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观后感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我爱这本小说,因为我一直在猜错。
女主角、男主角,我都猜错了。
我以为的洛丽塔之恋,也是错的。
当故事的主线慢慢浮现时,我才意识到翁达杰花费了如此多的心机进行铺垫,原来他是在给我讲述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
在小说的第一百四十五页和第一百四十六页,作者写道:“那是第一次关于他的梦。
第二天她记起来了,但是她正忙着别的事,也不想过多琢磨梦的涵义,就把它搁在了一边;那不过事一次偶然的碰撞,那晚她太累了,仅此而已。
”“是谁撒下吃食的这些碎屑来引诱你的,诱你走向一个你从来没去在意过的人?一个梦,然后是更多的梦。
”我知道,我不能断章取义。
艾尔麦西对凯瑟琳的“引诱”远远不起始于也不止于这几个梦。
作者通过引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吕底亚王坎道勒斯的典故,让我们看到了艾尔麦西爱上凯瑟琳的部分原因。
当初在沙漠探险队里,杰弗里·克里夫顿极力向队友称赞新婚妻子凯瑟琳的美,但只有艾尔麦西窥到了凯瑟琳美妙的精神蜕变,他窥见了这个秘密且被凯瑟琳识破。
此后,爱情如顺水推舟,再也无法逆转。
如此一来,希罗多德的历史也成了我下一本想要阅读的书。
小说中还有一段感情也让我感到惊讶,那就是汉娜与扫雷兵之间的感情。
在别墅里,他们就像生活在伊甸园里一样,没有外界的丰饶,只有一楼的全玻璃温室花园、图书馆和教堂,以及二楼的卧室,包括英国病人的房间。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条河,他们可以一起在河里游泳。
”他们的感情没有年轻人之间的吃醋、误会、争吵、傲慢与偏见,有的是她凌晨两点走进他的帐篷,将耳朵贴在他的胸口听他的心跳,而他仍在沉睡。
时间如水一样流逝,但没对他们作任何改变。
即使是在他们分手之后的世界,仍然宁静如初。
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完美的蒙太奇,作者将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这一说法进行了小小的文章,给小说一个结尾。
我很爱翁达杰,也很爱这本书。
《英国病人》观后感

观“英国病人”有感又是一个以二战未背景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爱情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正如那封信中:“我知道你会回来把我抱起迎风屹立,我已别无所求,只想跟着你漫步天国,与你一同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那些陷入剧情而无法摆脱那一丝伤感的观众,不妨这样思索一下。
假使没有战争,奥尔马西和凯瑟琳是很难相遇的,也就不会发生感情,也许,对于那些喜欢浪漫的人,战争只是一种奇妙的酵素,在恨的同时等待着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其中最吸引人的不正是爱情吗?迈克尔·翁达杰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
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有些电影之所以经典,并不是因为他拥有多么宏大的场面和惊心动魄的情节,很简单就只是因为电影在慢慢的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一点一滴深入我们的心灵和骨髓之中。
你越看越发现,你渐渐看到了灵魂和真谛的样子,虽然虚幻,但也是一种虚幻的真实,并且电影突出三大主题:战争与道德、爱情与人性、性别与权力。
《英国病人》这部电影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是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经典影片,俩个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拍摄手法让人在看的过程中有点不知所措。
你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听电影给你娓娓道来。
那些混乱不知电影所云的感觉会在你看完之后变得清晰明了,随着你慢慢的回味,你会发现原来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经典的爱情故事。
电影名字叫英国病人,只是一个身份,导演并不想通过这个名字告诉我们什么耐人寻味的东西,但是我却想把他联系到影片的主题上,这个病人艾玛殊表面是一个被烫伤的病人,实际上映射出他得了一种叫爱情的绝症,除了死亡好像没有什么其他可以结束的方法。
