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剂及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讲解

合集下载

偶联剂和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

偶联剂和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

A-15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宜作释剂 ;可溶于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主要用于聚乙烯交联;不饱和聚酯、聚乙烯、聚丙烯树脂 等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旳玻纤表面处理;合成特种涂料;粘 接剂;电子元器件旳表面防潮处理;无机含硅填料旳表面 处理等;也用于复合玻璃中间层旳表面处理。
4、使用措施
硅烷偶联剂旳使用措施应针相应用对象不同而异,使用措 施大致可分两种:预处理法和整体掺正当。
①预处理法
本法大致可分为干式法、湿式法和喷布法,但不论哪种措施都是将 硅烷偶联剂均匀地包覆在填料旳表面。
a.干式法 将无机填料加入高速捏合机中进行搅拌,边搅拌边将硅烷偶联 剂旳醇水溶液,或有机溶液,或水溶液加入,使之均一分散后,干燥 即可。因为可短时间内大量处理,故为常用旳措施。
有机铬类偶联剂是一类比较成熟旳偶联剂品种,开发于20世纪50年代 早期。
由不饱和有机酸与三价铬原子形成配价型金属络合物。在玻璃纤维增 强塑料中,具有很好旳使用效果。
有机铬偶联剂成本低,但品种单调,合用范围和偶联效果不及硅烷偶 联剂和钛酸酯类偶联剂,更主要旳原因是铬离子毒性及由此带来旳环 境污染问题,造成目前旳用量在逐渐降低。
四、其他偶联剂
(一)铝酸酯偶联剂
由福建师范大学于1985年研制,其构造与钛酸酯偶联剂类似,分子中 存在两类活性基团,一类可与无机填料表面作用;另一类可与树脂分 子缠结,由此在无机填料与基体树脂之间产生偶联作用。具有色浅、 无毒、使用以便等特点,热稳定性能优于钛酸酯偶联剂,价格仅为钛 酸酯偶联剂旳二分之一。
钛酸酯偶联剂应尽量防止与具有表面活性旳助剂并用,它们会干扰钛 酸酯在界面处旳偶联反应,假如非使用这些助剂,应在填料、偶联剂 和聚合物充分混合之后再加入。

第九章偶联剂.

第九章偶联剂.

(2)不饱和烷基 乙烯基三氯硅烷是通过三氯硅烷对乙炔的单分 子加成而制备的。这一反应中要采用过量的乙炔, 尽量减少双分子加成反应的发生。高温条件下, 三氯硅烷也会与烯丙基氯或乙烯基氯反应,生成 不饱和硅烷。
不饱和硅烷主要用作偶联剂,但也可以用作 制造化工产品的中间体。 乙烯基官能团硅烷作为工业用不饱和聚酯的 偶联剂,通常被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团硅烷所取代, 但它仍广泛地应用于含填料的聚乙烯中,它能改 善电缆包覆层的电绝缘性能。 由乙烯苄基氯制得的阳离子型苯乙烯官能团 硅烷,其独特之处是它对几乎所有的热固性树脂 和热塑性树脂都是有效的偶联剂。
偶联剂是指能改善填料与高分子材料之间 界面特性的一类物质。其分子结构中存在两种 官能团:一种可与高分子基体发生化学反应或 至少有好的相容性;另一种可与无机填料形成 化学键。 偶联剂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与填料之间的 界面性能,提高界面的粘合性,改善填充或增 强后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工业上使用偶联剂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 硅烷类,钛酸酯类,铝酸酯类,有机铬络合 物,硼化物,磷酸酯,锆酸酯,锡酸酯等。 它们广泛地应用在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领 域之中。
第九章 偶联剂

9.1 概述 9.2 偶联剂的合成 9.3 偶联剂的应用
9.1 概述
偶联剂主要用于复合材料中,即以聚合物为 基材、无机矿物为填充材,通过熔融混炼加工成 型得到的改性材料。 复合化的目的: 1、提高材料的性能或使材料功能化,例如增 强材料的强度,改善制品的机械、电绝缘及抗老 化等综合性能。 2、填充大量廉价无机填料的改性方法,可以 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量。
氯硅烷与乙酸酐一起共热并除去挥发性的乙酰 氯,可避免生成盐的沉淀。
2.硅原子上有机官能团的引入 (1)卤代烷基 把三氯硅烷加到烯丙基溴中便可以制备3-溴丙 基硅烷。

