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ppt课件

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
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
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
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
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 1899)、索尔(Sauer,
7
精选ppt课件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后面理论做准备 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 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
8
精选ppt课件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姆 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 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 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在 《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 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的发 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 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学者 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 创造。
(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
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
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
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
理想城市

理想城市Ideal city姓名:灰灰学号:123456789目录概念前世今生生态城市案例分析理想城市的概念以及产生的条件一、概念产生的条件构思设想科技发展现实困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城市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及机遇,人们为了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宜居环境,在对城市本身及其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后对未来城市的憧憬。
科技发展城市研究者经过对城市自身及城市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之后,根据自己的见解构思出的理想城市设想,这些设想往往含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或者模型特征,用来表达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及愿景。
构思设想城市现状对人们造成了各种困扰,引发了人们的诸多不满,人们因受到城市问题的激发而在对城市自身及城市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对现实城市的批判,其实质是人们面对城市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时的一种反应。
现实困扰理想城市的前世今生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前期工业社会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基于农耕技术和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城市理念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蒸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应对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出现了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理想城设想。
电力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助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主义城市理念大量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包括田园城市、光辉城市、卫星城市、拼贴城市等。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开始发展,城市思潮呈现出注重生态、人文、社会等多元化发展的倾向。
网络社会崛起,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城市研究进一步向生态化、区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出现了生态城市、信息城市、知识城市、全球城市等理论研究。
理想城市的前世今生——五个阶段通过城市理念的回顾,可以发现技术、人和自然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因素,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正从技术走向人、自然,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见右表)。
理想城市

“理想城市”理念概述201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调研时表示:要按照建设文明宜居、能够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理想城市”的要求,查找差距,在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项目建设、试点和示范带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把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工作做得更为扎实。
源起:从“孔雀东南飞”到“逃离北上广”近日,国际人力资源研究及分析机构“ECA国际”发布的世界主要城市“生活费”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生活成本已超越或逼近香港。
这一统计,恰恰印证了此前出现的“逃离北上广”的浪潮,即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发展空间日益压缩的背景下,白领中兴起到二三线城市安家的讨论,俗称“逃离北上广”。
快速城市化的“副产品”或忽略解决的问题是浪潮兴起的症结所在,是在城市发展中,过度注重规模、速度、数量,而忽略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对吃、穿、住、行的需求和感受。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1. 住房随着城市化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快速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将进入城市,从而带来巨大的购房需求,而城市化进程总是受到房价上涨鼓吹者的热捧。
到2020年,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应达到80%,意味着每年几十万人口将从农村进入城市,但对有住房需求的刚性购房者来说,居高不下的房价却是城市化中不能承受之重。
以广州为例,目前广州新建商品住房均价大约在1.1万元—1.2万元/平方米,其中,市中心区均价更已突破2万元/平方米并逼近3万元。
以2010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计算,一个普通人在广州购买一套面积为80平方米的住房,至少需要不吃不喝30年,而若在天河、越秀、荔湾、海珠四区购房,则至少需要60年。
2. 交通以广州为例,2009年底,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晚高峰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车速为18.7公里/小时。
亚运前2010年4月晚高峰全市60条主要道路中,速度低于20公里/小时的道路约15条,占25%。
城市布局形态类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方式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形态,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
其优点是便于集中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内容.城市各项用地紧凑,有利于提高出行效,方便居民
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二是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
网络状
定义: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城市形态规整
优点:方便布置各类建筑,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方向扩展,有利于汽车交通发展缺点:布局容易单调,不易形成显着的、集中的中心城区
环形放射状
定义:由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网组成
优点: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及凑发展趋势,易于利用放射道路组织城市的
轴线系统和景观
缺点:城市中心可能过于拥挤和过度聚集,用地规整性较差,不利于建筑布置
带状
星状
优点(缺点):交通道路系统的建立
环状
定义:城市一般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等核心要素呈环状发展,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带
状城市在特定的情况下首尾相接的发展结果
优点: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中心部分的自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
的生态环境条件
缺点:城市用地向环状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卫星状
定义:一般是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而形成的城市形态。
