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菩艺
提 老 组
术 精 神
1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 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 气、心、舞、悟、和六个方面。
2
“贰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 性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 性
9

“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
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壹艺术鉴
赏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衍生出“顿 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
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 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10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 和 之 “和”与“中”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 美
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 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 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11
“和”与“同”是两个 的概念
“同”只是把同类结合;“和” 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 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 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 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 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 术思维特点。
15
本课重点总结
1中国的艺术精神,是“融洽自然,把 天道实践到人道”上的精神; 2儒家和道家,是统摄中国艺术精神的 两大主要流派,他们对天道各有不同 的体会和实践,但却彼此相对而又相 成; 3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 筑等艺术所表现的上述精神 , 要 注意 其对外来艺术的兼收并蓄,吸纳熔铸。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前言《中国艺术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本书进行回顾,同时分享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中国艺术精神》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所包含的独特气质和独到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崇尚自然、尊重道德、注重内涵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艺术家们试图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特征《中国艺术精神》在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也提到了其核心特征。

其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敛与含蓄中国艺术精神强调内在的力量,注重反思和内涵的传达。

相较于西方艺术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中国传统艺术更多地运用隐喻和诗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内敛与含蓄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2. 和谐与平衡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美。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都强调在有序中寻求美感。

这种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思考。

3. 自然与生命的认同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和认同。

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景仰和敬畏之情。

音乐和舞蹈也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动作,展示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思考阅读《中国艺术精神》,我在思考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艺术追求做出了一些反思。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更加感到自豪和珍惜。

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致力于传统艺术的振兴和创新。

解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解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 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丌但中医讲 “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 “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 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丌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不和谐。一方面,中 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丌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学识 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不创造能力的总概括。 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 “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 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中和为美”。“和”不“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 相区别。 “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 “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 的途径不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不“同”是 两个丌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而“和”则是由丌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 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丌仅丌不求和谐的 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丌犯,和而丌 同”的艺术思维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 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 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 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 不景的交融合一、心不物的交融合一、人不自然的交融合 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丼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 情理统一。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国学,练习,答案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国学,练习,答案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一、单选题1、西方通过()进行教化。

A、艺术B、宗教C、科学D、音乐正确答案:B2、中国艺术的特征是()。

A、非常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B、强调艺术自身的价值C、强调创造D、强调技巧技术正确答案:A3、“得意忘言”是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王弼B、庄子C、董仲舒D、老子正确答案:A4、“诗无达诂”的精神跟一下哪种思想相近?A、“探赜钩深”B、“得意忘言”C、“依仁游艺”D、“一寄于画”正确答案:B5、“忘形得意知者寡”是哪位学者提出的?A、郭若虚B、陈衡恪C、王弼D、欧阳修正确答案:D6、中国文人强调琴棋书画,在这四者中,中国人认为哪个最重要?A、琴B、棋C、书D、画正确答案:A7、“万事造画,终得心”,出自()?A、《白虎通》B、《琴操》C、《画论》D、《图画见闻志》正确答案:C8、四大戏剧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泛的是()。

A、印度梵剧B、希腊悲剧C、中国昆曲D、日本能剧正确答案:C9、“真善美”中的“美”指的是()。

A、对真理的追求B、对伦理、道德的追求C、对知识的追求D、对艺术的追求正确答案:D10、根据《乐记》记载,“乐”产生的根本是()。

A、人心B、声C、音D、耳朵正确答案:A11、“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来源于()A、《百喻经》B、《三字经》C、《法华经》D、《华严经》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12、以下哪些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强调经营布置的思想?(多选)A、处理好有无虚实、远近疏密的关系B、处理好刚柔动静、轻重浓淡的关系C、把画布画满才漂亮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正确答案:AB13、画家陈衡恪,指出的文人画的特质是()。

(多选)A、人品B、学问C、才情D、思想正确答案:ABCD14、礼乐教育体现的是什么精神?A、伦理精神B、人文精神C、艺术精神D、封建精神正确答案:AC15、下列关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艺术应当脱离政治,只反映艺术家个人的追求B、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C、中国的艺术家们应该是有社会责任的D、为了艺术而艺术正确答案:BC1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可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精神与内涵相信有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

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

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我们将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手工艺的认真精神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古老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它强调的是人与手的紧密结合,缘自自然之造化,传递着人与性格间柔和的交融。