偶联剂的种类和特点及应用[资料]

偶联剂的种类和特点及应用[资料]

偶联剂的种类和特点及应用偶联剂的种类和特点及应用偶联剂是一种重要的、应用领域日渐广泛的处理剂,主要用作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助剂。

偶联剂分子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分子中含有化学性质不同的两个基团,一个是亲无机物的基团,易与无机物表面起化学反应;另一个是亲有机物的基团,能与合成树脂或其它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或生成氢键溶于其中。

因此偶联剂被称作“分子桥”,用以改善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界面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如物理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

偶联剂用于橡胶工业中,可提高轮胎、胶板、胶管、胶鞋等产品的耐磨性和耐老化性能,并且能减小NR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偶联剂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双金属偶联剂、磷酸酯偶联剂、硼酸酯偶联剂、铬络合物及其它高级脂肪酸、醇、酯的偶联剂等,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是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

1 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是人们研究最早、应用最早的偶联剂。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及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使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已成为有机硅工业的重要分支。

它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有机硅产品,其品种繁多,结构新颖,仅已知结构的产品就有百余种。

1945年前后由美国联碳(UC)和道康宁(DowCorning)等公司开发和公布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结构的硅烷偶联剂;1955年又由UC公司首次提出了含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从1959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的含过氧基硅烷偶联剂和60年代末期出现的具有重氮和叠氮结构的硅烷偶联剂,又大大丰富了硅烷偶联剂的品种。

近几十年来,随着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偶联剂的研究与开发。

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过氧基硅烷偶联剂和叠氮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应用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硅烷偶联剂。

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始研制γ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南京大学也同时开始研制α官能团硅烷偶联剂[1]。

偶联剂在常用树脂与填料配方体系中

偶联剂在常用树脂与填料配方体系中

偶联剂在常用树脂与填料配方体系中偶联剂是一种能够在聚合物与填料之间形成化学键,并增强聚合物填料界面相互作用的材料。

在常用的树脂与填料配方体系中,偶联剂的添加通常能够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候性等。

一般来说,在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偶联剂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填料与树脂之间的化学键结合:偶联剂能够与树脂和填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从而增强填料与树脂之间的结合力。

这种化学键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和耐磨性等性能。

2.提高填料的分散性:由于填料的颗粒大小和形状的不均匀性,常常会导致填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较差,从而影响到复合材料的性能。

偶联剂的添加可以改善填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使填料颗粒更均匀地分布在树脂基体中,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3.防止填料的析出现象:在一些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由于填料与树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强,填料往往易于从树脂基体中析出。

偶联剂的添加可以增强填料与树脂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填料的析出现象,提高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目前常用的偶联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是最常用的偶联剂之一,其分子内同时具有有机基团和硅基团,可以在填料表面和树脂基体中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

硅烷偶联剂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黏附力和耐高温性能,适用于各种树脂和填料体系。

2.磷酸酯偶联剂:磷酸酯偶联剂在填料表面和树脂基体中形成的化学键主要是磷酸酯键,其优点是具有很强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适用于一些要求高温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的复合材料。

3.咪唑偶联剂:咪唑偶联剂主要通过其分子内含有的咪唑环与填料表面反应,形成化学键,从而增强填料与树脂之间的结合力。

咪唑偶联剂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耐温性和耐水性,适用于一些高温环境和潮湿环境下的应用。

同时,偶联剂的添加量需要根据具体的树脂和填料体系以及所需要的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试验和研究确定最佳的偶联剂添加量,以获得最理想的复合材料性能。

偶联剂及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

偶联剂及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

偶联剂及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1. 偶联剂的概念和作用1.1 偶联剂的概念偶联剂,即通过化学反应,使填料表面介质和催化剂吸附在一起,从而加强两者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化学物质。

偶联剂有机活性物质,常由一个或多个活性羟基团、羧基团、胺基团等官能团连接而成。

它可以通过化学键的形式与填料表面的羟基、胺基等活性位点反应,在填料表面构建化学键,增加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的结合力,从而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

1.2 偶联剂的作用偶联剂作为催化剂载体表面的活性化合物,能够促进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活性以及选择性,从而实现催化反应的高效进行。

