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学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位女施灸家。
唐代的《外台 秘要》记载了 消渴病患者的 尿液是甜味的, 以及如何通过 尿液诊断黄疸。
唐代创立 了世界上 最早的国 家医学专 科学校: 太医署。
唐代,颁 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 国家药典 《新修本 草》。
宋代,成立了 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卫生出版 机构:校正医 书局。
病房髹[xiū]漆浅蓝、浅绿
病房髹漆浅蓝、 浅绿,宗《冯 氏锦囊秘录》: “青禾绿草, 可以养目”之 旨。
高足病床
高足病床,亦 遵《寿世青 编》:“凡人 卧床,当令高, 则地气不及” 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
为《汉书•杨雄 传》第一次道 破。之后《方 言》之“兽之 初生,谓之鼻。 人之初生,谓 之首”。《正 字通》:“人 之胚胎,鼻先 受形”。
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 那么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 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 2千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
对瘟疫的诊断
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 字又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 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 和传统讲的伤寒不同。
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

发展简史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学习方法
绪论
望、闻、问、切、检测
分析 判断
诊 诊察 了解

辨证 辨病
治疗
诊断的概念:
诊断就是通过多病 人的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 从而对病人的健康 状态合病变的本质 进行辨识,并对所 患病、证作出概括 行判断。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

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

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

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

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

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

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中医学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原理,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辩证论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学通过辩证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的目的。

二、阴阳学说:中医学的基本观念之一是阴阳学说。

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阴阳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转化的。

在人体中,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通过调理阴阳的关系来调整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具有营养、调节、防御和运输功能,对于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血的流通障碍或者气血的虚衰都会导致人体出现病理变化。

因此,调节气血的运行状态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五脏学说:中医学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划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点。

中医学通过研究五脏的功能联系来推断疾病病机和病变规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五、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经络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能量。

中医学强调通过调节和疏通经络,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从整体、功能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强调个体的疾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辩证论治、阴阳学说、气血学说、五脏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完整版ppt课件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

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

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

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

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

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导论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文化主题(1)

中医文化主题(1)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
悬/壶/济/世/仁/德/为/先/杏/林/春/暖
中医养生文化
养生观念
养生法则
悬/壶/济/世/仁/德/为/先/杏/林/春/暖
中医发展历史
医学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对疾病的认识,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在甲骨文中就记述有20余种疾病,如疾目、疾耳、疾齿等。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记载了疾、狂、朦等十几种病症。种种疾痛古人是如何对治的呢?一是药味,二是针砭,三是按摩,四是灸法等。再有就是咒祝,即所谓巫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
悬/壶/济/世/仁/德/为/先/杏/林/春/暖
悬/壶/济/世/仁/德/为/先/杏/林/春/暖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异同
什么是中医学?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的中国医学。

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

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医学,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中医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

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

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若理解了“中和”之意,就会明白中医为何常说滋阴、补阳、清热、温里……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

寒者热之,热
者寒之。

致中和。

寒盛就要用热药,热盛就要用寒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足就要补虚,实满则要泻下恰到好处就好了。

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在人们普遍以为,开中药就是中医,这其实是对中医的极大误解,也就是对中药的迷信。

不懂得阴阳辨证,就不能称之为中医;如果懂得生命的阴阳辨证,熟知中医治病原理,这样的医生给病人服用西药同样应该叫中医。

因为所谓中医,是指懂得阴阳辨证的医生,是指懂得“冲气以为和”的医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学;西医学;异同点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

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

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

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
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

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3.2 文化背景不同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4 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不同
3.5 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不同
4 中、西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偏于整体看问题,后者则偏于局部的分析方法看问题。

因此,二者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4.1中医学方面
(1)直观性:中医学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尤其是受孕育中医学的我国古代科学的这一母体的影响,也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线及学科前沿。

另外,从方法论上讲,哲学层次、亚哲学层次的方法代替不了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它只能通过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抽象、假设、模型等起作用。

还应该看到,中医学在目前的自身学科的学术标准的基础性内涵建设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

(2)相素性: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

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合系统,很难将人体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故而没有走西方对
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

在近代西医学的竞争中,中医长期处于受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中西医学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

(3)猜测性:中医将哲学引入其中,丰富了中医说理的表达,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心主神明等,但也把哲学的概念引入了中医的内容,使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说法,产生了歧义性和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细节方面了解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许多方面带有一定的猜测性。

4.2西医学方面
(1)不能完整反映活的人体:由于西医对人体各部分、各个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传统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如:西医将人体分为9大系统,然后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

这种按系统分别研究的方法近来也遇到巨大的困难。

如内分泌系统,原来认为内分泌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如垂体、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分泌,现是发现心、肝、脾、肺、肾皆可分泌内分泌素,甚至连血管也分泌内分泌素。

因此,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西医学自身受到很大冲击。

中医则不然,在心、肾的升降运动上还必须有肝主疏
泄、肺主肃降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升降浮沉的基本运动,这种协同运动还必须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能量供给才能形成稳定的运行系统。

(2)解剖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特殊联系:人体毕竟不仅仅是一部要拆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着的生物体。

人至少具备以下5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的人、社会属性的人、精神心理属性的人、信息属性的人和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

因此,单纯针对人的组织和结构属性进行研究,破坏了人体与局部的、内在的特殊的(目前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联系,妨碍了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探讨;在实施防病治病时,不能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

(3)用药的专一性,使用药后的副作用越来越不可回避:由于西医是以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它的用药专一性特强,往往在消除一种病因时,同时损失了机体的正常部位或机能,从而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

如:细菌性痢疾在治疗时应用抗菌素杀灭细菌的同时,又抑制和杀灭了大肠杆菌,影响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伴随人类社会物
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现代综合征、癌症、心身疾病、医源性疾病等,使人类痛感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强烈呼吁“回归自然”。

2500多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生命医学的整体医学思想恰恰可以从理论到技术上补充现代生物医学缺陷和不足,拯救现代医学危机。

笔者认为,应认识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承认医学有中、西方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

只有这样,东西方科学文化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成功地构筑起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估体系,才可能熔东西方医学为一炉,在新的千年中创建人类统一的新的医学!
中医非常讲究辨证施治--辨别病人不同的证候,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注意,这里讲的是“证”,而不是“症”。

证,是证候,是系统掌握中医学、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对病人一系列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归纳之后抽象出来的病人状态,是病人与环境之间、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并不是病人表面的症状。

换一句话说,辨证,是用智慧来辨别病人疾病的真实根源,而不是死板地根据症状来
作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