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和月亮读后感(一)
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故事

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故事
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一个慷慨的决定,一起来听听吧!
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故事 1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
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
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
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去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在他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故事 1道理:
在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兔子在既得的利益面前尚且知道选择最适
合自己,坚守本心,守住自己心中的幸福。
而我们人类在既得的利益面前权衡利弊后,没有坚守本心,以为得到了心中所想,殊不知舍弃了那最渴望的幸福。
玉兔望月读后感

玉兔望月读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描述玉兔和月亮的形象3.分析玉兔和月亮的关系4.总结文章主旨正文(篇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兔和月亮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元素。
它们常常被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人们对月亮的常见象征。
读完《玉兔望月》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们之间奇妙的联系和情感。
首先,文章通过描绘玉兔的形象,展示了它那令人着迷的外貌。
在古代神话中,玉兔常常被描绘成兔子形状,有着洁白无瑕的身体和美丽的红色斑点。
它们长着长耳朵和短腿,看上去非常可爱。
而月亮则被描述成一个圆形的银白色天体,它发出的光芒可以照亮整个夜空。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文章中被提到,玉兔在月亮上生活,而月亮则是它光明的来源。
其次,文章还分析了玉兔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玉兔是月亮的守护者,它为月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而月亮则是玉兔的家园,它为玉兔提供了安息之地。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人感到温馨和安慰。
最后,文章总结了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绘玉兔和月亮的形象以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
在传统文化中,玉兔和月亮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目录(篇2)1.引言2.玉兔和月的关系3.玉兔的形象意义4.月的象征意义5.结论正文(篇2)在中国文化中,玉兔和月总是紧密相连。
在很多传统故事中,玉兔都被描绘为在月宫中辛勤工作的动物。
这个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尊敬。
同时,玉兔也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这种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仍然保持着希望和信心。
在玉兔的形象背后,月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月是阴柔之美的象征,也是思乡之情的寄托。
每当明月高悬,人们总是会想起远方的家人和朋友,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月还被赋予了纯洁和神秘的色彩,它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玉兔和月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读《白兔和月亮》有感

读《白兔和月亮》有感读《白兔和月亮》有感读《白兔和月亮》有感1读了这篇寓言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有时并非是好事,有时反使人们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失去生活的乐趣。
也许,有人会嘲笑白兔是个傻瓜。
这些人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这是因为他们“慧心已泯”。
殊不知,当他们拥有“月亮”时,也就是拥有巨大的财富时,各种念头也会随之产生,比如如何利用,如何防偷,如何防抢啊……当贪婪的人为得到“月亮”而不惜代价时,他们就已不知不觉让自己变成了财富的奴仆:得不到的时候为得不到而忧愁;得到了又为怕失去而焦虑。
这样每天总是提心吊胆的,走在路上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无穷的得失之患”怎么能使他们快乐起来呢?当然,生活中也不是所有拥有巨大财富的人都会失去人生的乐趣。
例如美国的比尔·盖茨,可以说是拥有“月亮”的人,但是他生活节俭,将大量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因此他的财富就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得失之患。
可惜世间这样的人太少了。
财富本身是并不能给人幸福的,因此,我们不妨学一学“慧心未泯”的兔子,不要独自占有“月亮”;我们不妨学一学比尔·盖茨,让手中的月亮放射出慈善的光芒,这才是明智之举。
舍得舍得,有舍才得,可惜有些人从往往只知道索取,从来不知付出,舍弃一些东西,这样就使得他们总是轻而易举被利益蒙住了双眼,舍不得丢弃。
正如作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到事情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中。
而那些比较超脱、心胸宽阔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得到生命的乐趣。
《白兔和月亮》这篇寓言让我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去拥有巨大的.利益,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读《白兔和月亮》有感2白兔变成这样是谁的错?是月亮,是诸神之王,还是她自己?难道是月亮的错吗?月亮长这么美也有错吗?那就要怪诸神之王,他干嘛就因为白兔有赏月的才能,就把大家的月亮送给白兔一人呢,这样太自私了吧。
可这又不全是诸神之王的错,诸神之王也是一番好意吗?那就要怪白兔自己,干嘛那么悲观呢,放开一点就好了嘛。
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优秀范文5篇]
![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31873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0.png)
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教学目标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一、导入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大家讨论一下有没有道理?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今天我们就带着各自的疑问,去看看周国平大哲学家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请大家把书本翻开,《人生寓言》。
首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我们一个接一个的造句好吗?最好是自己造,实在想不出来呢,可以把书本中的句子找出来念给大家听。
慷慨撤销归属心旷神怡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多愁善感天灾人祸突如其来二、作者介绍大家对生字新词都预习的不错,那有没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作者:周国平。
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三、文体知识作者不知道,我已经大概的介绍了一下了,那选进我们课文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啊?对,寓言,那什么是寓言?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的寓言故事啊?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
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寓言它有什么特征啊?就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通过寓言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啊? 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和哲理。
作家严文井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
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四、默读与复述听朗读,找出文中你觉得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并简单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
《白兔和月亮》反思