在手工艺中,艺人们需要细致认真地把物品制作出来,一个细节的不注意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

艺术品的制作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反复推敲,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

这种认真精神来源于对手工工艺精髓和独特性的重视,也来源于对自我的追求和表现。

因此,手工艺品在观看时往往给人一种精致且凝重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自然意象的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自然意象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相信自然万物有灵,具有丰富的灵魂和生命力。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自然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诗人在“山水田园”中的表现,画家用笔墨描绘出山水的神韵和自然的美妙。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能够赋予画面以无限的生气和动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这种表现方式印证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即让自然成为人的朋友,成为人类的信仰,成为人的慰藉,同样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纯粹本质的追求。

三、艺术与“中和”“中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核心精神,运用于各方面的生活和文化中。

在艺术领域,中和精神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

它要求艺术元素之间的和谐,使艺术作品在表现时不会过于激烈或单调。

艺术通过中和来体现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这种精神给予了艺术家们更为厚重的底蕴,同时,也给予了欣赏者更为深刻的感受。

例如,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朗诵,以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法,都体现出了中和的思想,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古人笔下大自然的呼吸和万物的灵气。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上)楼宇烈一、中国文化充满艺术精神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艺术精神。

我们讲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或者以人为中心一种人文的文化。

它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怎么样来养成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从一方面来讲它是讲的两个方面,礼,我们说也可以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那么也体现为一种伦理的精神,那么乐的教育呢,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的教育,体现中一种艺术的精神。

为什么我这儿要把艺术教育还要跟艺术精神提出两个概念来,主要艺术精神它所包含的意义要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来的宽泛,它并不一定说我要教你做一个会写诗、会画画、会演奏乐器等等一个具体的艺术的门类,而是指它一种体现艺术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的那么一种精神。

所以不一定跟具体的艺术完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具体艺术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方面是艺术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它又是互相配合的,不可分割的。

那么礼来规范人的社会的身份、地位等等。

就像我这儿讲的礼是辨易、来明分,说明分就是来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义务等等这样一些方面。

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

乐按照传统说法它是统同的,也就是来合群的,因为这个社会都是一个群体,那么用礼把这个群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各种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用乐,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群体使得不同的身份、等级、地位的人能够和谐一体,能够达到一种和谐,通过这个乐来表达人们自己的一种志向、情感,那么来交流、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可以说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礼乐教化来养成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品质。

也就是说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都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

因此中国历史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非常重视乐教,因为礼教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实际上只看到礼教这一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楼宇烈五、中国艺术的特征(一)得意忘言下面我想主要讲一讲中国艺术的它的一些特征。

因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刚才讲了它非常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方面来讲。

那么它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刚才是进艺术跟它社会功能的关系,从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应该说中国的艺术是非常强调表意,而不是强调它的一种形式,刚才讲了其实跟这个也有关系,从孔子这儿就讲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不是说光敲敲钟,打打鼓就是音乐了,要强调这个音乐的内容,从这个方面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这种特征到了南北朝魏晋时期从理论上给予了一个支撑。

那么这个理论上给一个支撑,其实从玄学这儿来的,那么玄学家在解释易经的时候,这个易经里面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卦象,我们看到的卦象,卦象里也包含了它的爻象,每一爻每一爻它的爻象,卦象爻象,因为它有一个象的问题,那么另外呢它还要在每一个卦的下面,对于这个卦有一个断辞,这个是有利的,这个是凶的,这个是吉的,这样一些断语,这样一些卦辞或者爻辞,这个也叫做言,言论的言,所以有象有言,象里面言里面还包含一种意义,它表达一种什么意义,比如说乾卦,它那个是六道连着的爻象,是组成的乾卦,那么它这个辞讲的是元亨利贞,这个乾卦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刚健的意思,乾卦是刚健。

那么坤卦是六个断的划,中间断了六划,组成的一个坤卦,它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柔顺,所以周易里面有象,有言,有意三个内容。

那么上次曾经讲过汉代的易,易是到了汉代被人们提高到一个六经之首的这样一个地位,非常重要,汉代的周易他们比较重视卦象,汉代的易是象数之学为主的,象就是指卦象的,数是由于数的变化形成这个卦象,所以他们探讨的主要是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在刚健,乾卦刚健,刚健如果拿动物来比喻的话,什么东西是最刚健认为是马,马是最刚健,乾卦代表这个马,坤卦是代表柔顺,柔顺用动物来表示是什么?牛,牛最柔顺,所以他是这样一个对比比较,那么不很重视这个里面它是以牛来代表,而把刚健这个意义没有充分的发挥。

