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解析

合集下载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

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

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初中说明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说明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说明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5题。

《月球的奥秘》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

它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潮汐,还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

然而,月球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带你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1.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

月球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使得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够轻松跳跃。

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无法像地球一样保持稳定的气候。

月球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温度可达127摄氏度,而夜晚则降至零下173摄氏度。

2. 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

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因此这些撞击痕迹得以保留。

月球上最著名的地貌特征是环形山,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波罗11号着陆点附近的静海。

3.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这意味着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这种现象称为潮汐锁定。

由于潮汐锁定,我们永远无法从地球上看到月球的背面。

4. 月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上的海洋,导致潮汐的涨落。

此外,月球的引力还对地球的自转速度产生影响,使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减慢。

5.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此后,多个国家和组织继续对月球进行探索,以期发现更多的月球奥秘。

问题:1. 月球的直径和质量分别是地球的多少?2. 月球表面为什么布满了陨石坑?3. 月球总是以哪一面朝向地球?4. 月球对地球有哪些影响?5.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是在哪一年?答案解析:1.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

这一信息直接来源于文本第一段,是对月球与地球大小比较的直接描述。

2. 月球表面布满了陨石坑,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陨石的撞击,而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这些撞击痕迹得以保留。

这一解释基于文本第二段的描述,说明了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说明文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回答下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于先文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

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

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

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

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

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

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

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

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主观题均有涉及;预计2023年说明文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所命制的试题紧扣中考要求,重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能否根据要求筛选恰当的信息,并能灵活运用。

在备考中,要深入理解每个考点的内涵,明确每个考点所对应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能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准确而娴熟地解题。

①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

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②试题更为关注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重点溯源一、(2022·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词的表达色彩是词里边的重要的意义成分,它随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对理性意义起着某种烘托、描写和陪衬的作用。

词的表达色彩有很多种类,最常被人们提到的就是感情色彩。

人们通常把褒义词视作带有褒赞的感情色彩的词,如“壮丽”“俊美”“祖国”“崇敬”;把贬义词看成带有贬损的感情色彩的词,如“恶棍”“媚外”“逃窜""狼狈”。

其实,这一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

首先,褒义、贬义不一定就只是色彩的分类,理性意义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褒贬,例如“好”“香”“臭”“坏”;其次,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不仅仅有褒赞和贬损两个类别,而有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如“感动”“感慨”“无奈”“平稳”“舒缓”“空阔”“寂静”等等,这些词就不含褒贬,带有中性色彩。

只不过褒义词、贬义词,因其对比鲜明而为人们常常拿来作为感情色彩对立两方的代表而已。

②词的表达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感情色彩外,还有许多种类,如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

下面分述之。

③所谓形象色彩,也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对理性意义所描绘的事物现象的形貌起烘托、加强人们直感的作用。

例如:“金钱豹”就是豹的一种,修饰成分“金钱”使人们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看到这种豹金黄色的毛皮上一处处旋转的花纹,就像古代的铜钱一般。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4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4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西光村村居文化放异彩梁冬①光村位于吕梁山脉姑射峰东南麓,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新绛县的一个村落。

其美丽的村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五彩缤纷,耀眼夺目,获名光村。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2011年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②有着3000年辉煌历史的光村,经过历代村贤志士的不断创建与修葺,至20世纪40年代③光村深厚古老的文化积淀,还体现于巍然深厚的城垣堞门及城外的环城林。

它们作为光村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为护村安民提供优良环境的物质作用,是造就一代代光村优秀人才的文化基石。

④光村城垣呈正方形,东西、南北之长皆为一百二十丈。

村围四周城垣完整,高约四丈,车马可以环行。

东、西城墙端南正北一线贯通,不留旁门,子午为轴,南北呼应。

东、西二门又各分南、北城墙为三等份近似..黄金分割。

竖立于村四周的城垣门标新立异,城门各有寓意。

⑤西北,乾元门。

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追溯本村的起源;其二是强调这西北方向的重要。

东南,照是耀射。

“继照”二字力沉千钧,任重百世。

其含义十分明显:寄厚望于后昆,广汉门。

广者宽大也,汉可解为汉朝或银汉。

光村始建于北齐可排除汉朝说(天河),又可引申为地上的江河。

西南,大武门。

提醒本村后辈,弃燕雀之小志,学有用之大技,干利国之大业,建为民之丰功。

⑥“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三晋大地,要找出“王家大院”那样的豪宅大院户并非难事,并不多见。

