 检测方法
局部排气设施的风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测:
- 静态风速检测:使用风速计对排气设施出口处的风速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 动态风速检测: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使用流动风速计对排气
设施的风速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 检测频率
为了确保排气设施的正常工作和安全性,应定期进行风速检测。
检测频率应根据以下因素决定:
- 设备类型和性质
- 工作场所环境条件
- 技术规范的要求
检测频率应有明确的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检测。
3. 评估标准
对排气设施的风速进行评估时,应参考以下标准:
- 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
- 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格
- 相关工作场所安全法规
评估结果应根据这些标准进行判断,并评估排气设施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
4. 数据记录和报告
风速检测的结果应进行数据记录,并根据需要生成检测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以下信息:
- 检测日期和时间
- 风速检测的方法和仪器
- 检测结果数据
- 评估结果
- 建议的维护措施(如有)
结论
本文档制定了局部排气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的技术规范。
遵守这些规范能够确保排气设施的有效功能和安全性,为工作场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AQ/T 4274-2016)实施指南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系统概述第二章局部排风设施的控制面和控制点位置一、密闭罩的控制面位置二、排风柜的控制面位置三、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位置四、接受式排风罩的控制面位置第三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一、检测点二、检测条件三、检测仪器四、控制风速检测方法第四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评估一、控制风速限值二、对控制风速检测结果的要求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概述尘毒危害是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局部排风设施可有效控制有害物的扩散,保证工作区域不被污染,投资较小,经济可靠, 适用于对车间、厂房、实验室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局部工艺设备产生的有害物进行处理和排放,局部排风是有效控制尘毒危害的重要技 术和常用方法。
局部排风设施由各种排风罩、通风管道、净化装置和风机组成, 如图1所示。
图1局部排风设施组成部分1•排风罩排风罩是用来捕集有害物的。
由于生产设备和操作的不同,排风 罩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的性能对局部排风设施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 影响。
性能良好的排风罩,如密闭罩,只要较小的风量就可以获得良 好的工作效果。
安全健康小贴士( 1)排风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 排风罩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密闭罩、 排风柜(柜式排风罩)、外部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 及槽边排风罩等)、接受式排风罩等。
(1)密闭罩,将有害物发散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
(2)排风柜,是一种三面围挡一面敞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 作孔的柜式排风罩。
敞开面上保持一定的吸风速度, 以保证柜内有害 物不逸出。
如对金属排凤苹(柜式〉 通风管道净化袈畫凤机排风置排凤罩 排风罩 〔擁吸式) £伞矗〉 (下(R 式)零件进行表面加工或清理的喷砂通风柜。
(3)外部排风罩,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等。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AQ/T 4274-2016)实施指南目录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系统概述第二章局部排风设施的控制面和控制点位置一、密闭罩的控制面位置二、排风柜的控制面位置三、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位置四、接受式排风罩的控制面位置第三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一、检测点二、检测条件三、检测仪器四、控制风速检测方法第四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评估一、控制风速限值二、对控制风速检测结果的要求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概述尘毒危害是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局部排风设施可有效控制有害物的扩散,保证工作区域不被污染,投资较小,经济可靠,适用于对车间、厂房、实验室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局部工艺设备产生的有害物进行处理和排放,局部排风是有效控制尘毒危害的重要技术和常用方法。
局部排风设施由各种排风罩、通风管道、净化装置和风机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局部排风设施组成部分1.排风罩排风罩是用来捕集有害物的。
由于生产设备和操作的不同,排风罩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的性能对局部排风设施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影响。
性能良好的排风罩,如密闭罩,只要较小的风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安全健康小贴士(1)排风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排风罩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密闭罩、排风柜(柜式排风罩)、外部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及槽边排风罩等)、接受式排风罩等。