那么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来解释这个,你讲乾卦你不是说用马来表示它就好了,不够,你要充分的去发挥它刚健的这个意义,如果你注意到刚健这个意义的话,那就不一定是马,其他的刚健的东西都可以归到乾卦里面去,或者乾卦可以代表所有的刚健的东西,所以根本是要把握刚健这个意义,而不是把握它所代表的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一个意的问题,突出强调这个意。

所以这个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就提出来了,他说象和言,卦象,这些彖辞也好,这些卦辞也好,爻辞也好,它都是出意的一个工具,都是里阐发出意来的一个工具,所以人们根本的的问题是要去掌握这个意,而不是停留在象和言之上,所以他说象意出言,言意出意,我们的目的是需要得意,所以得了意以后你可以忘言,也可以忘象,得意就可以忘言忘象,可以忘掉它,为什么要忘掉它,因为你去停留在这个言上面,停留在这个象上面,你就不可能真正得意,所以得意以后你忘掉言忘掉象,所以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命题得意忘言,这个时候这样一种思潮不仅仅是王弼在解释周易的时候表达出来的。

当时许多玄学家都非常强调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也是庄子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庄子里面其实也讲到了。

玄学以周易老庄作为他们最基本的经典的依据了。

所以庄子里面也讲到工具和得到的目标的关系问题,庄子里面有这样的比喻叫做筌和蹄跟鱼和兔的关系问题,就鱼网叫做筌,鱼网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鱼,那么这个夹子,夹野兽的夹子叫做蹄,蹄的目的是为了夹到这个兔子,所以你如果抓到了鱼,网可以放在一边了,如果你夹住了这个兔子,夹子也可以放在一边了,你说我不注意去抓这个鱼,抓这个兔子,我还一天到晚关心这个网,你就得不到这个兔子,也得不到鱼,所以在庄子里面就有这样的话,叫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以后来这对玄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形成了中国这个思想里面强调获得意义是第一位的,而这个意义的获得也并不是说是一定的,是什么样意义就是什么样的意义。

它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会去把握它,包括诗,包括对于诗也是这样来强调的。

那这种传统呢,可以说在汉代也已经提到了,董仲舒刚才问到我董仲舒的问题,它就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诗无达诂,诗它指出的就是《诗经》,董仲舒指的就是《诗经》,诗无,没有,达通的达,通达指的就是大家共同的,诂是言字旁一个古代的古,就是训诂的诂,就是它的意义,字的意义,诗无达诂,就是讲诗没有一个确定的共同的一个解释。

那么怎么办呢?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诗可以由你每个人去体会它,所以讲到诗经里面有风雅颂,兴比赋,这个比,那么个人也可以把它通过它来进行各种的诠释、比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人说这个就是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的,到到理学家手里就不这么看了,这个不是简单的男女爱情,这里面是后妃之德,他又蕴含着告诉你一个后妃之德,后妃就是君主的皇后,妃子等等的。

所以诗无达诂,那么这种诗无达诂的精神,等等就是得意忘言一样,你把我它的意思,不要停留在语言上。

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艺术上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前面那个讲文以载道,就是说作者创作的人,他一定要在它的作品里面来寄托他的一种志向,他的一种追求,他的一种理念或者理想,这是创造者。

那么欣赏者呢?欣赏这首诗的人,他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内容,他就体会多他自己所想要体会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要还原到作者他原先想要寄托在里面的一个意思。

也就是不是一个单纯的考据的问题,我们考察清楚了,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要表达哪样的意思。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体会去体会出它的意义,所以在中国来讲艺术上面创造者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间他还是有一个创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进行创作,其实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东西的理解可能完全离开了它原来所要的表达的意思。

其实最简单我常常讲的一个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里面的一首,就是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从网上看是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的一首,《登鹳雀楼》这个诗大家都会说了,现在孩子们都会念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句话,我们看这个诗的本身来讲其实是非常清楚,就是实时实地的一个描述,就在鹳雀楼上面可以看到黄河向东流,可以看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爬到二层楼可以看到太阳要下去了,我想再看到爬三层楼看到太阳还没有下去,再下去我爬到四层楼太阳还没有下去,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说是即景而生的,我们看我们现在可以完全脱离它那个即景,把它里面抽出来特别是后面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别人,它这个意义已经不是面对现实了,我们后来欣赏者把它发挥出来了。

