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20部编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备好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设计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通过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945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全民族坚持抗战(一)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内容,梳理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国共两党对日变化1.国民党①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抗战的背景、起因,探讨胜利的重要因素,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效果。
在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抗战历史的话题中。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面临的困境,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演练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抗战的具体起因和经过。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困境。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小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感性,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在教学的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课堂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如何评价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作用?如何通过宣传和动员,凝聚全国人民战胜外敌的意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的巩固和拓展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分角色讨论、小剧场表演等,让学生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独立思考的作业,如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理解和评价等,用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通过引入、呈现、拓展和巩固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和思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抗战的历史事件和胜利的时间和意义,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___的主要内容,讨论分析其历史意义。
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___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
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今天我们就研究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一、全民坚持抗战1.教师提问: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___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___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___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回答:___中,___总司令___上将壮烈殉国;___在反“扫荡”中,___副参谋长___将军牺牲;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二、中共“七大”的召开和历史意义1.教师讲述:中共七大于1945年6月23日至7月1日在延安召开,确立了___思想的领导地位,制定了党的纲领和策略,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任务,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22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认识之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战争的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如抗日战争的背景、初期战局等。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呈现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 contemporary China 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22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同时加深全班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和理解。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历史图片和地图、教材、笔记本电脑等。
2. 课程平台: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教学材料、作业和考试成绩。
3. 信息化资源:历史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相关的音频访谈、在线历史数据库和电子书籍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复习抗日战争胜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概述。
b.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三个并简要说明。
c. 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两个并简要阐述。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历史学科的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以符合新教程的要求。这四个方面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文化素养。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把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二、新课讲授板块一:全民族坚持抗战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
(1)对国民党:政治诱降,辅之军事打击(2)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3)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2.面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各阶层持怎样的态度?(1)国民党:①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1940年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①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
②王震率359旅南泥湾开荒。
3.全民族抗战: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阅读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块二:中共七大1.认真阅读课本105-106中共七大部分,完成表格2.日本投降视频3.日本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形势(1)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③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2)国内:中国军队对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出示图片:(1)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2)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3)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4.日本投降的过程(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
出示图片:板块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本学期的重点章节。
本课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包括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胜利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并深入探讨胜利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原因,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敬意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并深入探讨胜利的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原因。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并深入探讨胜利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
9月2日上
午9时,
标志着二
战结束的
日本投降
的签字仪
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
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
党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
党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
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4.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
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教师强调: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
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
目标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
→④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目标导学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总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教学实际,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尝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强调启发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索和信息处理地方过程,补充部分史料,拓展了史学视野。
通过教学让学生清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特点。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思合一,并在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做到情感教育的自然渗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