艾玛殊和有夫之妇凯瑟琳的爱情原本不该发生,但却发生的那么轰轰烈烈无法控制。
他们的爱情仅有爱情而已,显得那么纯粹。
影片通过艾玛殊的点点回忆来勾勒这个让人心痛的故事,其间还穿插着照顾艾玛殊的护士汉娜的爱情历程,俩者相互交替补充着。
《英国病人》观后感

《英国病人》观后感《英国病人》是一部获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然而,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喜欢上它。
且不提引起广泛争议、观点两极分化的婚外恋,单就整体观看体验而言,我只感到冗长。
我并非不喜欢文艺片,也不是不能接受时长较长的电影,或许是我观看时不够专注,始终未能领会影片的主旨。
如果说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那么它对战争的描写似乎过于简略。
当然,并非所有关于战争的电影都必须展现激烈的战斗场面,有时侧面的表达也能传达战争的残酷。
但在这部影片中,我几乎没有看到对战争的直接描绘,这让我难以感受到战争的氛围。
再看爱情主题,我觉得电影中的表现多处令我感到突兀和尴尬。
也许是美国电影的工业化痕迹过重,也可能是我更欣赏那种铺垫充分、情感自然流露的爱情表达方式。
关于男女主角 Almacy 和 Kath 的感情,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豆瓣影评中会有如此多的赞美之词。
在世俗观念中,这种婚外恋是不被认可的,甚至会遭到唾弃。
单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我也未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感情的真挚,只觉得这是在枯燥的探险中两人的贪欲而已。
如果说真爱可以超越一切,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站在被戴绿帽的丈夫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你还能如此坦然地支持这种婚外恋吗?我个人坚信爱情是有保鲜期的,没有任何一段爱情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
当爱情消逝,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和谐的方式来结束这段关系呢?Almacy 和Kath 不顾一切地走到了一起,伤害了丈夫 Jeff,最终导致 Jeff 绝望地驾机自杀,而另外两人却幸存下来。
受伤的 Kath 被困在山洞中等待救援,为了拯救爱人,Almacy 在沙漠中行走了三天三夜,甚至将地图出卖给了敌军,背上了叛徒的罪名。
这份婚外恋不仅夺走了 Jeff 的生命,还使 Almacy 走上了叛徒的道路,他的出卖行为导致友人含冤自杀,编辑助理被残忍割掉拇指,更不用说敌军因得到地图而改变了战争局面。
如果爱情如此自私,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罔顾如此多的生命,我实在无法支持这样的爱情。
英国病人

美国电影艺术—《英国病人》观后感《英国病人》改编自侨居加拿大多伦多的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获奖同名小说。
这是一个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的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
影片耗资2700万美元。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德国、突尼斯以及联合国的200人参加了影片的摄制工作。
影片在穿梭尼斯境内的撒哈拉沙漠实景拍摄,画面壮观、绚丽,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媲美。
《英国病人》获得了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最佳音乐、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9项大奖。
获英国演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摄影5项大奖。
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电影配乐2项大奖。
剧情概要:二战期间,一架英国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飞机上的机师全身严重烧伤,当地的人将他救活后送往了盟军战地医院。
