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养殖鱼类生物学》PPT课件

编辑ppt
5
品种有四个特点: (1)必须有相似的群体形态特征; (2)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包括品质、产 量、产值或药用或观赏价值); (3)必须有稳定的遗传性状,通过繁殖能将
优良性状遗传给后代;
(4)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群体。
编辑ppt
6
品种包括:
自然品种——原始品种,地方品种,是育 种的原始材料。如龙池鲫鱼、东北银鲫、淇河 鲫、江西红鲤、黄河鲤、镜鲤、团头鲂等。
编辑ppt
14
表1-1-1 草鱼摄食苦草后草粪碎屑 变成腐屑后蛋白质变化
性质
有机 物
碎 屑
腐
屑
状态
苦 草
草鱼 2天后 4天后 6天后 8天后 粪便 粪便 粪便 粪便 粪便
粗蛋白 13.41 10.39 16.70 含量 % % %
21.50%
20.76%
21.24 %
编辑ppt
15
试验表明,草鱼能大量摄食腐屑(即草鱼粪 便转变成的腐屑),并能正常生长。
4、草鱼粪便内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植物碎 片。
尽管草鱼的摄食量很大(食量可达体重
40%~70%),但它仅能消化利用被其咽喉齿
和角质垫所磨碎的植物细胞内的原生质。
编辑ppt
13
单从上述现象孤立地分析,很难解释草鱼 单食草类,就有如此快的生长率?
草鱼粪便测定表明:草鱼粪便内的粗蛋白 含量明显下降。其粪便呈绿色,草屑的纤维清 晰可见,其中细胞组织含有的叶绿素十分明显。 草鱼粪便排入水中后,就大量附生细菌、原生 动物、后生动物,其细胞中的叶绿素随即被破 坏,呈黄色,碎屑变成了腐屑。腐屑中收于包 括了大量的菌体蛋白和浮游动物,其粗蛋白含 量反而比草碎和苦草高得多。
人工品种——通过人工有意识的人工选育 或杂交、筛先而成。如建鲤、荷沅鲤、湘云鲤、 颍鲤、异育银鲫、浦江一号(团头鲂)等。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一、名词: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但黄颡鱼养殖上的主要问题是:
1、商品个体偏小。2年养殖周期,一般仅75—150克/尾。 2、人工繁殖较困难。可以进行自然产卵,但获苗量少。 大批量生产需要人工受精。而且必须进行杀雄取精。 3、怀卵量少。一般每尾雌鱼仅2000—4000粒卵,要大 批量获得苗种工作量很大。
黄颡鱼繁殖 黄颡鱼亲本
黄颡鱼
三角鲂属于杂食性鱼类。除摄食水草外,还食软体 动物、摇蚊幼虫等,个别也捕食小鱼、虾。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这三种鱼均喜食商品饲料和草 鱼所食的各种草类。
第四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水层和活动场所 养殖鱼类的栖居水层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鲢、鳙以食浮游生物为主,它们通常在水的中 上层活动,鲢在上层,鳙稍下。 草鱼在水的中下层及岸边摄食水草,主要在水 体中下层活动。 青鱼以底栖生物为食,经常在水的下层活动, 一般不游到水面。
吻: 眼: 口:
短 中大 小,端位
鳃: 鳃孔中等,鳃耙短而扁,呈三角形
咽齿: 三行,长而侧扁,呈钩状
鳞: 圆大
侧线: 弧形
鳔: 三室,前大后小
体色: 灰黑,体侧银灰,腹白
品种: 体形: 头:
吻: 眼: 口: 鳃: 咽齿: 鳞: 侧线: 鳔: 体色:
鳊 侧扁,长菱形,有腹棱 小 短 中大 端位
鳃孔中等
在自然条件下,鲤鱼:摇蚊幼虫、螺蛳、黄 蚬、幼蚌、淡水壳菜、水生昆虫幼体及虾类等; 也摄食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丝状藻类、植物种 子和腐屑。
鲫鱼:在自然条件下,喜食附生藻类、丝状藻 类、腐屑、草籽、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 幼体等为食。
白鲫:浮游植物(如硅藻、绿藻、蓝藻等)和 腐屑等。
在养殖条件下,鲤、鲫鱼对人工投喂的饵料均 喜食。
第二章、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和控制.