《白兔和月亮》教学反思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我想作为教者首先应对文本主题认识有所感悟有所突破,教者应加深对教材的解读,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独特魅力所在,对文章主旨和关键之处应有独特见解。
《白兔和月亮》一文,围绕白兔在不同的情况下赏月的不同感受来展开故事,深刻剖析了人类常见的“得失之患”,所以这一则寓言,关键词是“得失之患”。
对于这一点教参上指出,“得”并非是一般的“得”,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的赏赐。
但是,它实在不配拥有,因次不能泰然处之。
这就是说,不能拥有而拥有,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物的主人其实也就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
因此教参上把寓意定为“拥有巨大的利益就会沟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但是我想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与拥有与否,而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
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只要有了一颗平常心,才能不为生活所累,成为荣誉、财富……的奴隶,再能超脱常人,心胸开阔,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
根据以上所述,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定为几项。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一项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白兔和月亮》一文,语言精确,用词精当。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等词,“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它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等语句,都非常的值得人品味。
这样的文章是很适合学生学习阅读的。
所以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一项。
提高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质量,我想除了做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之外,还应做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学生与社会的对话。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欣赏文章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精选7篇)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精选7篇)《白兔和月亮》读后感篇1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其爱皎洁的月色。
每当夜晚来临,她都要独自来到林中草地,在月光下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她深深的陶醉其中,感受着幸福与快乐!她的诚心感动了诸神之王,诸神之王决定把月亮赏赐给她。
拥有月亮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
可是从前的闲适心情却找不到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守着自己的宝藏。
乌云蔽月,她紧张不安;满月缺损,她心痛如割。
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的白兔终于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拥有权。
她依然快乐的享受着月光……在生命当中总会遇到有一些人或风景使人心动,使人痴迷,使人想去拥有……但当你真的拥有时,你就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就会失去当初的那份心境,当初的感觉也会变质。
如果拥有已成为一种负担,不如洒脱的放手,远远地欣赏。
你会很快乐,很坦然。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篇2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一感。
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
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一性一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作者用白兔慧心未泯与人类慧心已泯作对比。
意在说明白兔尚能悟到不该拥有的应学会放弃的道理,而人类总认为拥有就是幸福,不肯放弃既得的利益,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兔和月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1在课堂上,我学会了两则寓言,它给我的感悟很大,也成为了我的指明灯。
其中一篇是《白兔和月亮》,我明白了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拥有了不一定幸福,有时放弃也是智慧。
其实,做财富的主人有可能会成为财富的奴隶。
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放弃即得利益的。
还有一则故事,也让我感受深刻—《落难王子》: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到。
认识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世上也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我想起了落难王子从前听到的悲惨的故事时,希望厄运不要到他头上,但是,厄运总会到的。
当他承受了厄运时,他有了对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要承受厄运,而且每个人都承受的了,就像王子所说的:”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希望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厄运!《白兔和月亮》读后感2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一感。
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
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一性一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人生寓言》读后感作文

《人生寓言》读后感作文
《人生寓言》读后感作文
《人生寓言》中有两篇文章,分别是《白兔与月亮》与《落难的王子》。
它们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第一篇文章,《白兔与月亮》,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只具有独特的审美的白兔,它热爱大自然的美,爱皎洁的月色。
它认为,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但有一天,诸神之王把月亮赐予了这只白兔。
白兔虽然还是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可是,它再也体会月的阴晴圆缺的风韵了,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数的得失之患。
可是白兔的智慧并未丧失,它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它也许会让你失去人生中的许多乐趣,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
我们要有一颗慧心未泯的心,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有吸引力的事。
有时,如果我们真的.得到了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东西,自己能否可以像故事中的白兔一样,学会对它们说不?
第二篇文章,《落难的王子》,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王子,在面临厄运的时候,明白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沦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是选择逃避,还是坦然面对?遭遇厄运是坏事,但它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我们要不断的磨练自己,使自己学会战胜困难。
在人生中,许多事是我们无法料到的,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慌张,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
希望我们像白兔一样,会努力克制自己;希望我们像那位落难的王子一样,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一)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一)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不过,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
还有人用游戏说和距离说来解释美感,强调审美状态是一种游戏状态,审美主体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说法都蕴涵着无利害关系这一观点。
中国的审美传统主要来自道家,也是强调一种“游于物之外”的超脱态度和闲适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作者用白兔慧心未泯与人类慧心已泯作对比。
意在说明白兔尚能悟到不该拥有的应学会放弃的道理,而人类总认为拥有就是幸福,不肯放弃既得的利益,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二)
有一只独具审美慧心的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因为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便将月亮还回去了。
这就是寓言《白兔与月亮》的故事内容。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拥有巨大的财富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时候,应当趁早放弃。
也许有的人看了这则寓言,都会嘲笑白兔是个傻瓜,不该把巨大的财富双手奉还。
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人类中的有些人,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这是因为他们的“慧心已泯”,殊不知他们在“幸福”的同时,也就是拥有巨大的财富时各种念头也就会随之产生:比如如何利用啊,如何防偷啊,如何防抢啊,……
当贪婪的人为得到“幸福”而不惜代价时,他们就已经让自己变成了金钱的奴仆:得不到的时候为得不到而忧愁;得到了义因为怕失去而焦虑。
这样每天过日子提心吊胆的,总是愁眉难解,走在路上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他们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这就是拥有财富而使得有些人失去人生许多乐趣的原因。
当然,生活中也不是所有拥有巨大财富的曰都会失去人生乐趣。
例如美尉的比尔·盖茨可以说是世界上拥有“月亮”的人,但是他生活节俭,将大量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因此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得失之患。
可惜世间这样的人太少了。
财富本身是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
因此,我们不妨学一学“慧心未泯”的兔子,不要独自占有“月亮”;学一学比尔·盖茨,让手中的“月亮”放射出慈善的光芒,这才是明智的。
后记:在语文课上,我们读到了课文:《白兔与月亮》。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我深有感触。
联想到如今社会上像白兔一样的人已经不多了,隔三差五就会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领导干部因为贪污公款而被判刑。
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总是一边流泪一边后悔。
我想早
知如此,何必当初于是,我便写了上面的读后感,希望能以此来劝告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像白兔一样“慧心未泯”,在拥有巨大财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赶快悬崖勒马!
白兔和月亮读后感(三)
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
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
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万物均有所归属。
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
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