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题: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型:讲授新课(综合课)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授课对象:八年级授课时间:一个课时,40分钟二、设计依据(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1.知识定位: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共5课,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前4课介绍了战争的历程,第5课则讲述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中共七大。
本课一共四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2.重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此外重点还有中共七大。
3.知识线索:第1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讲述了东北地区长达六年的局部抗战,第2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述的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战情况,第3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和第4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讲述的是战略防御、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抗战情况,联系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加之是同一时间段,这两课整合在一起为宜,至于最后一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主线则是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胜利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全民族坚持抗战,包括了国共两党、华人华侨、国内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团结抗争,其中中国共产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第一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开篇讲到的日本改变对国共两党的战争策略及其之后的汪精卫叛国、蒋介石消极抗战并制造皖南事变、中共坚持抗战并掀起大生产运动,便容易理解教科书想要说明的这个深层含义。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召开,总结了抗战的经验——放手发动群众,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为后面的抗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联系所学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团大战的原因、时间、目的、指挥、地区、主要目标和意义?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读导学提纲:1.日本侵华方针发生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2.面对汪精卫的叛国投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斗争?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4.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内容(制定的政治路线、领导机关、党章内容)意义?5.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受到了哪些国际上的援助?6.日本投降和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时间?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三)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四)知一、全民坚持抗战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7分钟5分钟20分钟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最全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以提高辨别能力;(3)探讨抗战胜利的意义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2)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三)课型:综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学法:阅读、讨论、探讨(六)教学媒体(七)板书设计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共七大(1945年4月,陕西延安)1、背景:2、内容:3、意义:二、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意义:三、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媒体展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师: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歌诞生于什么时期?生:抗日战争时期师:对,它创作于1935年,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22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认识之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战争的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如抗日战争的背景、初期战局等。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呈现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 contemporary China 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1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
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
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
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
1945
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立足
下,做到情感教育的自然渗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评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作业素材:准备相关作业素材,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二、新课讲授板块一:全民族坚持抗战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
(1)对国民党:政治诱降,辅之军事打击(2)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3)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2.面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各阶层持怎样的态度?(1)国民党:①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1940年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①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
②王震率359旅南泥湾开荒。
3.全民族抗战: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阅读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块二:中共七大1.认真阅读课本105-106中共七大部分,完成表格2.日本投降视频3.日本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形势(1)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③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2)国内:中国军队对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出示图片:(1)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2)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3)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4.日本投降的过程(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
出示图片:板块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
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
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
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
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
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
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
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4.
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
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
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地点
延安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
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
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
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
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教师强调: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
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
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
大会,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
目标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
走向失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
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
掷一颗原子弹。
→④1945年8月,苏联向日
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
大反攻。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
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目标导学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
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中国共
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
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
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总结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
部反攻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教学实际,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尝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强调启发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索和信息处理地方过程,补充部分史料,拓展了史学视野。
通过教学让学生清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特点。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思合一,并在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做到情感教育的自然渗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