返回
萨氏盘
d=20厘米
2、水体透明度的基本状况及其和水质的关系 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水体透明度的基本状况: 精养鱼池: 20-40 cm 粗养鱼池: 1-1.5 m 浅水藻型湖泊 0.3-1 m 浅水草型湖泊 2.2 m 深水湖泊 3-10 m 3、透明度的变化 a.季节变化: b.日变化:主要由光照引起,早晨浮游生物分布均 匀,透明度大,中午,趋光性浮游生物向水体上层移动, 透明度小。 c.水平变化:由于风浪运动引起浮游生物在水平方 向上的分布不均,上风处透明度大,下风处透明度小
4、 透明度和补偿深度的关系及其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4.1 和补偿深度的关系 水体透明度和补偿深度关系密切,实际是补偿深度的 间接反映,透明度大则补偿深度大,反之亦然。一般水 体的补偿深度是透明度的2倍,因此可以用透明度来推算 补偿深度,简便易行。 4.2 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A、由于养殖水体的透明度大小主要由浮游生物量的影 响,因此透明度的大小也就间接反映了水体中浮游生物 量的大小,即水体的生产力,这对于水库、湖泊以及池 塘等水体的渔业生产极其重要。
2、光照强度在养殖水体水层的变化及其和 水域生产力的关系
• 由于水的特性,太阳光(辐射)在水体中的衰减速度非常快,特 别是长波长的光线,如红外线,入射深度只有几厘米;而波长短 的光线则衰减速度较慢,如紫外线可达几十厘米甚至超过1米。 • 而养殖水体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特别是浮游生物,因此对 光线的吸收和散射更强辐射随深度的衰减,影响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决定水生生物和溶氧在不同水层的分布。 • 当然太阳光在水体中的衰减速度也和辐射强度直接相关,强度越 大,入射深度越大,光合作用层越厚,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和溶解 氧也就也大,有利于鱼类的养殖。 • 因此应注意:1、池塘深度不能太深;2、池塘水质不能太肥
鱼类增养殖学期末复习(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绪论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我国鱼类资源:(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4)沿海海水鱼类(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2、养殖鱼类的选择:(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草食性,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鲤鱼,鲫鱼肉食性,青鱼,鲈鱼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这三种鱼均喜食商品饲料和草 鱼所食的各种草类。
第四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一、栖息水层和活动场所 养殖鱼类的栖居水层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鲢、鳙以食浮游生物为主,它们通常在水的中 上层活动,鲢在上层,鳙稍下。 草鱼在水的中下层及岸边摄食水草,主要在水 体中下层活动。 青鱼以底栖生物为食,经常在水的下层活动, 一般不游到水面。
一、口咽腔(齿、舌、鳃耙)
草食性:水草:草、团头鲂、三角鲂。 浮游植物:白 鲢 附生藻类:香鱼
肉食性:凶猛肉食性:以游泳动物为主食,鳜鱼、鲈鱼。 温和肉食性:以底栖动物为主食,青鱼、大小黄鱼。 浮游动物食性:鳙鱼、鲱鱼、姥鲨、鲥鱼。
杂食性:动物、植物都食,鲤、鲫、泥鳅。
碎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碎屑为食。罗非鱼。
•
连条子、地瓜鱼、跳鲢、家鱼。
• 产地及产期: 全国各地都养殖,是淡水养殖的
•
优良品种。
品种: 鳙
体形: 似鲢,但较粗大,有腹棱
头: 大而圆胖
吻: 眼:
同鲢 中大
口: 同鲢
鳃: 同鲢
咽齿: 一行,平扁光滑
鳞: 同鲢
侧线: 同鲢
鳔: 二室前大后小
体色: 黑斑
• 俗名: 花鲢、 胖头鱼、大头 鱼、包公鱼、 黑胖头、黄鲢、 黑鲢、红鲢、 麻鲢。
• 地方名:鲫瓜子
品种: 体形: 头:
吻: 眼: 口: 鳃: 咽齿: 鳞: 侧线: 鳔: 体色:
团头鲂(武昌鱼) 高而侧扁,菱形,有腹棱 短小 短而钝 中大 端位
鳃耙短而扁,呈三角形
三行,长而侧扁 圆较大 呈凹弧形 三室,中大后小前中 灰黑,腹白
品种: 三角鲂
体形: 高而侧扁,菱形,有腹棱
头: 短小
吻: 眼: 口:
短 中大 小,端位
鳃: 鳃孔中等,鳃耙短而扁,呈三角形
咽齿: 三行,长而侧扁,钩状
鳞: 圆大
侧线: 弧形
鳔: 三室,前大后小
体色: 灰黑,体侧银灰,腹白
品种: 体形: 头:
吻: 眼: 口: 鳃: 咽齿: 鳞: 侧线: 鳔: 体色:
鳊 侧扁,长菱形,有腹棱 小 短 中大 端位
鳃孔中等
• 一、草鱼的食性