由于受伤,这个机师丧失了记忆,不能想起自己是谁,因此只能按照口音被叫做“英国病人”。
法国和加拿大血统的汉娜是战地医院的一名护士,战争使她失去了男友麦根,在伤员转移途中由于误入地雷区,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于是善良的汉娜决定独自留下来照顾这个“英国病人”。
这是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废弃的修道院,远离战争的喧嚣,显得宁静而闲逸,“英国病人“静静的躺在房间的木床上,窗头的一本旧书渐渐唤起了他的思绪……匈牙利籍的历史学者拉兹罗·德·艾马殊伯爵跟随探险家马铎深入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在那里,他结识了“皇家地理学会”推荐来帮助绘制地图的“飞机师”杰佛和他美丽的妻子凯瑟琳·嘉芙莲。
嘉芙莲的风韵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马殊,并对她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爱慕之情。
杰佛由于回开罗筹集资金,留下嘉芙莲和考察队一同进行考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共同发现了沙漠深处的绘有原始绘画的洞穴,同时,嘉芙莲对机警、智慧、幽默的艾马殊也产生了好感。
终于,嘉芙莲倒入了艾马殊的怀抱,不尽的温存使艾马殊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
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观后感这是一部关于二战期间的电影。
然而这里面没有英雄,没有圣人,但里面的人物还是蛮多的。
有被称为“英国病人”的受伤的飞行员,有脱离了部队照顾病人的护士,有历史学者拉兹罗·德·艾马殊,有探险家马铎,有绘制地图的杰佛和他的妻子凯瑟琳·芙莲。
影片采用交叉叙述的手法,在男主人公的回忆里与现实中来回交错的时光,慢慢将故事的全貌拨开风沙,呈现在观众的视界里。
这是一部二战中发生的电影,但与战争无关,只有缓缓铺开的爱情曲调,艾马殊与凯瑟琳两人违背道德的爱情,与至死不渝的誓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
而穿插在其中的护士与锡克工兵的爱情与离别,也为了衬出爱情也有互相逃避的一面。
整部影片看后内心的酸涩与唏嘘都久久不能让我释怀。
婚外情一直都被世人所唾弃,但是一部这样的影片看后,你却不能对出轨的主人公怀恨在心,有的更多的是同情的眼泪。
无论你说这是他们的报应也好,还是冤孽都好,但是在那样的战争背景下,男主人公为了他心爱的人,舍生忘死的徒步、逃离、出卖,为的是他的誓言承诺,他要回去,回到那荒无人烟的洞中救他的爱人。
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我们平时所认知的婚外情,找新鲜感,以及厌倦等等情绪。
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无论是影片开始时,飞翔在无尽沙漠中的螺旋桨飞机,还是在荒芜的突尼斯戈壁,又或是在宁静但却危机四伏的意大利小镇,油画般的色彩让人心醉。
男主角为了爱情,他付出了一切,甚至背叛了他的国家。
他把情报卖给德国人,为的就是见他最爱的女人的最后一面,生离死别固然使人伤感,但是伟大的爱情却让人陶醉,乃至景仰。
在北非城市的集市中,他深深的爱上了她,他愿意为她牺牲一切,尽管在浴缸中,他说我们彼此不能被占有,但是他无意识的还是表现出了对她的强烈的爱,他把她脖子下面凹陷的一块称为Almasy海峡。
爱情继续燃烧着,当Katharine在电影院跟他分手的时候,他的眼神流露出绝望,那是比他最后抱着死去的她更让人痛苦的绝望。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6篇)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6篇)英国病人影评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一):《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以前获得英语世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虽然在阅读同样获得布克奖的《隐之书》时,为它徒有其表的声誉感到遗憾,但却不得不承认《英国病人》的卓越。
这是一部十分细腻的诗化小说,随处可见动人心弦的抒情,极富感染力。
在明格拉准备将其转化为电影的时候,招致了很多人的怀疑,认为这是一项不可完成的工作,但是明格拉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观阅了无数部经典影片之后,我仍然要固执地认为《英国病人》的伟大难有媲美。