13:38 就像刚才讲的那个对联似的东西,它就是非常如实地描述了竹子的特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抛开竹子的描述这样一个东西,我们感受这个里面所包含的一个人的根本的品质,既要有节气又要有虚心,完全可以抛开这些。

所以中国艺术里面这样一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双重创作,就是这种强调它这个内涵而不是重于它的外在的形式,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我们这儿讲到创作它是以立意、传神、韵味、吸引、生动作为最高的标准。

你如果只是形似不能够传神的话,那不是上品。

而欣赏,欣赏要得意、会心、体悟、回味无穷为最高。

你如果只能看一看这幅画不错停像的,那就没有意义了。

引了苏轼的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就是中国的艺术特点。

你要谈论画不能从形,从外表看它像不像某一个东西,你如果只是追求这个那你就跟孩子一样了,儿童才是这样的。

那么你说诗,这样一首歌它一定表达了什么东西,你没有在这个里面体会到别的更深层的意思,领会不到言外之意的话,那么你一定是一个不懂诗的人,所以苏轼的话很有代表的。

欧阳修也说过这样的,古画画意不画形,它很感叹,忘形得意知者寡,通过忘掉那个形而得到那个意,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这个是中国艺术的特点。

所以艺术到了高妙之处是无法言谈的,完全靠你的体悟,为什么西方人说中国人神秘主义,你说不出来的,就靠你自己去体会去,这个东西怎么体会,当然我想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可能这个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了。

他就会去体会了。

所以欧阳修还有一个后记给它当时一个很要好的诗人梅圣俞,他的诗稿后面写了一个后记,后记里面他讲到梅圣俞的诗该怎么样欣赏梅圣俞的诗,这里面他讲了两段话,一个从创作者这个角度,一个从欣赏者这个角度,诗是可以表达意志,但是诗可以用于歌唱,诗可以歌咏,虽然它写的他的诗稿的后言,但是从音乐的这个角度来讲,他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

这个善于写诗的人他一定是得于心应于手的,这个没法用语言来讲述的。

这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

那么从欣赏者,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听之善者他也一定是得于心而会以意,领会它的意义。

不可得而言也,所以不管创作者也好、欣赏者也好,讲究的是心灵的沟通,一个是得于心而应于手,一个是得于心而会以意,而都不可以述之以言,不可以用语言交流的,这些东西非常鲜明的跟西方的很多艺术那种理论或者习惯原则是很不相同的。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这样一种精神贯彻在所有的方面,所以你比如说拿琴来讲,为什么中国的古琴被列入这个,它是传统的,实际上是一个礼乐教化里面的带有一种标志性的代表性的那样一种乐器,所以在礼记里面就讲到“士无故不撤琴瑟”,他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撤掉这个古或者瑟。

这个琴不在于它的外在,陶渊明他自己有一张无弦琴,没有弦的琴挂在墙上,他为什么弄一张无弦的琴挂在强上,他也这样一种观念,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啊,你只要把握琴中的这个趣,趣就是志趣,意趣,你如果把握了琴里所包含的意趣或者志趣的话,何劳弦上声,何必要用弦上面弹出来的声音呢。

这个古代很多的这种描述无弦琴无声中间的那种味道,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也有这样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很多东西是需要你体会出来的,在体会中间来把握,所以这种东西它都不是仅仅在外表上的,所以琴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中国文人强调琴棋书画,琴棋书画这四个中间琴是第一位的,为什么琴会这样大的作用,很多琴论里面都讲到琴的作用,是什么作用呢?比如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文献叫做《白虎通义》或者叫《白虎通德论》或者简称就叫《白虎通》,这是东汉时期汉章帝召集会议把儒家的一些治国理念、人生修养的一些理念给它规范化,使得它制度化,这个《白虎通》是儒家治国理念和个人身心修养的一个制度化的文件,在这个里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有一种规范,对礼乐教化里面的功能都有一种说明。

那么它比如说在讲到琴的时候,它说琴者禁也,琴是什么意思,禁,禁止的禁,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琴是起这样的作用,禁淫邪正人心,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对于这个琴这样一个作用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也是一个共同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