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成鱼喜食苦草、眼子菜等。
在人工投喂的条件下,草鱼除摄食水生植物外,它们 喜食禾本科、豆科等陆生植物;也喜食人工饵料,如饼、 糠、麸类。在饥饿的情况下,它能吞入小鱼。
草鱼的摄食器官主要是它具有发达的咽喉齿,呈锯齿状, 左右咽齿交错相间排列。草类在咽喉齿与角质垫之间被切 割和压磨,成草屑后,进入消化道。
6、苗 种——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解决 (如家鱼;而鳗鲡至今未解决,黄鳝、石斑鱼大 批量繁殖困难);
7、习 性——对环境适应性(抗逆、抗病) 强(如家鱼;而虹鳟、牙鲆要求高);
8、群体性——可高密度混养,实行工业化养 殖 (如家鱼等混养,有互补作用,生态效益高)。
我国被选择作为养殖鱼类已达80多种,但真 正被广泛养殖的仅20多种。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第一节、养殖鱼类的选择
确定养殖鱼类应根据如下标准: 1、市 场——价格高(如鳜、大菱鲆、石斑鱼),需 求量大(如家鱼); 2、品 质——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3、生 长——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如鳜鱼、罗 非鱼); 4、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如鲢鱼、草鱼);
5、食 性——广,饲料容易解决(如草鱼、 团头鲂、鲢、鲤、鲫鱼);
鳃: 鳃孔大,鳃耙短
咽齿: 三行,臼齿状 鳞: 大 侧线: 下弯 鳔: 二室前大后小 体色: 暗灰,腹白
• 地方名:鲤拐子,鲤子,拐子
品种: 体形: 头:
吻: 眼: 口: 鳃: 咽齿: 鳞: 侧线: 鳔: 体色:
鲫 侧扁而高,腹略圆 短小 圆钝 中大 端位
鳃孔大,鳃耙细长
一行,第一齿锥形,后三齿侧扁 较大 弧形 二室,后室大,前室小 银灰,腹白
• 无根萍又名芜 萍,是一种很 小的萍,大小 约0.5-1mm,生 长于池塘、稻 田,
浮萍
紫背浮萍:又名荇菜,水荷叶,大紫背
浮萍,水镜草,水葵
苦草
轮叶黑藻
二、鲢、鳙的食性
鲢、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滤食水中的浮游 动物、浮游植物、悬浮物等
三、鲤、鲫鱼的食性 鲤、鲫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其中鲤鱼 偏于动物性,鲫鱼偏于植物性。摄食方式都是吞 食。
• 白鲫 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 Temminck et Schlegel,原名源五郎鲫或河内鲫、大孤鲫、 大阪鲫、日本鲫。原产日本琵琶湖,1976年引
进我国。其体色银白,故名“白鲫”。白鲫体 型大,最大可达五斤
四、鳊、鲂鱼的食性
团头鲂与长春鳊均为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体中, 主要摄食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水草和植物腐屑。 团头鲂和长春鳊口裂小,其摄食能力和强度都比草鱼小 得多。
第二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特征
品种: 鲢 体形: 长而侧扁,腹缘呈刀口状,有腹棱 头: 较大 吻: 短、圆钝 眼: 小 口: 宽大、端位
鳃: 鳃孔大、鳃盖膜宽、鳃耙特化(上覆筛膜)
咽齿: 一行,有纵沟 鳞: 圆、细小 侧线: 弧形下弯 鳔: 二室 体色: 白
• 俗名: 白鲢、田子、扁鱼、白胖头、竹叶鲢、
• 产地及产期: 鳙鱼是优良的 淡水养殖品种, 各地都有生产。
• 地方名:厚鱼,厚子
品种: 体形: 头:
吻: 眼: 口: 鳃: 咽齿: 鳞: 侧线: 鳔: 体色:
草 前圆后扁,腹圆,无腹棱 中等,较宽 短而圆钝 中大 端位 鳃耙疏短 两行梳状 圆 ,较大 稍弯 二室前小后长 草黄,腹白
品种: 鲤 体形: 长而侧扁 头: 较小 吻: 圆钝能收缩 眼: 中大 口: 端位,须2对
在自然条件下,鲤鱼:摇蚊幼虫、螺蛳、黄 蚬、幼蚌、淡水壳菜、水生昆虫幼体及虾类等; 也摄食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丝状藻类、植物种 子和腐屑。
鲫鱼:在自然条件下,喜食附生藻类、丝状藻 类、腐屑、草籽、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 幼体等为食。
白鲫:浮游植物(如硅藻、绿藻、蓝藻等)和 腐屑等。
在养殖条件下,鲤、鲫鱼对人工投喂的饵料均 喜食。
较小 弧形 三室,中大后小 青灰
长春鳊
第三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
食性指成鱼的食物组成。 鱼苗阶段食性都相似 ;仔鱼开始分化;到稚鱼期食性差异 明显,幼鱼阶段食性往往接近成鱼。 不同的鱼类由于其取食器管构造不同,食性有明显差异。 鱼类食性主要可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般来说,大多数鱼类均能被驯化食用人工投喂的配合饲 料,这就为人工饲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