2. 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选用合适的偶联剂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特别是在填料中应用,偶联剂的作用更加明显。

2.1 偶联剂的应用方式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包覆法将偶联剂和催化剂混合,涂覆在填料载体上,通过化学反应将两者牢固结合在一起。

采用包覆法的优点是能够在填料表面生成高密度的活性位点,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2.1.2 架桥法将偶联剂以分子桥的形式加入到填料载体内部,在活性位点与催化剂结合时,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学桥梁。

采用架桥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的结合,从而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2.1.3 热浸渍法在填料中引入偶联剂时,通过热浸渍法的方式,将催化剂与偶联剂混合,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然后将填料浸泡在溶液中,使偶联剂和催化剂均匀地分布在填料表面上,并通过热处理使其生成化学键。

2.2 偶联剂在不同催化反应中的应用2.2.1 氢气化反应氢气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催化反应,是化工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催化反应之一。

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采用偶联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从而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和产率。

2.2.2 烷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烷烃的生产和化学物质的合成。

偶联剂在涂料中的应用

偶联剂在涂料中的应用

硅烷偶联剂在涂料中的应用技术1.硅烷在涂料与油墨中的应用硅烷由于其特殊的的结构组成,被成功用于黏结促进剂、表面处理剂已经几十年了现在硅烷已经逐渐成为涂料、油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份。

无论是作为添加剂或单独涂层底漆,都会赋予涂料、油墨绝佳的性能。

硅烷是拥有双官能基团的分子结构,可用通式表示为Y(CH2)nSiX3,其中Y表示烷基、苯基以及乙烯基、环氧基、氨基、巯基等有机官能团,常与涂料基体树脂中的有机官能团发生化学结合;X表示氯基、甲氧基、乙氧基等,这些基团易水解成硅醇而与无机物质(玻璃、硅石、金属、粘土等)表面的氧化物或羟基反应,生成稳定的硅氧键。

因此,通过硅烷偶联剂,可在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界面之间架起“分子桥”,把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连接在一起。

硅醇官能团和硅烷的有机官能团的反应基团可以决定硅烷在涂料体系中起什么作用。

硅烷在涂料和油墨中的作用:------提高涂层附着力。

------提高涂层的耐久性。

------提高涂层的耐候性。

------提高涂层的坚韧性。

------显著降低填料和颜料的分散粘度,提高颜料分散性2.硅烷在底漆中的的应用硅原子的共价键具有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独一无二的能力,硅氧内部与生俱来的稳定结构,使其成为高性能涂料底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底漆中运用硅烷偶联剂可以提高其粘连性、保持其湿度、化学性、防紫外线和增强性;改进填料的分散性。

烷氧基硅烷可以与许多有机树脂相容。

事实上,硅烷是很强的极性溶剂,硅烷的聚合作用又来影响聚合物的相容性和最终性质。

在有机聚合物和无机物的表面(比如,颜料、填料和玻璃、金属表面),无机烷氧官能团以共价键的形式偶联的大量有机基。

硅烷的有机官能团只要找到与其匹配的有机聚合物就会产生绝佳的效果。

3.硅烷作为附着力促进剂当涂料中含有少量硅烷偶联溶剂,在其涂布后,硅烷会迁移到涂料与底材的界面,与无机表面上的水分反应,水解生成硅醇基,进而与底材表面羟基形成氢键或缩合成—Si—M(M为无机表面),同时硅烷各分子间的硅醇基又相互缩合、齐聚形成网状结构的膜覆盖在底材表面。

偶联剂与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共151页文档

偶联剂与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共151页文档
偶联剂与偶联剂在填料中的应用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

有机硅偶联剂概述及其作用机理总结一、偶联剂概述偶联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

在它的分子中,同时具有能与无机材料(如玻璃、水泥、金属等)结合的反应性基团和与有机材料(如合成树脂等)结合的反应性基团。

常用的理论有化学键理论、表面浸润理论、变形层理论、拘束层理论等。

偶联剂作表面改性剂,用于无机填料填充塑料时,可以改善其分散性和黏合性。

二、偶联剂种类偶联剂主要有有机铬偶联剂、有机硅偶联剂和钛酸偶联剂。

胶黏剂中常选用有机硅偶联剂,其通式为RSiX3,其中R为有机基团,如-C6H5、-CH=CH2等,能与树脂结合;X为可以水解的基团,如-OCH3、-OC2H5、-Cl等。