那么电影和小说有什么不同呢?其中的优劣又在哪里?首先是结构,电影和小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说的结构是散点式的,在汉娜、加纳、基普和艾玛殊同臵于古老别墅这一的情节下,每个人物轮流出场,回忆往事抒发情绪,没有一个人物占压倒性优势而成为中心,从这个好处上来说,《英国病人》的书名并不是十分确切。
明格拉改变了这一叙事策略,可能因为三个小时的电影无法展现那么多人的内心,也可能他确实捕获到了关键性的东西,让艾玛殊的回忆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并且添加了不少小说中没有的细节,我认为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
即使在小说中,我们纵观全书,认为最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依然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之间的,在翁达杰把超多的笔墨花费在琐碎的抒情上时,艾玛殊的回忆显得尤为突出。
但翁达杰并不在乎这一点,直到全书的百分之五十才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缓缓地流出。
这一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主题倾向的根本差异,能够说翁达杰想要表达更多的是回忆,经历战争之后的创伤性记忆,虽然战争结束了,它们依然像梦魇缠绕着你的余生。
明格拉显然不认同这一点,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艾玛殊的故事上,也就是说把主题的重心偏向了对于国籍的探讨,看战争中的个人是怎样被国籍所淹没,又是怎样被这一靠不住的标签所遗弃。
虽然从某种好处上来说,不同的主题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但是创伤性记忆成为大部分战争体裁的电影和小说最热衷的主题时,明格拉的睿智便显示出来了,他沿着翁达杰踩了几脚却没有走下去的道路独自前行。
读《英国病人》阅读感想

读《英国病人》阅读感想在开始阅读迈克尔·翁达杰的原著之前,我对《英国病人》这部作品已经有所了解。
它荣获了众多奖项,包括布克奖和“金布克”奖,同时安东尼·明格拉改编并执导的同名电影也斩获了 9 项奥斯卡奖。
这些荣誉使得我对这本小说充满了期待。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这本小说的阅读体验与我预期的有所不同。
它并不符合大多数人通常的阅读习惯,这或许是因为翁达杰本人是一位诗人,他的行文具有诗歌的特质,经常借助一些独立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第一章中描写照顾英国病人的护士安娜时,他这样写道:“身处她自己的宇宙中,她看上去很平静。
背后的喷水池发出汩汩的水声,老鹰,被炸毁的别墅花园。
”这种叙述方式给人一种电影般的连续感,就像是一组空镜头。
这种写作手法如果运用在电影中是非常出色的,但在小说中却让我感到阅读有些不顺畅。
这种阅读不畅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多年前阅读福克纳的作品时的情形。
福克纳的文字粘稠如梦幻呓语,而翁达杰的叙述则空灵似魅影。
我之前曾看过同名电影,如今再次阅读小说,才发现电影中的核心情节直到接近小说一半的篇幅才出现。
而小说的大部分场景则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时的意大利古老修道院内。
安娜在这里独自照顾被烧伤的英国病人,同时她在故乡加拿大的老相识卡拉瓦乔和印度裔扫雷兵基普也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了这里。
在欧洲文明的腹地,四个来自不同大陆的人被各自的命运带到了这里。
他们都带着难以愈合的伤口,在彼此的陪伴中寻求安慰。
安娜刚刚二十岁,战争爆发后,她和父亲先后奔赴欧洲,留下继母克拉拉独自留在加拿大的一个岛上。
作为护士,安娜照料了许多重伤员,其中许多人最终在她的怀中离世。
她所能给予他们的,或许只有来自吗啡的短暂慰藉,以及她自己的身体。
“献给不认识的无名者的温柔,是献给自己的温柔。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安娜经历了一次流产,并患上了战争疲劳症。
心力交瘁的她选择和英国病人一起留守修道院,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寻找被炸去一角的藏书室里的书籍来阅读。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