⑦因此,2008年,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来光村感慨道:“没想到这里的文化遗产这么地道,这些是时间的产物,别看这些门楼已破败,但历史的价值都写在它的上面。

”⑧光村的民居院落以四合院居多,其中最为称奇的是赵家十八座院。

该院始建于乾隆初年,建筑风格有四奇:奇一,一线建起,凡墙接处皆互相咬合绝无垂向接缝,不论面阔几间,皆用通檩;奇三,整个十八座院落院院有门;奇四,全院都是砖木结构,都是四面插廊,檐下花板雕柱,或人虫鸟兽,或山水花木,呼之欲出。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

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

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

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

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

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

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

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考点解析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规律、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主要知识
1、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①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得更明确、生动、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②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③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

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或事理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④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使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2、确定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3、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二、常见考点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方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标题,标题即文章说明对象
(2)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揭示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有时文章中心句或总结句点明说明对象
(5)归纳总结,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2)结合标点,尤其是有分层作用的分号
(3)对语段的关键词句组合,归纳表述
(4)可以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二)辨别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划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首先要辨明是哪种说明方法,再结合这种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作答
2.说明方法、关键词、作用术语
3.答题格式
这一句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几种说明方法的区别
(1)下定义 VS 作诠释
这两种方法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但它们的表现形式、说明概念的严密程度有区别。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2)作比较 VS 打比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

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两者共同的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三)辨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的方法(全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结构)
1.分析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辨析说明顺序的方法
(1)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①以时间为序的说明文,文中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古代、现代、21世纪”。

②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文,语言标志如:“东西南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方位词。

③以逻辑为序的说明文,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还有表示由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等逻辑的词语。

(2)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顺序
有的文章说明顺序不明显,需要概括归纳文意,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分析文章结构
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层层递进。

连贯式:各段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判断说明结构的方法
(1)看特殊词语
“第一、第二、第三”等一般表并列式,或者用在分述部分;
“首先、接着、最后”等表连贯式或递进式;
“由此可知”“综上所述”“因为……所以……”等多用于总分式或递进式。

(2)看说明顺序
(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1.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从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两个角度分析:
(1)准确严密
所谓准确严密,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都要求准确无误。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2)生动形象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运用各种运用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引用材料、表现手法等,使文章更便于阅读理解,更生动有趣。

(联系记叙文阅读有关词句理解的相关知识点)
2.常见题型
(1)说说“XX”词语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①说明词语的本义
②阐释词语的语境义
③分析词语对说明该事物特征的效果
答题格式:“XX”一词本义是指……,在文段中表示……,准确地/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

一般不能删。

②说出词语在这句话的含义,说明它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③比较。

结合具体句子比较删去和不删去之间的区别,句子的意思的变化。

④套话总结。

“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删去。

“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删掉了,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与原意不符,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不能删去。

(3)词语“XX”能否替换为“XX”?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

一般不能替换。

②分别说出者两个词语在这句话的含义,说明它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③比较。

结合具体句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说明替换的词语存在的不足。

④套话总结。

“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答题格式:不能替换。

原文“XX”一词的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而替换的“XX”一词只有……的意思,如果替换,与原文的内容不符,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不能替换。

(五)理解文段作用的方法(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语段的作用
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故事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文中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小结全文。

(3)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与开头/前文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2.内容上的作用
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兰语段在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意思等。

3.效果上的作用
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六)开放拓展题的解题方法(认识、看法、建议、评价)
1.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2.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切忌纸上谈兵。

3.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4.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5.托梁换柱法。

把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体验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