三、偶联剂作用过程B•Arkles根据偶联剂的偶联过程提出了4步反应模型,即:①与硅原子相连的SiX基水解,生成SiOH;②Si-OH之间脱水缩合,生成含Si-OH的低聚硅氧烷;③低聚硅氧烷中的SiOH与基材表面的OH形成氢键;④加热固化过程中,伴随脱水反应而与基材形成共价键连接。

一般认为,界面上硅烷偶联剂水解生成的3个硅羟基中只有1个与基材表面键合;剩下的2个Si-OH,或与其他硅烷中的Si-OH缩合,或呈游离状态。

因此,通过硅烷偶联剂可使2种性能差异很大的材料界面偶联起来,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增加黏结强度,并获得性能优异、可靠的新型复合材料。

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橡胶、塑料、胶黏剂、密封剂、涂料、玻璃、陶瓷、金属防腐等领域。

现在,硅烷偶联剂已成为材料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助剂之一。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和效果以被人们认识和肯定,但界面上极少量的偶联剂为什么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现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偶联机理来解释。

偶联剂在两种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界面上的作用机理已有不少研究,并提出了化学键合和物理吸着等解释。

其中化学键合理论是最古老却又是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种理论。

四、偶联剂作用理论1.化学结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偶联剂含有一种化学官能团,能与玻璃纤维表面的硅醇基团或其他无机填料表面的分子作用形成共价键;此外,偶联剂还含有一种别的不同的官能团与聚合分子键合,以获得良好的界面结合,偶联剂就起着在无机相与有机相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似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烷的偶联剂所形成的单 分子层。
若无机填料比表面积不明时,可确定为填料量的1%左右; 针对密度较小的填料时,用溶剂稀释使用效果更好。 热处理、干燥条件也是影响矿物表面改性效果的重要因素 。加热干燥过程实际上是矿物表面上部分氢键脱水形成共价 键的过程。如果干燥脱水不充分,残留的氢键。容易从外界 吸收水分,从而影响改性效果,进而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偶联剂
一、 概述
1、定义: 偶联剂是一类具有两性结构的物质,它们分子中的一部 分基团可与无机表面的化学基团反应,形成化学键合; 另一部分基团则有亲有机物的性质,可与有机分子发生 化学反应或产生较强的分子间作用,从而将两种性质截然 不同的材料牢固地结合起来,改善无机填料在聚合物基体 中的分散状态,提高填充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 能。
2、作用机理
(1)X基水解为羟基; (2)羟基与无机物表面存在的羟基生成氢键或脱水成醚键; (3)R基与有机物相结合。
H2O
缩合
3、水解条件
三烷氧基硅烷与水的作用是偶联作用的基础,大部分硅烷经水解 后为水溶性的,因此常用水作稀释剂配成溶液使用。

溶液的pH值对其稳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讲,酸性和碱性都能促进水 解。 常用的酸有盐酸、醋酸、月桂酸等。但在调节酸碱性促进水解的同时, 也促进了硅醇之间的相互缩合,形成没有活性的聚合物。分子量大的缩 合物不溶于水,易从溶液中析出。对于水解产物易缩合的硅烷应在使用 前配置其水溶液。
6、常见硅烷偶联剂

KH55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适宜作释剂;可溶于 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主要应用于矿物填充的酚醛、聚酯、环氧、聚酰胺、碳酸酯等热塑性 和热固体树脂,能大幅度提高增强塑料的干湿态抗弯强度、抗压强度 、剪切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和湿态电气性能,并改善填料在聚合物中 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炭黑纳米复合材料
未加偶联剂
加硅烷偶联剂
从图中,可以看 到,偶联剂的加入, 可以明显改善两种物 质间的界面作用,以 及改善分散性。
2、分类
偶联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 联剂、锆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双金属偶联剂 ( 铝-锆酸酯、铝钛复合偶联剂)、稀土偶联剂、含磷偶 联剂、含硼偶联剂等。在橡胶工业中最常用的是硅烷、 钛酸酯和铝酸酯偶联剂。 其中,硅烷偶联剂是人们研究最早、应用最早的偶 联剂。 钛酸酯偶联剂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对许多 干燥粉体有良好的偶联效果。
三、钛酸酯偶联剂
1、化学结构通式
R
O
Ti
O
X
R'
Yn
R基可与无机填料表面的羟基反应,形成偶联剂的单分子 层,从而起化学偶联作用。 -O-基能发生各种类型的酯基转化反应,由此可使钛酸酯偶 联剂与聚合物及填料产生交联,同时还可与EP中的羟基发 生酯化反应。 X与钛氧键连接的原子团,或称黏结基团,决定着钛酸酯 偶联剂的特性。可为:烷氧基、羧基、硫酰氧基、磷氧基、 亚磷酰氧基、焦磷酰氧基等。 R’是钛酸酯偶联剂分子中的长链部分,主要是保证与聚合
表面处理。