《英国病人》阅读感想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战地护士汉娜负责照顾一个全身烧焦、面目难辨、却有着英国口音的病人。
这个病人的身份不明,终日卧床。
他们所在的地方,是意大利南部的一栋宁静别墅。
在这里,汉娜的父亲的故友卡拉瓦乔、印度裔英国拆弹兵基普也带着战争的创伤先后到来。
终于,在汉娜的悉心照料下,英国病人开始讲述起一个发生在利比亚沙漠的爱情故事。
“如果我把生命交给你,你会把它丢掉。
对不对?”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了解到,病人艾尔麦西曾是一名英国间谍。
他在利比亚沙漠中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了飞机失事,全身被严重烧伤。
在他昏迷不醒的日子里,是凯瑟琳用温柔的声音和深情的目光,唤醒了他的意识,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
然而,这段爱情注定是危险而短暂的。
因为,凯瑟琳的丈夫克里夫顿是一名英国情报人员,他怀疑妻子和艾尔麦西之间有不寻常的关系,于是对他们展开了跟踪和监视。
最终,克里夫顿驾驶着飞机,企图与艾尔麦西同归于尽。
艾尔麦西将凯瑟琳抬进了一个满是壁画的岩洞,“泳者之洞”。
为了将凯瑟琳的遗体带走,他不得不接受英国人的怀疑,并在卡拉瓦乔和基普的帮助下,带着德国军队穿越了危险的沙漠。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幸被德国人发现,最终驾驶着一架燃烧着的飞机坠落身亡。
在小说中,作者翁达杰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画面。
他用忧伤与瑰美的文字,如高低起伏的溪流,穿越了记忆的流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沙漠之中。
“利比亚的沙漠。
扔掉政治,这便是我知道的最可爱的短语。
利比亚。
一个性感的词,一个被拉长的词。
一口诱惑之井。
”我们随着艾尔麦西的叙述,一步步陷入了那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沙漠的壮丽和残酷,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伤。
然而,小说的结构却相当松散。
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展开,而是通过四个人物的故事交替进行,互相掩护和补充。
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们仿佛在阅读一本回忆录,每个故事都像是一个片段,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两天的时间断续的看完了,今天在外面端了一杯非速溶咖啡,又看了一遍。
作者想说的或者已经说了的东西很多,两个最大的词:爱情,战争。
男女主角之外,还有一对副男女主角,以及围绕着他们的好些人物。
这么多的信息颇能让观众迷糊。
(Audience are highly likely to get overwhelmed by so much information.)一部短短的电影能够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已经不错了,如果还能让观众带着点什么感受离开影院,如同片尾的汉娜抱着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微笑着离开修道院,能够获奖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片子“散“,信息“多”,第一遍看完,在床上辗转反侧之际,想起这个那个,突然明白了。
今天再看一遍,我想就个人而言我明白了,虽然我很可能在扯淡,姑且闲扯一番。
片子的主线是艾马殊伯爵和凯瑟琳. 克利普敦夫人的婚外之情。
艾马殊伯爵浪迹北非沙漠,进行历史学研究考察工作。
艾马殊最害怕拥有和被拥有(own and to be owned), 所以他与凯瑟琳.克利普顿夫人初次云雨之后,他说“当你离开的时候,请把我忘了。
”(when you leave, please forgive me.) 可是他们的爱情其实挣扎于ownership (所有权)和label(标签)之间。
克利普顿夫人罗敷有夫,跟随丈夫来沙漠考察(丈夫jeffeory事实上是英国间谍)。
她属于克利普顿先生,她属于那个婚姻,她的标签是“妻子”,“克利普敦夫人”。
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拥有与被拥有(ownership), 每个人额头的标签,还有民族国家土地地球的拥有和被拥有(ownership),以及他们的标签。