什么是生态城市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生态城市有哪些特点在当今社会,“生态城市”这个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但究竟什么是生态城市呢?它又具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生态城市,简单来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城市发展模式。
它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多种些花草树木,或者加强环境治理,而是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效的资源利用。
在这样的城市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能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利用。
例如,在能源方面,生态城市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避免能源的浪费。
在水资源管理上,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会更加科学,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保护好生态敏感区域。
生态城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城市的生态系统不再仅仅是被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而是被视为需要呵护和恢复的生命共同体。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
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治理和保护,提升水质,恢复水生态。
同时,对受到破坏的山体、矿山等进行生态修复,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生态城市还具有绿色的交通体系。
这意味着鼓励居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城市会建设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提供便捷、舒适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公共交通系统也会得到优先发展,增加公交线路和车次,提高服务质量,鼓励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配套的充电设施,也是生态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往往是绿色低碳的。
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04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简介(1)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强烈的人工痕迹,几何的秩序和美学。棋盘式路网为股价,构筑规整 的公共中心,强调整体秩序和美。应用:米利都、古罗马营寨等
帝国理想 —古罗马的君权秩序与世俗特征
1、古罗马思想与文明的特征
伦理化的倾向
追求现实的幸福;追求满足享受的种种现实技法
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
沉浸于巨大的、物质的享乐之中;社会契约论,人高于社会,社会 是为个人谋利益的契约的产物。
1、资本主义初期的时代特征
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急剧“爆炸”
解放生产力,城市成为经济生产与生活中心,人口、用地急剧增长 例:伦敦
恶化的生态环境,退化的城市景观
环境污染、居住条件恶劣、交通阻塞、公共卫生设施缺乏
相对滞后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匮乏的规划理论
无法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工人的剥削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
缺乏城墙防御体系,狭小简朴的住宅,发达的广场、宏伟的卫城
3、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
理性、秩序(圆形+放射;几何的运用),对希波丹姆斯模式的影响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追求人的尺度和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建多变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卫城)
3、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1)马塔与带形城市
近代交通工具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主要设想:各种空间要素沿城市高速、高运量的交通轴线集聚,并无 限向两端延展。两条基本原则: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 带形城市忽视了空间增长的集聚效应而难以持续。
1000米
3、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2)戈涅与工业城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袍江 越城
城市景观特色(urban landscape)
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 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 艺术特色等。
想一想:作为绍兴人,如果有机会让你向全世界介绍绍兴,你将如何描述你家乡绍兴的景观特色?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影响其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
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把城市形态类型大体上归纳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集中式——是指城市各项用地连成一片,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这种类型的城市又可分为团 块状、带状、放射状等。
缺分点析: 组各团组状想团城之市一间形想有态一的:定优集距缺离点中,。型增加、城分市建散设型投贷城及市经营形管态理费各用有。 利弊,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措 形成城市景施观特有色哪差异些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等。 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
分散式——受某些条件限制,城市用地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形成分散式城市形态,以组团 状为代表。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易形成这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优点: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有较高的 集聚效益。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阶段相照应,每一阶段都城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都城形制的重大变化节点,将西周以来我国都城的发展进程分为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秦汉(西):对旧营国制度的反叛和革新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发展更为健全的朝代,为维护宗法奴隶制度,我国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规制,就是传统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下的都城平面形态如下图,这一制度对我国后世都城形态特征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杜会发展由奴隶制转避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期。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社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原来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时已岌岌可危.原来森严的札制秩序难以维持,出现了扎崩乐坏的局面.旧的奴隶制成为时代潮流冲击的目标,革新旧传统、旧制度是返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流。
由于封建制度刚刚建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的都城建设制度,各诸侯嗣处于纷争抗衡阶段,各种学术思想包括建城思想也异常活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的城市撬划建设思想的广泛实践,使这一时期诸候国都城建设出现了种种僭越旧制、因地制宜的形态模式,各诸侯国都城改变了过去纯粹的政治军事堡垒功能,经济功能日渐增强。
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形态,一个共同点是一般都有大小两个城池,即有“城”、“郭”之分的形态结构。
大抵宫室、官府手工业作坊和权贵眉里,即政治活动中心布局在城内:市、民营手工业作坊以及工商者居里,即经济活动中心均置于郭内:其次大小两城的组合形态和整个都城的形态呈多样化。
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城郭轮廓类型图。
诸侯国都城内道路网虽继承了传统的经纬涂制,但道路数量、等级以及道路瞬规划根据实际要求而定,不为旧制所约束,道路网形态有自由布设之倾向。
这反映出了都城建设一方面继承旧营国制度精华,更重要的是对旧营国制度的大胆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城市形态
摘要: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形态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交通组织及城市绿地系统等一系列问题。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的。
关键词:城市形态;集中论;分散论;可持续发展
“一个好的城市必须保证全体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同时必须提供有利于创造实验的环境,发挥首创精神的自由和消费者最大限度的选举权,而对于这些复杂的要求,塑造一个理想城市的形态是绝对必要的”.