KH560(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
CH2-CHCH2OC3H6Si(OCH3)3
O
溶解性:溶于水,同时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放出甲醇。溶于醇、 丙酮和在5%以下的正常使用水平溶于大多数脂肪族酯。 KH-560是一种含环氧基的偶联剂,用于多硫化物和聚氨酯的嵌缝胶和 密封胶,用于环氧树脂的胶粘剂、填充型或增强型热固性树脂、玻璃 纤维胶粘剂和用于无机物填充或玻璃增强的热塑料性树脂等。
二、硅烷偶联剂
1、化学结构式: RnSiX4-n R为非水解的、可与高分子聚合物结合的有机官能团。 可为:甲基、乙烯基、氨基、环氧基、巯基、丙烯酰氧丙 基等。 X为可水解基团,遇水溶液、空气中的水分或无机物表面 吸附的水分均可引起水解,与无机物表面有较好的反应性 。可为:烷氧基、芳氧基、酰基、氯基等。其中,最常用 的为甲氧基和乙氧基。 无机端水解后与无机物界面反应,有 机端则与有机界面进行作用,因而改 进了复合材料组分间的作用。

A-15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适宜作释剂;可溶于 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主要用于聚乙烯交联;不饱和聚酯、聚乙烯、聚丙烯树脂等玻璃纤维 增强塑料的玻纤表面处理;合成特种涂料;粘接剂;电子元器件的表 面防潮处理;无机含硅填料的表面处理等;也用于复合玻璃中间层的


此外,酸碱性对硅烷上的有机官能团也有影响,例如在碱性条件下,环 氧硅烷易开环,而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都可能生成 游离的甲基丙烯酸,使用时应注意这些不利影响。
4、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应针对应用对象不同而异,使用方 法大体可分两种:预处理法和整体掺合法。
①预处理法
本法大致可分为干式法、湿式法和喷布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将 硅烷偶联剂均匀地包覆在填料的表面。 a.干式法 将无机填料加入高速捏合机中进行搅拌,边搅拌边将硅烷偶联 剂的醇水溶液,或有机溶液,或水溶液加入,使之均一分散后,干燥 即可。由于可短时间内大量处理,故为常用的方法。 b.湿式法 首先将偶联剂配成溶液或水相乳浊液,然后将无机填料加入其 中充分搅拌,最后经加热烘干即得活性填料。 c.喷布法 在无机填充剂经干燥后,再将硅烷偶联剂喷布其上,由于适用 范围有限,且无法获得均一附着,故该种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5、应用
• 硅烷偶联剂可用于许多无机填料,其中在含硅酸成分多 的玻璃纤维、石英粉及白碳黑中效果最好,在陶土和水合 氧化铝中次之,对不含游离水的碳酸钙效果欠佳。
•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对聚合物的反应有选择性,例如氨基 可与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尼龙、乙烯基聚合物或一些热 固性弹性体反应,但一般硅烷偶联剂上的有机基与聚乙烯、 聚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等聚合物缺乏足够的反应性, 在这些体系中偶联效果差。
②整体掺合法(同时法)
在有机基体与无机填料混合的过程中,同时加入硅烷偶联剂原液, 然后进行成型加工或经高剪切混合挤出、切粒制成母料。 特点:填料不必预处理,硅烷偶联剂的浓度也可任意调整,并且可 以一步完成复合材料制品的配料。但要得到与预处理法相同的处理效 果,必须使用三倍于预处理法的硅烷偶联剂。 有机基体官能基不同,与硅烷偶联剂的反应速度也不同。例如聚氨 酯与氨基硅烷的反应速度就比环氧基与氨基硅烷的反应速度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