艾马殊伯爵是匈牙利人。
为救凯瑟琳在沙漠步行三天去最近的小镇借医生和汽车回山洞救人。
英军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艾马殊伯爵的国籍,也就是身份的归属问题;即使那边厢有个女人要死了。
因为艾马殊的奇怪的名字和他的近乎疯狂的态度,英军认定艾马殊是德国人,于是艾马殊被囚。
艾马殊逃出囚车之后,用自己绘制的北非地图与德军交换了一架飞机(德军缴获的英国飞机),飞回沙漠山洞,只是为了履行自己对凯瑟琳的诺言:我会回来,我永远也不离开你。
接着,艾马殊架着飞机,带着凯瑟琳的遗体离开沙漠,却因为机身的英国标签,遭德军机枪扫射。
飞机坠毁,艾马殊全身烧伤。
即便这样,在盟军医院,人们要弄清楚地还是这个面目全非,肺部只剩下一丁点儿,下半身瘫痪的废人的国籍问题。
而即使护士汉娜带着艾马殊留在废弃的修道院,仍会有人因回忆与仇恨找到艾马殊企图杀死他。
所以,片名叫“英国病人“(english patient).即使是这么一个“病人”,也要弄明白他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
艾马殊伯爵最憎恨“拥有与被拥有”,讨厌给形容词,给标签。
他说:东西就是东西,不论你在前面放什么形容词。
大车,慢吞吞的车,司机开的车,破车,都是车。
(A thing is a thing, no matter what you put in front of it. Big car, slow car, chauffeur-driven car, is still a car.) . 而凯瑟琳反驳道:“那爱情呢?浪漫的爱,伯拉图式的爱,儿女对父母的爱,都大不相同吧。
”(Love? Romantic love, platonic love, filial love, quite different?)更有意思的是,凯瑟琳的丈夫接口道:还有丈夫对妻子的狂热的爱(uxoriousness , excessive love for one’s wife). 真难为凯瑟琳的丈夫,这么生僻的词竟然给他知道了。
害我查了三个词典才找到意思。
艾马殊被难倒了!他太天真。
弄不清楚所有权关系,混淆标签,去掉标签,取代标签,都会有“战争”。
男人女人的战争:凯瑟琳的丈夫开着飞机带着凯瑟琳企图撞向艾马殊,三个人同归于尽。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战争:间谍,殖民地,二战,地雷,酷刑,折磨,死亡。
甚至他自己,那个憎恶“ownership”的艾马殊伯爵,却把把凯瑟琳的脊下凹窝取名为“爱马殊海峡”。
爱情,总是要带上“占有”的调子,不论你愿不愿意,不论有意无意;相爱的两个人,总心心念念希望在一起,身体与身体的占有,精神与精神的占有。
It’s all about ownership and label. 将人辗转折磨于其间。
艾马殊伯爵一生逃避这个词,却最终将自己与他人,还有许多带着标签的“人”毁灭于其中。
甚至音乐。
片中人说:音乐没有所有权。
汉娜在修道院弹着德国人巴赫的歌德堡变奏曲,开着玩笑说:也许弹巴赫的钢琴,德国人不会放炸弹,因为巴赫是德国人。
可是当凯瑟琳在沙漠中,影片响起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那段慢板,我却觉得极为不搭。
音乐也是有气味,有记号,有痕迹的。
拉赫第二带着俄罗斯的痕迹,我觉得放不到沙漠中去。
也许是我的偏见。
这曾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乐章之一。
可“英国病人”将音乐具象化了,而这个“具象”与我多年听它的感受完全冲突。
凯瑟琳最后在山洞中,临死前写的那一段话,“ ……We'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with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what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on the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 ha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我一直梦想在没有地图的地球上与你和朋友们漫步。
”愿望是美好的,有这样的愿望也许比没有强,也许最终结果都差不太多;因为愿望总是愿望。
也许有一样东西不受束缚:心灵的想象。
沙漠中的人们在山洞中想象着游泳的姿势,在山洞中画出许许多多游着泳的人儿。
幸甚, 我们还有这个。
明格拉就这样走了,翻出以前的老文字。
权当我对他,对这部影响我的伟大电影的怀念。
爱情部分人物每部电影都有主角配角。
每个爱情故事都有男人或是女人。
匈牙利人。
皇家地理协会会员。
有着英俊面孔和干净线条的男人。
深邃的蓝眼睛和低沉的嗓音。
