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5题。

〔19分〕【古诗阅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以下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首联从传奇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奇妙的色调。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楚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3分〕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5题。

〔19分〕9.〔 C 〕〔2分〕10.〔3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茫,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精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出处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资料1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3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4 《送东阳马生序》《忠雅堂集》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5 非连续文本阅读〔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6 周国平《母语是教育的起点》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7 宗璞《好一朵木槿花》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8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作文题目。

崔颢《黄鹤楼》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5题。

(19分)
【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0.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3分)
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5题。

(19分)
9.( C )(2分)
10.(3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施展阐发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心里感触感染,又展示出黄鹤楼景象万千的自然风景。

面临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但是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同,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宗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名句赏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黄鹤楼》崔颢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黄鹤楼》崔颢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黄鹤楼》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两个“空”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何不同?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出现了三次,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8.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古诗赏析,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引导语:传言当初李白皆因崔颢的《黄鹤楼》而放弃了在黄鹤楼上题诗的想法,足可见这首诗的厉害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下《黄鹤楼》的阅读训练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分)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2分)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

(2分)①历历:②乡关: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古诗词阅读题《黄鹤楼》及答案

古诗词阅读题《黄鹤楼》及答案

古诗词阅读题《黄鹤楼》及答案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2.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________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6..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1. D2.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汉阳平野中那棵棵葱翠树木,分明(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茂盛),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盈然、欣欣向荣、色彩明丽)的美景。

4.暮色沉沉,烟波浩渺,不知家乡在何处,让人愁绪渐生。

尾联由景生情,将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浓厚的思念之情。

5.“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

生动地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传言当初李白皆因崔颢的《黄鹤楼》而放弃了在黄鹤楼上题诗的想法,足可见这首诗的厉害之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篇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分)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2分)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

(2分)①历历:②乡关: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1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寂寞、惆怅)
14.体会尾联蕴涵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5.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②乡关:故乡
1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