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
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2.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
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了()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5.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
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
这意味着()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7.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8.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 人教版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每小题2分,共60分)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王位世袭制2.网上书店这样介绍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B.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制度C.隋朝开始形成科举制,宋朝出现八股取士D.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3.“……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4.《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5.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7.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
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 神话传说B. 世袭现念C. 地理位置D. 宗法制度【答案】D【解析】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而“寻根文化”也是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寻根文化”和神话传说、世袭现念均毫无关联,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寻根文化”也不涉及地理位置这个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 事权的过分分制B. 科举制的完善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皇权专制削弱【答案】A【解析】“无效率”是由于官员过多,事权的过分分制而导致的,而不是科举制的完善、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因素,皇权专制是加强的而非削弱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事权的过分分制往往会导致行政效率过低。
3. 《明史》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殷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D. 大学士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C【解析】大学士的确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太祖时期尚未正式设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没有丞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学士一直未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19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1)

【2019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1)考生注意:本试题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组成,共8页。
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必须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
影响今天人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禅让制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3.一位晚清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在提到某一制度时指出:“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此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世官制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
”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B.皇帝的顾问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 .中央的并列机构5.根据图1可以推断军机处是A.总览全国军务的军事机构B.监视官民言论的特务机构C.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D.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图16.《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
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
”这反映清政府A.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B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 .畏惧英国武力威胁D .鄙视英夷不屑斡旋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设立“制钱局”,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发行了大量的不同规格的货币。
【2019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
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
2012年1月8日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
题干所说的“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
故选B。
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C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制度;D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地方政治体制。
考点:宗法制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2.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历史》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 分封制B. 封建制度C. 君主专制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周天子时期的“封建制度”有别于古代的“封建制度”,为狭义上的“封建制度”,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故选A;此处的封建制度是广义上的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与周天子时期的分封制不同,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开始至明清,时间不符,C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地方一直保持较大独立性,这并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的要求,D项错误。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
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
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 )A. 直接性B. 盲目性C. 随意性D. 公正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甚至还不认识他、实在听烦了却要放逐他”等字眼均是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不是公正性,当然雅典民主政治也不具备广泛性,因为是少数人的民主,但是材料并没反映这个特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性2.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说明罗马法统治了帝国的基础,故D正确;皇帝是帝国统治者,故A错误;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与实际不符,因此B项错误;罗马帝国是屋大维建立,不是罗马法官,故C错误。
3.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得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新版-人教版

2019年秋期末联考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2.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确立了一套等级制度D.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3.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确立了皇帝制度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B. 设立三公九卿制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5.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
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
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了( )A. 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B. 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C. 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D. 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6.《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实质上是(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7.《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1、《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子启以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2、《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为此秦朝开创了:A. 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C. 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2015年,“中国梦”“大部制”依然是中国民众关注的热词。
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
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此事可能发生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进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入仕的主要途径是( )A.军功授爵B.察举制或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7、雅典人认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是遵守法律的。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间接民主B.雅典公民毫无人身自由C.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D.雅典的民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8、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