在北非沙漠探索,喜欢记录自己的故事。
第一眼就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女人。
有夫之妇。
美丽而博览群书的英国女人。
金色卷发,动人笑容,智慧眼睛。
刚刚结婚一周年。
和青梅竹马的丈夫一起来到沙漠为英国政府绘制北非地图。
乘着飞机从天而降。
锡克教徒。
英军中尉。
导弹专家。
有着一头又黑又长又光泽的卷发。
下巴上还有黑色的浓密胡茬。
经常随部队四处转移。
外表沉稳却有孩子般的浪漫。
护士。
最爱的男人死在前线。
最好的女朋友死在眼前。
不忍心丢下垂死的病人。
在荒废的修道院里像个主妇般的照顾他。
在锡克教徒出现前一直沉溺在过去的痛苦回忆里。
爱情任何能让我感动的电影都要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不论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
一个悲剧。
奥玛沙也应该知道。
爱上一个有夫之妇的结局不会是幸福。
但没人能抵挡爱情的力量。
他爱她。
他跟踪她。
他为她写小说。
他叫她K。
他请她跳舞,她的身体在他的怀抱。
他与她在大风暴天气里在汽车里平安的度过一夜,经历生死考验。
可他拒绝把她的画夹在自己心爱的书里,或许企图掩饰对她的感情。
但他们还是相爱了。
在干燥而炎热的北非。
他们在不开灯的房间里做爱,汗水浸湿衣衫。
他撕破了她的衣服,然后笨拙的帮她补好。
可是当她躺在他身边时,他却让她在离开以后将他忘掉。
她愤然起身而走。
其实K也明白,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偷欢。
这个男人是她这辈子该有的一场劫难。
所以在那个有着灼热阳光的圣诞日,她依然拒绝不了在格子窗后的那张面孔。
在所有人举杯高声祝贺“圣诞快乐”的时候,他们在屋内僻静的一角尽情的享受着彼此身体的愉悦。
他们是那样投入,爱得分不开。
K.那样美的一个名字。
她就是这样悄无声息的爱上这个男人。
快乐的享受每次和他的约会,又接受着良心的谴责。
终于,她不能再接受这样的生活。
在那个临时的电影院,她跟他说再见。
他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
他开始在酒会上胡言乱语。
他忍受不了她和别的男人热情的舞蹈。
他拉住她,说要占有属于他的东西。
她全身颤抖,却还是跟着丈夫在德军来到前撤离。
另一个喜剧。
汉娜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照顾这个英国病人,因为他们都同样陷入回忆而不可自拔。
他总说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可汉娜知道他们都一样痛苦着。
于是,她把病人当作是朋友。
她收拾好破旧的房间,为他布置好床铺,挂好床帐。
她还在修道院外的小园里种了青菜,树起稻草人驱赶那些讨厌的小鸟。
她剪短了头发,在水笼头下快乐的洗澡。
晚上在空地上一个人开心的玩跳房子。
只是有时候,她会一个人哭泣。
有一天,她发现了一架尘封的钢琴。
她打开它,清脆的琴声从她指间优雅的传出。
突然,有人大叫她停下。
她看见一个包着头巾长得有点像印度人的英军中尉朝她飞奔而来。
他满脸焦急。
他说这附近50平方公里都被德军埋上了炸弹。
也许她现在就有生命危险。
她笑着跟他开玩笑,是不是弹巴赫就没事,那是德国人嘛。
他不理会,依然认真检查。
在布满了灰尘的琴架上,他们发现了炸弹的影子。
这样,这个拆弹专家就留下来了。
她以为他是印度人,病人告诉她这是锡克教徒。
她发现他有一头漂亮的黑长卷发。
她突然想起,在最好的女朋友被炸死那天,当她丧失理智的冲过去的时候,也是这个男人趴在地上检查地雷的痕迹。
不由得,她对他有了好感。
她看见他在洗头。
她跑过去送给他一杯橄榄油,说是给他头发的礼物。
他对她微笑。
于是,他们恋爱了。
当他不得不去完成一次拆弹任务时,她突然感到恐慌。
她害怕再次失去爱人。
她踩着自行车朝目的地狂奔。
当她赶到时,他浑身沾满泥水,筋疲力尽。
因为他刚刚走过生死边缘。
他们紧紧拥抱。
与周围的美国大兵一起欢庆战争结束了。
他们的幸福生活该开始了。
结局最后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一个悲剧。
K的丈夫还是发现了K的不忠。
他难以压抑内心的悲愤。
所以在带着K驾驶着他们那架飞机去接约定好的奥玛沙的时候,他选择了大家一起同归于尽。
在北非那片被太阳炙烤得发焦的土地上,飞机坠入地平线。
他机警的躲过,却拯救不了K丈夫的死亡,K的受伤。
他用K的白纱包裹着K,把她抱进他发现了那个有神秘壁画的山洞。
他说他要去给她找医生。
他给她简单的包扎。
他给她留下食物和水,留下他一直带在身边的书,留下手电,留下燃烧的柴火。
她问他,你保证你会回来么?他说,是的,肯定,我保证。
他在沙漠里走了三天三夜。
他的信念支撑着他克服一切阻力。
他终于找到了英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