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整体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古诗词整体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古诗词整体阅读专题复习一、要点梳理古诗词是许多学生的启蒙老师,古诗词诵读鉴赏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鉴赏在中考中单独成题,分值一般在6-10分之间,主要考查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一)古代诗歌常识1.古代诗歌的分类(按体裁分)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古体诗乐府诗:(《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有的乐府诗标题加有“歌”、(唐代以前)“行”、“歌行”、“引”、“吟”、“曲”等五言绝句(李白《独坐敬亭山》) 中绝句七言绝句(王之涣《凉州词》)12国 近体诗五言律诗(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 (形成于唐代) 律诗 七言律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代 排律(杜甫《清明二首》)诗 小令(58字以内,李清照《如梦令》)歌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中调(59-90字,范仲淹《苏幕遮》) (以两宋成就最高) 长调(91字以上,苏轼《水调歌头》) 散曲 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又称“词余”) 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 (以元代成就最高) 杂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2.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格律(二)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与涵义,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一般意象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而这个物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

因此,在诗词中根据情感的表达需求诗人会选取不同的物象。

表壮阔的:大江、长城、边关、飞流、瀑布、悬崖、高山、赤壁、塞外、大漠等。

表柔婉的:小桥、流水、香径、飞花、明月、闲云、细雨、杨柳、飞絮、桃花等。

表幽怨的:夜雨、闺房、蜡烛、玉楼、轻烟、孤灯、西楼、芭蕉、黄昏、3珠帘等。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昭阳①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

”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珉②转国也,好利而恶难。

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

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

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

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韩人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注释】①昭阳:曾为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

②韩珉:韩国相国,字公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1)好利而恶.难()(2)其心必惧.()(3)楚王曰:“善.”()(4)而楚果弗.与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然则.奈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B.我厚赂之以.利以.衾拥覆,久而乃和C.其.心必营其.真不知马也D.则五国之.事困也择其善者而从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4.选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2分)1一、【参考译文】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

”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

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

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

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

”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5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

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

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②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

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③ 令止之。

【注释】①赍(j ī):送东西给人;②鸾舆(lu án y ú):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③遽(j ù):急。

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2 分)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 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使诣.西域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诸国市.马③魏征谏.曰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陛下惠.及四海13.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则.生深怨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B. 诸蕃闻之.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C. 剑以.赐骑士可以.调素琴(《陋室铭》)D. 求而.得之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观潮》)4.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魏徵认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④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涓人:宫中管打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④能:能出高价。

1、【甲】【乙】两文中最能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话是哪一句?12、【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有什么不同。

题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1)①释舟楫之安:
②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3)①稍葺而新之:
②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小贴士:
背:参照成语“背井离乡”,可推测其含义。
观:回顾“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知其义。
适:①〈动〉适应,顺从。②〈动〉出嫁,嫁。③〈动〉往,到。④〈形〉适宜,舒适。⑤〈副〉恰好。⑥〈副〉刚才。(摘自《古汉语词典》)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自 余 读 书 山 艇 子 辄 留 小 舟 于 池 中 月 夜 夜 夜 出
3.本文多用叠词和四字句,意蕴丰富。参考示例,为文中画波浪线句作批注。
示例:舟子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批注:“丁丁”指像鸟啄食般的敲击竹篙的声音,清亮短促,写舟子催促他们回去就寝的急切,极富画面感。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王闻之闻:听说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 王且何利利:好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整体阅读一、要点梳理初中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以及对比阅读。

课内文言文一般考查名篇,侧重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的考查。

对于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读成诵,字字会翻译、句句会翻译、篇篇会翻译。

课外文言文一般主要考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理解题。

主要是对经典性文言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对相关重要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欣赏和评价。

一般情况下,有两到三题。

比较阅读涵盖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检测,而且强调比较鉴别、迁移拓展、评价探究、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方法点拨(一)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1.基本文常知识题注意课内文言文注释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注意文言内容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例1:《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翻译。

答:“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例2:《湖心亭看雪》中“本文出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人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

”答:陶庵梦忆;张岱2.开放性试题①理解概括类例如:《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1(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答: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总结概括为“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

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

②联系类首先结合文章内容,三篇都要讲讲。

再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例如:“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旷达,洒脱,追求宁静自然,不同流合污等。

③欣赏类首先概括表述观点,然后找出关键点进行阐述。

例如:《与朱元思书》中“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

”答: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④评论类首先要表明观点,即“我同意这种看法(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然后从文中找根据,表明自己的理由。

例如:《曹刿论战》中“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不能打好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或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尤其是现在的现代化战争)。

⑤人物分析类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

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例如: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

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

”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

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2这则短文中,写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

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

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对比阅读的方法1.求同类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如: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一心,一定。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从进谏方式来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2.求异类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

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3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第一问中,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第二问中,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3.求通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

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之处或相通之处。

例如: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答:从孔子的言行可推断出,孔子认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即“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4.概括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如: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4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十年春……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选段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①,相田文②。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

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

③不敢东乡:乡,同“向”。

不敢向东侵犯。

④宾从:服从、归顺。

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答:这道题可以概括为“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5.感悟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例如:【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5[注]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

答:根据两文的中西思想,可以总结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三点剖析考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句子;归纳掌握文言文中的成语;文言文的整体把握、鉴赏评析、迁移开放等;比较阅读。

重难点:文言知识;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开放类试题。

易错点:文言常考知识点有漏洞;文意理解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题模精选题模一:课内文言文例1.1.1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第(1)-(3)题。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1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患其塔动患:_______________B.故如此故:_______________C.盖钉板上下弥束盖:_______________D.人皆伏其精练伏:_______________(2)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