------- Hall(1988)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形态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交通组织及城市绿地系统等一系列问题。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 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
在«21世纪议程» 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因素”。
这一概念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与人口增长及城市扩张等问题相联系;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持续性问题主要是由中心区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萎缩与衰退等问题。
合理的城市政策、管理方式及发展形态,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这就又将视点转向了城市问题,正如埃尔金(Elkin)等人所言,“城市的中心,是世界经济秩序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
学术界已认识到城市的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对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是可持续的没有达成共识。
有学者指出(Elkin,1991),一个可持续性城市“必须具有便于步行、非机动车通行及建立公共交通设施的形态及规模,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紧缩性以便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性互动。
”对此争论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集中论、分散论和折中论。
集中论关注的是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利用,来缓解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以节约城市用地,遏制城市的蔓延,缩小城市的规模。
主要代表是Le Corbusier和Jane Jacobs。
反对集中论主要表现在:紧缩城市将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容器,拥挤的交通、开阔地的缺乏、高密度的人口,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犯罪和种族冲突等和生活质量的降低。
在紧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公共绿地,也不可能阻止城市的蔓延。
分散论最初来源于工业革命后,由于工业革命中新生的城镇往往脏乱不堪,人们急于摆脱这种局面,于是出现了疏散城市的规划主张。
追求高的生活质量是分散论的追求目标。
Frank. Lloyd Wright 是分散论的先驱。
反对分散论主要表现在:城市的无限蔓延,吞食了大量的森林、农田和空地,自然和谐的环境被人为地分割, 土地浪费严重;小汽车占主导的交通方式使能源消耗大量增长,空气污染严重,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市中心的衰败,引起经济低迷;邻里关系恶化; 犯罪率居高不下; 种族问题严重,社会冲突不断等。
“紧凑”是指城市组团空间相对集中、高密度、高效率的布局形态。
它提倡的是节约使用土地,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土地,通过提高密度、功能分区来缓解人流、车流的拥挤。
正如Jane Jacobs所说“密度带来了城市的多样性”。
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学者对于“集中论”与“分散论”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武进(1990)认为城市形态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比较紧凑到比较松散,再到更为紧凑的过程,即城市形态的紧凑度是随着城市的周期性扩展而变化的。
依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认为只有通过实施“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发展战略,城市才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城市规划发展原则,也体现了国家对紧凑型城市形态的肯定,认同紧凑型城市形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形态。
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0.6%增加到2009年的46.59%。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表现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无限蔓延。
此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等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出现了诸如交通拥挤、功能布局结构与比例失调、人口急剧积聚等“城市病”;以及”城中村”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既不利于城市形态的和谐,也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迫切要求寻找一种既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合理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态。
而“紧凑型”城市形态要求预防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有效地利用城市的现有空间。
它是可以改变中国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并能促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施“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让: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协调发展;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念,引入新的发展理念。
特别是在城市形态的拓展中,要引入“精明增长”、“紧缩发展”等紧凑、集中、高效的城市发展理念。
合理利用、集约使用城市土地,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化。
紧凑型型城市形态的实施就是要:防止城市空间低密度扩张,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费用的增加,以及大量农业用地、绿地和自然景观的丧失,造成只顾发展经济,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等生态失衡的现象;控制城市的规模,建立多功能中心,分散日益集中的城市
人口(城市人口的增加,势必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消耗量成倍猛增. 城市的用水、用电等的供应以及废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等都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负)。
同时,紧凑型型城市形态的实施可以打破城市居民的情感真空,满足城市居民感情交流的需求;可以使旧城恢复活力,城市经济复苏。
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城中村”,因开发费用等原因停建的项目,废弃、污染的工业用地等闲置地。
实施“紧凑型”的发展形态,就可以通过改造、转换、合并与扩充这些城市闲置地,来遏制城市的蔓延,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避免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这也有利于减少城市政府的财政支出,置换于对提高居住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
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实施“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率,城市各项建设相对集中,组团式发展,可以减少出行距离,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率,节约国家财政支出,这也符合中国的“构建和谐、节约社会”的基本国策。
“紧凑型”城市形态不等于一味的追求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展形态,而是要结合自然景观,高效、合理的利用城市空间。
要节约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成本,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实现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的理性化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英)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
---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王庆海,«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