(1)密闭罩,将有害物发散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
(2)排风柜,是一种三面围挡一面敞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作孔的柜式排风罩。
敞开面上保持一定的吸风速度,以保证柜内有害物不逸出。
如对金属零件进行表面加工或清理的喷砂通风柜。
(3)外部排风罩,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等。
(4)接受式排风罩,接受由生产过程(如热过程、机械运动过程等)本身产生或诱导的有害物的排风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AQ/T 4274-2016)实施指南目录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系统概述第二章局部排风设施的控制面与控制点位置一、密闭罩的控制面位置二、排风柜的控制面位置三、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位置四、接受式排风罩的控制面位置第三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一、检测点二、检测条件三、检测仪器四、控制风速检测方法第四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评估一、控制风速限值二、对控制风速检测结果的要求第一章局部排风设施概述尘毒危害就是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局部排风设施可有效控制有害物的扩散,保证工作区域不被污染,投资较小,经济可靠,适用于对车间、厂房、实验室等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局部工艺设备产生的有害物进行处理与排放,局部排风就是有效控制尘毒危害的重要技术与常用方法。
局部排风设施由各种排风罩、通风管道、净化装置与风机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局部排风设施组成部分1、排风罩排风罩就是用来捕集有害物的。
由于生产设备与操作的不同,排风罩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的性能对局部排风设施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影响。
性能良好的排风罩,如密闭罩,只要较小的风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安全健康小贴士(1)排风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排风罩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密闭罩、排风柜(柜式排风罩)、外部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及槽边排风罩等)、接受式排风罩等。
(1)密闭罩,将有害物发散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
(2)排风柜,就是一种三面围挡一面敞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作孔的柜式排风罩。
敞开面上保持一定的吸风速度,以保证柜内有害物不逸出。
如对金属零件进行表面加工或清理的喷砂通风柜。
(3)外部排风罩,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包括上吸式、侧吸式、下吸式等。
(4)接受式排风罩,接受由生产过程(如热过程、机械运动过程等)本身产生或诱导的有害物的排风罩。
如砂轮机的吸尘罩、高温热源上部的伞形罩等。
安全健康小贴士(2)1、排风罩的设计要求排风罩的设计应遵循型式适宜、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并满足以下要求:(1)应将有害物予以捕集,使工作区有害物浓度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捕集效率,以较小的能耗捕集有害物。
(2)可密闭的有害物发散源,应首先采用密闭措施,尽可能将其密闭,用较小的排风量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3)当不能将有害物发散源全部密闭时可设置外部罩,罩口应尽可能接近有害物发散源。
(4)当排风罩不能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附近或罩口至有害物发散源距离较大时,可设置吹吸罩。
但对于有害物发散源上挂有遮挡吹吸气流的工件或隔断吹吸气流作用的物体时应慎用。
2、通风管道通风设施中输送气体的管道称为通风管道,它把各种设备或部件连成了一个整体。
为了提高经济性,应合理选定风管中的气体流速,管路应力求短、直。
通风管道通常用表面光滑的材料制作,如:薄钢板、聚氯乙烯板,有时也用混凝土、砖等材料。
3、净化装置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当排出空气中有害物量超过排放标准时,必须用净化装置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大气。
净化装置分除尘器与有害气体净化装置两类。
4、风机风机向机械排风设施提供空气流动的动力。
为了防止风机的磨损与腐蚀,通常把它放在净化装置的后面。
为确保尘毒危害防护用局部排风设施有效运行,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AQ/T 4274-2016《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规定了局部排风设施控制点(面)位置、控制风速的检测方法与限值标准,为局部排风设施的防护性能检测与评估提供技术标准,也为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以及企业的自主检查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章局部排风设施的控制面与控制点位置控制风速就是指将控制点处或控制面上有害物有效捕集所需的最小风速,就是反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有害物能力的技术指标。
安全健康小贴士(3)1、什么就是控制面?为控制有害物质而设定的截面。
2、什么就是控制点?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
下面介绍各种排风罩的控制面与控制点位置的选择依据。
一、密闭罩的控制面位置密闭罩的控制面应为密闭罩孔口或缝隙的断面,如图2所示。
其她类型密闭罩的控制面位置参照图2确定。
(a)密闭罩孔口断面(b)密闭罩缝隙断面图2 密闭罩控制面位置示意图安全健康小贴士(4)1、密闭罩的工作原理密闭集气罩简称密闭罩,就是将有害物发散源的局部或整体密闭起来的集气罩。
密闭罩主要通过孔口或缝隙进风。
密闭罩的作用原理就是,使有害物的扩散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空间内,并通过罩子排出一定量的空气,使罩内保持一定的负压,让罩外的空气经罩上的缝隙流入罩内,以达到防治有害物外逸的目的。
其优点就是所需排气量最小,控制效果最好,且不受车间内横向气流的干扰。
一般的粉尘发生源多采用密闭罩。
2、密闭罩的分类密闭罩按其形式可分:(1)局部密闭罩。
只将工艺设备中放散有害物的部分加以密闭的排风罩。
如颚式破碎机密闭罩。
(2)整体密闭罩。
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大部分或全部密闭的排风罩。
如轮碾机、提升机密闭罩。
(3)大容积密闭罩。
在较大范围内,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或有关工艺过程全部密闭起来的排风罩。
大容积密闭罩也称密闭小室,特点就是罩内容积大,可以缓冲气尘气流,减小局部正压,设备检修可以在罩内进行。
适用于多点产尘、阵发性产尘、产尘气流速度大的设备与地点。
上述3种密闭罩中的任何一种,密闭罩的结构都必须保证尽可能地严密,罩上设置的操作门、观察窗、检修门等要尽量小,并要开关灵活、严密。
密闭罩应尽可能避免连接在振动或往复运动的设备上,如必须连接时,应采用强度好的柔性材料。
为了工艺操作与检修拆卸方便,密闭罩应尽可能做成装配式的。
3、密闭罩的设计原则(1)密闭罩吸风口风速不宜过高,避免将物料吸走,可采用渐扩罩作为过渡连接,减小吸风口风速;(2)吸风口不宜设在物料集中的地方与飞溅区,影响生产,加重除尘器负担;(3)吸风罩应设于罩内压力较高部位(机械运动、物料运动);(4)吸风口不应靠近罩体开口处,避免气流短路;(5)设置必要孔口(工艺孔口、维护孔口);(6)孔口面积越小,所需排风量越小。
二、排风柜的控制面位置排风柜的控制面应为排风柜实际操作的开口面,图3中黑点所在开口面为排风柜的控制面。
图3 排风柜控制面位置示意图安全健康小贴士(5)排风柜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排风柜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一种通风设备,功能齐全,防护严密,既给操作人员全面的保护,又耐得住各类化学试剂的腐蚀,而且不会玷污内部的实验样品。
它的特点为风量大,风压小,保证了有毒、有害、有气味的气体顺利排放,使实验环境达到国家规范规定的安全效果,适用于空调厂房、超净厂房的新型工艺设备,在电子、化工、机械、医学等行业,以及文物保护中心、大专院校实验室也得到广泛应用。
三、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位置外部排风罩控制点应为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
当有害物发散源少且固定时,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应为图4中黑点所在位置。
(a)侧吸罩(b)上吸罩(伞形罩)(c)下吸罩图4 有害物发散源固定时外部排风罩控制点位置示意图当有害物发散源多或不固定时,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应为图5中黑点所在位置。
(a)侧吸罩(b)上吸罩(伞形罩)(c)下吸罩图5 有害物发散源多或不固定时外部排风罩控制点位置示意图其她形式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参照图4与图5确定。
安全健康小贴士(6)1、外部排风罩如何分类?外部排风罩按其形式可分:(1)上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上部的外部罩。
(2)下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下部的外部罩。
(3)侧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发散源侧面的外部罩。
(4)槽边罩。
设置在电镀槽、酸洗槽等工业槽边的外部罩。
2、外部排风罩设计原则(1)不影响生产工艺;(2)尽可能包围有害物发散源;(3)尽可能靠近有害物发散源;(4)不得通过工作人员的呼吸带,如图6所示;图6 排气气流与工人呼吸带的位置设置(5)上吸罩的罩口大小不宜小于有害物扩散区的水平投影面积,侧吸罩罩口不宜小于有害物扩散区的侧投影面积,如图7所示;图7 侧吸罩罩口与阴影面积的关系(6)罩口与罩体联接管面积不超过16:1;(7)排风罩45°~60°,最大不宜超过90°;图8 排风罩扩张角要求(8)空间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加装挡板;(9)应顺应有害物质发散规律。
9(a) 9(b) 9(c) 9(d)图9 有害物质的发散规律3、外部排风罩控制点的确定外部排风罩控制点应为距排风罩罩口最远的有害物放散点。
对于最远有害物质的发散位置难于确定的,可按照图4~图5所示的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位置设置原则确定控制点。
四、接受式排风罩的控制面位置接受式排风罩的控制面应为罩口开口面,如图10所示。
图10 接受式排风罩控制面位置示意图第三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控制风速就是反映局部排风设施控制有害物能力的技术指标,在设计时多采用控制风速进行设计。
安全健康小贴士(7)控制风速法原理控制风速法就就是使排风量在边缘控制点上形成能使有害物吸入罩内的风速的方法。
一、检测点1、排风罩控制点应为检测点。
2、排风罩控制面按照GB/T 1675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的规定,确定控制面上的检测点。
安全健康小贴士(8)GB/T 1675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中,对控制面上检测点的规定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
断面面积大于0、3 m2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0、06 m2,如图11a所示;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 m2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如图11b 所示;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如图11c所示;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如图11d所示。
图11 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二、检测条件1.控制风速应在没有污染源的状态下,通风系统正常运行且稳定后进行检测。
2.检测时接受式排风罩的旋转体宜处于静止状态;当接受式排风罩旋转体与设备联动无法停止时,可在旋转体运行的情况下,检测接受式排风罩罩口控制面最远处的风速,视同旋转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的控制风速。
接受式排风罩罩口控制面最远点位置如图12所示。
图12 接受式排风罩控制面最远点位置示意图3.检测点处尽量避免干扰气流。
因为会对控制风速造成一定影响。
三、检测仪器具有方向性的风速仪。
安全健康小贴士(9)1、控制风速测量需用哪种风速仪?由于风速具有方向性,因此需采用具有方向性的热电风速仪测量控制风速,而且应按照仪器使用规程操作,风速仪上的方向指示点迎着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